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96 KB
- 文档页数:9
教学设计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从容说课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席卷西欧各国的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这场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政治运动。
14世纪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将人们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资产阶级注入了一种为现实的幸福而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一些原本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1520年,马丁·路德公开发起宗教改革,一场席卷西欧各国的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帷幕。
教学重点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思想主张的异同。
教具准备提供一些关于宗教改革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两位伟大人物及主要教派(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路德教、加尔文教),宗教改革的意义。
2.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
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引导学生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从比较中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由老师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会、腐败的天主教会、赎罪券、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的部分内容,让学生预习。
2.老师设计一些问题,如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有哪些特权?宗教改革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德意志发生?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实质是什么?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思想主张的分析,培养学生为顺应时代潮流、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分析他们思想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展示,学生从中认识和体会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腐化。
(2)运用材料,创设问题,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和意义。
(3)通过讲解宗教改革时的人文主义,体会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教皇权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及其影响。
四、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五、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分为四个板块,罗马教皇的权威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要挑战教皇的权威?怎么挑战,挑战的结果如何?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探究一、教皇有哪些权威:中世纪的欧洲,教皇到底有哪些权威?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教皇的权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一: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
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外整整等了三天,终于得到了教皇的一个赦罪之吻,而教皇是位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史称“卡诺莎之辱”材料二:思想上,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叛逆和异端,随时会被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材料三:中世纪天主教会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并向全体居民征收十一税。
(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天主教会)材料四: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
除授职礼外,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的。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甚至连日常生活吃饭,都在宗教的控制之下。
教皇权威的具体表现:政治:教权高于王权;经济:最大的封建主;思想:垄断思想;社会生活:影响人的一生;探究二:为什么挑战教皇的权威:材料一:作为教士本身应该遵守规定,但是教皇英诺森八世有八个私生子,瑞士教会的一个主教把他管辖下的一个修女院修女变为自己的情妇,巴黎圣母院的教士甚至把自已的住所变成了赌场。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
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和活动难点: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知识梳理】背景:挑开始标志:马丁·路德思想主张:战代表影响:教原因:皇加尔文主张:权影响:威性质:形式:意义:【问题探究】材料一教皇的权利好比太阳,国王的权利犹如月亮,他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材料二 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
材料三材料四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德国虽然四分五裂,但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
材料五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六天主教会对各国的敲诈尤其以德国最为严重,德国甚至被戏称为“教皇的奶牛”。
材料七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
结合上面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兴起的社会背景。
材料一“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换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导学案 编号:011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 层次编码: 组内自评: 教师评价: 基督教大分裂:主要是指历史上两次大的基督教分裂,11世纪第一次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分出了希腊正教(东方正统教会)以及罗马公教(罗马普世教会)两大宗。
于15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或称宗教改革)中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其后又从支派中再次分裂出各种小教派。
而这两次的大分裂却是对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冲击以及影响最大的。
主备人: 审核: 学科主任: 年级主任: 使用时间:2013.10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学习目标】1、掌握马丁·路德 、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影响。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析马丁·路德 、加尔文的观点,探究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及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的精神。
3、激情讨论,自主学习,认真作答,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重、难点】重点:德意志的宗教改革难点:认识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课前认真翻阅课本第52-54页,独立完成学案。
针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用红笔进行勾画。
2.课堂上各小组积极讨论,勇于展示,高效点评,大胆质疑,并及时用红笔进行补充与完善。
3.课后将错题纠正完毕后,及时上交学案。
并将典型题整理在典题本上。
4.带*号的C 层同学选做。
5.本导学案的《课前自学导引》是本节课的主干知识,请同学们参考练习册的“基础检测”在教材上进行标注勾画。
【诱思探究】(方法:问题引领—阅读教材—思考归纳—构建框架) 这些问题对你而言,小菜一碟,答案要准确哦!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宗教改革运动为什么首先会在德国出现?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火线是什么?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主张?他又是如何反对天主教会统治的?3、德国宗教改革 (1)性质: (2)影响: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 1、背景:2、理论基础:3、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有什么积极作用?4、实践结果:三、对宗教改革家的评价【知识框架】【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一场不孕不育引发的宗教改革:英国国教,也称英格兰圣公会或安立甘教会,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
课题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年级高二科目历史编制时间2018/9/7 使用时间2018/9/17 编制人王晓艳审核人高二历史组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宗教改革的性质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难点:宗教改革的背景、加尔文的先定论、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知识链接】1、“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说和救赎说。
根据基督教义,原罪是指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违背上帝命令,偷吃禁果所犯下的罪行,并传给后世子孙,它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源。
人类只有信仰上帝,跟随基督才能得救,死后进入天堂,获得永生。
灵魂得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
“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圣洗礼和圣餐礼),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宗教活动,才能得救。
只有教皇和主教等神职人员才能和上帝直接沟通。
教徒被剥夺了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只有依靠教会,才能得救,得救与否实际上教会说了算。
“因信称义”他认为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教徒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对《圣经》的认识,虔诚信仰上帝,直接和上帝对话,就能得救。
教徒获得了和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用不着教会和神职人员作中介,摆脱了对天主教会的依赖。
“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2、加尔文的先定论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为先定论,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先定论”主张人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必定贫穷困苦。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第三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以及发展,而本课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即人文主义影响到宗教领域而产生的一系列变革。
因而,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比较重要。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
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9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
