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的症状及预防应对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29.51 KB
- 文档页数:5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猪高热病是一种由猪高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该病在猪群中易发生传染性暴发,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简析一下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养猪环境的管理养猪环境的管理和清洁是预防猪高热病的重要方面。
在饲养场内,要定期清理猪圈、更换被窝,保持猪舍的通风和卫生。
要严格控制猪的进出,避免与外界流行病的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二、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高热病的有效途径。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针对猪高热病的疫苗,养猪场在日常管理中要定期对猪进行疫苗接种,并且要注意疫苗的保存和使用方法,确保疫苗的有效性,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猪高热病的发病率。
合理的饲料营养对于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至关重要。
养猪场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的需求,合理配制饲料,确保猪的营养均衡,增强猪的身体素质,提高猪对猪高热病的抵抗力。
四、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定期进行疾病监测是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重要一环。
通过定期的疾病监测,可以及时掌握猪群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猪高热病的病例,要立即隔离治疗,严格控制病情蔓延,避免造成严重的传染爆发。
养猪人员是保障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重要保障。
养猪场要加强对养猪人员的疾病防控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和保健知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养猪场的疾病管理水平。
也要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避免将疾病带入到养猪场。
猪高热病综合防治需要综合施策,包括加强环境管理、加强疫苗接种、合理饲料营养管理、定期疾病监测和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
只有全面加强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猪高热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就是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共同为猪高热病的预防和控制作出努力。
猪高热病的特征和治疗方案审批稿猪高热病是一种由猪传染性胸腺炎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简称PRRSV)引起的猪源传染病。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性接触途径传播,并会导致猪群的高热、生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等症状。
本文将针对猪高热病的特征和治疗方案进行审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这一疾病。
1.高热症状:感染猪会出现持续高热,通常温度可达40℃以上。
猪体温升高后,会出现全身乏力、厌食、抖动等症状。
2.呼吸道疾病:感染猪群中的幼猪和生长肥育猪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鼻、流涕和呼吸困难等。
严重的病例可导致肺炎的发生和疾病的恶化。
3.生殖障碍:母猪感染猪高热病后,常常出现流产、早产、胎儿死亡和胎猪畸形等生殖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猪的生产效益下降,也会对猪群的繁殖力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猪高热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免疫力:通过疫苗接种和免疫调理等方法,提高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给猪群进行疫苗接种,以确保猪的免疫力处于较高水平。
2.控制传播途径:由于猪高热病通过呼吸道和性接触途径传播,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毒的传播。
首先是要强化猪场的卫生管理,保持猪场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其次,要控制猪只之间的接触,避免公猪和感染猪之间的直接交配。
3.药物治疗:对于感染猪,可以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减轻症状、促进康复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来帮助猪恢复健康。
同时,要注意合理使用药物,避免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
4.完善管理措施:猪场需要加强对猪群的管理,包括合理的饲养、科学的饲料配方和合理的环境调节等。
通过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和营养,可以提高猪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之,猪高热病是一种严重的猪源传染病,对猪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猪高热病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如加强免疫力、控制传播途径、药物治疗和完善管理措施等,以减轻疾病的影响,确保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预防猪高热病的最佳方式,附症状和发病原因回答预防猪高热病的最佳方式通常为注射猪瘟、蓝耳等疾病的疫苗,除此之外,还需要为猪提供足够的饮水,不宜提供发霉变质的饲料并做好猪舍的通风消毒以及清除蚊蝇与鼠类的工作,若是遇到高温季节还要及时降温,降低猪染上该病的几率。
