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及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17.90 KB
- 文档页数:5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如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又被称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指由于夫妻双方的血型不同,而宝宝遗传了爸爸的血型,从而发生的与母亲血型不和的现象,最终导致了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准妈妈和胎宝宝之间是有一道天然屏障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胎盘。
这道屏障能够保护准爸爸和胎儿之间血液中的大多数成分不会直接接触,但是胎宝宝仍会有少量的血液会通过胎盘渗透到准妈妈的血液中;同时准妈妈的血液中也会有少量成分进入胎儿体内,而这两种成分不合则会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
在我国汉族的人口中,以ABO血型所引起的新生儿溶血发生的几率最高,并且在临床上9%都是发生在O型血的准妈妈身上,丈夫则是以A、B或者AB血型者。
通常溶血反应的程度多数是比较轻微的,而且宝宝出生之后体内与准妈妈不合的血液成分在一段时间内就会慢慢被代谢掉,宝宝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的。
只有少数情况下,准妈妈那种与胎儿不合的血液成分才会通过胎盘大量进入胎宝宝的体内,也才会导致严重的新生儿溶血。
而ABO溶血症更多的会发生在准妈妈准备孕育第二胎的时候,但是也有40%的ABO溶血症会发生在第一胎,所以对于O型血的准妈妈们一定要特别珍惜自己的头胎。
一旦发现新生儿溶血,可以通过新生儿换血疗法、蓝光治疗等手段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都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由于胎儿的血性遗传物质的选择是无法控制的,因此目前没有办法能够从根本上预防母子血型不合的情况发生。
但是可以通过孕前检查和治疗等手法进行干预,此外珍惜第一胎、避免多次输血也是能够有效防止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
新生儿溶血病又被称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指由于夫妻双方的血型不同,而宝宝遗传了爸爸的血型,从而发生的与母亲血型不和的现象,最终导致了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准妈妈和胎宝宝之间是有一道天然屏障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胎盘。
这道屏障能够保护准爸爸和胎儿之间血液中的大多数成分不会直接接触,但是胎宝宝仍会有少量的血液会通过胎盘渗透到准妈妈的血液中;同时准妈妈的血液中也会有少量成分进入胎儿体内,而这两种成分不合则会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
新生儿ABO型溶血性黄疸整体护理病历模板
1、频繁哺乳促进宝宝康复
对溶血病宝宝,应当坚持早期、足量母乳喂养,每日可哺乳8-12次。
频整有效的哺乳可减少宝宝体内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特别在宝宝出生后的最初3-4天,做到频繁有效的吸吮,可有效干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2、为宝宝营造温暖、清洁的环境
宝宝体温过低不利于血清胆红素的降低,因此,室温以22-24℃为宜,相对湿度以
50%-60%为宜。
为宝宝换衣服、换尿布、洗澡等操作应尽量集中进行,动作快速、轻柔,避免宝宝受凉。
要保持居室清洁,应用湿布擦灰,以防灰尘扬起。
室内每天可用紫外线灯消毒1次,用消毒液拖地1次。
室内严禁吸烟,尽量减少亲友探视,不要让宠物入内,以免宝宝发生感染。
此外,宝宝的各类用品可用水煮、日晒、消毒液浸泡等方法消毒。
3、宝宝需要三项基础护理
(1)脐部护理。
观察脐部有无渗血渗液、红
肿、脓性分泌物等现象,如感染可用络合碘
不定时涂抹,并把尿裤敞开,避免磨擦。
(2)眼睛护理。
观察双眼是否有分泌物增多发炎等现象,如有威染,可涂红震素眼膏。
(3)皮肤护理。
做到四勒,勒翻身、勒换尿布、勤沐浴、勤换衣,保证宝宝的皮肤洁洁舒适。
此外,还应密切观察是否有潜在的并发症,有无发惊及抽搐,如双眼凝视、上翻、四肢抽动等现象。
4、宝宝需要爸爸、妈妈的笑脸
当宝宝串溶血病时,父母学表现出忧虑和恐慌、这种情绪会感染宝宝、不利于宝宝的康复。
爸爸妈妈应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用笑脸来面对宝宝,和宝宝一起积极地战胜疾病。
新生儿科新生儿溶血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1.注意观察黄疸进展情况,观察患儿有无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或尖叫、抽搐、双眼凝视等表现。
2.每日洗澡1次,加强颈项、腋窝、腹股沟以及臀部的皮肤护理,勤换尿布,2 次喂奶之间喂水1次。
3.在光疗时间内,勤测体温,根据体温的高低及时调整箱温。
治疗、护理等操作要集中进行,以免开箱盖时间过长引起患儿着凉而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应急措施】
患儿一旦出现核黄疸而抽搐时,立即通知医生并按医嘱给予镇静剂止痉,加强蓝光治疗和输液。
病情危重者,协助进行换血治疗。
【健康教育】
1.怀孕妇女做好产前检查和咨询及预防性用药,以便早期掌握母婴血型不合,及时进行干预。
2.向患儿家长解释病情、治疗效果及预后,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3.对可能留有后遗症者,指导家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新生儿溶血护理措施摘要新生儿溶血是指在新生儿体内产生大量红细胞破坏所引起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溶血的定义、原因、临床表现,并详细讨论新生儿溶血的护理措施,包括溶血风险评估、饮食调理、休息与活动、皮肤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护士提供适当的护理措施,促进新生儿溶血的康复。
