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水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对微污染黄河水处理的试验与研究摘要:在地表水处理中,微污染水是常规净水工艺中较难处理的水质。
作者通过研究,在水处理实践中大胆试验,摸索出一个用活性炭去除水中色、嗅、味,用高锰酸钾预氧化去除藻类的工艺运行方案,达到了理想的处理效果。
关键词:水处理方案试验微污染黄河水微污染水源水一般是指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部分水质指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的水体。
淄博引黄工程位于黄河下游,受小浪底水库截留的影响,使得黄河下游流量减小,水体自净能力减小,逐渐形成微污染水源水。
随着水源水富营养化的日益严重,有机物的数量和种类激增以及藻类大量繁殖,同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不断提高,水处理后水的色度、嗅味、耗氧量时有超标现象。
现有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不能有效去除微污染水源水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直接威胁饮用者的身体健康。
为提高供水水质,经查阅资料,反复研究,我们决定使用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强化水质处理。
在确定工艺方案之前,我们在不改变现有工艺的基础上,通过试验观察其效果。
1 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的性质粉末活性炭的多孔性使其具有极大的内表面积,又因其颗粒小,比表面积大,吸附效果特别显著,吸附速度快,同时可增加絮凝矾花的核心作用,提高悬浮颗粒的碰撞机会,可提高混凝工艺的处理效果。
高锰酸钾为暗紫色、有金属光泽的棱状晶体,性质稳定,耐储存,易溶于水,溶液呈紫色。
高锰酸钾最突出的性质是氧化性,是最常用的氧化剂之一。
一般认为,高锰酸钾是通过氧化和吸附的共同作用去除饮用水源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
2 淄博引黄工程运行流程黄河水自刘春家引黄闸自流至沉沙池,水中绝大部分泥沙在此沉淀,然后经输水明渠送至新城水库泵站。
泵站将明渠水扬入水库或扬入压力管道送至净水厂。
黄河水在净水厂深度处理,泵房将处理后水经压力管道送至配水厂。
配水厂将水加氯后送至临淄、周村、城区等用户。
3 净水厂水处理工艺流程新城净水厂工艺流程见图1净水厂机械搅拌澄清池由4座澄清池和中间的配水混合池组成一个系列,现有工程为Ⅲ、Ⅳ系列,现用混凝剂为聚合硫酸铁,助凝剂为聚炳酰胺。
微污染原水处理BPAC-UF组合工艺近年来,我国水源水受到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有机物的污染,导致水源水部分水质指标不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水厂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净化,出厂水水质难以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目前对于微污染原水的处理方法,按其净化工艺可分为强化常规工艺、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具体则涉及到吸附、氧化、生物处理以及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由于其出水水质好且稳定、占地面积小、能耗较低等优点被公认为新一代水处理技术,用于净水处理的前景广阔。
2006年,李圭白提出“以超滤为核心的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我国的超滤膜水厂投产数也在大幅增加。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经过超滤膜处理后去除率并不高。
此外,膜污染从膜分离技术诞生以来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超滤膜常和其它工艺联用成为组合工艺,彼此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挥各自效能来净化水质。
活性炭比表面积较大,其自身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去除水体中有机污染物。
此外,活性炭表面生成的微生物膜可以利用微生物自身新陈代谢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NH+4-N)浓度。
因此,出现了生物粉末活性炭与超滤共同组成的“生物粉末活性炭-超滤”(BPAC-UF)工艺,BPAC-UF工艺在实际运用中主要分为一体式和分体式。
一体式工艺,即粉末活性炭直接投加到膜池内形成膜生物反应器,也被称为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powderedactivatedcarbon-membranebioreactor,PAC-MBR)工艺。
分体式工艺,即进水先通过粉末活性炭池进行接触吸附,炭池出水再进入超滤膜池,可被称为BPAC-UF组合工艺。
近年来,BPAC-UF工艺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宣雍琪等研究发现BPACUF组合工艺能够有效地去除微污染原水中的嗅味物质,李臻等通过对比“生物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biologicalpowderedactivatedcarbonmembranebioreactor,BPAC-MBR)工艺和BPAC-UF工艺发现,由于水力停留时间较长,BPAC-UF工艺中粉末活性炭表面的生物降解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抗冲击性能更好。