而针对已经染上该病的猪,一般可以肌肉或者静脉注射高热金针+头孢0.1-0.2ml/kg体重,注射1-2次,在周围有病毒源污染的情况下,可间隔7-10天再注射1次。
一、预防猪高热病的最佳方式1、预防方法(1)为猪注射猪瘟、蓝耳等疾病的疫苗,一般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平时需要对猪舍进行消毒,蚊蝇与鼠类也要及时清除掉,以此来消灭传播途径。
(3)为猪提供足够的饮水,且在高温季节需要注意给猪群进行降温,避免温度太高。
(4)平时需要做好通风工作,避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2、治疗方法(1)对于患有高热病(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的猪通常可以肌肉或者静脉注射高热金针+头孢,一般可以结合猪群的体质注射0.1-0.2ml/kg体重,注射1-2次。
(2)需注意,如果在周边环境中有病毒源污染的话,通常间隔7-10天可以再注射1次。
二、猪高热病的症状和发病原因1、症状(1)病猪会出现呼吸困难、喘气、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者废绝、体温升高至40-42.5℃等症状,对于一些病程稍长的病猪,通常容易全身抽搐而死。
(2)部分怀孕的母猪容易出现产死胎、产弱仔、产木乃伊胎的情况。
(3)部分猪会出现眼分泌物增多、眼结膜发红、流鼻涕、便秘的情况,而且还会有呕吐的情况发生。
2、发病的原因(1)发生高热病的原因一般较为复杂,而导致该病迅速传播的原因一般为夏季蚊蝇吸血与机械带毒。
(2)猪舍中的温度太高、饮水不足、饲养密度比较大、吃下发霉变质的饲料等因素,一般容易导致猪染上高热病。
(3)而猪在染上一些疾病后,也容易发生高热病,例如猪瘟、流感、蓝耳病、猪丹毒等疾病。
猪高热病的典型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猪高热病
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易诱发以高热、皮肤发红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猪高热病。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猪高热病的典型症状是什么,以及如何防治猪高热病。
一、猪高热病的典型症状
发病猪大多出现高热(40°C~42.5°C)、皮肤发红、呼吸困难、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等症状,死亡猪有明显的败血症变化。
有的猪出现便秘或腹泻,耳朵发紫,腹下和四肢末梢皮肤有紫红色斑块。
有的猪出现神经症状,卧地不起,口吐白沫,转圈,抽搐等。
有的病母猪还出现流产。
二、如何防治猪高热病
防止猪发生高热病,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免疫
加强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的免疫,一定要选择质量好的疫苗,严格按科学合理的程序进行免疫。
小规模猪场在做好以上几种疫病免疫的同时,做好巴氏杆菌a型弱毒苗或a、b型联苗的免疫。
2、加强监测
具有一定规模的猪场应对猪群免疫状况进行抗体定期监测,确保免疫效果。
3、加强饲养管理
做到自繁自养、定期消毒。
灭蝇灭鼠,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
做好原料、饲料贮存,防止霉变。
4、药物预防
在每吨饲料内加80%的支原净125克、15%的金霉素200克、头孢类抗生素100克,全群每月用药7天。
高热病是突然起病的,且病程长,一般在5~20天左右,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5℃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部分猪伴有皮肤发红变紫等症状,少数毛孔有出血点。
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大部分猪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症状;部分猪群便秘,粪便秘结,呈球状,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部分严重的病猪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到最后全身抽搐而死。
猪高热病其实没那么可怕,做好这几点就可以
猪高热病的治疗要点
一.切勿心慌,病急乱投医。
如果发现有个别猪发病,要迅速隔离然后用常规的抗菌素要探探路,如果三针能打好的说明不是很严重。
同时要给其他未发病的猪群的猪舍进行消毒。
用广谱抗菌药物加中草药物拌料饮水(如:多西环素,阿莫西林,土霉素,鱼腥草,板蓝根等)。
目的是提高猪群整体的免疫能力。
推荐;治疗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猪益肽2000g,连用5-7天,病发症状基本消失。
预防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猪益肽1000g,连用3-5天,也可长期添加。
让猪自身免疫力和抗
病能力提高5倍-10倍,
特点:从高免猪血清抗体中分离,冻干,包被得到的特异性血清冻干粉,其具有抗细菌,抗病毒和抗外毒素等多种活性,并具有调理,凝集和沉淀病原体,以及中和病毒的作用.能有解机体发热、炎症和疼痛。
该药作用迅速,30分钟内可减轻疼痛
二.沉着稳定,找准病因。
1.对于已经高热的病猪,要边治疗边摸清病因,找出导致免疫机能下降的原因,方可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案。
2.对于刚发烧还吃食的猪老养殖户支招:可以使用中药退热颗粒,再给猪饮水再加点葡萄糖,连饮一个星期,基本就好了。
生猪高热病症状及防治措施病症及病原体:生猪高热病的病原体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
该病毒属于病毒微生物学家里的“慢病毒”,主要侵害猪的繁殖器官和呼吸道,引发猪只的严重症状。
1.临床表现:(1)发热:感染后,猪只会出现高烧,体温可达40℃以上,持续时间可长达1-2周。
(2)厌食:猪只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完全不吃粮食。
(3)呼吸困难:受影响的猪只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表现为咳嗽、喘息等。
(4)流产与畸形仔猪:母猪感染后容易发生流产,且流产的仔猪会出现畸形或死亡。
