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与现代中美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朝鲜战争是平局抗美援朝战争却是胜利对于亿万中国人来说,东邻半岛“三千里江山”总牵系着梦里情怀,在清川江畔、长津湖、马良山、上甘岭……都留下过中华好儿女的青春热血。
经过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保家卫国奋战,1953年7月27日,终于在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
半个世纪的历史雄辩证明,朝鲜战争本不该打,抗美援朝战争却不能不打。
正如毛泽东当年所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如今,世界大势乃至半岛形势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50年前的那个欢呼胜利之日还始终值得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人纪念。
朝鲜战争是平局,抗美援朝战争却是胜利几十年来,中国一直严格区别“朝鲜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这两个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他国纪念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日,中国却纪念10月25日抗美援朝开战日和7月27日停战日。
从国际法而论,当年朝鲜战争不论谁先开火,都是其内政,外国不应干涉。
美国却在两天后就宣布介入朝鲜内战,还以此为借口出兵台湾,并支援侵越法军,这才是真正的侵略。
当美国从朝鲜、台湾、越南三个战略方向对新中国形成威胁时,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强调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则,自然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反击。
中国因没有海空军而难以在台海作战,出兵越南后勤供应又极其困难,只有在朝鲜战场同侵略者较量才最便于发挥自身的陆军优势。
1950年10月上旬,当敌军不顾警告超过“三八线”北进时,毛泽东经过日夜不眠的思考后,终于作出了参战决策。
10月19日,早已待命的东北边防军部队以志愿军名义入朝,六天后正式开始交战。
三年一个月的朝鲜战争,最后基本回到开战时的位置——三八线,可谓是平局。
中国进行的二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从鸭绿江边开始,取得了将世界头号强国击退500公里并挽救了邻邦的胜利。
过去2万八国联军就能长驱进入北京,这次百万“十六国联军”在境外便被打退,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扬眉吐气的一场对外战争。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政协会上,毛泽东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豪言就此变成了现实。
/文/冯东兴1958年2月,中国宣布从朝鲜撤出人民志愿军,以实际行动表达中国谋求朝鲜半岛和平的诚意。
中国的撤军使同样在朝鲜驻有大量军队的美国陷入尴尬。
然而,面对中国的撤军行动与和平外交诚意,美国巧言令色,并利用自己当时能够操控联合国的有利地位,最终坚持在朝鲜半岛南部驻军。
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1953年7月7日,经过3年的苦战,中美双方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然而,此协定仅仅意味着暂时的停战,真正的战争状态并未结束,只是军事斗争转化为政治外交斗争。
在美国的操控下,第8届联合国大会第430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朝鲜问题的两项决议。
决议主张召开朝鲜问题政治会议,把参加会议的国家限定在参与朝鲜战争的各国,而中国政府却被排除在外。
美国的理由很简单,中国不是联合国成员国,没有资格参加。
作为朝鲜战争的参战一方,却没有资格参加会议,可以想象这样的政治会议结果将会怎样。
面对美国企图废弃刚刚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的政治图谋,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主张政治会议应根据《朝鲜停战协定》第60款的规定,先行从朝鲜撤出包括联合国军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内的一切外国军队,然后再讨论其他问题。
随后,周恩来就政治会议的具体形式提出4点建议:参加会议的国家应为交战双方的全体国家,包括南、北朝鲜在内,还应邀请苏联、印度等中立国;会议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但政治会议的任何决议必须得到交战双方的一致同意;第8届联合国大会在讨论扩大政治会议成员问题时,应邀请中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在政治会议的成员问题解决后,双方应讨论会议的地点和时间。
美国则坚持把参加会议的国家限定在是联合国成员国的交战双方,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充分利用联合国这个政治工具,排斥中国参加重大国际会议,谋求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但是,远东地区重要分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在苏联、英国和法国的推动下,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在日内瓦会议上,关于朝鲜问题,美国坚持主张让联合国承担其解决朝鲜问题的角色,由联合国主导朝鲜的统一问题。
跟联合国军与中朝伤亡交换比打成1:1(可以查美国人自己的统计数据),当然如果志愿军真是这样用人海7:1都挡不住。
联合国军的其他国家不算人单算中美阵亡比是5:1左右(根据中美联三方统计数据取的一个本人认为比较合理的中间值)。
联合国统计:中国: 阵亡114855人;重伤死亡21007人,病死13150人;伤210367人;被俘21321人,失踪4300人.合计366100余人.北朝鲜:伤亡260000人.美国: 阵亡33646人,重伤不治事故\病死等20600人;受伤103284人,被俘7140人;失踪8177人,合计172847人.英国: 阵亡710人,负伤2278人,失踪1263人,被俘766人,合计5017人.土尔其: 阵亡717人,负伤2246人,失踪167人,被俘217人,合计3349人.澳大利亚: 阵亡291人,负伤1240人,失踪39人,被俘21人,合计1591人.加拿大: 阵亡309人,负伤1055人,失踪30人,被俘2人,合计1396人.法国: 阵亡288人,负伤818人,失踪18人,被俘11人,合计1135人.泰国: 阵亡114人,负伤794人,失踪5人,被俘0人,合计913人.希腊: 阵亡169人,负伤543人,失踪2人,被俘1人,合计715人.荷兰: 阵亡111人,负伤589人,失踪4人,被俘0人,合计704人.哥伦比亚:阵亡140人,负伤452人,失踪65人,被俘29人,合计686人.埃塞俄比亚: 阵亡120人,负伤536人,失踪0人,被俘0人,合计656人.菲律宾: 阵亡92人,负伤299人,失踪57人,被俘40人,合计488人.比利时: 阵亡97人,负伤298人,失踪0人,被俘5人,合计440人。
