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11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第1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概念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
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第1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概念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
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2、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
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5、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简答)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分类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结构示意图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深化。
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
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或总合。
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8、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首先,从产生原因来看: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如饮食、安全等需要引起的偷快或不愉快、恐惧等体验; 而情感则是由社会性需要的体验,如尊重、交往等需要引起的体验。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
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
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
——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1. 定义。
-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 研究范围。
-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 定义: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 类型。
-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
例如,观察患者在病房中的日常行为。
- 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例如,在特定的实验房间内观察被试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
2. 调查法。
- 定义: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 类型。
- 晤谈法: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取信息。
晤谈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问清晰、避免诱导性问题。
-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来收集资料。
问卷设计要合理,包括问题的内容、顺序、措辞等方面。
3. 实验法。
- 定义: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 类型。
-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严格控制各种变量,对被试者进行实验研究。
例如,研究不同噪音强度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
- 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实验,对变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例如,在学校环境中研究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4. 心理测量法。
- 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 常用心理测验。
- 智力测验:如韦氏智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 人格测验: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用于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
1.医学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其本体学科是心理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研究问题②研究如何解决疾病发展、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③研究在医疗过程中,如何建立人性化的医患、护患和其他人际关系,减缓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应激等④研究医疗技术领域中涉及的各种心理学问题⑤涉及许多医学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的研究。
【★】3.近年疾病谱变化特点:一些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猝死等逐渐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各种适应不良的行为和精神疾患也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4.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①防治心身疾病②解决伤残、缺陷、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③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④对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保健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5.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原则:①心理与生理统一的原则②定性与定量统一的原则③系统原则④客观性原则⑤发展原则【★】6.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强调疾病与个体的生物学变化的相互关系,强调一种疾病必然能够从生物学的角度找到一种原因(如感染)。
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明确指出人同时具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强调心理和生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个体生存的环境与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对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强调个体的心理因素在适应和调节的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
【★】8.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生物学因素(内部和外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文化,道德)。
9.医学模式概念:是指医学中的一种主导思想,是对某一特定时期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它影响着医学工作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必然对医学工作的结果产生影响。
10.意识:是一个包含多种概念的名词,其涵义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注意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内在的)与环境中的人、事、物变化(外在的)的综合觉察与认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研究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1.观察法2.问卷法3.心理测量法4.个案法5.实验法6.相关研究法感觉(sensation)的定义: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
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
差别感觉阈值:刚刚可以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顺应。
(4)感觉对比:统一感觉器官因为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1(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遭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从医学的观点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的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临床服务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疾病;②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护理的理论和技术;③医护人员的职业心理活动及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3、医学心理学的历史阶段:①思辨与经验描述阶段;②奠定科学基础阶段;③精神卫生运动推动阶段;④理论系统化阶段。
4、国内外常用的精神障碍的分类体系(熟悉中英文名称):一般采用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兼顾的原则。
《国际疾病分类》(ICD-10)、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5、感觉的定义: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个别属性(颜色、气味、味道、光滑、粗糙等)通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
6、知觉的定义:指人脑对对象和现象的各种不同属性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整体印象。
7、感觉与知觉的关系: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包含多种感觉的成分,感觉的事物和对象越具体,知觉就越完整和正确。
8、常见的精神障碍症状(包括定义、特点、常见病症)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
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10、思维:思维是人脑以语词为中介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在感觉和知觉所获得材料的基础上,在大脑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整理,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断,抛开事物个别的、表面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
11、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性地区分出某些反映的客体,而同时离开其余的一切事物。
名词解释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规律:适应、相互作用、补偿。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记忆(memory)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will)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
个性(personality)一个人总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征。
(好像是名解)需要(need)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motivation)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指向某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
能力(ability)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称之为才能。
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能达到最完美的结合,能经常创造性的完成一种或者多种活动,可称之为天才。
能力的分类:智能(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造力。
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与生俱来、稳定的心理特征。
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灵活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指向性。
性格(character)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名解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一门科学。
2、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3、医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认识,即医学发展的主导思想。
4、心身相关:是心理活动和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发生变化。
