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中深刻展现了女性意识。
她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女性解放运动和社会变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丁玲的文学作品中探究女性意识的表现,以期更好地了解她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和关切。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对被动现状的反抗。
在她的小说《“三八”节有感》中,描写了一个被剥削和压迫的农村妇女,她们因为贫困和封建观念的束缚而无法摆脱压迫。
在小说结尾处,女性主人公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为自己争取权利,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和解放欲望。
她们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认同,这是丁玲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一大特点。
丁玲的作品中呈现了女性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家庭生活的挣扎。
在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女主人公阿儿图像就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并且渴望能够有自己的人生和追求。
她在男权社会中饱受压迫,渴望得到解放,这种对家庭生活的挣扎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丁玲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呈现。
丁玲的作品中还展现了女性间的团结和互助。
在小说《赤地之恋》中,女性主人公们在共同的命运压迫下展现出了团结和互助的形象。
她们共同抵抗男权社会的压迫和封建观念的束缚,不断追求自己的解放和幸福。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丁玲展现了女性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体现了女性在面对压迫时的积极态度和解放欲望。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还呈现了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挣扎。
在她的小说《怎样写外交公文》中,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不满,并且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优雅地走出这段婚姻。
她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挣扎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体现了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觉悟。
丁玲笔下早期知识女性的形象丁玲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她在早期作品中,以细腻敏感的笔触,刻画了一群知识女性形象。
从梦珂到莎菲,再到伊萨等人,真实的再现了20世纪三十年代,走入社会的知识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寻找生活出路,虽有抗争却屡受失败,因而迷茫无助的历程。
本文主要以作品《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论述丁玲早期文学创作中知识女性的形象特征。
一、追求个性解放,富有反叛精神。
梦珂是丁玲创作出来的第一个知识女性。
她怀着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农村来到上海求学,然而在三年级时,她因怒斥调戏女模特的教员而被迫离校。
一个乡下女生,完全可以压制内心的愤慨,对学校发生的一切恶行置之不理。
但富有正义感的她,看不惯并且敢于横眉冷对,反叛精神跃然纸上,突显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的正气、骨气、志气。
离开学校的梦珂来到姑母家里,可她很快发现,这个看似文明的资产阶级家庭,也是一个充斥着丑恶和欺骗的牢笼。
虽然能得到物质上的享受,但个性、人格、自我的价值在哪里呢?尤其是她为之付出感情的二表哥,表面温情脉脉,是“真正的”文明人,实质虚伪。
看不惯庸俗的梦珂,毅然离开了姑母家。
走入社会的梦珂,为了生存选择当一名电影演员。
在纸迷金醉的大上海,梦珂用她的隐忍适应着周围的粗俗。
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该跳出这个火坑,却还是选择留下。
这和她个性强烈是分不开的:她自尊心强、性格倔强,因此不向姑母借钱;接受大城市文明熏陶的她,更是不愿再回到落后的农村。
从学校到姑妈家、再到社会,环境一个比一个恶劣。
我们看到梦珂从正义勇敢、敢于反抗走向接受、隐忍,直至随波逐流。
在繁华的上海,她无疑会最快接受到文明的洗礼,可她的个性解放、反叛精神只是个人意识,她最终敌不过整个社会的黑暗,为生活所迫去做一个任人摆布的演员。
从这一点看,梦珂形象的现实意义更强,当代中国的广大妇女,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为青年女性,特别是农村知识女性提供了广大的就业空间。
一大批知识青年离年农村,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大潮。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作者:陈思蓉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在丁玲的创作中,塑造出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丁玲小说;女性形象;探讨在1928年,丁玲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当时的文坛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后,她塑造出了大量孤独、叛逆的女性形象,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其女性形象的塑造存在差异,但是都有共性。
一、现代知识女性认知个性的觉醒丁玲的作品大部分中没有优雅唯美的情调呈现,其创作的作品中刻画出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莎菲”女士更是在心灵上承受着时代苦楚伤痕的青年女性的代表人。
“莎菲女士是‘五四’之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爱情上的矛盾心理的象征!”这是矛盾给出的形容评价,中岛碧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曾这样说过:在关于年轻男女的情感上,丁玲表达的内容比起当时不论男女中任何一位作家都要精辟和有劲。
