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优质课
- 格式:docx
- 大小:16.75 KB
- 文档页数:6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欣赏到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
(3)提高自己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命、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2)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3)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小说封面和作者简介。
(2)简介小说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后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小说的内涵和外延。
5. 课堂练习:(1)学生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相关练习。
(2)教师点评,给出指导和建议。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2. 请从象征手法的角度,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3. 请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史铁生有篇小说叫《命若琴弦》,写的是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琴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
当一千根琴弦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
他的师傅骗了他。
后来,他又去骗他的瞎子徒弟: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然后就可以看见这个世界。
命若琴弦,善意的谎言播种希望,希望支撑生命。
那么当一个人命若藤叶时又将怎样呢?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概括故事情节,落实小说三要素大家都预习过小说了,下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表达中要提及主要人物以及小说的标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请一二生简述,师生共同点评。
明确: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的生命的希望,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三、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本内涵1、故事的开头写道,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那么琼珊能活下来吗?(1)医生是怎么说的? (希望只有一成)(2)她自己觉得呢?(自己快要死了)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琼珊的这种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①“叶子。
常春藤上的叶子。
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得去了。
”②“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
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对比阅读,探讨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理解人性的复杂性;(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关注他人的生命体验;(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3)鉴赏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2)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的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2)学生分享对欧·亨利作品的了解和阅读体会。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3. 鉴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2)学生分享对小说优美语句的感悟和欣赏;(3)教师点评,总结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2. 请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举例说明;3. 预习下一课《麦琪的礼物》。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参与度、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等,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了解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手法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概述小说的情节,梳理故事线索。
(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3)解读小说主题,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写作手法:(1)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2)分析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手法,如人物刻画、场景描绘等。
(3)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欣赏其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情节的把握。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现实主义手法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
(2)现实主义文学的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奥莱尔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主义文学。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小说情节。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堂拓展:(1)对比其他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探讨其异同。
(2)联系现实生活,思考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
五、课后作业:2. 推荐一本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主题及现实意义。
3. 针对小说中的某一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欣赏并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2)培养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3)学会珍惜生命,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欣赏并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2)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描绘;(3)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常春藤叶,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2)简介作者欧·亨利及作品背景;(3)提问:你们认为常春藤叶象征着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让学生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让学生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2)分组展示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四、课堂小结2. 强调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深刻内涵;3. 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珍惜生命,坚定信念。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你认为最感人的人物形象;2. 请以常春藤叶为题材,创作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或寓言;3. 请从小说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具象征意义的片段,进行赏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入理解小说;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引导他们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如下是作者编辑帮大家整理的7篇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学习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
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有名短篇小说《较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的常春藤叶》,使学生了解作者欧·亨利以及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等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的常春藤叶》,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讲述了一个穷画家乔叶为了救治病危的邻居苏、挽救她的生命,而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创作出一幅传世之作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感悟作品的主题。
2.3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特点,以及作者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乔叶和苏之间的感情。
3.4 品味语言鉴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5 感悟主题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情节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4.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反馈,评价学生在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等方面的情感态度。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欧·亨利的其他作品,如《礼物》、《四百万》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绘画展览,让学生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进一步理解小说中乔叶的艺术追求。
5.3 话题讨论让学生围绕“关爱他人、珍惜生命”这一主题,进行课堂交流或课后写作,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的常春藤叶》,使学生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的特点,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品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的常春藤叶》原文及相关解读资料。
2. 参考书目:有关欧·亨利的作品及其研究资料。
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安排10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1-2课时: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阅读理解。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最终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篇1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制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凶恶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这信念经常来源于肤浅的博爱。
课时:两课时一介绍二请同学速读课文,思索以下问题:1、画出文中描写“最终一片叶子”的句子,思索其多重涵义。
2、争论文中消失了几个人物,仆人公应当是谁。
三划分段落层次,按情节的进展挨次分成四个层次:见教参。
四小说揭示主题的角度:(一)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人物的生活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街道错综简单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深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争论:哪个是仆人公?(提示:仆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进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对琼珊:得知病情,故做轻松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劝慰无微不至的照看初见贝尔曼:形象一:(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性格急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和善,有怜悯心,关怀他人。
