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王镜岩版)
- 格式:doc
- 大小:536.00 KB
- 文档页数:125
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王镜岩版)
————————————————————————————————作者:————————————————————————————————日期:
生物化学讲义(2003)
孟祥红
绪论(preface)
一、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的含义:
生物化学可以认为是生命的化学(chemistryoflife)。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
1、生物体是有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如何?容易回答。
2、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变化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即这些物质在生物体
内怎样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大部分已解决。
3、这些物质结构、代谢和生物功能及复杂的生命现象(如生长、生殖、遗传、运动等)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复
杂。
二、生物化学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植物生化;动物生化;人体生化;微生物生化
从不同的研究目的上分:临床生物化学;工业生物化学;病理生物化学;农业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等。
糖的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学、代谢调控等。
三、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1、历史背景:从十八世下半叶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的成果(1)化学方面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推翻“燃素说”并认为动物呼吸是像蜡烛一样的燃烧,只是动物体内燃烧是缓慢不发光的
燃烧——生物有氧化理论的雏形
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了柠檬酸、苹果酸是生物氧化的中间代谢产物,为三羧酸循环的发现提供了线索。
(2)物理学方面:原子论、x-射线的发现。
(3)生物学方面:《物种起源——进化论》发现。
2、生物化学的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物化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
1842年撰写的《有机化学在生理与病理学上的应用》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新陈代谢名词。另一位是德国医生霍佩赛勒:
1877年他第一次提出Biochemie这个名词英文译名是Biochemistry(orBiologicalchemistry)汉语翻译成
生物化学。
3、生物化学的建立:
从生物化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前半叶,在蛋白质、酶、维生素、激素、物质代谢及生物氧化方面有了长足
进步。成就主要集中于英、美、德等国。
英国,代表人物是霍普金斯——创立了普通生物化学学派。
1929年他和荷兰的艾克曼因发现维生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后来又发现了色氨酸和谷胱甘肽。
德国,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糖和嘌呤类物质、血红素、叶绿素、糖原——乳酸循环、维生素D、细胞呼
吸等都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和生理学。
美国,这一时期在留德的美国学者的推动下,他们在营养与卫生工作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
4、发展中的生物化学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生物化学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A、主要成就有:
2
(1)酶的结晶:1926年Sumner发表了他第一次成功结晶了脲酶,随后Northrup制得了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结
晶,开辟了酶学研究的新领域。
(2)代谢途径的阐明:
30年代阐明了糖酵解途径;
1937年Krebs发现三羧酸循环获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前,糖、脂肪、蛋白质及氨基酸的代谢途径基本阐明。
当前努力的方向为代谢调控。
(3)生物能研究的发现:
50年代以来阐明了:
ATP是能量代谢能的产生和利用的关键化合物。
提出了氧化磷酸化和呼吸链的理论,建立了生物能学。
B、这个时期生物化学发展的几个特征:
首先是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遗传学家参加到生物化学的领域中来;
其次是研究方法有突破性改进;
通讯交流方面:各类科学期刊增多,以及计算机的存储、网络的普遍使用,使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方便快捷。
物理学家、化学家、遗传学家等参加了生物化学的领域中来:
在蛋白质方面:
两位英国物理学家将x-射线应用于蛋白质分子的高级结构研究,
肯德鲁(Kendrew)测定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Perutz)佩鲁茨测定了血红蛋白的结构,
二人于1962年分别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目前x-射线衍射分析已成为蛋白质与核酸高级结构研究常规方法。
美国化学家鲍林(Pauling)确认氢键在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鲍林认为某些蛋白质具有类似于螺旋的结构。
这就是我们在蛋白质一章中将要学到的α-螺旋结构。
他还研究了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并提出了分子病的名称,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Sanger――生物化学家1955年确定了牛胰岛素的结构,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年设计出一种测定DNA内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方法,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核酸方面,最著名的莫过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这一成果是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共同智慧
的结晶。
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1946年完成了DNAx-衍射研究。
1953年沃森与克里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DNA分子结构。
他们三人于1962年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学科交叉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加拿大细菌遗传学家艾弗里Avery与美国生物学家Macleod,Carty1944年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著名
实验做了著名的转化试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美国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以发现了可移动的基因获1958年诺贝尔生理奖。
Ochoa和Korngerg发现RNA和DNA生物合成机制获1959年诺贝尔生理奖。
1916年,Lwoff提出信使RNA的存在。
1960年,Jacob、Monod--阐明了基因控制酶的生物合成,从而调节细胞的方式。
3
发现操纵子(Operon)基因,能影响mRNA的合成,从而调节其他基因的功能,在微生物界Operon 普遍存在。
以上三人共获196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生物化学研究方法的改进:
a.分配色谱方法的建立:
马丁与辛格发明了可用于核苷酸、氨基酸、糖、生物碱等多种混合物分离的色谱方法。
这种方法已在化学、医学和生物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b.电泳法:在糖、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分析分离方面取得广泛应用
c.离心法:在蛋白质、核酸的分离、分子量测定中有不可替代作用
d.另外还有荧光分析法,同位素示踪和电镜等。
近年来新兴的生化仪器层出不穷,这里仅列出几例,如基因扩增仪,基因合成仪,基因序列分析仪、超过
滤系统、高效层析系统、多肽序列分析、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
(3)生物化学在基础理论方面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学术界普遍认为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分子生物学的开端
从此人们开始在分子水平上分析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
分子生物学在近十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只有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速度能与之相比。
(4)生物化学在应用方面的发展——生物工程(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
(5)生化研究的新领域:
糖类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信号传导机制
四、中国对生物化学的贡献:
吴宪:曾与美国哈佛医学院Folin一起首次用比色定量方法测定血糖。
吴宪与刘思职、万昕、陈同度、汪猷、张昌颖、杨恩孚、周启源等完成了蛋白质变性理论,血液的生物化学
方法检查研究,免疫化学研究,素食营养研究,内分泌研究。
王应睐,邹承鲁,钮经文,邢其毅,曹天钦,王德宝,汪猷
1987年又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酵母丙胺酸转移RNA,从而使我国在核酸人工合成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
位
1.今后我们要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特别注意: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