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12
高考通史复习之三: 中国现代史现代史分期必修三毛泽东思想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探索)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先民主主义革命,再社会主义革命。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形成)解放战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重心转移到城市人民民主专政(发展)新中国(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中特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始走上中特道路十二大:提出中特社会主义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特理论被称为邓小平理论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一国两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建国初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民主法制被践踏曲折新时期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完善民主法治的逐步健全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理论港澳回归实践海峡两岸关系对外关系建国初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外交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创外交新局面中日建交新时期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过渡时期——恢复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十年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共八大出现严重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困难八字方针文革时期——严重挫折国民经济的劫难周恩来邓小平新时期——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小专题农村问题古代:近代:1949—19561956—19661978以后思想史——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巨变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巨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生物技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曲折发展文艺的春天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 3月七届二中全会9月新政协《共同纲领》10月2日中苏建交*国民经济恢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 17 国建交1950-1953抗美援朝1953 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三大改造1954第一届人大(①宪法②三大制度确立)日内瓦会议1955万隆会议“求同存异”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 十年探索时期1956 9月八大(提出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双百方针”1958八大二次会议三面红旗(大、人、总)1960八字方针、农村纠左1964原子弹 &中近程导弹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6-1976文革时期1966文革开始(对法治践踏)国民经济受到影响取消高考1970东方红一号197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1973南优二号杂交水稻1976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1976-1978两年徘徊1977 2月两个“凡是”恢复高考1978- 今改革开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健全法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中美建交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统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国两制”1980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1982“十六字方针”修宪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形成1983中国第一台计算机“银河一号”1984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1985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义务教育法》1987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88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科教兴国”“ 211”工程希望工程1990开放上海浦东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中国加入 APEC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带南巡谈话(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共十四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10月“汪辜会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1993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1997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7月 1日香港回归1998《村委会组织法》1999 12月20日澳门回归二十一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00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上海举办APEC《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03“神舟五号”成功2005连战访华(坚持九二共识)2008实现两岸通航、通邮、通商五个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1976-1978两年徘徊1978- 今改革开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一.七届二中全会1949.3河北西柏坡1.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2.工作中心: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3.基本政策:确定革命胜利后,共产党政、经、思、外交方面基本政策4.确定总任务:①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②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为社会主义社会5.工作作风:告诫全党、谦虚谨慎二.新政协召开 1949.9北平1.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基本性质&基本方针的政策)2.确立中央人民委员会*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意义:①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协制度②为新中国成立奠基三.第一届人大召开1954北京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①体现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②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意义:三大制度确立,为民主法治建设奠基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2. 过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宪法正式确立最早:1947内蒙古自治区最晚: 1951 西藏解放1965 西藏自治区五.中共八大 1956.9北京1.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大主要贡献)2.主要内容: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意义: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六.八大二次会议1958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七.文革时期对法治的践踏1966-1976一.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1.恢复前:形势严峻、面临崩溃2.意义:为开展计划经济创造条件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19531.一五计划 1953-1957目的:把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基本任务: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基础差、增强国防、借鉴苏联)【一化】成果:东北重工业基地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三改】意义:①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②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奠定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内容:农业、手工业:合作社、集体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公私合营评价:①标志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1956 年底)三.三面红旗(大、人、总)19581. 大跃进错误:违反客观经济规律、超越历史发展阶段①人力物力巨大浪费危害:②环境严重破坏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 人民公社错误:①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②严重平均主义③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④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危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破坏生产后果:导致国民经济出现困难,出现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启示: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八大)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大跃进)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四.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1960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农村“纠左”五.十年动乱1971-1973 周恩来——国家经济出现起色【1966-1976 】1975 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一.外交原则确立1949-二十世纪50年代*外交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外交,与各国建立平等外交(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平等互利)与主权。
历史现代史知识点高三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掌握历史现代史知识点是他们备战高考的重要一环。
下面,本文将从现代史的不同方面展开论述,帮助高三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复习历史现代史知识点。
一、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为动荡的,包括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
同学们需要了解这些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关键政策。
二、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是指19世纪末至今的一段时间,涉及到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
其中包括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重要事件。
高三学生需要了解各大洲的历史背景,了解各国的发展和变革,同时也需要了解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国际组织的作用。
三、历史人物与思想在现代史中,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思想,他们对于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马克思、列宁等共产主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为世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变革;还有孙中山、毛泽东等中国伟大的领袖,他们为中国的独立和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三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思想,并分析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文化与艺术现代史不仅仅是政治和战争的历史,还有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文化运动和艺术潮流,例如文艺复兴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印象派绘画等。
高三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和艺术的背景、特点以及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历史与现实关联历史与现实是密切相关的,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问题。
高三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思考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是否可以用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同时,他们也需要关注当下的历史事件和热点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历史现代史知识点,高三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历史科目的考试,同时也能够对于现实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中国现代史(详细版)中国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今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包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革命斗争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史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主要包括封建社会的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觉醒的历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农民起义、外族侵略以及社会变革等问题。
