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 格式:docx
- 大小:17.84 KB
- 文档页数:3
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政治重视作用:明朝建立君主专制的措施之一是高度重视君主的政治作用,明朝重点讲求“以真宗为体”,把真宗列为万民之主,赋予其临时地位,因此,任何政治活动,无论大小,都要经过真宗的同意和批准。
2、统一司法权:明朝把司法权统一掌握在皇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实施严格的审判制度,推行“纠罝田库制度”,以镇压和惩戒重犯。
3、实行礼制:明朝清朝均重视实行礼法,把宫廷的礼仪贯彻在全国的官吏和民间,将礼制树立为司法中的重要原则,周规范礼制,加强专制统治。
4、下令实施:明朝清朝拒绝任何一种势力抗拒的建议,凡是明朝的大学士、尚书都必须服从君主的下令,一切以君主的命令为准绳,权力在君主手中,下令必须执行。
5、维护国家威信:明朝清朝希望用国家政策维护和提升国家威信,加强对宗族的统治,维持英明的君主统治,以获得国家尊严和民众的支持。
6、军权绝对:明朝清朝都实行军队的绝对统治,军权绝对地归真宗所有;军队以军长元老为追随者,一再以君主的话为准绳,顶住民众问政,将诸军纳谏,不可背书,不可乱实,全心全意服从君主。
7、整合各类衙门: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主要是要让官吏把注意力放在真宗的命令上而不是朝野大政,当时明朝官府把朝野大政、端直巡视、推行纠罝田库等政策整合成一个衙门,统治朝野,一统各类衙门,使政治秩序更加完善。
8、加强宗教控制:明清实行礼崩乐坏、重庆宗教的政策,对寺庙进行监管,明朝清朝都把教会作为一种宗教,加强了教会的管理,严格执行宗教仪式,教会参与宗政事务,以稳定皇室的统治。
9、实施教育政策:明朝清朝准许民间建立学校,给官府成立府坛,要求官吏、士大夫以及将员对学问有所认识,明清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了校名院规、考试宁节、书章制度等。
10、建立政教合一体制:明朝清朝希望消除宗教控制下带来的乱政策,通过政教合一体制,强力实施宗政活动,使宗政活动更加权威,把宗教活动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彻底拔除,并以君主的权威和权力推行法律。
考点03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考策略】对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考点的复习备考,应注意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本讲内容进行必要的综合归纳,总结规律。
重点复习明清时期的历史概念,如内阁、军机处等,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并逐步发展到顶峰的具体表现及封建社会发展到晚期的特征。
【重要考向】一、废宰相设内阁二、军机处的设立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废宰相设内阁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过程1380年,借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责。
(1)奠基: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很少参与决策)。
(2)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3)发展: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取得票拟权。
(4)全盛: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导致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无独立决策权、行政权,完全依附于皇帝;内阁大学士随时因皇帝个人爱憎而升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
相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图示巧记】丞相与内阁首辅【典例】1.(2021·山东临沂市·高三二模)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这一改革A.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B.削弱了长期以来士族阶层统治C.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D.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故选A;材料信息与削弱士族阶层的势力无关,排除B;明初进行官制改革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利于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排除C;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排除D。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社会发展:从废除宰相到设立内阁,建立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封建社会晚期,衰落时期。
(二)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⑴根上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⑵明太祖认为元朝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⑶废除行中书省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P16历史纵横)⑷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是其借口。
2、目的:为了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废除:(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指导学生阅读P16资料回放)过渡:明太祖废丞相制,职分六部,隶属皇帝。
使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如今“废宰相,权分六部”,则可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这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
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不可无辅臣(2)创立与发展3. 特点:P17最后一段(3)特点:(1)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认识: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专制的作用。
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权利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三)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1)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 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根本原因)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
③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历史纵横)④胡惟庸骄横擅权。
(直接原因)(2)经过:①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立内阁(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1)南书房①时间:康熙帝时期②目的:为扩大皇权。
③职责:名义上是陪同皇帝读书写字、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④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帝时期②目的:为办理西北军务。
③特点:a机构简单,有官无吏;b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c办事机密。
④职责:跪受笔录,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⑤影响:a提高了行政效率;b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c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小结:1.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兴废历程及认识(1)主要历程:①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宰相制度形成。
②汉武帝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③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和监督。
④北宋时期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________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_______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①创立:明太祖设置 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 ”由此出现。
②发展: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预习评价】1.(判断)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 )2.(判断)明朝殿阁大学士作为中央政府高级官员,拥有决策权。
( ) 3.(判断)明朝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政府机构。
( )4.(思考)“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指什么?试答: 知识点二 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康熙时期加强皇权(1)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________________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2)措施:在宫内设________,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________、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机构简单;大臣品级不高、钦定。
(3)职责:跪受笔录,按________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________进一步得到巩固。