更加说明,丁玲在小说中大胆描写女主人公探求爱意义及向往恋爱自由,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也是第一位女作家提出这样的言论。
他还表明,丁玲是近代史中第一个以明确提出人们的关系及女性的本质存在的意义问题的女作家。
在说明这些问题时,她既没有从平时的政治妇女得到解放,又没有在社会中妇女得到应有的权力中体现,对于这些问题她自身也没有完全认识到,只是具有人向往自由的精神和感性的解放。
对她的评说尽管各有不同,但这也足以说明丁玲是以最为新颖的角度来塑造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站在女性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主人公内心的苦楚和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二、现代女性仿徨与苦闷的心理揭示《在黑暗中》是丁玲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由开明书店出版,其中包括《梦坷》、《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暑假中》、《阿毛姑娘》等四篇比较有名的作品。
“黑暗”充分说明了莎菲对城市、对社会的痛恨之处。
莎菲不断搬迁住处,她认识的男性不仅庸俗而且市侩,所有的感情都是虚情假意,存在的爱情是那么的虚伪,面对这样的环境,女性的存在就是一种痛苦并且没有自由的,这样环境的存在就会使自我意识反思减弱,让人们对自身进行自我审视,扩大了精神开发成长的空间。
浅析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贞贞的人物形象【内容摘要】《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在延安时期的一篇力作,文中作者主要表现一个被时代车轮几乎辗得粉碎的少女贞贞,在历史的潮流中重获新生的内心独白。
成功的描绘了贞贞直面人生、热爱生活的非凡气魄。
【关键词】丁玲女性贞贞人物形象文本讲述一位中国少女贞贞在遭受日寇凌辱下,第三次逃出后回到家乡所发生的故事。
回家后,她并没能得到大家的同情,反而引来了村民的唾弃。
然而贞贞并未自甘堕落,而是表现出一种洒脱、明朗、愉快的直面人生,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塑造了一个忍受着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地下抗日工作者的无私爱国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忍辱负重,舍身为国贞贞是民族革命战争大背景下的青年女性,她的个人命运深深地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她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农家女子,却不幸被日本鬼子掳去了一年多。
在人们大众世俗的眼光里,将贞贞看做是一个“慰安妇”,一个不知羞耻的人。
而实际上她却以一个地下情报工作者的身份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独特的爱意,她曾两次从日军的魔掌下逃出,与游击队取得了联系。
以自己的特殊身份搜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给游击队通风报信,在贞贞的帮助下,日军吃了不少败仗。
贞贞就是这样,这个朴实可爱的农家女孩。
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西绪福斯,完成了对自身悲剧命运的超越。
她在这种非人的境遇里找到了生存的信念,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参与着抗日战争,实现着自身无法替代的革命价值。
也向蹂躏她的日本强盗实施了报复。
贞贞不是失节者,更不是叛徒,她有民族气节,也有爱国良知。
二、玉洁冰清,不同流俗在当时的传统思想中,贞贞丧失贞洁一事,人们是无法接受、无法理解的。
在当时,女性的贞洁绝对是比生命更重要的,这是受中国几千年传统封建思想影响下根深蒂固的必然存在。
文中叙述者“我”听到了村民对于贞贞的各种评论“听说病的连鼻子都没有了,那是给鬼子糟蹋的呀。
”“听说起码一百个男人总睡过,哼,还做了日本官太太,这种缺德的婆娘,是不该让她回来的。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尊重和关注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特别是她对女性意识的深刻观察和描绘,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探究,探讨她作品中对女性的关注和探讨,以及这种关注如何呈现在她的作品中。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
她的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从家庭主妇到知识分子,从农村妇女到都市白领,都在她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她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不同社会背景和生活境遇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揭示了她对不同类型女性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洞察。
丁玲对女性的关注和呈现渗透在她的作品中的方方面面。
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礼教和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困境。
比如在《田野》中,她刻画了一个来自农村的女性的生活,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她在封建社会下的困境和挣扎。
而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则展现了女性在革命时期的坚强和勇敢。
丁玲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故事的叙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呈现。
丁玲在她的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探讨也表现出了一种思想解放和女性解放的倡导。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不再是被动的附属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在作品中描绘了许多有思想、有情感的女性形象,她们为自己的命运奋斗,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她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对女性解放的渴望和呼吁,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不仅仅是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呈现,更是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思考和关注。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女性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呼唤和探讨。