引言新生儿溶血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新生儿疾病,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它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黄疸、贫血和器官损伤等临床表现,给新生儿的健康带来危害。
因此,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和治疗新生儿溶血非常重要。
1. 溶血风险评估溶血风险评估是护理新生儿溶血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评估的过程中,护士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新生儿的胎龄和体重: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溶血的风险较高;•母体历史:母体有溶血性疾病的患者所生的新生儿溶血的风险较高;•血型:母体和新生儿的血型不符(例如Rh血型不合),会增加新生儿溶血的风险;•基因突变:新生儿存在某些遗传性疾病时,溶血的风险较高。
2.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预防和治疗新生儿溶血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护理人员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母乳喂养:对于没有严重溶血症状的新生儿,鼓励母亲进行母乳喂养。
母乳中的抗体对于减少溶血的风险是有帮助的;•配方奶粉:对于严重溶血的新生儿,可能需要使用特殊的配方奶粉。
护理人员应确保正确按照医嘱配制奶粉,并监测新生儿的摄入量;•补充维生素:新生儿溶血时,体内的红细胞破坏会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影响新生儿的维生素摄入和消化吸收。
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
3. 休息与活动新生儿溶血期间,适当的休息和活动对于新生儿康复非常重要。
以下是护理人员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室温适宜、护士对新生儿的睡眠进行观察和记录,确保新生儿有充分的休息;•适度活动:对于新生儿溶血,适度活动有助于促进新生儿的血液循环。
护士应适当进行抚触按摩,促进新生儿的血液流通;•避免过度刺激和疲劳:避免过度刺激和疲劳对于新生儿的康复非常重要。
新生儿 MN血型不合溶血病 1例病例报告及护理管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新生儿MN血型不合溶血病(MN 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MN-HDN)是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的一种,多发生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是由于母婴红细胞血型免疫抗体不合引起的疾病[4]。
发生率很低,占新生儿溶血病的0.1%[2]。
患儿的M抗原来自父亲,母亲的M抗原极少甚至缺乏,M抗原在胎儿期可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使母亲产生抗M抗体[3]。
少数母体存在IgG与IgM两种抗体,而IgM的体积较大,不易通过胎盘循环,IgG的体积较小,可以通过胎盘循环,在经过循环后与红细胞结合,破坏红细胞,出现胎儿/新生儿MN型血型不合溶血病[1-5]。
临床表现与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没有多大区别,都有水肿、黄疸、贫血[11]、肝脾肿大、少数低血糖、少数发生DIC,少数发生胆红素脑病,而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低血钙发生在换血治疗时[12]。
主要的诊断依据是通过胎儿/新生儿、母亲红细胞中抗体的检测[5-6]。
由阳志勇[7]等报道,在胎儿的脐带血可检测到M抗体,该新生儿出生后发生了溶血。
主要的治疗是通过蓝光退黄、丙种球蛋白输注[9-10]、白蛋白输注[11],甚至通过换血疗法[12],还要配上精心的护理。
2021年11月我科收治1例新生儿MN 血型不合溶血病,治疗及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儿,男性,6小时15分钟,因“发现皮肤黄染2小时25分钟”于2021年11月17日入院,系G3P1,孕40+4周,自然产,出生体重3850克,Apgar评分1-5-10分钟均为10分,有胎膜早破1天,无宫内窘迫及生后抢救史,母亲产前查ABO血型外抗体效价阳性(抗M),且进行性增高。
入院查体:T 36.5℃,Hr 145次/分,R 46次/分,Bp 70/38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唇、甲床稍苍白,全身皮肤未见皮疹,颜面部及胸部可见皮肤黄染,左侧耳部可见一瘘管;心肺部及神经系统查体阴性;原始发射引出。
名词解释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Neonatal Hemolytic Disease)是一种婴儿在出生后出现溶血现象的疾病。
它是由于胎儿和母亲之间的血型不兼容导致母体对胎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产生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受到破坏而引发溶血的疾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通常发生在母亲是Rh阴性血型(如Rh-阴性)而父亲是Rh阳性血型(如Rh+阳性)的情况下。
这种血型不兼容会导致母体中产生抗Rh抗体,这些抗体可以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攻击胎儿的红细胞。
因为胎儿的红细胞受到攻击而破裂,导致溶血现象出现。
新生儿溶血病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在轻微的情况下,溶血可能只是轻微的贫血,而在严重的情况下,溶血可能引发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伤和心脏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在极端情况下,这种疾病甚至可能导致新生儿死亡。
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Rh血型不兼容有关。