卢森堡: 一个步兵排参加联合国军,死5人伤10人合计15人。
新西兰: 阵亡34人,负伤80人,失踪0人,被俘1人,合计115人。
南非: 阵亡20人,负伤0人,失踪16人,被俘6人,合计42人。
朝鲜战争的背后——从国际关系角度解析朝鲜战争的原因马倩1 朝鲜战争的原因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北部,三面环海,北接俄罗斯和中国,南部与日本隔海相望,在东北亚格局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以北纬38度线为界,美苏各自扶植李承晚和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成立政权。
一北一南两个政权一直对峙至今。
无论是金日成还是李承晚都想结束南北对峙一直的局面,实现半岛统一。
朝鲜声称朝鲜战争是美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
事实上,随着苏联解体,相关档案解密,如今广泛认为历史并非如此,金日成是在苏联斯大林同意的情况下发动了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
另外,朝鲜和韩国当时的军事对比也可以显示出,韩国根本没有发动战争的能力。
那么朝鲜战争究竟是怎样爆发的呢?金日成是怎样有恃无恐的对依靠美国的韩国发起进攻的呢?美国和中国又是因为什么而参加战争的呢?本文按照介入战争的先后顺序,从苏联、美国、中国三个国家各自的利益考虑来进行分析和说明。
1.1 苏联其实,从1949年6月美军撤出朝鲜半岛南部到1950年间,金日成一直想说服斯大林和毛泽东默许他对南方进行全面进攻,两人一开始都是拒绝的。
因为此时中国正着手解决台湾问题,而斯大林是同意先帮中国。
但是对此金日成却并不满意。
1950年1月份,斯大林突然联系朝鲜方,指出他愿意与金日成就“想对南朝鲜采取如此大的行动”进行会谈,并希望此事机密,不得告知他人或中国方面。
据此说明斯大林已经改变了立场,同意金日成的请求。
根据资料显示,斯大林立场改变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得到消息,美国不会将朝鲜纳入防御范围,不会对南朝鲜安全负责。
这样一来斯大林就不用担心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国相遇。
除此之外,促使斯大林改变主意的次要原因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过程中暴露出的中苏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次会谈使斯大林意识到了毛泽东的强硬和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决心,中苏矛盾终有一天会爆发。
因此他支持金日成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希望朝鲜会成为苏联忠实的盟友。
其实也正是中苏之间的矛盾和嫌隙,让金日成得以利用,争取到了苏联对于他的支持。
朝鲜战争中国与美国的代理战争朝鲜战争是二十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冷战期间中国和美国之间进行的一场代理战争。
本文将就朝鲜战争中中国和美国作为代理战争关系的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战前背景1.1 冷战背景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和苏联逐渐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二者之间的矛盾加深,最终形成了冷战。
朝鲜作为重要的地缘政治棋子,被这两个超级大国视为自己在东亚的前沿阵地。
1.2 朝鲜分裂朝鲜半岛在二战结束后被苏联和美国的占领军分割为两个半岛,北朝鲜由苏联支持的劳动党掌控,而南朝鲜则由美国支持的政权执掌。
朝鲜的分裂让美国和苏联各自看到了掌控半岛的机会,这也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战争爆发的原因2.1 军事冲突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
北朝鲜出动军队入侵南朝鲜,企图重新统一整个朝鲜半岛。
南朝鲜遭受到了严重的军事打击,请求美国提供援助。
2.2 意识形态斗争朝鲜战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体系之间的斗争。
北朝鲜效仿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南朝鲜则受到美国的影响,倾向于资本主义体制。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成为了朝鲜战争的一大导火索。
三、中国的介入3.1 支持北朝鲜中国共产党一直渴望在韩国半岛上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对北朝鲜的统一行动心存期望。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国政府快速决定派遣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进行援助,以防止战局对北朝鲜不利。
3.2 重要作战参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介入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局势。
中国军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推动了战争的走向。
中国在朝鲜战争中作为主要战役参与方,与美军在战场上进行着激烈的军事对抗。
四、美国的角色4.1 援助南朝鲜美国对南朝鲜的援助是朝鲜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代表,美国向南朝鲜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并在军事指挥上与南朝鲜军队紧密合作,共同抵抗北朝鲜和中国的进攻。
4.2 舆论斗争除了军事援助外,美国还在朝鲜战争期间进行了一个重要的舆论斗争。
天涯作家立场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华民族近代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新中国诞生之初即被迫投入一场大规模的现代局部战争,与世界头号强国较量,维护了国家安全,伸张了国际道义和正义原则,提高了国际地位。
但这一切是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的。