希望通过对她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关注当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挑战,为女性的解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作者:李艳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丁玲小说中的女人,既不同于冰心笔下的圣母和冯沅君作品里的闺秀,也并非庐隐故事中的痴情弱女子和凌叔华小说中走不出旧生活阴影的小太太,而是敢想敢做的激情女性,勇于追求新的生活。
不过,由于社会的黑暗,她们在社会上往往碰壁,因此,又感受着寂寞与苦闷。
、关键词:丁玲女性人物形象一、叛逆又痛苦的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在现实的原型中,我们可以从丁玲的身上寻找到莎菲的影子:例如在1927年冬天,丁玲结识了冯雪峰,并且立即爱上了冯雪峰。
丁玲这样回忆:“他生得很丑,甚至比胡也频还穷。
他是一个乡下人的典型,但在我们许多朋友之中,我认为这个人特别有文学天才,我们谈了许多话,在我一生中,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
”与胡也频相比,冯雪峰显得成熟很多。
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后来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段日子。
结果胡也频首先坚持不住,返回上海向沈从文诉苦,沈从文告诉他夫妻应该怎样相处,胡又回到了杭州。
最后是冯雪峰黯然离开杭州,丁玲和胡也频和好如初。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描写一个痛苦的女性为主,让人看到一个卑微,痛苦,没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当时的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挖掘为前人忽视而又极富暗示意义的一个关键性细节入手,剖析女主人公本我、自我与超我间激烈的较量与冲突,力图揭示这篇小说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她的内心是寂寞的、空虚的,而为要摆脱追求失败后的更深的寂寞和空虚,步履就显得更为沉重。
莎菲生活在痛苦和无边无际的挣扎之中,有意塑造女性的软弱,不自立,也符合当时社会给女性的定位。
首先莎菲善良果断,面对苇弟的求爱,她从不欺骗和玩弄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因此她毅然地拒绝了苇第;其次莎菲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她勇敢地从家庭中走了出来。
的确,她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但她并不以此自豪,而是“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最后,莎菲又异常苦闷沉沦,她常常意志动摇,甚至借酒浇愁。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摘要:丁玲是一位在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女性作家,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赋予女性叛逆的性格及反抗精神,以此展现出女性追求人格尊严、个性独立,与封建传统社会抗争的意思,进而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
在欣赏丁玲文学作品时,通过对女性主义进行鉴赏,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丁玲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丁玲;文学作品;女性主义前言丁玲是著名的现代知名作家,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因此,丁玲的作品也被称为是女性文学,丁玲在文学作品中,通过细腻的写作方式,将女性意识的苏醒形象的展现到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女性坚强的一面。
1.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表现特点丁玲在写作的时候会通过女性意识觉醒来突出女性自身美,所以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都会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强烈的追求。
不管是深陷苦海的贞贞还是莎菲,她们都是追求自身价值和独立的典型形象。
丁玲笔下女性的个性为豪爽浪漫,通过这种个性形象的展现她们的精神面貌和灵魂,并且丁玲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是出于同社会环境相冲突的立场中或是对立的立场中,这种强烈的对比能使得女性人物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得到有效诉讼。
丁玲在小说中充分的展现女性的毁灭和挣扎等,在作品中一气呵成那些女性遭遇的苦难以及沉浮等,如,陈老太太苏醒的民族意识、贞贞对传统禁锢思想的挣扎和黑妮转向另外一个阶级立场等,她们的举措均表明女性在备受摧残中坚持的尊严和坚韧的挣扎品质,绝对不是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的生活下去,不敢同境遇和传统思想相抗争。
丁玲在小说中创造的女性主要是对她们情感历程的描述,写作的方式为虚写或者是通过人物潜意识心潮起伏,通过这一方式将人们的情感心态进行很好的反映,虽然这种方法表现的较为含蓄,但是很强烈。
剖析传统文化背景下人物心理状况为丁玲创作的切入点,写作的时候通过她自身独特的语言和视野等深切思考女性生命,并用自己的笔让世人知道女性生存状态,使得女性原本的生命状况得到充分还原。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尤为深刻。
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得到了重要的体现和探究,在她的笔下,女性形象逐渐展现出自信、勇敢、坚韧等特质,下面就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一番探究。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反抗意识的觉醒。