山东1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
具体题目是2.(2012·山东文综卷·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解析】宗教改革反抗罗马教会的权威,否认教会和教士在信仰中的中介作用,强调个人自由;启蒙运动反抗封建专制权威,强调个人自由,崇尚理性,重视法制保障民主制度。
因此B、C、D 三项属于启蒙运动,A项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共同点。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
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李树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马丁·路德的思想和由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理解马丁·路德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2)了解加尔文的宗教思想,理解其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材料、讨论问题,使学生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和影响。
(2)通过对话、讨论,使学生认识思想解放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权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品质。
(2)通过知识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
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教学难点】“先定论”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赵林教授说:“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
而这场宗教改革大幕是由马丁·路德揭开的。
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马丁·路德思想主张及影响,二是加尔文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思想主张的内涵及其影响,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力量。
故本课的主题可以确定为“思想解放”。
据此,将本课教学设计为两个环节:环节一:天鹅的鸣唱这个环节主要学习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理解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内涵及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将这部分内容设计为:1.一鸣惊人——挑战教皇的权威学生阅读《九十五条论纲》部分内容,讨论、思考《九十五条论纲》的含义和影响。
2.一名战士——蔑视教皇的权威通过讲述,使学生体会马丁·路德挑战教皇权威的勇敢精神。
3.一个教义——“因行称义”的魔力通过讲述马丁·路德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到反天主教战士的心路历程,使学生了解并思考“因行称义”的含义和影响。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和由他发动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2)掌握加尔文的宗教思想,理解其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及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所奠定的理论基础。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材料展示和故事讲述,使学生认识和体会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腐化。
(2)运用材料,创设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和意义。
(3)通过对话、讨论,使学生认识思想解放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体会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不畏教皇权威,敢于坚定信仰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品质。
教学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
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教学难点:先定论更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过程:导课: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西欧各国。
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焕发出创新精神和生活热情。
讲授新课:“教皇”是天主教的最高统治者,任职终身,驻在梵帝冈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而且是全球8亿多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
圣彼得教堂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梵蒂冈将一个宗教的神奇演绎得美轮美奂。
(一)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
392年,罗马帝国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由于政治区划和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庞大的罗马帝国全境在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
1054年,东、西部教会正式分裂。
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自称公教(天主教)。
(二)教皇的权威中世纪(欧洲的封建时代,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前476年至文艺复兴以后公元1500年)的西欧,处于罗马天主教的全面控制之下。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高二历史导学案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编写人:黒宇峰审定人:历史组2009-10-21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点难点】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思想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自主学习】For一、宗教改革的背景1、经济的进一步发展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2、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以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
3、天主教会的,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4、1517年,教皇以为名,印制大量向教民兜售。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观点: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不能靠、和。
这一思想使人获得,带有鲜明的色彩。
2、经过: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反对出售赎罪券,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拉开序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3、性质:这是反对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4、结果:改革后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思考探究】为什么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三、加尔文宗教改革1、观点(1)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一书,他主张人只有,此反对天主教的,否定。
岳麓版教案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
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马丁•路德“因信称义”说的涵义及《九十五条论纲》。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宗教?世界上三大宗教是什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又是什么?(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为什么会分化呢?一、宗教改革的背景:1、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2、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3、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教权强于王权)4、出售赎罪券——导火线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内容A、“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是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
“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充满了个性解放的色彩,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罪、救赎。
基本教义:人从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要不断地赎罪,只有不断的赎罪,灵魂才能得救。
罗马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因行称义”的含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
因行称义”实质是:精神独裁。
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第一篇: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
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不断鞭打自己。
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
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
教皇具有绝对权威。
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
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
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
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
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 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生回答后,师概括:1、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
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前预习案【课程目标】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目标】1、记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
2、理解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
【知识梳理】环节要求:1、根据课本内容完成填空;2、将此部分内容用笔在课本中标出;3、记忆此部分内容;4、根据此环节内容简单罗列本课知识结构;5、所有层次同学必须完成。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基督教的统治机构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地位如何?1.在社会生活方面,从国王到农奴,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出生到去世,每件事情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上,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3.政治上,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
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1.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后,迅速发展。
2.政治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的阻碍。
3.阶级上,资产阶级要发展经济,必须要冲破束缚。
4.思想上,运动的推动。
三、宗教改革运动最先发生于哪个国家?为什么?1.宗教改革运动最先发生于。
2.原因:16世纪的德国,国家处于的状态,是天主教世界中受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罗马教廷利用德国的分裂,把它当做重要的搜刮对象,劫走大量的财富,人们称德国为“教皇的奶牛”。