以伤亡和花费为例,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志愿军名义先后入朝279万,民工入朝支前60万,志愿军伤亡巨大。
中国花了战争费用62亿人民币,欠了苏联30亿人民币,还推迟了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
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朝鲜战争使中美完全走向对抗,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全球冷战加剧朝鲜战争本来是一场内战,它转变为国际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结果。
而朝鲜战争反过来又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东亚地区加剧了冷战。
1948年“柏林危机”的爆发、1949年苏联原子弹的试验成功及中国革命的胜利震动了华盛顿,作为“反措施”,美国拼凑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通过了促使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加紧扩军备战的“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只是一种传统的军事联盟,只约定盟国之一受到进攻时,进行集体自卫,还没有形成一个军事实体,在美国官方文件中不称“北约组织”(N A TO ),而称“北约国家”(N A TO C O U N TR IES)。
一直到1950年5月,各签字国才同意成立一个永久性的执行委员会来制定发展军事力量的计划,当时还没有人提出美国应派遣作战部队协助欧洲防务以及北约应任命最高军事指挥官。
在朝鲜战争过程中及其之后,北约才真正成为一个军事组织。
但“68号文件”的实施,受到了“军费难以增加”的限制。
1949年秋,当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张增拨军费20亿美元时,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却表示反对,认为由此而造成的财政赤字将对国内经济运行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威胁到国家的安全,最终得不偿失。
当时要求删减财政开支的压力是如此之大,以致国会1950年6月讨论的1951年财年预算中,政府要求的开支比之上一财年实际的开支减少15%左右。
从朝鲜战争看中美两国军队文化的差异朝鲜战争是一场军事冲突,但从本质上来说,那是一场政治冲突,是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的不了解、不信任结出的恶果,是一连串的“误解”导致的悲剧。
开始的背景是这样的——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内战爆发。
第二天,美军武装封锁台湾海峡。
一周后,美军介入朝鲜内战。
9月15日,麦克阿瑟的得意之作——著名的仁川登陆成功,北朝鲜军溃败!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目标直指中朝边境的鸭绿江。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几乎同时在东西两线打响了入朝作战的第一枪,从此拉开了一场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大规模搏杀的序幕。
“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这句著名的论断为大多数美国人所接受。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当时是不希望跟中国打仗的。
而中国当时正在铸剑为犁,大力恢复生产,更不希望与任何国家发生战争。
需要动刀兵的,也只是国内的西南、西北及台湾。
并不希望交战的双方,为什么最终打起来了呢?中国的先礼后兵与美国的不可一世。
中美之间的军事冲突,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早在美军越过三八线之前,周恩来通过印度大使潘尼迦警告过美国: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就不会坐视不管!美国方面却认为是“这不过是外交上的一种勒索。
而麦克阿瑟的话更干脆:面对联合国军的强大攻势,他们会血流成河,如果他们干涉的话。
后来的事实表明,的确是中国军队血流成河,但这河里,更多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血液。
对中国参战问题判断的失误,有极其复杂的原因,但是基本的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美国人世界无敌的感觉。
敢于和美军打仗,特别是经济落后的中国人敢于和美军打仗,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看来,是一件绝对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是,美方忽视了一点:说话的是中国人。
中国人是说话从来是算数的。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的总理,怎么可能言而无信呢?周恩来的警告,被西方尤其是美国看作是一种外交讹诈,而实际上,这是中国人在战争中最常用的“先礼后兵”,在兵戎相见之前,先跟你讲道理,希望能不通过打仗而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化干戈为玉帛”。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发生在两个大国间的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战争,朝鲜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一场大规模的境外战争,对中美关系、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场本可以避免的朝鲜战争为什么未能避免?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中美苏韩朝谁是战争最大受益者?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我们需要全面地客观地解读并反思这场战争。
朝鲜战争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斯大林事先不同意,或者只要中国事先反对,或者只要美国事先表示将以武力干涉朝鲜战争。
遗撼的是,事后卷入朝鲜战争的中美苏事先都没说NO。
因此可以说,朝鲜战争是因中苏误认为美国不会干涉而爆发的。
中美军队在朝鲜对抗不是因为彼此误会对方立场,而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对抗。
美军越过三八线并不是误认为中国不敢出兵而是认为即使中国出兵也无碍占领北朝鲜,而中国出兵并不是误认为美国占领北朝鲜后会把战火烧到中国,而是面临朝鲜将亡党亡国的一种唇亡齿寒的威胁。