在《湘行散记》中,大妈和湘妹两个女性角色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尤其是湘妹,她不仅愤怒地指责大妈,更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得到了一种深刻的思考。
这种反抗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对于对抗性别歧视和压迫的反抗,还有对于各种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的反抗,这为女性的进步和自我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团结意识的觉醒。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天堂蒜薹之歌》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协作为其母亲摆脱钱东洋的骚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故乡》中,基瑶和小智两个女性角色在互相帮助和支持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种女性间的团结意识和互助也为女性的自我解放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丁玲,一个出生在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
是中国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之所以称丁玲为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文学的开创者是因为她在半个世纪里始终关注着妇女的命运、关心她们的苦难与不幸、希望与理想、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上的追求,并由此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一条几条主线,急遽的反观女性世界,且也继承了郁达夫的抒情剧作的传统,描写男同志的精神苦闷和叛逆性格,成为了成年人女性文学当中不可不提的人物。
丁玲的笔下,显露出来出现了莎菲女士和她的一群姐妹们—梦珂、曼贞、啊毛、贞贞等等具有代表性的反面人物。
她们是丁玲20世纪30年代前后创作出的成年人男性形象,她们的出现,让丁玲的小说更加富有情趣和情感,她们的消失引领主线,使小说更加富有情节曲折性。
20世纪的中国女性作家,在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冒起出来的凌叔华、冰心、冯阮君等,她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十分关心妇女的命运,在她们各自的创作中,都写过女性对婚姻自主,对谈恋爱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对煎熬妇女个性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批判,但她们都没有丁玲的大胆,凌厉。
就正如沈从文老先生所言:“丁玲女士的作品,给人趣味,给人感动,把前一时几个女作家所有的爱好者的兴味与方向皆扭转了”。
可见,萧军笔下的女性形象于先前一般女作家来说,已经是一种超越。
此后,在三四十年代,丁玲的女性形象不仅继续猛烈抨击着封建主义的遗毒和旧习,她们一路到底地批判阻碍妇女彻底解放的封建注意哲学思想思想文化,同时,她们也中其从个性主义的倔强中走出来,青年人的意识更趋成熟,并有由小我迈向社会非常大我,展现阶级解放民族斗争中,已成成为一批比男人更坚毅的战士。
一、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时带着点心智悲剧的色彩莎菲,是丁玲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笔下的主人公,更是具有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丁玲代表性的一名女性形象。
莎菲是五四浪潮中东方红的叛逆女性,痛恨和蔑视一切,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内容摘要]丁玲早期的小说塑造了梦珂、莎菲等一系列五四知识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觉醒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新文学史中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话语的建构者,她追求理想自我与和谐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是个悲剧人物。
本文通过分析莎菲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揭示丁玲早期小说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莎菲;反叛;自我意识;女性话语;悲剧色彩20世纪20年代末期,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登上文坛,她的出现犹如明星般照亮中国文学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绚烂。
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关怀中国妇女解放,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从而也造就了丁玲小说在探索妇女解放问题上最有价值的特色,如刘思谦所说的,“女性意识到了这里,才不仅从封建之父的庞大身影中决裂出来,而且开始从‘五四’女儿的两性精神同盟中分离出来,成长为独立的性别主体意识。
”①其发表于1928年2月的《小说月报》上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日记》)震动整个文艺界,《日记》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大胆暴露主人公的性欲心理,使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挑战。
一、叛逆的绝叫者无论是亚当的肋骨所创造的夏娃,还是“好奇害死猫”的潘多拉,亦或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奔月嫦娥,在这些故事里,女性是卑微可耻的,她们自私、轻率、撒谎、虚荣、忘恩负义、不可理喻。
回顾女性几千年来“被书写”的历史,“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女性自身被抹杀了,并且这种抹杀本身也被掩盖了。
于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能指向任何的所指,又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
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