Rh血型系统是一种人类红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抗原系统,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
如果一个Rh阴性的母亲和一个Rh阳性的父亲生下的胎儿是Rh阳性(即胎儿从父亲那里继承了Rh阳性基因),那么如果前一次分娩或任何原因导致胎盘出血,使得母体和胎儿血液混合,母体就会产生抗Rh抗体。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母体再一次怀孕并且胎儿是Rh阳性,那么母体产生的抗体会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引发溶血反应。
确诊新生儿溶血病主要依赖于病史和临床表现的评估,包括黄疸、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血液检查通常包括完成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胆红素水平和血型鉴定。
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母亲和胎儿的血清中的抗Rh抗体水平来评估该疾病的严重程度。
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促进溶解红细胞的清除、防止溶血并处理并发症。
清除胆红素的方法包括光疗(将新生儿放在特殊的蓝光下,以帮助分解胆红素)和输注新鲜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浮液)。
针对溶血的防治包括输注免疫球蛋白和给予抗炎药物。
新生儿溶血的护理措施(专业文档)(一)了解黄疸程度1、观察皮肤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
2、光照疗法护理3、耐心喂养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二)严密观察1、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2、神经系统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
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3、大小便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处理感染灶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5、补液管理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
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也可进入脑组织。
(三)健康教育1、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2、对于新生儿溶血症,作好产前咨询及孕妇预防性服药;3、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4、若为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
若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5、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此外,并不是所有O型血妈妈所生的宝宝都会发生溶血病,而是有的宝宝会发病,有的宝宝不发病,有的症状轻,有的症状重。
这与母亲抗体的量多少,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的结合程度,A(B)抗原的强度及胎儿代偿性造血能力有关。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新生儿溶血,治疗方法一、概述新生儿溶血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母体与胎儿之间的免疫冲突,母体产生的抗体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而引发的溶血性疾病。
新生儿溶血可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和成长,因此,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二、治疗方法(一)抢救治疗1、保暖:由于溶血后,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就会导致体温下降。
保暖不仅可以预防低温引起的体内代谢紊乱,还有助于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恢复。
2、输血:新生儿溶血严重者,可以通过输血来提高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缓解溶血引起的身体反应。
在输血前,需要采集新生儿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
3、呼吸支持:新生儿受到严重溶血后,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现象。
此时应及时给予支持性治疗,如给予呼吸机治疗。
4、密切观察和监护:新生儿溶血严重,病情较为危急,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护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减轻疾病对新生儿的影响。
(二)预防治疗1、妊娠期监测:孕妇在怀孕期间,应定期进行产检和抗体筛查,以了解孕产妇体内的免疫状况和抗体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产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进行预防和干预措施。
2、产后治疗: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判断是否存在新生儿溶血风险,并作出相应治疗措施。
3、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性治疗方法,可以清除患者体内的抗体,防止溶血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血浆置换方法包括:单纯换浆、换红细胞和换全血。
三、注意事项(一)预防措施1、避免Rh阳性父亲和Rh阴性母亲生育群体的配对。