一种美国对中国不敢出兵,出兵也没用的轻视。
因此,美军越过三八线使中国出兵朝鲜不可避免。
朝鲜战争的性质三段论:开始时是朝鲜急于实现统一、同时错误估计美国可能反应的一场战争。
其后美国干涉朝鲜内战,具有比较明显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
最后,中国参战以后战争性质,从中国方面来讲,很简单就是保家卫国。
苏联是朝鲜战争最大的输家。
朝鲜战争刺激出这么一个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急剧扩军备战,以至于苏联在很长时间内难以与美国进行军事力量竞争。
中国是赢家,但赢得很辛苦,赢的长远代价也不算小中国大致实现了参战目的,而且建立了具有长远意义的对美根本战略威慑,当然中国也有代价,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总人数约三百万。
1951年我方的战费占当年中国财政支出总额的近45%;还有一个长远的代价,就是中美处于激烈的冷战对抗状态达二十年之久,这个对中国的国际环境,甚至中国国内的发展确实有相当严重的负面作用。
同时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有了一个同朝鲜的“纠缠不清的联盟”。
朝鲜战争的爆发确实是使我们失去了尽早实现中国统一的机会。
冷战时期中美两国的外交对抗与妥协冷战时期是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最具代表性和持久性的对抗时期,而中美两国作为大国之间的代表,更是在这段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这段时间里,中美两国既有外交对抗,也有妥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但极度紧张的平衡。
本文将从中美两国的战略目标、对抗与妥协的理论基础以及对抗与妥协的具体案例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中美两国的战略目标在冷战时期有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以其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为基础,奉行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并试图通过对外干预和干涉,推动其自身的全球霸权地位。
而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则以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为目标,追求社会公平与经济独立。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和追求,使得中美之间的外交对抗不可避免。
其次,中美两国外交对抗与妥协的理论基础可以从现实主义和利益平衡的角度来分析。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间的关系是基于权力和利益的,中美两国不同的统治体系和战略目标使得彼此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
而利益平衡则强调双方在对抗中通过妥协达成一种相对平衡的态势,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具体到对抗与妥协的案例,可以以朝鲜战争为例。
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对抗的经典案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共支持朝鲜,而美国则支持韩国。
这场战争使得中美之间的矛盾达到顶点,双方直接对峙。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展,中美双方开始进行接触和谈判,最终在1953年签订了停战协定。
这次对抗与妥协的过程表明,中美双方在冲突中逐渐认识到战争对双方都是灾难性的,不妨通过妥协的方式来保护各自的核心利益。
此外,中美两国的对抗与妥协还体现在国际事务上。
例如,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
这次历史性的访问改变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敌对关系,为以后的妥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双方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逐渐加强了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为冷战时期的对抗减轻了一定的压力。
最后,中美两国的外交对抗和妥协不仅影响了双方的战略谋略,也对整个世界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鲜战争前的中美形势考量一、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1953年7月21日结束。
战争初期的双方,是在冷战背景下被分割于三八线两侧的朝韩两国。
之后,中美苏等多个国家卷入这场战争,中美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我们在一个错误的地点,一个错误的时间,与一个错误的敌人,卷入一场错误的战争。
”——布莱德雷对于其他参战成员国而言,或收益,或蒙损,或两者皆俱。
但这场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亦非一次简单的民族内战,而是有着深刻时代背景的大国博弈。
中美双方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战争中后期的主体,但实质的角色,却绝非纸面上的交火这么简单。
下面先看一下几方战前的谋划。
二、冷战中的美国与苏联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欲彻底建立起全球势力范围。
而苏联迅速的膨胀,则是掣肘美国的重要因素。
1947年,杜鲁门发表了有“杜鲁门主义”之称的国情咨文,美苏之间的冷战已完全摆在了桌面上。
冷战绝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层面的角力,而是战后势力扩张和争夺霸权的直接利益冲突。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基本上表明了美国的中心倾向——欧洲。
北约的成立加速了美军在欧洲遏制苏联向西渗透的力度。
苏联方面由于德国被分区占领,被迫交出部分胜利果实,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敌意,决心重新找到平衡点。
早在二战结束时,苏军便控制了朝鲜半岛。
美军由于在冲绳菲律宾一线作战,无力争夺朝鲜半岛,遂提出“三八线”方案,意在防止苏联完全控制朝鲜半岛。
苏联意在日本本土,遂接受提案,却未能如愿。
德日领土的失意,令苏联耿耿于怀,更感到来自美国扩张的强大压力。