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以“女性”为题材,探讨了女性的境遇、性别意识以及社会地位,展现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和意识。
本文旨在探讨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明确她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涵。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境遇往往是困境。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丁玲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她们不仅要承受来自男性的压迫和霸凌,还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种种不公。
而在《赵一曼》中,丁玲则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揭示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痛苦和无奈。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丁玲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弱势群体的情怀,展现出她对女性境遇的深刻洞察和关怀之情。
在丁玲的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性别意识得到了深刻的探讨。
在《水》中,丁玲通过女性的视角,揭示了女性对于性的渴望和对于性别认同的思考,她通过女主人公对于性的感悟,展现了女性对于性别角色的反思与认知。
而在《闲话赠予诗人朋友》中,丁玲则以女性作为文学创造者的身份,探讨了女性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和存在感,呼吁女性应当争取自己的文学权益,展现了女性担当和自立自强的形象。
这些作品中,丁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对于性别的思考和认知,展现了她对于女性性别意识的关注和反思。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女性为切入点,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境遇,同时深刻探讨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追求。
通过对丁玲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对于女性境遇的关注和思考,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对于女性自我解放和自我成长的呼吁与探索。
丁玲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不仅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是我们在当下社会需要深入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尤以女性小说最为重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韦护》、《水》、《田家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文学作品女性人物形象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
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
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女性,是美的尘世的化身。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她的作品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女性意识的展现上。
本文将从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这一角度,来分析丁玲如何表现女性的角色,在社会中展现女性的形象,以及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首先,在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女性的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人性的深度,她们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生育责任。
小说主人公的母亲邱丽英和农村女工小红都是独立,能够自主生活和工作的女性,她们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
在丁玲的描写中,女性不再是传统家庭的影子,而是能够在社会中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尊重的人。
其次,在丁玲的作品中,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是很突出的。
丁玲的小说《庐山谣》中,女性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父母和婚姻安排的角色。
小说中的女主角澄澜,可以拒绝逼婚和跟随男子的命运,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独立思考,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永远的幸福。
通过澄澜的形象,丁玲表现了女性对自己人生的把握和掌控、对自己命运的主动选择和引导、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希望和信仰。
最后,丁玲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独立性,也呼吁了女性的权利和尊重。
在丁玲的小说《水浒传》中,女性的形象往往是受到质疑、压迫和歧视的。
丁玲通过这样的描写揭示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男女不平等现象的种种弊端和危害。
她呼吁社会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她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和意识去生活和改变社会。
总体来说,丁玲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多样、丰富和立体的,她们有自己的人格和追求,同时也面临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丁玲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以及女性价值观念的日新月异,呼吁读者关注女性权利和尊重女性,让女性追求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意识。