重见贝尔曼:形象三:(侧面描写)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盼望了”苏艾:课文最终一自然段。
“最终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呈现。
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端详“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厌烦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关心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性美和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的常春藤叶》的作者奥立佛·霍姆斯以及其创作背景。
解释作品为何被誉为山西省县级优课的文学作品。
2. 故事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分析作品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揭示其对主题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作品来理解和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提供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供学生参考和拓展视野。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来评价其分析和思考能力。
2. 终结性评价: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作文、分析报告等,以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常春藤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生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的常春藤叶》,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欧·亨利及《的常春藤叶》的创作背景。
2. 故事情节梳理:让学生概括作品的基本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4. 象征手法探讨: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如常春藤叶、画家贝尔曼等,探讨其寓意和作用。
5. 主题思想解读:引导学生从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入手,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寓意,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相关论文和视频等资源,辅助教学。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的常春藤叶》的创作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概括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 人物形象分析:分组讨论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命运,分享讨论成果。
4. 象征手法探讨: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分析其寓意和作用。
5. 主题思想解读: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分享讨论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环节的活跃度,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作品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的掌握程度。
3.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024年的常春藤叶教案一等奖优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悟《的常春藤叶》中的主题思想与人物情感。
2.掌握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内心世界。
2.概括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1.理解贝多芬与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揭示小说的深层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作品,如《巴黎圣母院》、《骆驼祥子》等,让学生简要介绍这些作品的主题及人物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常春藤吗?它在文学作品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的常春藤叶》,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教师提问:故事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简要概括。
三、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贝多芬的人物形象。
3.教师提问:那么,常春藤叶在故事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四、概括故事情节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3.教师提问:这三个阶段中,哪一个阶段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谈谈你的感受。
五、揭示主题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的常春藤叶》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主题?3.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六、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深入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写一篇心得体会,不少于300字。
八、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重难点补充:一、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贝多芬,他在故事中是如何展现自己的性格和情感的?请大家找出描写贝多芬的句子,一起来讨论讨论。
”学生甲:“我觉得贝多芬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比如文中提到‘他的眼睛已经瞎了,但他依然用手指弹奏着琴键’。
”教师回应:“很好,贝多芬的坚韧不拔确实令人钦佩。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_最后的常春藤叶优质课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总结字音、字形、字义
一、导入
带领学生欣赏《爱的奉献》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爱的理解。
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由此做出更美的行为;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
锡镴(xīlà)蹑(niâ)手蹑脚昵(nì)称气喘吁(xū)吁一筹(chóu)莫展殡(bìn)仪馆砖砌(qì)咆哮(páoxiào)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其作品以幽默的生活
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
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在1918年设立“欧·亨利
纪念奖”。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四、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并概
括小说情节。
(补充说明小说文体及小说构成三要素明确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
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文中三要素的安排一人物有苏艾、琼珊、贝尔曼、医生等一群社会底层小人物,在环境方面“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街道错
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在情节方面
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
揭示叶子不落
2.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整个故事发生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在四天里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五、文本研读
1.看看藤叶的外形像一个什么字呢?文章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形状像“人”引出文中人物苏艾、琼珊、贝尔曼
2.谁才是本文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
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
达有关键作用。
3.分析贝尔曼的形象,一一投出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互相补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探讨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
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第二次正面描写:语
言描写
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
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手法:欲扬先抑
4.探讨二: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
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5.探讨三:为什么说最后的藤叶是老贝尔曼的杰作?
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讲,确是画得好,能以假乱真。
另一方面,以自己的生命救了琼珊,揭示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最本质的东西: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6.探讨四: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是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他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
二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7.探讨五:结局在情理之中吗?符合生活逻辑吗?
(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
(2)贝尔曼突然去世可能吗?
(3)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4)叶子是假的,前文有伏笔么?
明确:为了使这个突如其来的结局合情合理,作者在多处精心设置伏笔,打下铺垫,设置悬念。
例如:第5节琼珊“躺在那张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正是这面空空如也的墙壁为日后老贝尔曼的杰作提供了画布。
这样的伏笔在文中还有。
不过意外的结局之所以使读者觉得合乎情理,主要还是因为老贝尔曼具有那种为艺术也为友谊而牺牲的精神。
(小说结局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作者在文中还有两处作了伏笔:第一处是第44节“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
”第二处是55节“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枝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
料。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一一对应的铺垫:
常春藤依附着砖墙而上,为贝作画提供了可能;
砖墙在20英尺外,为藤叶的以假乱真提供了可能;
贝尔曼对女孩的一心爱护,为他的行动提供了依据;
贝尔曼迅速患上肺炎去世,更是这个结局直接造成的。
8.探讨艺术特色
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让学生来品味鉴赏。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
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信
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
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
爱生命,珍惜使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点!
再次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在歌声中打出拓展内容: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
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
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