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点降水专项施工方案60690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4
井点降水施工方案
本工程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方案降低地下水,坑底尺寸70.6m*40.6m
(1)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地质报告,对于本基础工程而言,建筑物基础处于是湿润区,较强透水土层中,该场地地下水位较高,最高地下水位理埋深在地表下0.9m,地下水较为丰富,场地土质以粉质粘土及粉土为主。
(2)井点降水方案的选择
现根据岩土工程勘测报告的土层测试情况,本基工程采用轻型井点降水。具体采用的是无压非完整井的环状井点系统。
(3)无压非完整井的环状井点系统的计算
①计算简图
②井点管高程布置
根据本地和工程实际情况,先开挖至-1.8m处,再下井点管。井点降水深度,考虑抽水设备的水头损失以后,一般不超过6m井点管埋设深度H (见图1)。
计算公式:
H≥H1+h+IL
式中H1——井点管埋设至基坑底面的距离(m)
h——基坑底面至降低后的地下水位线的最小距离,一般取
0.3m~1.0m
I——水力坡度,根据测定环状井点为1/10
L——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m)
H=H1+h+IL=2.3+0.3+(1/10)×23
=4.9m
③群井涌水量计算公式:
Q=1.336K(2H O-S)S/(LgR-lgX O)
式中Q——井点系统的涌水量(m3/d)
K——土的参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S——水位降低值(m)
R——抽水影响半径(m)
常用计算公式:
粉质粘土取K=1.0
R=1.95S√H×K
=1.95×4.9√(20.0-0.9)×1.0 = 41.76m
X O——环状井点系统的假想半径(m)对于矩形基坑其长度与宽
度之比不大于5时,可按下式计算:
X O=√F/π
F——环状井点系统包围面积(m3)
∵长/宽=76/46=1.65<5
∴F=76×46
=3496 m2
X O=√F/π=√(m)
S`/(S`+l)=5.0×(5.0+1.0)=0.83
经查表得H O=1.85(S`+l)=1.85×(5+1.0)
=10.8m
H O=10.8+4.43=15.23
S=4.9+4.43=9.33m
Q=1.336K(2H O-S)S/(LgR-lgX O)
=1.336×1.0×(2×15.23-9.33)×9.33/(lg41.76-lg33.367)
=2704m3/d
④单根井点管的最大出水量由下式确定
q=2πr c l c v=2πr c l c65K1/3=130πr c l c K1/3
式中q——单根井点管的最大出水量(m3/d)
r c——滤管的半径(m)
l c——滤管的长度(m)
v——滤管的极限流量(m/S)
k——土的渗透系数(m/d)
q=130πr c l c K1/3=130×3.14×(0.05/2)×1.0×11/3
=10.21 m3/d
⑤井点管数量由下式确定:
n`=Q/q=2704/10.21=265 根
n=1.1×265=1.1×265=291.5根取292根
⑥井点管平均间距为:
D=L/n=(76+46)×2/292
=0.84m
可取D=1.0m~1.2m。
式中L——总管长度(m)
根据以上计算,按每台轻型井点降水设备配30~40根井点管计算,本工程一级轻型井点要配备8台套降水设备,局部加深处增加二级轻型井点降水另行配备。
(4)井点管的埋设
①井点管距离基坑壁一般不小于1m,间距为1.5m,为防止
局部发生漏气,滤管必须埋入透水层内,总管标高的布置可能接近原
有地下水位线,并沿抽水的水流方向有0.25-0.5的上仰坡度,水泵轴
心与总管齐平。
②采用直径70mm的冲水管冲孔,孔径一般为300mm,
冲孔深度一般比滤管底深0.5m左右,并保持垂直,埋管时,井点管
与孔壁间及时用粗砂灌实,距地面下0.5-1.0m深度内,应用粘土填塞
严密,井点管沉没完毕,即可接通总管和抽水设备。
(5)轻型井点的使用
使用时应保证连续不断地抽水,正常的出水规律是“先大后小,先混后清”,如水不来或一直较混,或清后又混等,应立即检查纠正。真空度是判断井点系统良好与否的尺度,必须经常观测,一般应不低于55.3-66.7Mpa,如真空度不够,通常是由于管路系统联接不好,有大量漏气,应及时修好,井点管淤塞,可通过管内水流声,手扶管壁感到振动,如井点管淤塞太多,严重影响降水效果时,应逐个用高水反冲洗或拔出重新埋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