2、对于已知孕妇出现新生儿溶血风险的,建议进行抗D抗体免疫球蛋白注射,并在孕期密切监测。
3、建议产前进行产程安排和胎儿产前评估,安排合适时间进行分娩,避免因分娩方式和时间引起的新生儿溶血风险。
(二)诊断与治疗1、在诊断过程中,应首先进行血型鉴定与抗体筛查。
2、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严格遵守医嘱。
3、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新生儿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如有需要,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的护理体会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体对胎儿血型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引起溶血现象,导致新生儿贫血、黄疸等症状。
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换血疗法,以更好地治疗溶血病。
作为一名护士,我在实际操作换血疗法时,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安排好病房:对于换血疗法的新生儿,需要保持经常监测和护理。
因此,在病房内要布置好各种监测与护理设备,以便于随时检测新生儿的生理指标。
2. 预防感染:对于换血疗法的新生儿,免疫能力较差,易感染病菌。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消毒,防止感染,同时定期更换药品器械。
3. 监测生理指标:在换血疗法操作的过程中,需要随时关注新生儿的生理指标(心率、呼吸、体温、血糖、血压等)。
如有任何异常,需要及时处理。
同时,随时评估新生儿的呼吸和循环状态。
4. 观察症状变化:在操作换血疗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症状变化,特别是对于黄疸程度的变化,以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注意家长情绪:家长对于新生儿的病情比护士更加关心和关
1/ 2
注,因此在操作换血疗法时,需要关注家长的情绪变化,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解答他们的疑惑。
总之,在换血疗法的操作中,护士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保持稳定,保证新生儿的安全。
同时,护士需随时关注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并与主治医生沟通和协作,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2/ 2。
新生儿溶血症的护理要点一、定义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二、评估/观察要点1评估患儿胎龄、分娩方式、APger评分、母婴血型、体重、喂养及保暖情况;询问患儿体温变化及大便颜色。
2.评估患儿的反应、精神状态、体温、呼吸、吸吮力、肌张力等情况。
3.评估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及程度和范围,注意有无感染灶、抽搐等。
了解胆红素变化。
三、护理措施(一)常规护理1观察患儿皮肤黄染、巩膜黄染的部位、范围及色泽。
4.注意保暖,体温在36.3〜37。
C之间。
5.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食欲差,吸吮无力,应耐心喂养,保证热量供应,必要时静脉点滴10%葡萄糖防止发生低血糖。
6.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收。
7.监测胆红素,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二)对症护理1蓝光治疗的护理光疗前,保证光疗灯完好,设置中性温度,修剪指甲,包裹患儿外踝及足跟防擦伤。
光疗时为保证治疗效果,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不在皮肤上扑粉,涂油。
患儿戴眼罩,穿好尿裤,更换尿布时要关闭蓝光灯。
在治疗中需要补充液体,加强喂水喂奶。
光疗过程中患儿出现烦躁、嗜睡、高热、皮疹、呕吐、拒奶、腹泻及脱水等症状时,及时与医师联系,妥善处理。
如体温高于37.8。
C或低于351,应暂时停止光疗。
8.换血疗法的护理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最迅速、有效的方法。
采用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备好血源,开通三路静脉和一路动脉。
将患儿放置辐射台上,妥善固定,给予心电监护。
根据换血总量和换血时间,准确调节输血速度,保证出入血量的平衡。
准确记录每次抽出和注入的血量、时间、血压、用药等。
在换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神志、面色、血压、呼吸等,定时记录。
(四)出院指导1室内环境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清新,光线适中,定时通风换气,温度24~26P,湿度55%~65%,避免空气对流。
新生儿溶血病护理措施摘要】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
其中最常见的为ABO血型不合,其次为Rh血型不合的溶血病。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护理临床资料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住院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的26例患儿施行换血治疗。
男17例,女9例。
其中ABO溶血25例,Rh溶血1例。
动静脉途径:20例采用桡动脉,6例采用肱动脉;16例采用大隐静脉,8例采用手背静脉,2例采用额正中静脉为输血途径。
【概述】ABO溶血病多由于胎儿来自父亲遗传的红细胞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胎儿的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相应抗体IgG,不完全抗体进入胎儿血循环,与胎儿红细胞相应抗原结合,形成致敏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引起溶血。
多见于母亲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