【预习评价】1.(判断)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⑴废除宰相制度(中央)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等历史教训;宰相胡惟庸擅权。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表现:1380年明太祖诛杀宰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分理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制约皇权的宰相机制被废除,导致国家决策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素质,一旦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便极易致乱政。
⑵设立内阁(中央)背景:废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导致政务繁杂、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助理政务;②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③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④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成其下属机构。
局限: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未取得法定地位,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皇帝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太监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性质:皇帝的内侍机构(或咨询、顾问机构)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⑶废行省,设三司(地方)目的: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三司: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按察司——监察,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
【图片证史】——君权逐步强化是古代君臣关系演变的本质趋势【解读】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坐着奏事站着奏事跪着奏事宰相内阁首辅地位中央一级行政机构首脑,百官之首皇帝內侍顾问班子首脑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票拟权(无属官)权力来源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与皇权关系制约皇权,能一定程度避免皇帝决策失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2、清朝——中央:设南书房(康熙帝);设军机处(雍正帝)⑴设南书房(康熙帝)影响: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一、教材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
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提供废除丞相的有关材料,学生了解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的史实。
(2)通过教师讲解内阁制度的发展,学生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
(3)通过阅读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知道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军机处的设置。
(4)通过列举宰相和内阁职能、品级等差异以及相关史料分析,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学生逐渐掌握历史材料的领会与诠释的能力。
(5)通过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逐渐培养起辩证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开展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学生结合教科书内容与课外史料分析,提高自身理解、归纳史料的能力,逐渐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皇权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2)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学情
在初中的中国古代史学习中对明清两代在君主专制加强方面的史实有了初步了解与认识。
但对于具体的君主专制加强方面理解不够深入,依旧停留在史实识记层面。
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并初步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走向与脉络,为理解其在明清的高度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同时,经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具有对文言文史料的初步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可以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解读史料,并结合课本从中归纳、提炼知识要点,加强对重点内容的掌握。
三、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分析归纳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阅读并分析历史材料中,
结合教科书引导,从中归纳出内容要点。
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形成“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探究学习方式。
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
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资料与辅助资源,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教法
抓住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这一主线索,阐释明清两代的相关措施及其影响。
运用材料教学法和情境体验法,充分利用相关史料,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载体,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看看这幅图片,找个同学来说说,从这个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很明显,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是,大臣们议事,从汉代的坐着到宋代的站着,再到清代的跪着。
那么大臣议事的从坐到跪,反映了大臣地位不断下降,君主地位不断上升。
那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臣子从宋代的站议时政到清代的跪受笔录,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在帝皇面前双膝跪地?在这千年的君臣权力博弈中,又发生了怎样的转折?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本堂课的内容。
首先,阅读以下材料,结合课本16页,分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原因。
找个同学来归纳以下:
好的,我们先看第一条材料,丞相胡惟庸在职期间,可说是生杀予夺,任免官员有时还不上报皇帝,看到有不利于自己的奏章,就藏起来不让皇帝看到。
甚至还大胆妄为到毒害刘基。
可见,胡惟庸此时是权倾朝野,恣意妄为。
第二条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元朝末期君主无德,宰相专权乱政,导致天下兵起。
我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也了解到,元代中书省宰相权力极大,左右皇位继承。
所以,元朝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是朱元璋不得不顾虑的。
第三条材料是朱元璋对丞相制度的一个评价,在他看来,丞相制度虽然产生了些良相,但更多的是些小人,这就会导致小人乱政,引发社会动荡。
第四个背景在书本历史纵横,1376年朱元璋废除行省,权分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布政使司。
这样原来集中的权力就一分为三,权力收归中央。
如此,统领中央的丞相权力也相应加大了。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在这三条原因当中,第三条原因丞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导致社会动荡是根本原因。
因为如果没有丞相制度的存在,也就没有元代丞相的乱政与任职丞相的胡惟庸专权。
终于,在1380年,朱元璋借故发动胡惟庸案,将其处死,并顺势废除丞相,撤中书省。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权力结构,皇帝直接掌控代表中央的六部及其他衙门,中央掌控地方各州的三司。
如此一来,地方权力收到了中央,由于皇帝废除丞相直接掌管六部,全国军政大权收归皇帝一人手中。
并且,还规定,从此不得议立丞相。
那么,宰相废除了,对明朝政治有什么影响了。
这里有两则材料,请仔细阅读并归纳出其影响。
第一条材料,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就是说所有大事有朝廷决定,使得政局稳定。
我们知道,在这时朝廷的大权已经收归皇帝,也就是说,所有大事归皇帝一人决定,如此政局便
可稳定,不会出现动乱。
但是我们看第二条,黄宗羲在反思的时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看最后一句话,意思就是如果皇帝的儿子不是贤明的君主,那么在没有丞相的辅助以后,将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即“不贤”的情况。
这对于国家治理来说不可不说是个祸患。
看到第三条最后一句,由于丞相废除后,宦官开始逐渐地掌握当年丞相的权力,慢慢演变为实际的丞相。
虽说在实际上明代太监并不能如同以往的丞相一般,但是其乱政的祸害,却也是显而易见的。
皇帝与丞相的千年博弈终于落下帷幕,但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则是另一个问题——事务繁多。
我们看看这个统计数据便可明显知道朱元璋事务之繁重。
以前有丞相辅助,但这时已经没有丞相,一切都要亲力亲为,那么朱元璋又该怎么办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内阁的出现。
,
我的讲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