(5)生长受限:感染后,青年猪只的生长速度明显受限,体重增长缓慢。
2.传播途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控制生猪高热病的暴发和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养环境的质量,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与安全,严禁使用污染的饲料和水源。
定期清洁和消毒饲料槽、水管、猪舍等设施,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2.疫苗接种:3.隔离和检测:对感染猪只进行隔离,建立起严格的防控措施,避免感染蔓延。
同时,定期对猪只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病例,防止疾病的扩散。
4.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
例如,限制人员和车辆进入养殖场,避免外来病原体的传播。
加强养殖场设施的消毒,确保养殖场的环境卫生。
5.培养健康猪只:综上所述,生猪高热病是一种具有高传染性和致命性的疾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暴发和传播,养殖场和养殖户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测和隔离感染猪只、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并进行疫苗接种等措施。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保障猪群的健康和生产。
CATALOGUE 目录•猪高热病概述•猪高热病的诊断•猪高热病的防治措施•猪高热病的案例分析•猪高热病的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01定义症状定义及症状病原传播途径病原及传播途径易感猪群该病可感染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但以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和生长育肥猪较为易感。
流行病学特点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且常与其它疾病并发,如猪瘟、猪蓝耳病等。
易感猪群及流行病学特点01临床诊断030201病理诊断器官病变病猪的器官病变主要表现为肺部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脏、脾脏、淋巴结等器官也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出血。
组织损伤病猪的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实验室诊断病原检测抗体检测01常规预防措施增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及时隔离发病猪只,消除传染源。
建立防疫制度药物预防药物治疗针对猪高热病的病毒和细菌病原体,应定期接种疫苗,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疫苗研发不断研发新型疫苗,以应对不断变异的病毒和细菌病原体,保障猪群的健康。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及研发VS01案例一:规模化猪场的爆发与控制2019年,某规模化猪场出现猪高热病,表现为高热、食欲不振、皮肤发红等症状,死亡率较高。
发病情况诊断结果控制措施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猪高热病。
采取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只免疫力。
经过2个月的治疗和控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猪只恢复正常。
案例二:某地区散养猪群的流行与防治发病情况诊断结果控制措施结果预防措施诊断结果控制措施结果案例三:某新建猪场的预防与控制01现有防治手段的局限性及改进方向现有防治手段的局限性改进方向新型疫苗及药物研发进展新型疫苗研发新型药物研发生态学研究猪高热病的传播和流行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如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机制等。
要点一要点二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猪高热病的发病和传播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季节、饲养管理等因素,因此需要加强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猪高热病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猪高热病(高热综合征)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
发病原因主要有:引种不当,消毒不严,治疗不当,霉菌毒素或药物中毒,环境卫生差和饲养管理不当,免疫障碍。
一、猪高热病临床表现①发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5℃,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喜伏卧,嗜睡,食欲不振或废绝,部分猪只甚至不饮水。
②患猪皮肤发红,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少数患猪背部皮肤毛孔有铁锈色出血点。
③部分发病严重的患猪全身呈现紫色。
④部分患猪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甚至呼吸困难,出现严重的腹式或犬坐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
⑤大部分患猪眼分泌物增多、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眼睑水肿等症状;部分患猪流清鼻涕、少数流浓性鼻涕,打喷嚏、咳嗽。
⑥部分猪便秘,粪便秘结,呈球状;部分患猪下痢或呕吐。
⑦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被毛粗乱、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症状。
⑧部分患猪出现甩头、震颤、四肢划水样等神经症状,最后全身抽搐而死。
⑨部分病猪后肢无力,濒死前不能站立。