1. 封建社会的危机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封建制度的落后使得社会阶层固化,使得社会无法进行积极的变革。
而且,封建社会内部的严重不平等也让广大人民群众陷入困境。
2. 西方列强的侵略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相继侵略中国,掠夺资源,打开中国市场。
这使得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国家主权受到严重的侵犯,国家面临分裂和灭亡的威胁。
3. 中国人民觉醒的历程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逐渐觉醒,认识到自身的困境,开始反抗外族的侵略。
一系列的起义和抗争活动成为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清朝晚期的变革1. 康乾盛世与士人政治康乾时期,清朝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仍然无法挽救社会的困境。
士人政治的存在使得改革的实施受到严重限制,无法实现全面的变革。
2. 外族侵略与国门开放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清朝实施了一系列的国门开放政策,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和交往。
3. 农民起义与社会变革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民发起了一系列的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太平洋租第屯田移民、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起义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20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2. 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今)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民主革命胜利;过渡时期开始1950—1952土地改革运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开始;一五计划;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一届人大召开(通过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日内瓦会议召开 195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195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 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6中共八大召开: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1958:“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原子弹1967:氢弹1970: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3:袁隆平杂交水稻 1977:恢复高考197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邓小平理论形成标志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1979: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1983:“银河”巨型计算机 1991: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 1997.7香港回归1997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9.12澳门回归2000: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思想200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国加入WTO 2003:神舟五号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二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二十一单元: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第二十二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十三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二十四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⒈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集体形成: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回顾高中历史的归纳: 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回顾中国现代史是中国近代以来的重要部分,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本文将回顾中国现代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晚清时期的重要事件1.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与西方列强接触并开启了不平等条约时期。
2. 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对清朝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起义,威胁到清朝的统治。
3. 中法战争(1884-1885年):法国通过这场战争,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实力,并获得了更多在华利益。
二、近代变革的重要事件1. 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试图改革清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但最终失败。
2. 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3. 五四运动(1919年):作为对巴黎和约签署结果的抗议,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新文化和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开端。
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 卢沟桥事变(1937年):日本在北京附近的卢沟桥发动了侵华战争,引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
2. 重庆谈判(1945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为期43天的谈判,旨在寻求结束内战、实现临时和平,然而最终以失败告终。
3.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征后取得了胜利,并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四、中国的改革开放1.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新时代。
2.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为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和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的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章中国现代史第一节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条件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③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的决议。
④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⑴背景:人民战争胜利发展。
⑵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
⑶内容: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党的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
③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④规定党的总任务: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⑷意义:这次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⑴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⑵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
⑶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③确立了国名、首都、国旗、国歌。
⑷会议性质: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权。
⑸意义: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新中国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也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条新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3.新中国成立⑴标志:开国大典。
⑵新中国成立意义:①新中国是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人民当家做主。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1.一届人大代表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⑴宪法内容: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体)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④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工作。
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诞生。
1949年《共同纲领》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0年6月,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10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领土全部解放。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3-1956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广泛吸取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
中共八大1956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提出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9月,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1966-1976年文革十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971年9月,林彪叛逃,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失败。
1971年10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中美关系步入正常化的轨道。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
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
“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
“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前四史:[西汉] 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东汉] 班固的《汉书》又称前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中国现代史宏观概要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故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此期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至今)两大历史时期。
传统史学一般把共和国史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十年、“文革”十年、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