微污染水源水净化技术微污染水体净化技术综述1地表水资源污染现状及其危害国内外统计表明,地表水体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有机污染,尤其是城市污染的地表水体,这与20世纪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水体中的有机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外界排放到水体中的有机物;另一种是水体中生长的生物群产生的有机物和水体沉积物释放的有机物。
水源水中的有机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有机物,包括腐殖质、微生物分泌物、溶解的植物组织和动物粪便;另一种是合成有机物,包括杀虫剂、商业用化合物和一些工业废物。
大多数合成有机物都是有害有机物,包括三种有机化合物。
中国水资源污染的总体特征是北方比南方严重,地表水比地下水严重,城市和郊区比远郊严重。
水源水的污染不仅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而且对传统的水净化工艺和水质造成的各种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此外,它还增加了水生产成本,影响工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2常规水处理工艺及其局限性常规水处理工艺主要去除对象是水源水中悬浮物、胶体杂质和细菌,但随着工业迅速发展,水中有害物质逐年增多。
同时,随着水质分析技术逐渐改进,水源水和饮用水中能够测得的微量污染物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常规净化工艺的局限性,其不但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效率低,而且氯化过程本身还导致水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的有机卤化物形成,因此常规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已不能与现有的水源和水质标准相适应,必须开发新的水处理技术。
3微污染水体预处理技术所谓预处理,通常是指在常规处理工艺之前,采用适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一级去除,从而使后续常规处理工艺发挥更好的作用。
预处理不仅可以减轻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负担,充分发挥水处理工艺的整体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改善饮用水水质,提高饮用水的健康和安全性。
目前,预处理技术主要有储层储存法、气提法、吸附预处理技术、化学氧化预处理技术和生物预处理技术。
3.1水库蓄水水库存储可使水中部分悬浮物沉淀而降低水源水浊度,一些有机物也可通过生物降解等综合作用而被去除。
微污染水处理工艺探析微污染水是指受到有机物污染, 部分水质指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水体标准的水体。
微污染水一般是由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产生的污水未经适当处理,直接排入供水水源导致的, 其成分主要包括有机物(天然有机物(NOM)和人工合成有机物(SOC))、氨(水体中常以有机氮、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形式存在)、嗅味、三致物质、铁锰等。
微污染水主要包括石油烃、挥发酚、氯氮、农药、COD、重金属、砷、氰化物等,这些污染物种类较多,性质较复杂,但浓度比较低微,尤其是那些难于降解、易于生物积累和具有三致作用的优先控制有毒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毒害很大。
这些有害污染物,常规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不能有效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同时液氯很容易与原水中的腐殖质结合产生消毒副产物(DBPs),直接威胁饮用者的身体健康,无法满足人们对饮用水安全性的需要。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 微污染水源水污染日益严重,有害物质逐年增多, 尤其是近年来水源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不断加重, 水体中有机物种类和数量激增以及藻类大量繁殖, 现有常规处理工艺已不能有效保证水厂出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无法满足人们对饮用水安全性的需要;同时, 随着水质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 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标准逐步提高。
但是在当前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形势下,微污染水源水仍将是重要水源,根据微污染水的水质特点及供水水质的要求,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方案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微污染水源水的给水处理工艺,主要包括强化常规处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技术。
一、强化常规处理根据目前的原水水质状况,改进和强化传统净水工艺是改善出厂水水质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对传统净化工艺进行改造、强化.可以降低出水浊度,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全面提高水质。