Rh溶血病多发生在母亲Rh阴性者,中国人绝大多数为 Rh阳性,故发生溶血率较低。
由于自然界无Rh血型物质,Rh溶血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
如母亲再次妊娠,若孕期有少量胎儿血进入母血循环,则几天内便产生大量IgG抗体(次发免疫反应),该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红细胞溶血。
【临床表现】ABO溶血主要发生于母亲O型和婴儿A或B型。
第一胎发病,临床表现较轻。
Rh溶血一般发生在第二胎,第一次怀孕已致敏者第一胎发病,临床表现重,严重者甚至出现死胎。
1.黄疸多数ABO溶血,黄疸在生后第2~3天出现,而 Rh溶血在24小时内出现并迅速加重。
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型为主,如溶血严重可造成胆汁淤积,结合胆红素升高。
2.贫血程度不一,重症Rh溶血生后即可有严重贫血或伴心力衰竭。
部分患儿因其抗体持续存在,贫血可持续至生后3~6周。
3.肝脾大 Rh溶血病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肝脾增大, ABO溶血很少发生。
4.胆红素脑病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儿多见。
伴随着黄疸逐渐加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首先为嗜睡、喂养困难、吸吮力差、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半天至1天后出现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前囟隆起、呕吐、哭叫、惊厥等,如不及时治疗多半患儿会死亡。
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诊断引言: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威逼新生儿生命健康的疾病,常见于Rh血型不合的母婴之间。
准时精确地进行护理诊断是确保新生儿得到准时有效护理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诊断及其相关护理措施,以期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水平。
一、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诊断1. 高风险因素:母婴Rh血型不合、母亲曾经输血、母亲曾经妊娠引起抗体形成、母亲有免疫疾病等。
2. 临床表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水肿、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等。
3. 试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胎儿血型鉴定等。
二、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1. 母婴教育与支持:(1)向父母具体解释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进展过程及可能消失的并发症。
(2)供应情感支持,鼓舞家属乐观协作医疗团队的护理方案,减轻家属焦虑与紧急心情。
(3)指导母亲正确进行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保证新生儿的养分需求。
2. 监测与评估:(1)亲密观看新生儿的黄疸程度、颜色、皮肤黏膜黄染状况,评估溶血的严峻程度。
(2)定期监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肝功能、胆红素水公平指标,准时发觉特别变化并实行相应护理干预。
(3)观看新生儿的呼吸状态、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准时发觉呼吸困难、心脏功能不全等状况。
3. 水电解质与养分平衡:(1)确保新生儿充分的水分摄入,避开脱水导致黏稠血液。
(2)掌握液体输入量,避开过度负荷引起心脏负担过重。
(3)调整饮食,供应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促进新生儿的养分汲取。
4. 平安与舒适:(1)保持新生儿的四周环境干净、宁静,避开交叉感染。
(2)定期更换新生儿的尿布、衣物,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3)掌握室内温度,保持新生儿的体温在相宜范围内,防止低温引起的代谢紊乱。
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诊断是确保新生儿得到准时有效护理的基础。
通过母婴教育与支持、监测与评估、水电解质与养分平衡、平安与舒适等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减轻疾病的严峻程度,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新生儿溶血病及护理
一、概念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因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血型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胎儿水肿和(或)黄疸、贫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致死或遗留严重后遗症。
人类血型系统有40多种,但以ABO和Rh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溶血者较为多见,其他如MNS、Kell、 Duffy、 Kidd 等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溶血病极为少见。
我国新生儿以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最常见。
二、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是胎儿由父亲方面遗传来的血型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在妊娠后期,胎儿血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母体被致敏产生相应的IgM抗体。
如母亲再次怀孕,胎儿血再次进人母体,母体发生次发免疫反应,产生大量IgG抗体,通过胎盘进人胎儿,使胎儿新生儿发生溶血。