1949年5月,美军撤离南韩,撤军日期后于苏联。
这一撤军含义颇深。
早在半年前,苏军分批撤离北朝鲜,意在逼迫美军撤离。
从地缘关系上看,苏军撤离毫无疑问是缓兵之计,意在美军撤离形成军事实力的真空后,再从容控制朝鲜半岛。
美方当然知道苏方的意图,但仍选择撤军,主要有以下考虑:一、美国中心仍在欧洲,苏军也不会贸然采取军事行动。
从中美角度试评朝鲜战争政法084班张楚云2080712111摘要:朝鲜战争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
它的实质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
这次战争虽然是发生在朝鲜半岛,但其高潮实际上是以中、美两国为主导的。
如今战争已结束,而结局始终摆在那里。
我们可以从中美的角度比较评价这场战争并得出它发生的意义。
关键词:中美朝鲜战争评价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一场热火朝天的战争爆发在一个小岛屿——朝鲜半岛,史称“朝鲜战争”。
这场战争是在“冷战”的背景下的产物,在历时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共有18个国家参战,其中在高潮部分是以中美两国为主导的。
因此,我们可以试从中美两国分析评价朝鲜战争。
从介入战争的目的上看,美国的最终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
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分别被美国和苏联占领其南部和北部,从而产生了两大意识形态阵营在朝鲜半岛的激荡、摩擦和对立。
在美国看来,共产主义阵营是它要争霸世界的“挡路石”,它的势力减少一分,那么自己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就更靠近一分。
当共产党人金日成当选北朝鲜主席导致南北两大敌对意识形态阵营矛盾的计划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则以维系南韩军队的武装与政权建设开始介入了朝鲜战争。
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朝鲜战争的爆发就是美国唆使南韩发动的。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与中国相接,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被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环绕。
在战略位置上看,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等于建立了稳定的远东势力,可以借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战略优势,实现打击消灭中国共产势力的目的,再转而向更北的地方推进对付苏联,最后实现争霸世界的目的。
可以说,朝韩矛盾是一个幌子,中国和苏联才是美国真正的阴谋所在。
而在中国方面,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
在朝鲜战争历史研究领域很有影响的美国学者艾伦·怀廷(《中国跨过鸭绿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认为,中国领导人在朝鲜战争前夕正专注于解决压倒一切的国内问题,而中国的介入是由于中国安全受到现实威胁的结果。
朝鲜战争发中美对峙朝鲜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爆发的一场重大武装冲突。
这场战争的爆发,引发了中美之间的激烈对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及双方对峙的原因和结果。
一、背景与战争爆发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冷战局势。
朝鲜半岛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分割为北朝鲜和南朝鲜两个半岛国家。
1950年6月,北朝鲜趁机发动进攻,试图统一朝鲜半岛。
此举引发了美国的愤怒与担忧,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苏联及其盟友扩张的局势。
二、中美对峙的原因1. 意识形态和冷战政策:战前,苏联在北朝鲜政治上的影响力相当强大,而美国则支持南朝鲜,努力遏制共产主义的传播。
中美两国代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冷战政策,这导致双方在朝鲜战争中持不同立场,并最终演变为对峙。
2. 区域利益和地缘战略:朝鲜半岛地理位置重要,对美国来说,它是在亚太地区对抗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
而对于中国而言,朝鲜半岛位于其东北边境,与其安全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中美两国都将朝鲜半岛视为自身利益的关键地区,这加剧了双方的对峙。
三、中美对峙的结果1. 军事上的对抗:中美在朝鲜战争中直接对抗,在战场上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
随后,中国援助朝鲜,使得局势陷入僵持状态。
然而,美国最终未能在朝鲜取得胜利,这一军事对峙没有明确的胜利者。
2. 政治影响力:尽管战争没有明确的胜利者,但它对中美两国的政治影响却是深远的。
美国借此推动了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并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而对于中国来说,朝鲜战争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将其作为捍卫共产主义阵地的象征。
3. 双方关系演变:朝鲜战争加深了中美之间的敌对态势,在冷战期间,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状态。
然而,战争结束后,中美通过外交渠道进行接触和对话,逐渐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合作。
四、战后影响和启示朝鲜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很多,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后,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有所提升,中美关系逐渐趋向合作。
谁是朝鲜战争的赢家?朝鲜战争在中国又叫“抗美援朝”,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维护国家主权的象征,是中国人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时自豪感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大部分中国人心中,新中国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我们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安全的国际环境。