强化常规处理不仅可以降低出水浊度,同时也降低了出厂水中的细菌、大肠菌、病毒、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铁、锰等的浓度,使形成氯消毒副产物的母体——挥发性有机物、致突变活性有机物也有所降低。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近年来,我国饮用水源水质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主要是有机污染,并由此引发水源藻类污染和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风险。
现有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已不能有效保证水厂对出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
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和探索,微污染水源水饮用水处理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
01相对于污水而言,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一般都很低,对微污染水源水处理起主导作用的微生物绝大多数属于好氧贫养型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强、吸附速度快、吸附容量也较大,具有生命周期长、繁殖缓慢的特征。
生物膜法因微生物附着在载体填料上,相对而言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适合于生命周期长的微生物生存和繁殖,因而绝大多数生物预处理都采用生物膜的形式。
目前采用生物膜法的生物预处理技术主要有人工湿地、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流化床、生物塔滤、生物转盘等以及从这些技术发展而来的一些方法,其中以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曝气生物滤池研究及应用最为深入和广泛。
生物预处理是在常规工艺之前对水中氨氮和有机物预去除或转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冬季效果不稳定成为制约其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曝气生物滤池及由两者发展而来的工艺目前成为水源水预处理的主导工艺,光催化氧化预处理及其他一些方法主要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实际应用鲜有报道。
但是总体来说生物预处理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运行效果受水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微量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没有效果,微生物新陈代谢产物及微生物本身的物质特性及对人体健康还可能存在一定影响。
02微污染水源水深度处理是在常规处理工艺之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将现行工艺不能有效去除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DBPs前驱物、微量化学物质、异嗅异味物质以及某些病原微生物如隐孢子虫等进行强化去除,以提高和保证饮用水水质安全。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微污染水深度处理技术包括活性炭吸附技术、生物活性炭技术、膜过滤技术、臭氧氧化技术、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以及各种高级氧化的联用技术,其中以膜过滤技术和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微污染水源的治理成为当前水处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对于保障人民生活用水安全、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进行探讨。
一、微污染水源的特点微污染水源是指含有微量有机物、微生物、重金属离子等的水源,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污染物浓度低:微污染水源中的污染物浓度通常在微克/升至毫克/升的量级,相对于常规污染水源来说浓度较低。
2. 污染物种类繁多:微污染水源中包含有机物、微生物、重金属离子等多种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种类繁多,对水质的影响较为复杂。
3. 污染物难以去除:由于微污染水源中的污染物浓度低、种类繁多,使得污染物的去除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传统的水处理技术难以有效去除微污染物。
二、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针对微污染水源的特点,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高效的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1. 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是指利用化学氧化剂(如臭氧、过氧化氢、紫外光等)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与有机物及微生物进行氧化分解,达到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反应速度快、去除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特点,适用于微污染水源的处理。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微孔、超滤、反渗透等膜技术对水中的微生物、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进行有效分离和去除的技术。