病理变化:①病死猪肺水肿,呈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大叶性或出血性肺炎,肿胀、变硬,呈不能萎缩的橡皮状肺;肺间质增宽,肺部表面颜色不一,呈花斑样肺,严重的则呈实变、肝变。
②支原体感染严重的病死猪肺部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隔叶的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③部分病死猪肺部充血淤血,呈紫红色、斑驳状褐色大理石样病变。
④大部分患猪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粘膜充血,气管、支气管充满白色、淡黄色甚至带血的泡沫。
⑤淋巴结肿大、充血甚至出血,尤其是腹股沟、肺门、肠系膜等处淋巴结,部分淋巴结切面湿润外翻,中间肉质呈坏死样渗出性浸润,部分表现为典型的大理石样花纹⑥部分病死猪胃底粘膜出血、溃疡、坏死,小肠粘膜充血、出血,盲肠、结肠粘膜出血,部分猪回盲肠有溃疡灶。
猪高热症的诊断与防治猪高热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患猪发病突然,临床上多以发热40℃以上,皮肤发红,粪便干燥,尿少,食欲下降或废绝,喜饮脏水等为特征。
由于不易确诊,因此也将其称为“无名高热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夏两季为多发期,用磺胺类药物等抗生素和解热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停药后容易反复,如果单独用中药治疗,效果不佳。
根据临床经验,引起猪高热症病因复杂。
现将笔者近年来治疗的方案介绍如下,供同仁参考。
1 流行特点在规模猪场很少发生高热症,主要发生在中、小型养猪场和农村散养户中。
一般哺乳仔猪很少发生该病,但个别发病猪群死亡率达到85%以上;生产母猪发病率在25%左右,流产率达到20%~40%,病死率达到10%~25%;保育猪发病率在20%-50%,病死率达到30%~50%;育肥猪发病率在25%左右,病死率达到20%~50%。
猪高热症常年都能出现散在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气候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该病较为多见。
2 临床症状不同地区的病猪在临床症状上存在差异,一般病猪体温升高到41. 0~42.5℃,呈稽留热,嗜睡,喜伏卧,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甚至有些病猪停止饮水;耳后耳缘发绀,皮肤发红,身体多处皮肤出现紫红色的斑块状,如四肢末梢和腹下等,少量病猪的背部皮肤毛孔存在铁锈色的出血点;有些发病严重的病猪全身都呈紫色;有些病猪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严重时表现呼吸困难,进行严重的犬坐式或腹式呼吸,急促气喘,有的呈呼吸不规则或出现喘气;大多数病猪的眼睑发生水肿,结膜炎等症状,且眼有泪斑,分泌物增多;有些病猪打喷嚏、咳嗽,流有清鼻涕,少量流有脓性鼻涕;有些病猪出现便秘,粪便秘结,呈球状;有些病猪出现呕吐或下痢,尿量较少,且颜色加深,混浊发黄;有些病猪病程稍长,表现出贫血症状,全身苍白,且被毛粗乱;有些病猪出现一些神经症状,如震颤、甩头、四肢划水样等,最终全身抽搐而死;有些病猪后肢无力,濒死前无法站立。
猪高热病是一种由于致病因子的作用使猪的免疫系统被抑制后,使机体丧失免疫机能,感染猪瘟、高蓝、猪附红细胞体等其他多种病原体后或继发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高致死性传染病;病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张口喘气等,此病以高热为典型症状。
近几年来,每年5~9月该病在房道镇一部分猪场时有发生,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难治愈、死亡率高。
呈地方性流行,一经感染,短期内即可造成猪群大批染病并大量死亡。
发病率>50%,死亡率高达50%~90%,有些猪场经受不住此疫导致破产。
该病病因复杂,现普遍认为本病是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多病原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导致,这些病原菌联合侵害猪体各器官的同时,也使得其他病原菌趁虚而入,从而导致猪群发生更大的伤亡。
更严重的是,有些特异性病毒专门侵蚀免疫器官,破坏猪体免疫力,使猪无法对抗入侵的病原菌的同时,还对疫苗无应答。
免疫抑制是高热病发病的最本质原因,因此要想控制本病也非易事,尝试采取多种治疗手段,疗效都不理想。
勉强存活下来的猪群生长缓慢或停滞、病残率增多,生长速度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降低,治疗成本增加,影响了养殖收益,甚至给养猪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笔者结合这几年来防治猪高热病的一些体会报告如下,希望能给养猪户一些借鉴作用。
1临床症状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厌食或不食,张口喘气伴有咳嗽。
皮肤发红,耳根发紫、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紫红色斑块状,部分患猪背部皮肤毛孔有铁锈色出血点,部分病猪有腹泻和呕吐症状,死前往往有尖叫声。
哺乳仔猪发烧、咳嗽,常伴有肺炎症状;母猪体温升高,严重便秘,肺炎,甚至流产。
2剖检变化由于致病菌多样,所以病死猪剖检变化呈多样性。
胸腔、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及纤维蛋白的渗出物,呈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肺部呈现斑驳状到褐色大理石样病变;大多数都是混合感染肺炎,有化脓灶,部分猪肺出血,出血性肺炎,间质明显增宽。
猪高热病
由于猪高热病在前几年爆发时不以控制,现在也偶尔发生,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多不便,这里是我在治疗猪高热病的一点经验,以供大家分享参考。
猪高热病临床症状:
该病常发生于炎热的夏秋季节,常因细菌、病毒、血液寄生虫混合感染所引起,发病率高达100%,传染性极强,症状常表现为体温持续高热达40—42℃,精神沉郁、嗜睡、不食,粪便干燥或少量猪拉稀,尿液呈深黄色,严重时呼吸加快,部分猪皮肤发紫或发白贫血,眼结膜潮红,流鼻液,病死率可达80%以上,使用常规退烧、杀菌毒药物治疗后,常易反复发作,效果不明显,甚至越治疗越严重。
猪高热病治疗措施:
1.改善饲养环境,重视卫生,长期灭鼠,勤消毒且确保消毒的有效性。
增强对猪群的福利,为其提供玩具,使其得到适量的运动并保持心情舒畅。
2.使用优质饲料,适量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