但是,中国是朝鲜战争最大的赢家吗,或者在朝鲜战争中,谁获得利益最多,谁又遭受最大的损失呢?朝鲜战争刚开始是朝鲜半岛的统一战争,随着美国和新中国的参战,这场战争逐渐变成了战后两大阵营的第一次正面冲突(虽然苏联没有参与战争)。
所以,战争的主要参与者是朝鲜的南北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新中国的人民志愿军。
那么,在这四方中,谁获利最大呢?我认为,获利最大的不是这四方中的任何一方,而是战后被美国制裁的日本,而损失最大的却是朝鲜这个民族,是整个朝鲜半岛。
美国和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基本上是打了个平手,输赢相当,谁都没有取得决定的胜利。
首先,日本成为最大的赢家。
战后虽然日本避免了像德国那样被盟军分割占领,但是在美国的单独占领下,日本丧失了独立处理本国事务的基本权利,麦克尔瑟成了日本国的太上皇。
不仅政治上毫无自主权,经济上也陷入了崩溃的边缘,人民饥寒交迫,社会动荡不安。
但是,随着蒋介石政权的垮台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逐渐将日本当作了其在远东地区对抗苏联社会主义的主要基地。
政治上,美国对日的方针从“打击”改为“扶植”,加速了日本的民主化进程,但是却保留了天皇制,包庇战犯。
经济上,美国也改变了战后初期的限制政策,改为扶植政策。
首先,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消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特别是侵朝美军大约40亿美元的军事订货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军事和外交上,美国结束了战后长达6年的军事占领,帮助日本筹建新军队,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外交职能。
其次,美国和中国只打了个平手。
其实,说这两个国家都赢得了这场战争也是可以的。
中美俄朝韩五国中学教科书如何描述朝鲜战争美国·教科书名:《世界历史》(第五版)课文题目:朝鲜战争是中国的不幸出版社:汤姆森·沃兹沃思公司作者:威廉·杜伊科尔、杰克逊·斯皮尔沃格尔(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家)编者按:美国的公立中小学不采用统一编写的历史教科书。
本文所参考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是现今美国最流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之一。
美国公立高中一般在一年级教授《世界历史》。
关于朝鲜战争的章节在本书中被归入“冷战在亚洲”目录。
书中谈及朝鲜半岛双方时使用的是“北朝鲜”(NorthKorea )和南朝鲜(SouthKorea ),为读者方便,本文翻译为朝鲜和韩国。
全文如下:朝鲜战争帮助冷战扩散到了东亚。
在1894-1895年的日清战争后,朝鲜这个中国的附庸国逐渐落到了日本和俄罗斯的掌控之下。
1905年日本打败俄罗斯后,朝鲜被归并进入日本帝国,并延续到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宣布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朝鲜摆脱日本的控制。
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苏联和美国同意按照38度纬线将这个国家分成两个不同占领区。
他们最初想在朝鲜半岛恢复和平后举行全国大选,但随着美苏关系恶化,朝鲜半岛出现了两个各自独立的政府,一个是北方的共产党政府,一个是南方的反共产党的政府。
两个政府沿着分界线的对立非常紧张。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入侵南方,他们的行动显然得到了斯大林的允许。
杜鲁门政府立刻命令美国海军和空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安理会还通过决议要求会员国联合抵制侵略(由于联合国拒绝将中国席位给予北京的新政府,苏联为示抗议没有出席这次会议)。
到9月份的时候,在美国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率领下,联合国部队越过三八线向北挺进,目的是统一朝鲜半岛,成立一个单一的非共产党的政府。
杜鲁门总统担心,联合国部队逼近中国边境鸭绿江会挑起中国的干预。
但麦克阿瑟向他保证,中国不会做出反应。
然而到了11月份,中国的志愿军部队站在朝鲜这方开始武力干预,并击溃了联合国部队,将其驱赶回南方。
抗美援朝,中美伤亡数据
抗美援朝过去60余年,最新史料曝光中美伤亡数据,令人不敢想象
1949年,国民党的蒋介石带着残部败逃台湾,解放战争终于告终。
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军队又再次整军,挥师出征了,这次的目的地是朝鲜战场。
按说此战是朝鲜的内战,可是美国横插一脚后,局势就大不同了,如果我们不出兵的话,朝鲜很可能会落入美帝手中。
到时候唇亡齿寒,中国也将面临极大的威胁。
1950年的10月25日,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运动的序幕。
抗美援朝运动不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轻松,因为我们面对的敌人是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军火武器,装备十分精良。
但是我国经历了多年战争,只有遗留下来的落后武器,还来不及更新换代就重新上了战场,可想此战打得有多艰难。
在这场战争中,我军投入约135万兵力,美军和联合国军约120万兵力,虽然双方兵力看着悬殊不大。
但是有许多都是后续不同时间补充进去的,不能简单的评估为兵力相当。
我军几乎是顽强的毅力赢得此次战斗的,但是过去了60余年,人们好像已经淡忘了这场战争的牺牲有多惨重,今天就给大家揭露一下中美双方的伤亡人数。
经过双方战后不断的取证、修改和落实,最终中国确定我方牺牲的战士有197653人。
美国在朝鲜战争纪念墙上所刻的数字为死亡54246人,伤103284人,失踪8177人。
此战之后,再也不敢有外国轻易挑衅中国,这是我国战士用鲜血换来的尊严,向革命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朝鲜战争给各方带来的影响:朝鲜朝鲜战争虽然没有达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统一朝鲜半岛的目的,甚至差点使其亡国,但在中国的帮助下还是保住了政权。
但朝鲜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1950年和平建设时期所积累的社会财富消失殆尽。
但这次战争也使朝鲜巩固了和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并为随后20多年朝鲜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