膜分离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去除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微污染水源的处理。
4. 生物降解技术生物降解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分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生物降解技术具有能源消耗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微污染水源的处理。
以上水处理技术是当前主流的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通过适当的技术组合可以有效去除微污染水源中的各类污染物,提高水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程中,需要根据水源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以达到经济、高效、可靠的处理效果。
微污染水处理厂纯膜MBBR工艺改造分析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水源污染逐渐加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那么就要对污水进行处理,通过工艺改造提升污水处理效率。
本文基于纯膜MBBR工艺的污水处理方法,对微污染水处理厂中的纯膜MBBR工艺进行改造,改造的内容为池型设计、沉淀池的改造、MBBR区改造、其他建筑物改造,并分析了最终改造的结果,使其微污染水处理工艺的效率得到提升。
关键词:微污染水;纯膜MBBR工艺;污水处理引言:微污染水主要指的是污染情况较轻的水,其存在会对河道水体的评级造成影响,同时影响饮用水的使用。
因为微污染水经过除氨氮等处理方法之后,可以作为饮用水的原水,所以就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处理。
而纯膜MBBR工艺则对这一污染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经过对其工艺进行改造和优化,让其处理更加有效,减少水源污染情况。
1.纯膜MBBR工艺如果想要去除微污染水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那么一般情况下就会采用活性污泥的方法进行去除,但是这样的方法也同样把水源中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去掉了,不利于水污染的处理。
所以就可以采用纯膜MBBR工艺,这是一种生物膜法,可以保证微污染水处理更有效。
其中MBBR主要是向反应器中加入一些悬浮载体的富集生物膜,当悬浮载体进行流化的时候,也就实现了微生物的更新,并且让污染物可以高效去除,在大部分为污染物处理厂中都会使用这一工艺进行处理。
对于纯膜MBBR工艺来说,它是MBBR工艺当中的一种,其在处理过程中不设置污泥的回流,并且不富集一些活性的污泥,对微生物进行富集的方式主要是附着在悬浮载体的生物膜上,这样的富集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也分为三种处理方式,分别是预先处理、二级处理以及深度处理[1]。
例如,在上海沪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污水处理项目的时候,处理3104m3/d数量的污水时,就采用二级处理的方式,这样处理之后,就可以实现水中氨氮的含量低于了1.5mg/L,这样的处理效果也就说明纯膜MBBR工艺的处理是有效的,其处理后的水质可以达到地表III类水的标准,从而保证了微污染水的处理效果。
什么是微污染水源
微污染水源是指水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指标已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作为生活饮用水源水的水质要求。
水体中污染物单项指标,如浑浊度、色度、臭味、硫化物、氮氧化化物、有毒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汞、锰、铬、铅、砷等)、病原微生物等有超标(Ⅲ类)现象,多数情况下是受有机物微量污染的水源。
水体微污染现象对饮用水处理工艺的选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近年来,我国微污染水源水质主要显示以下特点。
①表示有机物的综合指标,如COD、BOD、TOC等值升高,水源水中这些指标值越大,说明水中有机物越多,污染越严重。
例如水源水的溶解氧一般在5~10 mg/L之间,如降低到5mg/L以下时,作为饮用水源已不合适。
又如当水源水的BOD小于3mg/L时,水质较好,到5~7mg/L时,水质较差,如超过10mg/L 时,水质极差,此时水中溶解氧已接近为零。
②氨氮(NH3-N)浓度升高。
③臭味明显。
④致突变的Ames试验结果呈阳性,而水质良好的水源应呈阴性。
目前,国内外饮用水微污染物处理方法有:1 物理技术1)吹脱吹脱法具有费用低、操作简单的优点,但对难挥发的有机物去除效果差。
2)吸附用活性炭做吸附剂去除水中污染物,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其价格较贵,再生困难,对大部分极性短链含氧有机物不能去除。
合成树脂吸附,因其再生或洗脱困难,比表面积小,费用较高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3)膜过滤技术膜法能去除水中胶体、微粒、细菌和腐殖酸等大分子有机物,但对低分子量含氧有机物如丙酮、酚类、酸、丙酸几乎无效。
把膜工艺进一步应用到给水处理中的障碍是: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高,易发生堵塞,需要高水平的预处理和定期的化学清洗。
2 化学技术1)预氧化技术常用的氧化剂有氯气、臭氧和高锰酸钾等。