3.及时合理地接种疫苗。
不求全,不超量,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等疫苗必做,圆环病毒疫苗可选做。
4.使用奥邦的白金肽肌肉注射:稀释本品后摇匀,形成均匀的混悬液。
治疗量:本品发病前期注射150kg体重,后期注射100kg体重。
预防量减倍。
猪高热病症状猪高热病的预防治疗措施夏天高温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很容易诱发一些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一些免疫力差的猪仔,很容易出现中暑等不适情况,需要引起养殖朋友们的重视,还有一种病也是夏季高发的,就是高热流感病,一起看看其症状和防治措施。
一、高热流感的具体症状病猪持续高热,体温41℃-42℃,个别病例达43℃。
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潮红,指压褪色,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有少量饮水。
小便少而赤黄,大便球状,嗜睡。
体表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胀,部分病猪呼吸急促,可视黏膜潮红。
随着病程的延长,耳、颈下部、腹部、四肢、尾部皮肤发紫,压之不褪色,个别病猪体表皮肤由苍白逐渐变成黄染,饮食欲废绝,大部分病程在20天左右,最终因衰竭而死亡。
发病猪只主要是保育猪、育肥猪、母猪,死亡率分别为30%-50%、20%-40%、10%,以散养户和中小型猪场多发。
刚开始一头发病,3-4天多个甚至波及全群。
一般病期较长,多在5-7天以上。
二、治疗“猪高热病”应遵循的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因该病病期较长,前期3-5天要多用药,后期5-7天要少用药,疗程足够,一般不低于5天,防止复发。
因其是混合感染,病原体种类不全相同,临床表现不一,应分症型施药。
在药物选择上,应选用敏感、高效、低毒的药物。
抗菌药物有:头孢噻呋钠、林可霉素、氟苯尼考、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阿奇霉素、强力霉素、长效土霉素、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磺胺间甲氧等。
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免疫球蛋白、黄芪多糖、金丝桃素、植物血凝素、板蓝根、双黄连、鱼腥草等。
还可以选用只要能刺活免疫细胞再生系统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消除免疫抑制因素,着重整体提高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来战胜病魔。
此病实际上是猪的一种耐过病。
药物治疗与饲养管理相结合。
少喂食、多喝水,喂些易消化的青绿饲料。
饮水中添加葡萄糖和电解多维,尤其补充VB1、VB12、VC、VE、VA等。
后期管理重点是调理胃肠,促进食欲。
三、用药方案高热通用型:肌注干扰素或免疫球蛋白或细胞介导素,一天一次,连用2-3次。
猪高热症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通常在夏、秋季节较易发生。
病猪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持续高烧,食欲不振,以及全身皮肤呈紫色或红色等。
该病传播快速,导致大面积感染,死亡率通常较高,且具有比较低的治愈率等特点。
如果有猪群感染该病,就将导致大批量发生死亡,严重损害生猪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本文作者现概述该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供参考。
猪高热症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病因比较复杂,传染性较强,传播迅速和致死亡率高等特点,在夏、秋季节发生较多。
病猪主要表现的特征是以猪高热为主,食欲不振,以及全身皮肤呈紫色或者红色等。
患病猪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使其无法发挥正常的免疫功能,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给养猪户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猪高热症的发病特点高热症是猪常发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热性肝病综合征。
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以上,有高烧及休克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猪只死亡或继发感染其他病原体而导致发病。
由于本病的病程较长,死亡率很高,且往往并发其他疫病(如蓝耳病),造成很大损失。
目前对该病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因此该病呈进行性发展,故又称“高热综合征”。
本病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饲养管理水平、饲料原料或日粮配方异常或过期、饲养管理不合理;猪场不重视环境卫生管理或者缺乏对猪群疾病防控能力;猪突然发病、受凉、应激等也可引起本病的出现。
本病在我国猪场发生较多,发病率和致死率均高于其他传染病,尤其是在高温高湿季节更为多见。
据调查统计:每年有30%左右的养殖户因感染此病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已成为养猪业生产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危害。
1、体温高,季节性明显的特征本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体温升高,体表温度可达到40~42℃,有时可达43℃以上;食欲下降或废绝、精神沉郁;运动失调,步态不稳;粪便稀薄如水等症状表现。
发病初期一般没有什么典型病变,后期则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随着全身衰竭现象,往往呈地方性流行。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1.高体温:夏季高温容易导致猪体温升高,正常体温为38℃-39℃,当体温达到40℃以上时,说明猪患有高热病。
2.呼吸急促:夏季高温环境下,猪的呼吸加快,表现为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
