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
- 格式:doc
- 大小:384.50 KB
- 文档页数:8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张洪学校张时婷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教学“活”起来。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平均分》是小学生认识除法的基础,要突破除法知识的难点,关键要充分理解“平均分”。
下面给大家分享《平均分》的教学反思,欢迎借鉴!《平均分》的教学反思1《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练习,从基础题——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题——辨析“平均分”,最后回归生活——升华“平均分”。
40分钟的课堂转眼结束了,师生在民主、活泼地气氛中学习着、成长着。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2在《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分,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展示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
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
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然后,让生再次观察黑板上的分法,汇报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学生经过一次实际操作,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进行“分橘子”,大多数已能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方法的最优化。
《平均分》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平均分》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平均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
(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
(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出示图3。
(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学生说)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 5块糖放在一起)你们想说什么呢?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人教版说课稿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二、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认识平均分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基础。
平均分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让学生真切感受并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7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按要求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复习乘法口诀。
对口诀。
师:二三师:四六写乘法算式。
师:三六十八。
按规律填数。
生:得六。
生:二十四。
生:3×6=18,6×3=18。
生:一、任意分2/ 73/ 74/ 7份。
1.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里哪些情况是平均分,如果是的打勾,不是的打叉。
2.分苹果。
5/ 7(1)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袋。
(2)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袋。
(3)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个。
3.你把下面这些皮球放进柜子里,每层放得一样多。
生1: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4袋。
生2: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2袋。
生3: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2个。
生:生: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两种分按规律设计数字环。
6/ 77/ 7。
平均分[设计理念]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数学,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平均分分法的特殊性。
感受平均分与一般的分法的区别,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9页例1、例2及“做一做”。
[学情与教材分析]学生对物体的分法在生活中有很多经验。
也知道怎么把物体分的均匀。
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来感受数学。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们可以从实际除法,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美德,尊敬他人、孝敬父母,能学会分享,能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人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助人为乐。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学情预设: (1)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2)有2个小朋友分棒棒糖。
(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1)问题:同学们要把10个面包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完成。
小组交流。
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老师这次来哈尔滨参加比赛,想顺道看望两位老朋友,在准备礼物的时候遇到了有关数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4瓶酒)师:老师带来了鸡西麻姑山庄的特产——苦瓜酒,想把它分给两位朋友,可以怎样分?生1:一人分2瓶;生2:一个人分1瓶,另一个人分3瓶。
师:大家觉得按哪种分法去分公平呢?为什么?生:我觉得每人分2瓶公平,因为两个人分到的一样多。
师:咱们班同学有个优点,回答问题能说完整话,能让别人听明白,真好!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分得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教师引导学生重温“平均分”,为学习几分之一做好了铺垫。
】师:老师接受同学们的建议。
(课件演示把四瓶酒平均分成两份。
)师:我们用平均分接着分。
老师还带来了2袋鸡西超级冷面店的辣菜,要把它平均分给两个朋友,每人能分到几袋?生齐:1袋。
(课件演示两袋辣菜平均分给两个人。
)师:我们用平均分继续分:老师动手烘制了一块松仁玉米做馅,小米面做皮的超大号月饼,想把它也平均分给两个朋友,每人分到几块?请同学们想一想、猜一猜。
生:半块。
师:对啊,就是半块。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表示半块吗?(课件演示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
)生1:在黑板画一个大长方形,中间画一条竖线,表示半块。
师:你的办法很直观。
生2:在黑板画一个小长方形,中间画一条竖线,表示半块。
师:你的办法是刚才那个同学办法的缩印版,你们俩的思路是一样的。
生3:在黑板画一个圆,中间画一条竖线,表示半块。
师:你的办法不仅直观,还很形象。
生4:在黑板画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两份,用其中的一份表示一半。
师:你的办法很有数学味道。
师:其实,半块也可以用数字表示。
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走进第七单元的学习,去认识数学王国中新的数字朋友——分数。
(板书课题:7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体会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指导探索,获取新知(一)认识1/2师:像这样,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或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直观感知“平均分”。
1、在对比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大家看,是什么?(课件出示6块糖)老师想把这6颗糖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生:1和5,2和4,3和3(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时就已经知道的6的分成,现在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了,如果要把这6颗糖分成3份,你又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师:这么快就有想法了,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指名到前面演示,师在学生的分法下面板书数字)我们把这6颗糖分成3份,有这样3种不同的分法,如果老师想把这6颗糖分给3个小朋友,你觉得哪种分法能让他们都满意呢?生:2颗、2颗、2颗的分法,因为这样更公平(把这种分法移到正板书处)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师:在这里,我们把6颗糖平均分成了几份?(3份)每份几颗?(2颗)谁能像这样完整的说一说(指2-3名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得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
2、在辨析中加深“平均分”的认识师:大家都认识平均分了吗?那请你判断一下下面的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并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学生判断,说理由)出示平均分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把()平均分成()份,每份()。
师:回顾刚才我们认识的这几组平均分,它们分的物品的个数一样吗?分成的份数一样吗?那为什么都是平均分呢?生: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小结:看来,不论是把多少个物体分成多少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二、操作交流,经历体验“平均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1、内容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平均分〔1〕》,教材第7页至9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2、地位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根底,是较关键的数学概念。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根底上的,要打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3、编排的特点〔1〕在比照与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通过不同的分物情况,使学生在比照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直观认识。
再通过小结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时关注分的结果。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即突出表达了学生对平均分物过程的参与性,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结果。
例2那么呈现了在生活中两种平均分物的情况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结果。
〔3〕注重用数学语言描绘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让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在学生脑海中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根底。
教材在例题和多个练习的设计中,都在:“分一分”“摆一摆”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绘平均分的过程。
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为用语言表达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根据都作了充足的准备。