韩国韩国经济在战后也遭到严重破坏,李承晚在战后仍然以统一为目标,不重视经济发展,不断计划随时再和朝鲜方面开战。
4.16运动后,李承晚下台,局势依然并没有缓和。
此后朴正熙执政期间更出现“实尾岛事件”,双方敌对的气氛并没有因领导人转换而改变。
美国美国在朝鲜半岛有数万人阵亡,而且几乎就要与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爆发全面战争。
但是在经过了越南战争后的美国人,几乎已经遗忘了这场战争。
因此朝鲜战争又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
朝鲜战争也令美国人首次意识到,战争的威胁随时存在。
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人员数量增加了两倍,军费开支大幅度上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里论述这场朝鲜战争:“鉴于这个新共和国令人尊敬的军事强国的地位正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卓越战绩确立,因而有必要对这一地位的如何取得作一简单回顾。
官修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史这样写道:虽然中国红军只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但从它自身具备的战略战术水平来看,仍不失为一支第一流的军队......。
”同时这场战争也让中国人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此后长达20年时间,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同时,也不得不无限期推迟解放台湾的计划。
这是战争改变的历史走向,但将这场战争置于更宽广的背景里,它的价值与意义自有另种面目: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被动而失败的各种屈辱的战争经历,经此一战,面貌大变——《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论及:“这个胜利,是在对方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特别是完全掌握着制空权的条件下取得的,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远东及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朝鲜战争与现代中美战争2011/07/21作者:明夷济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继续实行遏制中国政策,中美之间的矛盾加剧,由于核武器巨大的杀伤力,尽管发生在中国本土的中美战争可以被排除在外,但可能发生在中国周边地区以及海洋地区的战争仍然存在。
因此研究50年代的朝鲜战争,对于将来可能在中国周边地区发生的中美战争有着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两军对垒,无非就是发现敌人,击中敌人,然后摧毁敌人。
因此我总结了“发现即击中,击中即摧毁”理论。
一、发现即击中,击中即摧毁理论与朝鲜战争、现代战争1.1能够发现所要打击的目标,是战场获胜的最主要原因。
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大规模摧毁敌人已经成为可能。
不像在一战时期,敌人就在出现在面前,却无力消灭敌人。
坦克、各种火炮和飞机炸弹的出现,使得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伤亡率也远远大于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
而现代战争中,由于精确制导导弹和炸弹的出现,导弹的精确和巨大的杀伤力,使得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超过了历史任何一个时期。
过去我们在朝鲜战争使用的密集攻势,在威力强大的精确制导武器面前只能是牺牲品。
由于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能够发现所要打击的目标,不仅仅是战场获胜的前提,而且是最主要的原因。
于是用于“发现”的工具或者武器以及情报收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就“发现”的工具讲,有google earth,凡是在地球表面的一切事物都一览无余,可以精确到厘米。
也就是说中国的一切水面舰艇,数量多少,长的什么样,人家看的清清楚楚。
潜艇虽然躲在水下比较安全,但是一浮出水面,就被监测到了。
有各种军事侦察卫星。
还有各种侦察手段,美军的侦察机老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活动,中国近海有美国的监测船和潜艇不断地收集水下数据。
可以说,美国比中国本身更了解中国的军事地理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发现”是战争的一环,那么美国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战争”。
放在战场上,美军可以用军事侦察卫星提供陆地打击目标的信息,可以用预警机提供空中信息。
塞尔维亚的空军不敢起飞,阿富汗的塔利班藏在山洞,伊拉克的坦克掩藏在沙漠深处,利比亚的军事目标遭到轰炸。
在朝鲜战争中,“发现”还远远没有如此重要。
即使志愿军发现并包围了美军,也没法实行围歼。
即便包围的是一个连,也不能迅速吃掉,反而会丧失很多志愿军。
因为美军的对外通讯没有被切断,可以迅速召集空军来进行解围,然后就在志愿军的上空投下铺天盖地的炸弹。
当然如果美军被分割成更多块,空军可能没办法解围所有的被围美军,所以就造成了美军的伤亡以及被俘。
然而“发现”对美军依然重要。
志愿军总是发动月夜攻势,使得美空军无用武之地。
而一旦白天让美军发现,志愿军的噩梦就降临了(不仅月夜攻势被破解了,现代战争中美军比解放军更能打夜战)。
那么再回到现代战争,美军对中国大陆近岸和近海的军事地理信息如此熟悉,那么中国有没有反制手段?如果战场依然发生在朝鲜,中国对朝鲜的军事地理信息的熟悉程度能否超过美军?美军可以通过潜艇和水面舰只向朝鲜本土发生远程导弹进行精确打击,中国怎么对付美军的核潜艇以及航母编队?1.2能够隐蔽,不被发现,是军队生存的关键。
在朝鲜战场上,是如何做到隐蔽的呢?第一是月夜攻势;第二修筑防御攻势;第三地道和山洞;第四树林的隐蔽作用。
在李奇微出现在朝鲜战场之前,月夜攻势为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出奇意外的偷袭,从天而降的阻截,没有夜战经验的美军,在没有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之下,尝到了被攻击的苦头。
但自从李奇微破解了月夜攻势这个秘密之后,美军在夜间便有了警惕,偷袭就很难奏效了。
而白天志愿军一般是不敢活动的,志愿军在白天的进攻受到还击的是美军轰炸机扔下的铺天盖地的炸弹。
志愿军有些战士的必备工具,不仅有食物,有枪支弹药,还要有一把铁锹。
到了每一个防御阵地,首先要做的不是吃饭,而是挖坑道,修筑防御阵地。
然而即便有这样的防御攻势,在飞机和大炮面前,志愿军伤亡仍然不小。