四、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又是如何拉开序幕的?1.导火线:罗马教会宣扬称义。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教堂为名,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学重难点重点: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和活动难点: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教学内容导入: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宗教?世界上三大宗教是什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又是什么?(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为什么会分化呢?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1.社会背景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天主教内部酝酿出变革思潮,教皇权威开始收到挑战,出现一些敢于对抗教皇权威的伟大人物。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做了淋漓尽致的批判,为宗教改革家们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但文艺复兴并不是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唯一背景和原因。
②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冲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
——根本原因③教会是当时西欧封建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的集中代表,在各国实行压迫剥削政策,引起人民的普遍不满。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
政治上,教皇不仅掌握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
当时贪污、腐化之风弥漫在教会的各个阶层,例如教皇英诺森八世不遵守独身的教规,据说他有8个私生子。
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教皇卖官鬻职,据统计,单1520年大约就有两千个官职是卖出去的。
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负担最终落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看到教会获得大量的财富不是用于宗教的目的,而是高级教士的挥霍享乐,非常愤怒,教士的种种丑闻又使天主教会威信扫地,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天主教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新兴资产阶级也不满教会的统治,世俗君主和贵族觊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2.马丁·路德及其学说、活动(1)马丁·路德简介马丁·路德出生于德意志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庭。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
课堂上,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
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认识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四、教学方法:图片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课时要求: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和宗教体系的框架,让学生对宗教有个基本的了解,如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关系?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在哪里?【教师】世界三大宗教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
目前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是梵蒂冈城国,这个主权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坐落在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一个高岗上,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
现在让我们回到16世纪的欧洲,一起关注下这场宗教改革运动。
展示三段关于天主教在欧洲统治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材料和教材知识概括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再归纳总结。
【新课讲授】一、宗教改革1、背景:①天主教对欧洲的政治、精神控制和经济压榨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人们对天主教的统治产生质疑。
③德意志成为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矛盾激化。
④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总结: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标导学】学习本课时应掌握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及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基本史实。
解决好以下问题:1.16世纪初,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怎样?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3.加尔文提出了怎样的宗教改革主张?这些主张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影响?【知识探究】探究点1 宗教改革(1)背景:文艺复兴启蒙了人们的思想,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新兴资产阶级与天主教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直接原因是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剥夺民财。
(2)概况:首先兴起于德国,然后扩展到了西欧。
【点拨】宗教改革的性质16世纪欧洲诸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
探究点2 马丁·路德(1)因信称义学说:内容: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影响: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点拨】因信称义学说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说,主张《圣经》是人们信仰的最高准绳,人们只要依据《圣经》,产生对基督的真正信仰,就能够成为义人,为上帝所承认的人,得救的人。
据此理论,每个人均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解释《圣经》,产生信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与安慰,满足宗教上的需要。
这一理论击碎了教皇的神圣光环,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权威。
(2)《九十五条论纲》:①提出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剥夺民财,激怒了路德。
②内容: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教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③影响: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德国的宗教改革推动欧洲其它国家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创了欧洲近代史的新纪元;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东正教、天主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点拨】宗教改革首先开始于德国的原因宗教改革首先开始于德意志,这与德意志当时处于分裂状态,教会对德意志政治经济上的控制和压迫特别深重有关。
岳麓版高二历史挑战教皇的权威说课稿范文(上册)
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挑战教皇的权威说课稿范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知识,想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挑战教皇的权威》,下面我将从说课程资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说备课反思等六个大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课程资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岳麓版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3 课。
本课是在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转而学习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二者将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各具特色。
无论是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他们的思想都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
在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
14 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并发展,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
本课以西欧宗教改革为中心,讲述了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学习本课内容既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人文主义,又为下一课学习,奠定基础。
另外,从应试的角度而言,本单元也是每年高考备考的重点章节之一。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课
件www.5yk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
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
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
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
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
不断鞭打自己。
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
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人们
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
教皇具有绝对权威。
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
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
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
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
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
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
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XX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
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生回答后,师概括:
、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
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
c教皇拿着同
样的桶挤更瘦的奶牛的奶。
D教皇拿着桶,但奶牛已经骨瘦如柴的倒在了地上。
)
3、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
二、宗教改革概况
(一)路德宗教改革
简单介绍路德:夏季,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闪电火球落在他脚前,他念
死期临到,扑到在地,大呼圣安娜就我,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
安。
为了守誓言,进入修道院当修士。
潜心修道,当他亲临心目中“神圣的罗马城”后,
看到教皇及教廷大员们的腐败,大失所望。
决定改革宗教。
当时德国资本主义一定发展,四分五裂使教皇对德国剥削相当沉重,不利于资本原始
积累,而且极大恶化人民生活,矛盾逐渐集中在教会问题上,像火药桶一样一触即发,那是什么引发了这场改革呢?
