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案 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杠杆》教案(通用6篇)《杠杆》篇1详细介绍:杠杆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
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
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杠杆?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板书:“2.名词术语:”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或l动标出。
(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
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
蔡甸区常福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案课题:杠杆第1课时主备人祝辉教研组长胡熬明审核人____________授课人祝辉授课时间2017.6.5编号____________学案教案【教学目标】1.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3.能准确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
【学法指导】1.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
如:鱼杆、铁锹。
2.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但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3.画力臂方法: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大括号)。
(简记: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四标力臂)【温故知新】1.力的三要素是指、、。
2.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或。
3.重力的计算公式是:,重力的方向。
【探究新知】一、自主预习1.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机械,有的机械简单,有的机械复杂,不管机械是多么复杂,都可以从中找到构成它们的基本元素:、、。
自学课本P76-77杠杆部分,完成下列问题:2.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这样的就是杠杆。
3.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用符号表示;(2)动力:杠杆转动的力;用符号表示;(3)阻力:;用符号表示;(4)动力臂:从到的距离;用符号表示;(5)阻力臂:从到的距离;用符号表示。
二、合作探究(一)认识杠杆1.农民用的扁担,放在地面上,它是杠杆吗?一硬棒是杠杆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举例说明。
2.请同学们讨论,生活中哪些物品在使用时利用了杠杆,哪部分利用了杠杆?你能否举出一些杠杆例子?(二)杠杆的五要素3.请同学模拟我们祖先建造咸阳宫时利用硬木棒搬动巨大的石块、木头等重物,,如图12-1-1,认识支点O 、动力F 1.动力臂L 1.阻力F 2.阻力臂L 2。
苏科版《11.1杠杆》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教具杠杆、支架、钩码、尺、线、夹子、羊角锤、木板、木块、图钉、开瓶扳手等三、教学重难点力臂的概念与画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四、导入首先,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赤壁电影中一个片段,影片中这个起着关键作用的“投石器”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一种简单机械--------杠杆。
五、新授(一)什么是杠杆活动11.1拔图钉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体验一下拔钉子的过程。
问:谁能用手把铁钉拔出(请班上公认的大力士示范)?出示铁钉、长木板,用羊角锤把铁钉钉入木板。
结果大力士没能完成任务。
问:那我们能否借助其他工具来完成呢?答:(学生会抢着回答)用羊角锤拔。
问:怎么拔?老师故意用装泡沫柄的羊角锤学生会大声说;“不行,柄太软,要用硬木柄。
”老师换用木柄的羊角锤插入铁钉中但不动。
学生会说:“不行,要用力向后扳。
”老师又故意演示扳动但不接触木板。
这时老师再请大家认为力气很小的女生按照刚才的方法操作,会发现女生很轻松的就把铁钉拔下。
(鼓掌)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拔钉子的全过程,用羊角锤拔出钉子要满足哪些条件即它的工作特点是什么?生: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师:在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使用像羊角锤这样一类的工具,比如撬动大石头的撬棒,小时候的玩具跷跷板等,物理学上把这样一类工具叫做杠杆。
请你根据自己对杠杆的理解给杠杆下个定义。
生: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师:杠杆一定是直棒吗?生:不一定,如羊角锤。
师:请你判断以下物体是不是杠杆?出示实物或播放课件:开瓶扳手、夹子、镊子、钳子、独轮车、钓鱼竿等。
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
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杠杆》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给大伙儿整理的《杠杆》教案(4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
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12.1 杠杆(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杠杆是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后面滑轮和机械效率的基础。
教材在学习了力、运动、功等内容之后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杠杆第一课时教学中,结合本校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好观察和使用并归纳出什么是杠杆,进而探究什么影响杆秤的平衡,最后引出力臂这个重要概念。
本节课的设计打破通常直接告诉学生杠杆五要素,而经常由于强行记忆画力臂会出错的问题。
而是在学生通过几次亲身动手操作之后引出力臂的概念,在强化如何来画,结合学生带来的杠杆如何完成杠杆的五要素。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善于动手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2、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绘制杠杆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分小组经历操作杆秤的平衡过程,通过三次活动引起学生思想的冲突,改变学生通常认为固定点到力的作用点就是力臂的错误认识,从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最终引出力臂的概念,强化画力臂的练习。
2、让学生现场使用剪刀、羊角锤拔钉子的过程,并让学生学会把实物杠杆能绘制成杠杆示意图,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把实物杠杆和示意图相结合,夯实杠杆的五要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为自己提供方便的强烈意识。
2、更进一步认识活动操作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重要性。
3、把生活中的简单杠杆和物理课堂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用简单杠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从三次操作活动中得到杠杆平衡与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均有关,进而引出力臂的概念。
2、把杠杆五要素与实际生活中的杠杆相结合,尤其是应用力臂概念作图。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五、教学准备1、学生:自带生活常见工具,如:羊角锤、开瓶器、螺丝刀、老虎钳、剪刀、核桃夹等。
《杠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知道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3、理解力臂的概念,能准确的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二、过程和方法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感知杠杆,培养观察和归纳能力。