3.饮水量减少:夏季高温环境下,猪的饮水量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体内代谢加快、呼吸急促等原因导致的。
4.厌食、精神不振:夏季高温炎热环境对猪的食欲、精神状态有不良影响,猪出现厌食、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症状。
5.发热综合征:夏季高温环境导致猪没有足够的散热机制,身体发热,出现中暑症状,如烦躁不安、流汗、虚弱等。
针对夏季猪“高热病”的治疗方法如下:1.降温: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及时给猪提供降温措施是治疗高热病的首要步骤。
可以在猪圈内增设遮阳棚或湿帘,保持猪圈内的温度适宜,减少猪的热应激。
2.清洁饮水:夏季高温环境下,猪的饮水量减少,容易造成脱水。
为了补充猪体内水分,及时清洁和更换饮水设备,保持饮水的清洁和新鲜。
3.适当添加饲料:夏季高温环境下,猪的食欲减退,可以适当添加一些饲料,提高猪的食欲。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药物,如抗生素、多种维生素等,有助于提高猪的抵抗力,减轻病情。
4.保持通风透气:夏季高温环境下,保持猪舍的通风透气是很重要的。
可以通过增设通风设备、调整猪舍的通风方向等方式,保持猪舍内空气流通,改善猪的生活环境。
5.加强疾病防控:夏季猪“高热病”容易导致猪的免疫系统受损,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为了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需要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注重猪的日常饲养管理,定期做好疫苗接种和体检等工作。
总结起来,夏季猪“高热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主要是由夏季高温炎热环境导致的,其症状主要包括高体温、呼吸急促、饮水量减少、厌食、精神不振等。
对于夏季猪“高热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降温、清洁饮水、适当添加饲料、保持通风透气和加强疾病防控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猪的症状,提高其免疫力,促进康复。
猪高热病诊断与防治杨顺君X u m u s h o u y i猪高热病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在极大程度上损害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威胁到地区养猪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养殖人员要充分了解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与传播规律,做好日常预防工作,降低猪高热病的发生几率。
针对患病生猪,要及时接受专业化的治疗,避免损失的扩大化。
一、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是猪高热的致病因素,本病不单会对猪群生长、猪肉品质造成严重,还可能会造成猪群集体感染死亡等现象。
首先,季节性特征明显。
体温高是猪高热病的突出特征,病猪能够达到40℃以上的体表温度。
其中,炎热的夏季容易集中爆发疾病。
夏季环境温度较高,部分猪舍具有较大的密度,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猪群容易出现热激反应。
其次,传播性较强。
猪高热病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病猪出现之后,如果不能够及时控制,5天内将会向整个猪场蔓延。
且猪高热病的死亡率超过90%,严重威胁到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最后,较广的发病范围。
本种疾病有几率感染到各个品种、各个年龄段的猪群。
通常情况下,越小年龄的生猪具有越低的免疫力,更加容易发病和死亡。
二、猪高热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1、临床症状生猪患病后,体温急剧升高,保持在40℃~42℃左右。
进食欲望降低,精神较为萎靡,大便呈现出粪粒状。
有发绀发紫现象出现于病猪的耳尖、臀部、腹下等部位。
母猪患病后,流产几率很大。
即便经过治疗,空怀、不发情等现象也容易发生。
部分病猪会伴随出现结膜炎、流鼻涕等症状。
一些病猪具有较长时间的病情,贫血、全身苍白等情况也会出现。
2、病理变化通过解剖病死生猪可以发现,心包积液现象普遍存在,肺充血、肺出血症状较为明显,病猪心外膜还会出现若干个血点。
病猪脾脏的暗红肿大情况明显,气管内存在着红色黏液或白色黏液。
有出血点、出血条纹存在于病猪气管内壁,全身淋巴结均有出血或肿大现象发生。
三、猪高热病的诊断与治疗1、诊断方式首先,临床诊断。
猪高热病怎么治疗猪高热病的治疗方法猪高热病的说法实在不准确,这种说法虽然很流行,但是并不科学。
首先要搞清楚病因,很多猪场由于饲料问题而引起猪高热病,有一些猪场会因为季节性原因流感而导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猪高热病怎么治疗。
一、猪高热病的临床症状1、生长育成猪:生长育成猪往往表现急性发病,发病猪突然卧地不起,呼吸沉重,呼吸道症状明显,严重个体出现肺炎病变,后期转化为化脓性肺炎,并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保育猪和小猪:保育猪和小猪发病后体温升高,呼吸加快,伴有喷嚏、咳嗽、流鼻涕,眼分泌物增多,喜欢扎堆,似流感症状,耐过的小猪多伴有呼吸道症状,消瘦、皮肤苍白,被毛粗乱,抵抗力下降,易于继发其它疾病。
3、怀孕母猪:怀孕母猪群个别个体有明显的高热症状,呼吸急促,卧地,食欲废绝,重胎母猪有流产。
其余一般为阵性低热经过,表现食欲减退,精神状态差,尿黄、粪便干燥等。
4、哺乳母猪:哺乳母猪发病率不高,大群表现为厌食,个别严重个体突发呼吸道症状,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卧地不起,泌乳减少或消失,病程过后繁殖机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哺乳期的小猪发病率也不高,个别仔猪有咳嗽、发热和肺炎症状。
二、猪高热病的防治措施1、为了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最好坚持自繁自养。
要重视猪群的饲养管理工作,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①夏天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加大猪舍通风量和用凉水喷雾等降温措施,通过对流促进蒸发和散热。
猪舍门窗应全部打开,让空气对流。
气温较高时用冷水冲洗猪体或加装喷雾装置,每天喷洒4~6次,料中加入冰爽解暑降温饲料。