浅谈丁玲笔下的莎菲女性形象文学形象,从作家意义上说,有着自己的形象创造史;从时代意义上说,文学有自己的形象史;从民族意义上说,文学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谱。
文学形象是生命的历史象征,也是文化的历史承载。
在丁玲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人物形象,其中女性人物形象最为突出,涌现出一批“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1]。
文学形象的艺术魅力主要来源于性格的的一种生命魅力和灵魂的深度。
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在特定历史时期表现出中国女性性格生命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对于新时期女性寻求解放道路的艰难坚韧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种女性意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性和深刻性的典型女性形象。
一、“莎菲”女性人物形象莎菲是在个性解放的风潮走出家门的典型的知识女性,走上社会后,她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自己可以对话的人,好朋友只能在生活上关照她却不能理解她,异性朋友又令她失望,苇弟这个大男孩只会每日将泪水洒在他的手背上,凌吉士漂亮的外表下掩饰的是庸俗的灵魂这个社会把她看成“另类”。
在一个封建礼教森严那个社会又怎能容得下这样一个寻求自我解放的女性呢?既然“在这个社会里面是不会准任我去取的我所要的来满足我的冲动,我的欲望”,于是,莎菲便放弃、颓废、堕落,以自戕的生活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失望与反抗,哀叹着“悄悄的活下来,悄悄地死去”。
莎菲是“五四”退潮后苦闷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的代表。
丁玲以她那独特的女性心理,细腻地描绘了女性人物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一个不能自拔但又不甘沉沦的青年知识女性,在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中所进行的心灵的搏斗。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 它发表于1928年2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2期上。
莎菲的诞生“, 震惊了一代的文艺界。
”[2]作为一个女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的命运给与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多是以女性为主要人物,造就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如《自杀日记》中伊萨,穷困潦倒,无以为生,整天念叨着:“我要死去的”,但又没有死的勇气。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
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
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
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
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
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
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孔雪白。
天然第一步学会的便是那细长的眉尖一蹙一蹙,或是把那生有浓密睫毛的眼睑阖下,就长声叹息起来,不过也许由于那放浪子的血液还遗留在这女子血管里的缘故,所以同时她又很会像她父亲一样的狂放的笑和怎样去扇动那美丽的眼”(1)。
这样,活脱脱一个美女就站在你面前,而且眨着美丽的双眼。
《莎菲女士的曰记》中虽没有对莎菲外貌的描写,但是我们从苇弟、凌吉士及周围的人对莎菲的态度上可以想象出,她是一个林黛玉式的病态美女,性情乖张而又让人怜爱。
《阿毛姑娘》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是国立艺术院的教授想请阿毛作模特给他们画,每月给五十几块钱,这足以证明阿毛虽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妇,但肯定具有较好的面容和身段。
真是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心灵美。
在丁玲小说中,除了闭花羞月之貌的美妙女子外,还有心灵圣洁的女性。
如《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利用做慰安妇的机会为游击队提供情报,虽被曰寇侮辱与损害,但仍敢于寻求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并敢于去寻找在一般人眼中已永远失去的幸福。
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为了抗战的胜利,她献出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贞洁,她的心灵是高尚的、纯洁的。
作者为这女子取名为贞贞,不就是在赞同吗?贞贞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心灵永远是美好的圣洁的,作者对她充满了赞赏和惊叹。
总之,丁玲笔下的女性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美,但是各有各的特点,绝不雷同,个性鲜明。
二、傲读了丁玲的小说,其女性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她们骨子里有股潜在的傲气,这股傲气在作品中俯拾即得。
如《梦珂》中的主人公梦珂开始便露出一股傲气,她看不起那个矮胖胖的“红鼻子先生”,从第八教室把那个受辱的模特儿挟着挤出了人群,因为她看不惯这里的众多同学,所以她十分厌恶学校的生活,最后离开了学校,到了姑母家里,不得不与表哥及周围的人相处,并且假装快乐。
她不愿意过表哥表嫂他们的生活,卓然超群,最终又离开,成了电影明星林琅。
她虽然没有找到更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又明显表露出不同常人的叛逆性,这不能不说是梦珂的傲气在起作用。
而《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呢?苇弟十分爱她,但她却看不起苇弟,认为苇弟不了解她,并且百般捉弄他。
对于她深爱的凌吉士,她又看不起他美丽外表下隐藏的卑劣的灵魂,最后痛苦地离开了他。
苇弟、凌吉士应该是当时比较典型的人物,而莎菲或多或少多有点看不起,这恰恰证明莎菲有股“世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傲气。