5、行为(狭义):认为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广义):认为行为是个体的外部活动、内脏活动和心理活动。
6、需要:是指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最基本动力。
7、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10、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1、气质:人们生来就有的不依于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13、人格:亦称为个性,既具有不同素质的人,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5、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6、心理应激:个体察觉到环境变化对自身构成危机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17、应对:是指个体对付困难,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境的过程。
18、心身疾病: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
19、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偏离常规或公认的规范,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20、神经症:是一组较轻的大脑功能障碍总称。
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和情绪烦恼,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社会功能,但又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
21、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病和接受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心理需求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探究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为医疗工作和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 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心理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免疫功能、激活炎性反应等生理机制来影响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遵守医疗方案,并提高康复效果。
3. 心理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而患者的焦虑、不信任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治疗效果。
三、应对心理应激的策略1. 积极的心理调适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积极的心理调适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开展适当的运动、学习放松技巧等方式来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心理干预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医学心理学专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提高应对能力,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四、信任建立与沟通1.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医患沟通是有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
良好的沟通能够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 构建信任关系医生应展现亲和力和专业性,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安全。
同时,医生也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看法,积极倾听患者的需求,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五、疼痛管理与心理干预1. 疼痛的心理因素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疼痛不仅仅是身体的感觉,还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加重疼痛的感受,并对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2. 心理干预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干预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医学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心理学和医学间的交叉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临床观察法、实验室方法、心理测试方法和评定量表法。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人和病人的心理活动、心理障碍和行为,即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4、弗诺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5、行为学派(华生、巴甫洛夫)认为人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6、人的心理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7、记忆的规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遗忘。
8、情绪与情感的区别:①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情感则是人所特有;②情绪产生多和生物性需要有关,情感则多和社会的需要与精神上的满足有关;③情绪伴有显著的生理、行为上的变化,情感则无上述明显变化;④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冲动性,情感则不易受情景影响,冲动性也较小。
9、意志品质的描述: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不良的意志品质:①自觉性差:对行动的目的、意义认识差,做事动摇、缺乏信心、盲目轻信他人、屈从环境影响,缺乏独立性及首创精神。
②果断性差:缺乏遇事采取果断决策的能力,优柔寡断或草率决定。
③坚韧性差:遇到困难不能克服坚持,行动不能达到目的,而虎头蛇尾。
④自制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约束自己。
10、马斯洛认为人存在5个层次的需要,由低至高,逐层发展,称为需要层次论。
其由低至高的排列顺序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
11、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认为人有四种体液,即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据此将人的气质分为四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
12、A型行为是指容易发生冠心病的行为模式;C型行为是指容易发生各种癌症的行为模式。
13、心身疾病的诊断应除外:精神病、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医疗过程中医疗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6)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3、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4、开设医学心理学主要目的:(1)培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3)掌握硬度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相关研究法。
6、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基础理论的多样性、心里因素的主观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7、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描述、序量化、间接定量、直接定量8、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9、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察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等。10、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货不在意识之中,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11、弗洛伊德设人格含有三个基本系统:(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8、感觉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一、行为学习理论行为:狭义:外部动作广义: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心理活动医学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
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创立了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恐惧实验):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理论意义: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
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的促进作用)、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2、操作条件反射:某一种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受到一种刺激,则该行为会因这种刺激的作用而发生相应的增强或减弱变化。
理论意义: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类型: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在内脏功能方面的体现理论意义: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4、示范作用: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具体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过程、强化过程5、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相结合。
强调机体本身的各种因素,如期望、认知评价以及信念、人格等因素在行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当发生环境刺激作用时,个体总是根据自己的认识评价等活动做出不同的反应。
SOR二、精神分析理论医学意义:强调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某种防御机制以病态方式表现出来。
医学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
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
它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包括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技术和客观实验等内容。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4、操作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的,利用奖励或处罚刺激增加或减弱动物某一行为的过程5、心理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人死亡整个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机能变化的过程。
6、异常心理: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又称变态心理7、一般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 GAS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8、生活事件(life events)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各种应激刺激。
9、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的总称。
10、心理测验:指在标准化的情境下,对个体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与描述的一类方法。
二、简答题1、参与性技术包括哪些技术答: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询问和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面谈总结。
2、影响性技术包括哪些技术答: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自我揭示、逻辑推论、影响性概述。
3、简述心身疾病的基本特征。