(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详细情境与理论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展平均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和用数学语言表述的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数学思想:浸透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平均分》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内容。
“平均分”在除法运算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含义和用乘法口诀求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通过让学生分糖果、分橘子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材还注重通过对比,让学生区分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情况,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在学习平均分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东西的生活经验,但对于平均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区分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情况。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操作法和讨论法。
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亲身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在学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考中学习数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生日聚会的场景,桌上有 6 个糖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认识平均分》(P7-8)图文讲解
2020-02-08原文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1.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的多,叫做平均分。
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的。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参考答案
第8页做一做答案
第9页做一做答案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图文讲解
同步练习1
答案:
同步练习2
答案:1、5 2、
3. 3 4
4.(1)8 (2)4
5. 2
视频讲解
来源:腾讯视频
综合整理:小学语数
特别声明:
本公众号分享的资源版权属于原出版机构或影像公司,本资源为电子载体,传播分享仅限于家庭使用与交流心得、参考和辅助购买决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
用户设置不下载评论。
2表内除法(一)本单元教科书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个小节。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
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科书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含义,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理解除法的意义。
同时在具体情境中让平均分的结果从实物操作到图形表征,从而建立与乘法之间的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
最后通过对除法意义的深入理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科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
单元主题图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1.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概念。
可以从动作表征和表象表征开始,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摆一摆,或者在图中连一连、圈一圈,积累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进而组织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最后让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平均分(第7~12页)编写意图本单元的主题图展现了学生在一起分东西的情境,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是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基础的。
(1)情境具有普适性。
教材提供了学生将要去参观科技园的情境。
这样的情境可以不受季节限制,避免因情境给教师带来教学时间方面的困扰,满足了教师实际教学的需求。
(2)展现了平均分的过程。
为突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为了与乘法学习时的主题图相区别,主题图中增加了对学生平均分东西过程的展现。
画面呈现的所要分的物品包括几种不同的情况,其中两幅图(糖、橘子)分别展现了平均分好后的情况和还没有分的情况,突出了平均分的含义;另外两幅图则分别展现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操作过程,有平均分成6份的,有1份1份分的,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建议(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分物的需求。
在创设参观科技园的情境后可用课件或挂图呈现同学们一起购买来的食品,有糖果、橘子、果冻、火腿肠等,将这些食品堆放在一起。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买来的这些食品怎么处理?”“你遇到过分东西的情况吗?”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
(2)从整体到局部,指导学生有序观察。
出示主题图后可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看一看、说一说“同学们买来了哪些食品?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接着让学生分别观察分东西的四组同学,围绕“他们分完了吗?”“他们分东西时有什么特点?”进行讨论,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3)动手尝试,积累经验。
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没有分,并用学具试着分一分。
对学生的分法教师不予评价,学生可以自由分物,主要是积累分东西的经验。
编写意图(1)在对比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分少量物品的活动,并用直观图将分一分的各种情况呈现出来,通过对比清楚地体现平均分的含义。
并通过“做一做”第1题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巩固。
(2)注重平均分结果的表达。
对平均分结果的表达就是后面要学习的除法算式的含义,教材通过“做一做”第2题的填空练习,完整呈现了表达平均分结果的文字,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对平均分的结果进行表达,为后面除法含义的教学作好铺垫。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广西河池天峨县实验小学翟红涛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12-14页)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参与1.2.3.法。
1(1)(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
(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1)问题:同学们要把10个面包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完成。
小组交流。
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操作的不同情况。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你能不能根据分的结果,把它们分分类?(2)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一种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一种是每份分得不一样多。
)(3)根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份是多少,有几份。
(4)突出“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逐步出示含义)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第(2)种是平均分的。
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1(2)231(1有124个,(24只小猴) (3(4(5)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是2个)(6)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
(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2.师:小猴高兴的吃到了自己喜欢的香蕉!我们也很高兴,但这位小朋友却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
学习任务单
请你打印下面的学具卡片,并剪下来,或者也可以用小棒等相同数量的物品来替代。
【学习任务二】
6颗糖除了可以平均分成3份,每份2颗。
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请你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说一说:把6颗糖平均分成了()份,每份()颗。
【学习任务三】
判断下面哪些物品是平均分的,在括号里画“√”。
【学习任务四】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
请你动手分一分,在下面的方框中写一写或者画一画,表示出你平均分的过程。
【学习任务五】
请同学们完成数学书第9页做一做平均分酸奶的题目。
并且请你连一连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
小学数学平均分教案5篇《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数学平均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平均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平均分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平均分听课记录
2022年2月24日上午,X市第三中学小学数学高段教研在某老师的《平均分》课堂中展开。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中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平均分”,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了基础。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备课纸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153 班
评价总结:看来大家都知道平均分的概念了,都没有掉进老师的陷阱里。
大家再一起说一次平均分就是......。
设计意图:选取三胞胎作为素材,因为三胞胎成长状况相似,所以自然引出分的一样多;选取中秋装月饼,月饼盒上有价格的标签,结合生活实际,同学们就自然知道要分一样多,因为谁也不愿意价格相同自己买
这两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同时渗透团结友爱、公平和中秋节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教育。
评价:大家做的都不错,看来对平均分的方法都掌握的不错了。
总结:我们掌握了平均分的不同方法,而且都会运用这些方法了。
每份有多少的,也就是求每份数的平均分,我们叫做等分。
评价: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快,你们都是怎么这么快就做出来的?
预设1:圈一圈
预设2:乘法
评价:看来大家真的都掌握的不错了!
设计意图:仍然用例1教学的素材,用分糖这种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有兴趣探索不同的分法。
重点突出利用乘法来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习题的的难度由低到高,且每一题都涉及了本堂课学习的不同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们巩固知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