只要0.1~0.2ml的胎儿红细胞进人母体循环就足以使母亲致敏,特别是反复的胎母输血。
三、临床表现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抗原性的强弱、个体的免疫反应、胎儿的代偿能力和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
Rh溶血病临床表现较为严重,进展快,而ABO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多数较轻。
Rh 溶血病-般不发生在第一胎,而ABO溶血病可发生在第一胎。
主要表现有胎儿水肿、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其他如低血糖、出血倾向。
ABO溶血病和RH溶血病的鉴别
四、治疗及预防
1.光疗:如怀疑溶血病,首先给子积极光疗,并随访评价病情。
2.药物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封闭新生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溶血。
如胆红素明显上升,或存在低蛋白血症时可给静脉白蛋白输注,增加与胆红素的联结,减少游离胆红素进人脑内。
3.换血疗法:如病情继续发展,尤其是确诊为Rh溶血病,需进行换血疗法,防止发生核黄疸,减少血型抗体。
换血指征:血清胆红素达到换血标准,出现胎儿水肿或早期胆红素脑病表现。
但现在更强调预防,给Rh阴性妇女肌内注射RhD IgG30Oug,预防时机为①在分娩Rh阳性婴儿72小时内;②流产后;③产前出血、宫外孕;④输入Rh阳性。
在下次妊娠29周时再肌内注射RhDIgG300μg。
五、护理
1.疾病的评估: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患儿可能出现黄痘和苍白,伴有
严重贫血、胎儿水肿或在出生时表现为完全正常。
患有新生儿溶血病婴儿的胰腺细胞有畸形生长的风险,从而有低血糖的风险。
仔细的体格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头皮血肿或其他病变。
全身有瘀点或瘀斑的发生可能与宫内感染或败血症有关。
先天畸形应当引起重视,染色体疾病可增加黄痘的发生。
黄疽和脐痛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全也有关。
2.黄疽的监测与评估
(1)每4-6小时监测TcB或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
(2)观察新生儿有无核黄疸的早期症状,当出现纳差、嗜睡呕吐声音低、拥抱反射低.肌张力强直、手足不完全弯曲,应考虑为胆红素侵袭神经系统表现,晚期可出现角弓反张、颈后倾。
(3)当未结合胆红素超过白蛋白运载能力或超过肝脏代谢负荷,血中增高的游离胆红素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弥散人脑组织而致脑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脑病,新生儿并发胆红素脑病会出现呼吸暂停、癫痫、昏迷甚至死亡。
(4)观察大小便排出情况,注意量、性质、次数及颜色。
(5)观察有无出血倾向,体检中发现胎儿有头部血肿,身上有瘀斑、出血点或紫癜,考虑宫内感染或败血症可能。
3.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光疗照射时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24小时心电监护观察SP02的波动,必要时给予吸氧改善缺氧症状,同时防止因光疗诱发的呼吸暂停。
(2)神经系统:伴有新生儿溶血的黄疸极易引起脑损伤,临床护理中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3)大小便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通过尿胆素的氧化,大便的颜色为棕色,当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考虑有无胎粪栓塞或外科疾病,及时发现配合对症处理,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处理感染灶: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4.临床护理
(1)胎儿水肿的管理:患儿由于软组织的水肿会出现全身肿胀,大量的液体聚集在胸膜、心包和腹膜空间,由于心肌缺氧表现出呼吸困难,护士应配合尽早的机械通气改善通气不足,实时监测血气分析,及时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2)耐心喂养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的摄入。
(3)补液管理: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
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脊液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进入脑组织。
(4)药物的管理:高胆红素血症药物的使用,可以加快正常代谢途径,清除胆红素,抑制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干扰胆红素形成。
输注白蛋白可加速胆红素的排出,丙种球蛋白可以降低胆红素上升的速度,特别是TSB接近于换血指标时降低同族免疫性溶血的换血需要。
剂量为0.5~ 1g/kg静脉维持2~4小时,必要时12小时后重复使用一次。
输
注血制品时,应双人核对,单独一-路静脉使用,输人20%的人血白蛋白时,为减少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应与等渗液体1 : 1稀释。
(5)皮肤的保护:胎儿水肿或头部血肿的患儿应使用安全剔发器剔除头部毛发,头部安放水枕,给予必要的缓冲,减轻头部与床单位产生的压力,全身水肿明显的患儿可以在身体下放安置水袋,减少局部皮肤的受压,并每隔2~4小时翻身检查皮肤情况并更换体位。
血肿的患儿,每班观察记录血肿的大小,翻身时防止压迫。
(6)光照疗法的护理
(7)换血疗法的护理
5.健康教育
(1)疾病的宣教:解释黄疸的原因及告知必要的治疗与检查,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2)对于新生儿溶血症,作好产前咨询及孕妇预防性服药。
(3)发生胆红素脑病者,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4)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