、
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
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下面问题:
甲:人生来是有罪的,只有尊崇上帝,忠实地履行七种圣礼:洗礼、圣餐、悔罪等,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
乙: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无须经过烦琐的仪式。
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钱财的多余之举,皆可废除。
甲: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们教士的主持下,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否则,就要受到永世惩罚。
乙: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可直接与上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凡信徒皆为祭司。
问:他们各代表谁的观点?他们观点的分歧点在哪?路德观点哪里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生答:⑴观点:甲是罗马教皇;乙是马丁.路德
⑵分歧: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
罗马教会“因行称义”:教徒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间接对话得救。
路德“因信称义”:教徒与上帝直接对话即可得救。
(师解释:义人:灵魂得救的人。
信:是与生俱来的,深深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
行:善功,圣事)
⑶人文精神:“因信称义”把人的灵魂从神职人员转到信徒手中,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圣事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下面问题:
第二十二条教皇事实上并没有赦免炼狱中灵魂的任何
处罚,因为按照教会法的规定,人应在生前接受这些处罚。
第二十八条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至于教会代表的功效,仅由神主宰。
第三十七条真诚悔过的基督徒,或生或死,就是没有赎罪券,也能分享神和教会的赐福和恩典。
第八十六条教皇是当今的富中之富,他的钱比古时最大的富豪克里沙士还多,那他为什么要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而不掏自己的腰包来建造圣彼得教堂呢?
问:⑴路德对教皇的权利是什么态度?否定教皇权威
⑵路德如何认识赎罪券的功效?认为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
2、路德观点:⑴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得救。
(核心)
⑵《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券功效微不足道
3、路德“因信称义”的意义:⑴否定教皇权威
⑵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4、影响:⑴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⑵新教路德教产生
⑶形成了天主教、东正教、路德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阅读材料:德国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会,不受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以牧师代替神
父,一切仪式从简,礼拜仪式使用德义,神职人员允许结婚,是人人有权读《圣经》、人
人可以通上帝的“廉价教会”。
问: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什么样的要求?
答:⑴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追求平等
⑵加强资本积累
⑶昔时如金
过渡: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在这场运动中,加尔文的新
教活动富有时代特色他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
阅读课本及下面材料思考加尔文是如何继承发展路德的思想的?
材料:对于每个人如何确知自己是否是选民的问题,在他心底只有一个答案:只要我们知
道上帝已经选定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满足了,但不能仅限于此。
即不能像路德那样只靠信
仰而得救。
下一步就是要走出修道院,将修道院的大门“砰”的关上,大步跨入生活的集
市,把自己的规矩条理渗透到尘世生活之中,并且以不懈努力、艰苦劳作的创业精神和厉
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去积极进取增加财富,践行自己的神圣责任,以完成
上帝的意愿,光大上帝的荣耀!这种把世俗生活神圣化,把赚钱发财看作是人生必须追求
的目的,在资产阶级看来,就是自己实实在在得到了上帝的祝福和庇护,就是成为上帝的
选民标志了。
生回答师总结
加尔文思想:⑴继承:①信仰得救
②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③否定教皇权威
⑵发展:先定论(核心)①成败贫富上帝先定
②现世成功即可得救—致富者是选民
假如你是当时一位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你会更倾向路德和加尔文谁的主张,为什么?
答:加尔文,因他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问:加尔文思想是怎样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答: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三、宗教改革实质: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资产阶级反罗马神权和封建思想的思想、政治运动
问:为什么要“在宗教外衣掩饰下”?
答: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还没有力量直接
反罗马神权和封建思想。
四、意义:1、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
问:从刚才讲的路德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中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来归纳一下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答: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小结:天主教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下西欧进行了宗教改革,路德的“因信称义”,加尔文的“先定论”,把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路德和加尔文改革后形成的新教,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作业:比较路德教和加尔文教?
教后札记:用材料讲课,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学生配合好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配合不好,整节课会略显枯燥而完不成教学任务。
所以,把要用到的材料及问题事先打在学案上,让学生提前预习,十分有必要。
教学中注意学法指导。
课
件www.5y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