臭氧氧化法是在水处理中受到普遍关注的氯消副产物对人体具有致命危害之后开始重视并广泛采用的方法。
臭氧法可提高水中有机物的可生化性,有助于提高絮凝效果,减少混凝剂的投加量,但中间产物可能存在致突变物,另外对水中一些常见优先污染物的氧化性差,从而导致不完全氧化产物的积累。
高锰酸钾预氧化可控制氯酚的生成,并有一定的色、嗅、味去除效果,对烯烃、醛、酮类化合物也有较好的去除能力,但经高锰酸钾氧化后的产物中,有些不易被后续工艺去除。
2)光化学氧化法该方法对于难降解而具有毒性的小分子有机物去除效果极佳,光催化反应使水中产生许多活性极高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很容易破坏有机物结构。
其中光催化氧化法的强氧化性、对作用对象的无选择性与最终可使有机物完全矿化的特点,使光催化氧化处理费用较高,设备复杂,近期内推广使用受到限制。
光化学氧化法目前尚处于研制阶段,由于运行成本较大,尚难大规模的在生产中应用,由于该项技术发展很快,在生产上的应用将为期不远。
3 生物预处理技术1)塔式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的优点是负荷高、产水量大、占地面积小,对冲击负荷水量和水质的突变适应性强。
缺点是动力消耗较大,基建投资高,运行管理不便。
2)生物转盘反应器生物转盘的特点表现为,生物膜能够周期的运行于空气与水相两者之中,微生物能直接从大气中吸收需要的氧气,使生物过程更为有利的进行。
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水为人类生活的根源,人体的70%由水组成,水是全人类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
我国的现状是水资源急缺,人口非常多,水资源问题始终影响着可持续发展。
因而净化处理微污染水资源是运用现代科技节约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1微污染水源简述1.1微污染水源基本概念微污染水源是指饮水的源头遭受环境污染,关键是指有机物污染,水一部分指标值不符国家规定水资源卫生质量标准,微污染水绝大多数因为家庭、农牧业、工业生产等方面废水导致,没有经过有效处理而直接流出的水。
微污染水通常是指水资源中氨氮、化肥、有机物等有害物超标。
微污染水是无法用基本水的处理方式制造工艺所处理的,伴随着中国的人口逐渐增多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诸多江河都存在着被污染状况,变成了微污染水,其失去了饮用水的最基本价值和作用。
就目前来说,我国是属于少水型国家之一。
在水资源被污染的情形下,水资源就成为了微污染水,经过常规消毒杀菌、混凝、过滤、沉积水处理等工艺,其主要目的是将水里的显著脏物和胶体溶液残渣、病菌及其漂浮物的去除,但是变成微污染的水资源经过以上程序也无法实现直饮水标准。
1.2微污染水源的危害性微污染水关键的危害是微污染水里所含的有机物可分为人造合成的有机物和纯天然有机物两类。
有机物在水里可让颗粒物比较稳定,而且增强了活性炭吸附器和助凝剂使用量的负荷量。
一部分水里带有生物富集性质的大分子物质,在身体中非常容易堆积,对身体的健康状况形成很大的危害。
在常饮水中所形成的消毒液以及各种氧化物常与有机物(DOM)产生化学反应,因此在普通水加工工艺中,所添加的氯的环节上,水里的有机物也会引起化学反应,使之导致消毒副产物三致化学物质,例如,卤乙酸类(HAAs)、三卤甲烷类(THMs)、邻苯二甲酸丁酯(DBPs)等危及人类健康的化学物质。
2在我国微污染水源现实状况我国很多城市给排水水资源遭受生活污水处理和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显著污染,绝大多数自来水公司所采用的混凝、沉积、过滤系统和加氯消毒基本净化水加工工艺,无法将受污染的原水净化处理或满足饮用水卫生标准化。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随着人们对水环境质量的不断关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问题愈加突出。
近年来,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迅速发展,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微污染水源的概念、来源及危害入手,介绍微污染水处理技术的分类和特点,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探讨微污染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一、微污染水源的概念、来源及危害微污染水源是指水体中存在的微量污染物质,即千分之一毫克级别以下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危害的水源。
微污染水源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水等。
其中,工业废水中含有多种有机物、无机物以及重金属元素等,生活污水则包括各类药物残留、抗生素、个人护理品以及化学物质等。
这些微量污染物质对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存在潜在危害。
二、微污染水处理技术的分类和特点针对微污染水源,目前常用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处理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高级氧化技术以及膜处理技术等。
1、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使其转化成无害物质。
生物处理技术的特点是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微污染水源,工艺操作简单,处理成本低。
目前,较为常用的生物处理技术包括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以及活性池等。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去除。
主要包括吸附、混凝、沉淀、氧化等方法。
其特点是处理效果好,能够有效去除细微污染物质。