②天热时应降低饲养密度,生长猪应有0.8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间,育成舍最好为1.2平方米/头,每栏猪的数量最好在10~12头左右,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降温可有效地控制猪无名高热和呼吸道病。
③从分娩、保育、到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猪高热病的症状及预防应对措施摘要:猪高热病,又名猪高热综合征,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在我国,猪高热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在夏季高温季节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
猪高热病的病原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该病是一种以体温升高、高热、呼吸困难、便秘或腹泻、关节肿胀为特征的传染病。
本文对猪高热病的症状及预防应对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猪高热病;症状;预防措施前言发病初期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体温升高至41℃以上,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眼和鼻流粘液;耳、四肢及腹下皮肤发绀;部分猪耳朵和颈部皮肤发红。
病猪体温升高达42℃以上,呈稽留热。
少数病猪呼吸困难,鼻流脓性分泌物;部分病猪腹部、四肢内侧皮肤发红;部分病猪体温不升或下降到38℃以下。
病猪耳、腹部及四肢内侧皮肤发绀;关节肿胀和跛行;部分病猪出现神经症状。
严重的病猪,食欲废绝,常卧地不起,呼吸困难,病程稍长的病猪可见神经症状。
一、概述猪高热病是由高热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猪感冒”。
主要发生于6-12月龄的仔猪,发病率一般为10%~30%,死亡率为40%~70%。
病猪会出现高烧、呼吸困难、关节肿胀、皮肤发红等症状。
严重时会出现神经症状,如四肢麻痹、后肢无力和行走困难。
高热病的临床症状与流行特点类似猪瘟,但在流行特点上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
猪仔高热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80%以上,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发生于气候骤变和昼夜温差大的季节;成年猪感染后病程较短,多表现为慢性经过。
该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猪,包括猪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呼吸道病原感染和蚊虫传播等。
猪场在发生猪高热病时应及时进行诊断和采取措施。
二、流行特点(1)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为猪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有高度传染性。
目前所知的病毒有20多种,不同种类的病毒对各种不同条件的抵抗力不同。
所以,在我国目前流行的猪高热病主要是PRRSV感染所引起的。
(2)猪: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
感染了猪高热病的病猪和隐性感染猪都能成为传染源,但病猪对该病有更大的抵抗力,特别是对病毒株PRRSV有较强的抵抗力。
其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和消化道,还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和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3)品种:本病在我国呈地方性流行,但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其中以大白猪、长白猪、大白、长×杜洛克等品种的仔猪易感,而长×杜洛克等杂交母猪也易感。
(4)季节:在夏季,特别是7~9月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高温季节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主要是因为高温导致猪体内水分蒸发较多,造成机体缺水或脱水;另外高温时由于饲料转化效率降低、胃肠功能减弱等也会造成猪群营养吸收障碍;同时由于气温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等条件恶劣也会加重本病的发生。
(5)饲养管理: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潮湿闷热、拥挤等都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三、猪高热病的症状病猪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潮红,流泪,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呼吸急促,腹式呼吸(呼气有烂苹果味),耳、鼻有粘液性分泌物;病猪体表和内脏器官皮肤发红、发紫,耳根、腹下、四肢内侧、后躯及腿部皮肤潮红。
部分病猪呼吸困难,鼻流清液或脓性分泌物;部分病猪有腹泻现象,粪便呈暗红色或灰色;部分病猪有神经症状,呈间歇性跛行,站立不稳,倒地后不能站立;病猪皮肤发绀;有的病猪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发红。
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或死胎。
公猪精子减少或无精子。
育肥猪在发病后3~5天内有明显的症状表现:突然倒地死亡。
哺乳母猪在发病后1~3天内产死胎数增加;新生仔猪由于抵抗力弱而死亡。
有的母猪产后不食或厌食,有的母猪流涎、呕吐或便秘。
当母猪场的母猪感染高热病后,会影响后代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
母猪高热病发生后,会导致种猪繁殖障碍以及仔猪断奶后的生长发育不良。
对于规模化猪场来说,高热病可导致种猪的繁殖力下降30%左右。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引起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原之一。
病猪易继发大肠杆菌、魏氏梭菌及链球菌等其他细菌的感染,甚至引起死亡。