能够更好保护志愿军免受空袭伤害的是地道和山洞。
飞机既无法发现目标,即便发现目标,也没法实施有效地轰炸。
但是地道和山洞并不总是安全的,燃烧弹总是给躲在山洞的志愿军造成威胁。
此外,还有美军的飞行技术,在山头进行超低空飞行,进行俯冲,眼看着就要撞在山头上,在快接近山洞的时候,突然一个拉高,把炸弹顺手扔了出去,由于惯性炸弹被精确无比的扔进山洞。
尽管树林也是躲避美军发现的很好遮盖物,但这通常是军队穿行时有用。
一旦战斗在有树林的山头上打响,整个山上的树木将不复存在。
上甘岭就是这样,凶悍的15军45师,就是在美军空袭和大炮的打击下,接近打光了。
现代战争条件下,如何隐蔽?武器上都在追求隐身,有隐身的歼20,隐身的导弹艇,驱逐舰也在走向隐身化,潜艇也在增强隐身功能。
军队如何隐身呢?藏在山洞的塔利班能够对美军形成多大威胁?藏在沙漠的坦克能够打击哪里的美军?不敢上空的飞机如何做出反击?现代战争条件下已经不会再出现上甘岭战役这样的山头争夺战,几枚精确制导炸弹就能起到过去几百枚大炮的作用。
即便在山头下修建牢固的地下工事,也禁不住钻地弹的攻击。
在空袭和火炮的打击下,唯一让我联想到的是:四通八达的地道是军队可以生存之地。
地铁的出现,给人类开辟地下战场成为一种可能。
如果地下修筑足够宽阔的公路网,火炮和坦克能够自由的出入地下和地上,那么就能够很好的躲避战机的轰炸。
躲避,并不是战场生存的目的,进攻才是真正目的。
2.1击中目标是战场上追求的目的朝鲜战场上,美国人掌握了制空权,美国空军自豪的说,在朝鲜找不到值得轰炸的目标。
甚至去轰炸路边的草屋,田野间的水牛。
可中国的图2轰炸机自从执行轰炸小和岛遭遇美空军F86伏击之后,就没发现有太大的作为。
很多人都在想:中国配备了两个轰炸机师,为什么不能像美军轰炸机一样,在前沿阵地将美军地面部队炸的稀巴烂?(当然这个问题是容易解决的,由于航程短和缺少哦战机护航,轰炸机没法飞到38线去支援地面部队,而三次战役以后,战线就推进到了38线附近)美国空军在朝鲜战场上,不仅扮演了摧毁志愿军补给线,轰炸志愿军前沿阵地的角色,还成了被包围陆军的救世主。
没有空军的立体打击,美军的伤亡不会比志愿军少。
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有这样的骄傲:志愿军成建制的歼灭美军最多到一个团,而美军俘虏了180师的5000多人,上甘岭战役中的15军45师为了坚守胜利,整个师几乎被打光了。
虽然死的伟大,死的光荣,但是却无疑刺痛了现代军人的心。
在二次战役,志愿军偷袭和穿插的精彩,美军逃跑也逃跑的精彩。
有时候保留实力,并不比获取某个战斗战役的胜利更差。
取得长津湖战役胜利的第九集团军由于伤亡巨大,在战役结束后,转入了修整,直到第五次战役才参加战斗。
现代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在“击中”这个问题上有了划时代的变化。
在不被电子干扰的情况下,只要能够发现目标便能够实现精确地打击。
这个导航的工具,美国叫GPS,俄罗斯有格林纳斯,中国在发展北斗。
显然在这个武器的制高点上,中国不准备落后。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目前还不具备非常精确地打击能力,但是随着北斗的完善,便会具备这种能力。
只不过我们仍然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尽管目前英法的精确打击能力超过中国,中国没有必要过分嫉妒,只有建立自己独立的导航系统,才不至于在未来的战争中受制于人。
精确制导武器如此重要,以至于谁拥有了这种武器,便可以成为军事强国。
所以,印度、英国和法国,只能是个伪强国,这成就了他们依赖美俄的角色。
2.2能够击中敌人,而不让敌人击中,才能保存自己朝鲜战场上的“击中”,包括穿插、突袭和迂回包抄,就是说“击中”,便是包围了敌人。
“击中”而又能保全军队的做法。
长津湖战役,美军头号王牌,陆战1师的两个团陷入了第九兵团的包围,但是凭借着强大的炮兵火力和轰炸机火力,实行了有效突围,伤亡不算很大。
也就说,如果不幸被“击中”,通俗的说不幸被包围,就是要有坚固的防御阵地,然后进行火力覆盖,压制住对方火力,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凭借现代化交通工具,迅速有组织的撤退。
不被“击中”的做法。
第三次战役以后,李奇微破解了志愿军的月夜攻势和礼拜攻势,并破解了解放军的迂回包抄战术,在整个三八线地带建立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各个部分可以相互支援,不给志愿军穿插的机会。
这就回到了美军那个二战时期熟悉的打法:利用强大的炮兵火力和空中火力,掩护地面部队进行平推。
很显然,在两军交锋勇者胜面前,志愿军显然不愿拿鸡蛋去碰这块石头。
在现代武器方面,不被“击中”,是进攻与防守两个环节中的一环。
导弹是目前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而携带核武器的导弹更具杀伤力。
因此,美国不惜重金打造国家防御系统和战区防御系统。
上面是弹道导弹的防守,精确制导武器的防守能够采用的方式更多。
一是电子干扰它,使它偏离攻击目标。
二把导航系统给它干掉。
中国进行的反卫星实验,能够做到这一点。
三是让其发现不了目标。
这就需要打掉美国的侦察卫星,中段反导实验和反卫星实验对美国来说是一种威慑。
三、破坏它的指挥系统,进行网络战。
四、如果精确导弹不幸发射了,还有反导系统会起到最后的保护作用。
3.1摧毁敌人,才是战场上追求的结果你发现了,也击中了,但是没能够实现摧毁,那么所做的工作都是白费了。
这就好比朝鲜战争,你发现了敌人,而且确定了敌人的编制数量和方位,然后有的部队完成了穿插成功的截击,主力部队对敌人进行了包围。
可是,敌人很凶悍,你本来想吃掉敌人,可反过来被敌人吃掉了,最终让敌人逃出了包围圈,没能彻底摧毁敌人。
成建制的消灭敌人的一个师,能够有效地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
可在朝鲜战场上,只有一次成建制的消灭美军一个团,这其中似乎还有水分。
抓敌人做俘虏比打死敌人更有杀伤力。
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就有1.7万人被俘,其中180师,5000多人被俘,严重的打击了志愿军的士气。
在武器上,就要求导弹有着巨大的杀伤力。
除了核武器以外,是否能够发明具有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核武器的威力,却没有核辐射的武器?如果有一种武器,按照国际法可以使用,但是能够大面积的消灭地面部队,这对军队的帮助就太大了。
二、火力支援地面部队1、轰炸机,地面部队最大的敌人。
前三次战役,大多数是志愿军的月夜攻势,美军的轰炸机并没有给志愿军的进攻造成什么麻烦,而是在围歼被包围的美军的时候,轰炸机来解围了。
然而白天的战斗,总是能够给志愿军带来麻烦,在美机的狂轰滥炸之下,志愿军的伤亡人数远远超过了美军。
为什么中国的轰炸机没法支援前线地面部队?第一,中国没有制空权,轰炸机需要战斗机护航,而米格15从丹东起飞,由于作战半径只有300公里,根本到不了三八线。
第二,轰炸机也是从中国境内起飞,由于航程过短,没法支援前线的地面部队。
尽管中国装备了两个师的图2轰炸机编队(空8师和空10师),可轰炸机在朝鲜战争取得的成绩和遭受的挫折一样。
在轰炸机编队成功的实现了两次空袭大和岛任务之后,在第三次空袭小和岛的时候,遭到了美军F86的伏击,由于四分钟的误差,36个飞行员,只回来了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