常用的物理化学方法包括悬浮填料法、膜生物技术以及水力喷射等。
3、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是指在强氧化性剂的作用下,将微污染物氧化为无害物质的技术。
包括臭氧化、紫外光氧化、过氧化氢氧化等方法。
高级氧化技术的特点是处理效果好,能够有效去除微量有机物和化学物质。
膜处理技术是通过特定的膜材料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离和去除。
其特点是高效有效,可以同时去除水体中溶解态和悬浮态的污染物质。
常用的膜处理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以及反渗透等。
微污染水源的饮用水处理概述微污染水源是指在水质中存在较低浓度的有害物质,一般无法肉眼看到,但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的水源。
处理微污染水源饮用水的目标是将水源中的有害物质降至安全水平,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微污染水源的主要特点是有害物质的浓度较低,一般难以通过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去除。
因此,处理微污染水源饮用水需要采用一系列先进的处理技术和方法。
处理微污染水源饮用水的主要技术包括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吸附、膜分离、氧化还原等。
首先,预处理环节可以采用沉淀、澄清、过滤等方法去除悬浮物和浊度。
其次,混凝沉淀技术适用于去除水中高分子物质、胶体和氨氮等有机污染物,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使其形成团聚体,并通过沉降达到去除的目的。
再者,过滤技术可以采用活性炭滤池、砂滤器等方式去除有机污染物和颗粒物。
此外,吸附技术可以利用吸附材料如活性炭吸附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质,从而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膜分离技术包括超滤、反渗透等,可以通过膜膜孔大小和半透性来过滤去除微量有害物质。
最后,氧化还原技术主要是利用氧化剂和还原剂来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在处理微污染水源饮用水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并结合多种处理工艺的组合来提高处理效果。
此外,还需要注意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达到相关的安全标准,保证水质合格。
除了技术手段之外,还应加强水源的保护和管理。
可以通过加强农业、工业和城市的污染防治,减少有害物质的输入;强化污水处理和排放的监管,严禁乱排乱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等,以减少微污染水源的产生和扩散。
综上所述,处理微污染水源饮用水需要采用一系列先进的处理技术和方法,并加强水源的保护和管理,才能确保水质达标,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处理微污染水源饮用水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共同推动,为人民提供优质的饮用水。
在处理微污染水源饮用水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水源的特点和水处理工艺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污染物对源水水质的污染已经愈演愈剧,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不断增多,源水受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不少地区饮用水水源水质日益恶化,出现水质性缺水的严重局面。
同时,随着水质分析技术的逐渐进步,水源和饮用水中能够测得的微量污染物质的种类也不断增加。
微污染饮用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
针对源水中出现的微污染问题,70年代以后,人们就开始着手对微污染水质的净化新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已经有很多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发达国家的微污染水处理的中心问题是去除可固化有机碳和氨氮为主的微污染物以获得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我国的微污染水源,其污染物浓度比发达国家微污染物的浓度高得多,就我国近几年有关污染水处理研究的水质来看,COD mn平均为10mgL/左右,氮氧平均为3.3mg/L左右。
1微污染水的特点“微污染”是我国近十年来才出现的给水处理术语,微污染水源是指水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指标已不能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作为生活饮用水源水的水质要求,水体污染物单向指标,如浑浊度、色度、臭味、硫化物、臭氧化物、有毒有害物质、病原微生物等有超标现象,但多数情况下是受有机物微量污染的水源。
饮用水中常规污染物主要包括感官性污染物(如色度、浊度、臭和味及泡状物等)、一般性化学污染物(如总硬度、各种阴离子)。
新兴污染物指的是目前确已存在但尚无环保法律法规予以规定或规定不完善的,危害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所有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
新兴污染物主要包括消毒副产物、环境激素、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藻毒素以及新型致病微生物等[1]。