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第一节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本阶段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舣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知识整合一、政治1.民主法治建设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 3月七届二中全会9月新政协《共同纲领》10月2日中苏建交*国民经济恢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17国建交1950-1953 抗美援朝1953 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三大改造1954 第一届人大(①宪法②三大制度确立)日内瓦会议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1956 9月八大(提出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双百方针”1958 八大二次会议三面红旗(大、人、总)1960 八字方针、农村纠左1964 原子弹&中近程导弹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6-1976 文革时期1966 文革开始(对法治践踏)国民经济受到影响取消高考1970 东方红一号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1973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1976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1976-1978 两年徘徊1977 2月两个“凡是”恢复高考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健全法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 中美建交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统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国两制”1980 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1982 “十六字方针”修宪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形成1983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银河一号”1984 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1985 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 《义务教育法》1987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88 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科教兴国”“211”工程希望工程1990 开放上海浦东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 中国加入APEC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 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带南巡谈话(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共十四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10月“汪辜会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1993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1997 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7月1日香港回归1998 《村委会组织法》1999 12月20日澳门回归二十一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00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上海举办APEC《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03 “神舟五号”成功2005 连战访华(坚持九二共识)2008 实现两岸通航、通邮、通商五个时期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1966-1976 文革时期1976-1978 两年徘徊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一.七届二中全会 1949.3 河北西柏坡1.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2.工作中心: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3.基本政策:确定革命胜利后,共产党政、经、思、外交方面基本政策4.确定总任务:①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②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为社会主义社会5.工作作风:告诫全党、谦虚谨慎二.新政协召开 1949.9 北平1.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基本性质&基本方针的政策)2.确立中央人民委员会*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意义:①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协制度②为新中国成立奠基三.第一届人大召开 1954 北京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①体现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②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意义:三大制度确立,为民主法治建设奠基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2.过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1954宪法正式确立最早:1947 内蒙古自治区最晚:1951西藏解放1965西藏自治区五.中共八大 1956.9 北京1.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大主要贡献)2.主要内容: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意义: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六.八大二次会议 1958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七.文革时期对法治的践踏 1966-1976一.国民经济恢复 1949-19521.恢复前:形势严峻、面临崩溃2.意义:为开展计划经济创造条件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19531.一五计划 1953-1957目的:把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一化】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三改】意义:①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②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奠定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 1953-1956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内容:农业、手工业:合作社、集体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公私合营评价:①标志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1956年底)三.三面红旗(大、人、总) 19581.大跃进错误:违反客观经济规律、超越历史发展阶段①人力物力巨大浪费危害:②环境严重破坏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人民公社错误:①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②严重平均主义③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④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危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破坏生产后果:导致国民经济出现困难,出现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启示: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八大)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大跃进)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四.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1960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农村“纠左”五.十年动乱 1971-1973 周恩来——国家经济出现起色【1966-1976】 1975 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一.外交原则确立 1949-二十世纪50年代*外交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外交,与各国建立平等外交(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平等互利)与主权。
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3.“一边倒”: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孤立)二.与苏联建交1.中苏建交 1949.10.02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3.与17国建交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12*周恩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内容: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2.意义:①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四.日内瓦会议 19541.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2.中国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五.万隆会议 1955 印尼*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相同的历史遭遇、被殖民国家侵略、经济落后异:政治制度&意识形态1.影响:①促进会议圆满成功②中国与更多亚非国家建交(建交热潮)2.意义: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一.航天①1964 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国防能力、巩固政权β建成秦山(浙江)、大亚湾(广东)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便利γ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②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③1970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始进入航天时代“两弹一星”战略决策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④1992 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⑤2003 “神舟五号”成功☞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二.科技①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②1973 袁隆平“南优二号”杂交水稻☞增大粮食产量,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③1983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银河一号”☞加速国家信息化发展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①1976 粉碎“四人帮”,国民经济停滞②1977.02 提出“两个凡是”☞背景:“左”的错误严重禁锢人们思想③1978.05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邓小平支持☞解放人们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基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起点) 1978 北京①内容:α“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法治逐渐健全β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平反冤假错案②结果:α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β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γ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δ党和国家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四.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①1982 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多党合作进一步完善②1982 修宪——全国人大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③1984 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④1998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1978 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β四川——废人民公社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①1984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三.建立经济特区*选址(珠三角)原因:①著名侨乡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给予特殊待遇②资源丰富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③靠近国际市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①1980 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区②1984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 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④1988 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⑤1990 开放上海浦东——决定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90年代经济开放重点和标志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步骤有利条件: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产业优势⑥1992 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带☞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992①1992 南方谈话论述社会主义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市场都是手段三个有利于证券制&股份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奠定基础②1992.10 十四大成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1993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④1997 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⑤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加入世贸组织 2001①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利于建立完整世界贸易体系③压力和挑战,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背景:1.国内①政治:文革结束,中国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②经济:国民经济仍处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未得到改善2.国际: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国际环境大大改善文化*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坚持贯彻“双百方针”《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