答: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主要或重要作用;②生物因素是疾病的基础,心理社会因素起扳机作用;③某种性格或行为特征是心身疾病的易患素质;④心身疾病表现为躯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⑤心身疾病主要发生在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系统或器官;⑥心身疾病的治疗必须包含心与身的综合治疗才有显效。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医学模式是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模式转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最终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是以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心理学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等不同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包括XXX、XXX、XXX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感觉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
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注意是人脑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集中反映,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记忆是信息在人脑中储存的过程,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只能储存几秒钟以内的信息,短时记忆可以储存1分钟以内的信息,而长时记忆则可以储存更长时间的信息。
不受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影响,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3、心理障碍的概念:指由于心理、生物、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理功能异常,表现为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影响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4、常见的心理障碍:①抑郁症: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无助感等。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研究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1.观察法2.问卷法3.心理测量法4.个案法5.实验法6.相关研究法感觉(sensation)的定义: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
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
差别感觉阈值: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适应。
(4)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知觉(perception)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当知觉的条件或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而知觉的映像仍保持,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视觉的恒常性最明显,包括大小,形状,明度,颜色。
记忆分类: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是对概念,公式,判断,推理等抽象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4)运动记忆:是以曾做过的运动或学习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按记忆信息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1)感觉记忆:特点①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直接以信息材料的物理特性在感官内保持下来。
②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0.25~2秒。
③记忆容量大,9~20个单位。
(记忆容量又叫记忆广度,指信息一次,呈现后,能被回忆的最大量)。
④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2)短时记忆: 特点①信息保存的时间很短,1分钟以内。
②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单位。
③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3)长时记忆:特点①记忆容量有限。
②信息保持时间长。
记忆的心理过程:1、识记的心理过程2、保持的心理过程3、再认与再现的心理过程遗忘的规律:1、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有关系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系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系注意的基本特性:1、指向性2、集中性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没有预见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预见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主动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有预见目的,又无需太多意志努力的注意。
思维(thinking)的概念和特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
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它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进行反映。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反映。
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方式来分类: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的指向性)来分类:①聚合思维②发散思维(3)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来分类:①常规思维②创造性思维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功能:(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2)想象具有对认识的补充作用(3)想象具有对情绪的调节作用(4)想象具有代替作用(5)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的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区别:1、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2、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常以内心的体验的形式存在,比较内隐。
3、情绪多与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情感多与社会需要有关。
4、情绪是动物与人所共有的,情感则是人所独有的。
动物只有自然需要,没有社会需要。
联系:1、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是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
2、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往往反应情感的强度,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常常深含情感。
3、情绪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内在表现。
情绪的功能: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也是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
2、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
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情绪的理论:1、詹姆士-格兰的情绪外周学说2、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3、阿诺德的评价-兴奋学说4、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该学说提出情绪的产生是受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意志的概念:是指人们自觉地确认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这是意识活动的核心。
3、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与自觉性相反-动摇性,独断性。
2、果断性,与果断性相反-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和草率从事。
3、坚韧性,与坚韧性相反-做事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急躁、轻浮、疑虑和执拗等。
4、自制性,与自制性相反-任性和怯懦。
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和生物性3、稳定性和可塑性4、整体性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为人格的动力,包含需要和动机。
2、人格心理特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调节系统,核心为自我意识。
影响人格的因素:1、生物因素2、环境因素(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文化环境3、实践能力4、自我教育需要的分类: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机体需要、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将需要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其中以饥饿和渴的需要为主。
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的概念和功能: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活力。
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
动机冲突的形式1、双趋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2、双避冲突:即“前有狼,后有虎”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挫折(frustration)的概念: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一般趋势:①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是基础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②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最高峰。
③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人在完成同一活动时采取的途径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能力的组合因素不同。
智力(intelligence)的概念: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就群体而言,智力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
气质的概念和表现: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气质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包括心理活动的灵活性、强度、指向性。
气质的体液说:气质的意义:1、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灵活性,强度和指向性。
2、与生俱来:体现个性的生物学内涵。
3、稳定性4、无好坏优劣之分5、气质和职业活动6、气质与教育工作7、气质和身心健康性格(character)的概念和特征: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特征:1、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情绪特征 3、性格的意志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质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它反映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性。
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其次,气质形成早,不宜变化。
而性格形成晚,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气质变化要快。
健康和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经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在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Msalow)和米特尔曼(Mittelman)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基本需求青年期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对策: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树立恰当的目标③鼓励青年加强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对策:①期望值适当②关注事物积极一面,增加愉快生活的体验③情绪适当发泄④转移注意力3、防治性的困扰:问题:①对性的好奇与敏感②性欲冲动的困扰③异性交往问题对策:①性教育,性转移②正确理解性意识和性冲动③增进异性正常交往性心理发展理论:1、口欲期(约至1岁):刺激口腔,获得快感,弗洛伊德婴儿期称口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