2微污染水处理技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少地区饮用水水源水质日益恶化,人们在引用水的水质净化中碰到了新问题。
针对源水中出现的新问题,人们就开始着手对水质净化的新技术进行了研究。
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人们在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很多新的工艺和技术,但归结起来主要有3个方向:①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②深度处理技术;③微污染水源预处理技术[4]。
2.1强化常规处理工艺2.1.1强化混凝工艺强化混凝是指为提高常规混凝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强化措施,以确定混凝的最佳条件,发挥混凝的最佳效果。
强化措施通常包括:絮凝药剂性能的改善;强化颗粒碰撞、絮凝反应设备的研制和改进;絮凝工艺流程的强化。
2.1.2强化过滤工艺滤池的主要功能是发挥滤料与脱稳胶体的接触絮凝作用而去除浊度、细菌。
强化过滤的一种方法是开发改进滤料,在传统过滤滤料的基础上,使表面通过化学反应附加了一层改性剂(活性氧化剂)。
改性滤料使滤料表面增加了比表面积,强化了吸附能力。
表面涂料在与水中各类有机物接触过程中产生了强化学吸附和氧化净化功能,不但能净化大分子和胶体有机质,还可以大量吸附和氧化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及部分离子,达到全面改善水质的目的。
另一种方法是研究新的冲洗技术。
过滤效果与反冲洗效果密切相关,如果滤料冲洗不干净,将导致滤层中结泥球,表面结泥饼,严重的还会导致滤层开裂,失去过滤能力。
新的冲洗方法包括气冲洗、气水配合冲洗等,使滤料冲洗时间缩短,冲洗效果改善,运行周期延长。
2.2深度处理技术深度处理技术通常是指在常规处理工艺后,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常规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去除的污染物或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加以去除,提高和保证饮用水质。
应用较广泛的深度处理技术有活性炭吸附法、生物活性炭法、膜分离法等。
2.2.1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的主要特征是比表面积大和孔隙构造,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活性炭分为粉末活性炭和颗粒炭两种,粉末炭一般和混凝剂一起连续的投加于原水中,经混合吸附水中有机和无机杂质后,粘附在絮体上得炭粒大部分在沉淀池中成为污泥排除,常应用于季节性水质恶化时的间歇处理以及粉末炭投加量不高时。
颗粒活性炭可以铺在快滤池的砂层上或在快滤池之后单独建造活性炭池,以去除水中有机物,当炭的吸附能力饱和后,可以再生后重复使用。
2.2.2生物活性炭法生物活性炭法(BAC)是指由臭氧氧化、砂过滤、活性炭吸附等结合在一起的水处理工艺。
能完成生物硝化作用将NH3-N转化NO3-;将溶解有机物并进行生物氧化,可去除毫克每升级浓度的溶解有机碳和三卤甲烷潜制物,以及纳克每升到每毫升级的有机物。
2.2.3膜分离法膜分离技术是利用膜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渗透性能的差异来实现分离、提纯和浓缩的新型分离技术。
常用的膜技术包括电渗析(ED)、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
其中电渗析是利用离子交换膜在电力牵动下,将水中正负离子透过相应的膜而去除,从而使水淡化,以电势梯度作为驱动力,属脱盐工艺。
而后四种膜法是靠压力驱动使水透过半透膜,而将水中所含杂质、胶体、无机离子、有机物、微生物等截留的过滤技术,以浓度差或压力差作为驱动力,且微滤、超滤为过滤工艺、纳滤、反渗透为脱盐工艺。
2.3微污染水源预处理技术预处理通常是指在常规处理工艺面前采用适当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处理方法,将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初级去除,同时可使常规处理更好地发挥作用,减轻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负担,改善和提高饮用水质。
预处理方法按对污染物的去除途径可分为吸附法、化学氧化法和生物氧化法。
2.3.1生物预处理法生物预处理大多采用生物膜的方法,其形式主要是淹没式生物池。
它是利用填料作为生物载体,微生物在曝气充氧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富集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溶解性的有机污染物在与生物膜接触过程中被吸附、分解和氧化[2]。
常用方法有曝气生物滤池(BAF)、生物接触氧化池(BCO)、生物活性炭(BAC)和膜生物反应器(MBR)。
这些处理技术可有效去除有机碳及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并可大幅度降低氨氮,对铁、锰、酚、浊度、色、嗅味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费用较低,可完全代替预氯化。
1) 生物预处理工艺的优势生物预处理工艺能够经济有效地去除微污染水源中的有机物、氨氮、藻类等,降低浊度,不产生“三致”物;减少混凝剂和消毒剂的用量,降低制水成本;可利用原水池或河道作为处理构筑物;对高锰酸盐指数、浊度的去除受冲击负荷影响较小。
2) 生物预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需增设曝气设备和填料冲洗设备,生物处理运行效果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水质、水温及操作管理水平的高低,低温对运行不利;与常规工艺相比,需要一定的成熟期。
一些研究表明,生物预处理对微量难生物降解的优先污染物无效,对三卤甲烷只有少量去除效果。