四、猪高热病的症状及预防应对措施(一)加强饲养管理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或中药类添加剂以调理胃肠道环境,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鱼粉、蛋氨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补充机体营养。
按疫苗免疫程序做好猪瘟、口蹄疫、伪狂犬和猪蓝耳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
给仔猪进行猪瘟、口蹄疫、伪狂犬和猪蓝耳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后,要及时记录接种情况,并根据生产情况及时补免或轮换补免。
一般建议使用猪瘟疫苗进行全程免疫接种,每次免疫间隔4周;口蹄疫疫苗每头份注射2毫升;伪狂犬疫苗每头份注射2毫升;猪蓝耳病疫苗每头份注射3毫升;猪圆环病毒病疫苗每头份注射1毫升;猪伪狂犬病疫苗每头份注射2毫升。
使用猪瘟疫苗时需注意用药剂量要准确。
如发现有可疑症状的猪要及时隔离治疗,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适时进行药物保健:为了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在猪高热病的防控上建议使用中药类添加剂。
例如使用“安普止咳糖浆”在猪舍内喷洒或者拌料给猪群使用,可起到止咳、化痰、抗炎作用。
另外,使用阿莫西林和阿昔洛韦进行药物预防。
阿莫西林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可有效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阿昔洛韦对各种病毒的活性较弱,但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活性。
(二)注意做好卫生消毒(1)全场环境:猪舍内外彻底清扫、冲洗、消毒,使猪舍内空气新鲜、干燥、温度适宜,地面无污垢和猪粪尿,并保持猪舍干燥。
(2)栏舍与环境消毒:猪舍外应设消毒池,消毒池面积以能保证两猪只在舍内走动时不相互接触为宜。
消毒池应设在猪舍门口的正前方,并在距地面1米左右的高处。
对地面、墙壁、猪栏及各种用具等都要进行全面消毒。
(3)进猪前的准备:进猪前1-2天对猪舍内外彻底清扫消毒,并用2%火碱水或烧碱水喷洒地面和墙壁;进猪前2-3天对猪舍内外彻底清扫消毒,并用3%烧碱水喷洒地面和墙壁;进猪前1-2天对猪舍内外彻底清扫消毒,并用3%火碱水或烧碱水喷洒地面和墙壁;进猪前3天对猪群进行一次全面的免疫接种。
(4)母猪、公猪、仔猪的卫生消毒:母猪进栏前1-2天用3%烧碱水或烧碱水喷洒环境消毒,之后再用1%火碱溶液喷洒环境消毒;进入母猪产房后,在产床周围喷2%火碱水或烧碱水,然后再用3%烧碱水喷洒环境消毒。
公猪和仔猪进栏前1-2天都要用2%火碱水或烧碱水喷洒环境消毒。
(5)空栏及转群时的卫生消毒:空栏后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空栏至少15天后再转群。
转群时对转群前的猪舍内外彻底清扫、冲洗、消毒,之后再用2%火碱水或烧碱水喷洒环境消毒。
(6)进猪后的卫生消毒:进猪后1-2天内对猪舍内外彻底清扫、冲洗、消毒。
(7)病死猪处理:对于病死猪,首先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可采用焚烧、化制、深埋等方法处理。
对尸体要进行彻底焚烧。
化制尸体时,先用1%火碱水或烧碱水喷洒地面和墙壁;化制尸体后,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生石灰20-30公斤,草木灰10-15公斤和少量锯末混合均匀;再用1%火碱水或烧碱水喷洒墙壁和地面;最后深埋处理。
另外,还可采用生石灰深埋、高压喷淋、化学消毒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控制应激反应在养猪生产中,猪场的管理措施是多方面的,但猪的应激反应却是不可避免的。
在猪高热病发生时,猪群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如采食量下降、抵抗力降低、抗病力减弱等,从而导致猪群感染疾病,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应尽量控制好应激反应。
(1)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在高热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保证猪舍清洁卫生,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2)减少各种药物的使用:在高热期间,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及抗病毒类药物,以免加重猪只应激反应。
此外,可以选择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中药制剂来降低猪只应激反应。
(3)注意防暑降温:在高温期间可通过加强猪舍通风降温措施来减轻高温对猪只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猪舍门窗可设置双层网或遮阳网等。
(4)注意饲料的选择和管理:应选择优质无霉、无霉变的饲料进行饲喂,并添加一些抗应激成分来增强猪体抗应激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猪群的日常保健工作,如饲喂优质蛋白类饲料、添加Vc、Ve等来增强猪体抵抗力。
(5)及时淘汰病猪:对高热期间发病较重、病势较长的猪只要及时进行淘汰处理。
五、结语总之,由于高热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常呈地方性流行,所以需要结合发病季节、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本文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意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猪高热病的发生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同时也希望能够提高我国畜牧行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1]杨志生.猪高热病的典型症状与防治[J].农牧与食品机械,2017(09):51-52.[2]刘俊湘.猪高热病的典型症状分析与防治对策[J].兽医导刊,2017(22):86.[3]王丽,张婧,王建.猪高热病典型症状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8(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