再如《阿毛姑娘》中的阿毛姑娘出嫁后,虽然没有出格的言辞,但是后来她从心里看不起自己的丈夫小二,对于小二与婆婆的打骂,她“快乐的承受着”,厌倦了一般人的生活。
而《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对于村人的不理解、讽刺、挖苦,不是针锋相对地去反抗,而是以一种卓然的傲气不予理睬。
三、悲丁玲笔下的女性,是红尘中悲剧的源泉。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丁玲笔下的女性多是美的,把美的女性的挣扎与毁灭赤裸裸地展示给人们,她们越是美丽,越让人们感到悲哀。
丁玲笔下的美的女性,其命运多是悲的。
如梦珂生活的时代,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为了维护一个模特的尊严,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这还不是悲剧的高潮。
后来被接到姑母家里,过着貌似安逸的生活,但是心理有些许失落,最后变成林琅,成为“空前绝后的初现银幕的女明星”(4),以供男人们“得到名人所以捧的欲望的满足或只想在这种欲望中得到一点浅薄的快感”(5)。
一个有正义感,有强烈女性意识的漂亮女子最后没有了棱角,是被当时的社会变成了一个所谓的女明星,真是红颜命薄。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是多变而令人迷惑的女人,性情乖张,她面临两种不完满的爱情,苇弟爱着莎菲,但莎菲认为他不理解自己,因而嘲笑他,捉弄他,她追求一种完美的爱,但是她爱着的凌吉士却只有漂亮的外表,内心十分卑劣,最终十分艰难地摆脱了凌吉士。
她“灵魂的觉醒与醒后的痛苦,战斗的无目标性和目的的不明确感,过去的失落与未来的渺茫”(6),使她迷失在自己心灵的城堡中,渴望着爱,渴求自由,这不是她的过错,但最终却到西山去坐以待毙,以死亡完成这一番人世激情的行走,香消玉殒,让人痛惜。
《阿毛姑娘》悲剧气氛更浓。
作品一开始让人预感到阿毛的命运大概不会好,因为本是喜事的阿毛出嫁,却被作者描写的很凄凉,阿毛老爹“笑容里却显露出比平日更凄凉、更黯淡的脸”(7),这为阿毛的悲剧埋下伏笔,中间阿毛挨打,她不知这打是找不到偿还的,她恨不知恨谁。
阿毛作为弱者,受到摧残,而且“找不到偿还”,阿毛哭也不哭,“好像很快乐地挨打”(8)。
阿毛生病,老爹看望,相别还不到一年,他以为的活泼女儿“已变成他一眼已认识不清的一个无生气的瘦弱女人了”(9),最后阿毛“懒得活,觉得早死了好”(10),寻了短见,死了。
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身心遭受巨大的摧残,利用作慰安妇的机会为游击队提供情报,这个伟大的女性,为了抗战,献出了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但是,回村后,因为失去贞洁,别人不理解他,看不起她,她没有申辩,没有忏悔,然而心中确有无尽的痛苦,当这痛苦化为一声轻浅的微笑时,我们好像感觉到她的心像熔炉,五脏六腑都被燃烧着,静水下面有激流,在貌似平静的轻浅的微笑后面,隐藏着剧烈的痛苦。
正因为她们一个个都是美的,而命运对于她们都是残酷的,因此,她们的死让人感到深沉的悲哀。
四、勇丁玲笔下的女性是美的、悲的,但是她们在痛苦中高歌:为了模糊而又确实存在的幸福,不惜遍体鳞伤,甚至死亡。
莎菲、阿毛没有向命运低头,以爱的追寻作为她们最明显的抗争手段,在自己幸福的希望破灭时,选择了轻生之路,我们可以说她们是勇敢的,具有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勇气。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如果她们是比较勇敢的,那么杜晚香、贞贞就应该是“勇士”了。
杜晚香在后母嫌厌的眼光,厉声的叱声和突然降临的耳光拳头中长大,却像“一枝红杏”一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管风残雨暴,黄沙遍野,她总是以她的鲜艳,唤醒这荒凉的山沟。
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这是个柔弱的勇士,最后飞向北大荒,巾帼不让须眉,成为排头兵,她是成功的勇士,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善良、勤劳、勇敢。
贞贞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她虽被日军侮辱与损害,仍敢于追求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为游击队提供情报。
有一次,她身体不好,正赶上一个消息要立刻送回来,就晚上自己摸黑“来回走了三十里,走一步,痛一步,只想坐着不走了”,“可是不行哪,又怕鬼子认出来”,“才又拖着起了身子”(11),寥寥数语,把一个伟大无私,而又勇敢的少女形象勾画出来。
为了抗战,她做出了太多的牺牲,难道这不比男性更加伟大,更加勇敢吗?丁玲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美、傲、悲、勇”的鲜明特征,构成了丁玲女性小说的独特视角。
文学即人学。
我认为,丁玲文学表现特点的形成,究其原因,与她的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丁玲1904年出生于湖南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刚刚四岁就死了父亲,从7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四处流浪。
幸亏丁玲有个刚毅的母亲,她的刚毅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给了女儿最大的熏陶。
在丁玲的生命中,影响最大的是伟大的母亲,其性格的刚毅在某种程度上自然而然地反映到后来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身上。
丁玲在1942年写成的那篇著名散文《“三八”节有感》中,概括她对自身作为女人的命运:“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
她们不会是超时代的,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她们抵抗不了社会一切的诱惑和无声的压迫。
她们每人都有一部血泪史,都有过崇高的感情。
”丁玲自身的遭遇和她小说中的人物有些相似,丁玲一生的悲苦命运可以说是她笔下众多女性人物的一个综合写照。
丁玲本身是女性味十足的女人,经过四次婚恋,她有过在生活中的苦闷与彷徨,幻灭与追求,挣扎与绝望。
在丁玲身上,也存在着一股傲气。
《丁玲谈早年生活二三事》是丁玲的录音整理记录,其中谈到1923-1924年间在上海大学时的一些情况,有一段时间“同学有戴望舒、施蛰存、孔另境、王秋心、王环心等,这些同学对我们很好,我们则有些傲气。
”这寥寥三句话,真实记录了丁玲在上海大学时的姿态。
这种女大学生的傲气,我们可以在梦珂、莎菲身上找到。
另外,丁玲还有意识形态上的傲气。
丁玲自负是一个彻底解放的女青年,这一点可以从施蛰存的《丁玲的“傲气”》中看出,当时施蛰存“因鼓动…非孝‟而暴得大名,来当了上海大学的…教授‟”,所以丁玲“常常去他那里玩”。
丁玲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傲气,我们可以从阿毛、贞贞身上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