由于生物处理是借助于微生物新陈代谢去吸收利用水中的污染物,因此会有各种代谢产物以及微生物本身进入水中,其中绝大多数物质的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还所知甚少。
3膜生物反应器技术(MBR)MBR最早出现在酶制剂工业中。
膜生物反应器是将超滤、微滤膜分离技术与污水处理中的生物反应器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污水处理装置。
这种反应器综合了膜处理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的优点。
MBR具有固液分离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良好。
由于膜的高效截流作用,使其分离效果远远好于传统的沉淀池。
世代时间长的硝化细菌会在曝气池中不断积累,使得MBR具有较好的脱氮能力。
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泥龄长,反应器可在高容积负荷,低污泥负荷,长泥龄下运行,大大减少了剩泥的排放量,从而减少了污泥的处置费用。
3.1MNBR的工艺原理MBR是指以超滤膜组件作为取代二沉池的泥水分离单元设备,并与生物反应器组合构成的一种新型生物处理装置。
污水首先在反应器中进行微生物的同化和异化作用,异化产物多为CO2和H2O,同化物质为微生物的组成物质。
膜单元部分主要用于截留微生物和过滤出水,微生物固体可有效地被截留或回流到反应器中,实现水力停留时间与污泥停留时间的彻底分离,消除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污泥膨胀问题,并且由于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浓度的增大和污泥中泥龄较长的细菌出现,提高了生化反应速率,同时降低了F/M(营养和微生物的比率)减少剩余污泥产生量,调高生化处理效果[6]。
3.2与传统活性污泥相比MBR的优势1)传统的生物处理泥水分离是在二沉池中靠重力作用完成的,分离效果依赖于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和沉淀池的运行状况;而MBR固液分离效率高,通过膜分离将二沉池无法截留的游离细菌和大分子有机物阻隔在生物滤池内,从而大大提高了反应器内的生物浓度,降低了污泥负荷,提高了生化效率。
2)MBR具有较大的污泥龄,有利于增殖缓慢的微生物,如固氮菌、硝化菌以及难降解有机物分解菌的截留和生长,有利于丰富生物相,适合进行废水深度处理。
3)当F/M保持某一低值时,活性污泥处于因生殖而增长和因内源呼吸而消耗的动态平衡中,剩余活性污泥量远低于活性污泥工艺,无污泥膨胀,降低了对剩余污泥处置的费用。
4)系统可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占地面积小,工艺设备集中。
3.3MBR的类型MBR按结构可分为三类:膜分离生物反应器、膜曝气生物反应器、萃取膜生物反应器。
其中MSBR(膜分离生物反应器)是应用的最广泛的一种。
按膜主件的放置方式,MBR可分为一体式和分体式[9]。
按照是否需氧可分为好氧MBR 和厌氧MBR。
3.3.1MSBR的组成主要由膜主件、泵和生物反应器三部分组成。
生物反应器是污染物降解的主要场所。
膜主件中的膜根据膜材料化学组成的不同可分为有机膜和无机膜,根据膜孔径的不同可分为微滤膜和超滤膜,按膜的形状不同可分为平板膜、管式膜和中空纤维膜[8]。
泵是系统的动力来源。
3.4MBR的工程应用MBR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历史已久,1992年法国的ChangJ等人将MBR 应用于给水处理,开展了微污染饮用水脱氮的研究。
日本于1997年出台了法律,要求所有大型的建筑物设施必须安装中水回用或雨水收集等节水设施,促进了MBR的推广应用。
在我国,MBR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实际生产应用报道较少,目前的研究大多限于实验式规模,但是前景广大。
4结语随着饮用水源污染的日益加剧和饮用水质标准的提高,微污染水一般情况下需要深度处理才可以达到回用的目的。
但深度处理的费用太高,难以广泛应用。
MBR恰能满足要求,而且MBR的出水COD和BOD的去除率高,氮去除优势显著,浊度很低,大部分细菌和病毒被截留,优良的出水水质使得出水可直接回用于建筑及城市绿化清洁、消防。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膜材料和膜组件的费用在逐步降低,缓解膜污染的措施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从目前的研究发展的趋势来看,中水回用将是MBR在我国推广应用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1] 孙迎雪,田媛.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理论及工程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 陈朝东.废水生物处理技术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 陈朝东.中水处理与回用技术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 张林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5] 许振良.膜法水处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6] 刘雨,赵庆良,(等).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 [英]P.希利斯;刘广力译.膜技术在水和废水处理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 [英]斯蒂芬斯,(等);张树国译.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9] [英]贾德,[英]杰斐逊;蔡邦肖译.膜技术与工业废水回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