2、通过练习学会画力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1、知道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会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难点:理解力臂的概念;准确的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学资源:PPT课件、实验器材(羊角锤、带钉子的木板、镊子、钳子,剪刀、杆秤、钩码、弹簧测力计)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学生使用羊角锤拔图钉子后播放羊角锤拔钉子的flash2.(flash)硬棒撬石头二、新课教学1)认识杠杆:通过一组动画,来看看它们是怎样工作的,它们工作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固定点、硬棒、转动等)杠杆: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这个固定不动的点就是支点。
提问1: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a)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播放硬棒撬石头提问2:1) 除支点处受到力外杠杠还受哪些力(不计杠杆重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在撬石头的过程中,目的是什么?(撬起石头,说明石头给撬棒一个作用力,这个力阻碍了杠杆的转动,称为“阻力”)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撬石头的实例(得出动力、阻力的概念):3)人们是怎样利用工具来完成任务的呢?(人给杠杆一个作用力,使杠杆的转动,称为“动力”)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F1):促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学生活动:找钓鱼竿的支点,动力阻力并试着画出杠杠的受力示意图b)杠杠平衡演示一:出示杆秤模型,一学生上讲台称量物体,调秤砣的位置,使杆秤模型静止。
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
《杠杆》教案(15篇)《杠杆》教案1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
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劲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
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特别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
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爱好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当开展有很大援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
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同学操作运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沟通。
对于榔头拔钉子,同学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同学认为不是杠杆,是由于他没有结合实际运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同学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同学就较易理解了。
对于螺丝刀,有的同学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确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讨论。
在教学中,许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老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
对于这个试验,有这么几点要求: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试验状况。
4、省力、费劲、不省力也不费劲如何区分?同时,还应引导同学在试验中多加观测、思索,发觉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同学能进行仔细思索来发觉规律,更多的是任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
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
这些状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察中实时发觉问题,实时加以指导。
并引导同学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觉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试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1.1杠杆(第一课时:认识杠杆)》一、教学内容1. 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2. 掌握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3.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 学习如何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杠杆的五个要素,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五个要素及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杠杆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图片、PPT等。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2)讲解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3)阐述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用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杠杆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定义、分类、五个要素、平衡条件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现象中,哪些是杠杆的应用?A. 撬棍撬石头B. 剪刀剪纸C. 钳子夹物体D. 螺丝刀拧螺丝(2)已知一把剪刀的刀片长度为20cm,刀柄长度为10cm,求剪刀的杠杆平衡点距离刀片端的距离。
2. 作业答案:(1)答案:A、B、C、D(2)答案: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设剪刀平衡点距离刀片端的距离为L,则有:10cm × L = 20cm × 10cmL = 20c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杠杆的五个要素和平衡条件的应用。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杠杆的分类和使用方法•能够使用杠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内容1.杠杆的概念和原理–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作用原理–杠杆的三要素:力臂、力矩、支点2.杠杆的分类–一级杠杆–二级杠杆–三级杠杆3.杠杆的使用方法–杠杆平衡条件:左力臂×左力矩 = 右力臂×右力矩–杠杆的应用举例3.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杠杆概念1.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引导:你们是否了解杠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呈现一个图片或实物样例,给出定义: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装置,可以把作用力分解为力臂和力矩,在解决力的平衡问题和做力倍增时有很大作用。
3.简要说明杠杆的作用原理。
步骤2:介绍杠杆的三要素1.具体说明杠杆的三要素:力臂、力矩、支点。
–力臂:力作用点到支点的垂直距离。
–力矩: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
–支点:杠杆的支撑点,作用力的方向以及力臂的计算都是以支点为基准。
步骤3:分类和举例1.介绍一级、二级和三级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一级杠杆:力和支点在同一侧,力矩相等。
–二级杠杆:力和支点垂直分布,力矩不相等。
–三级杠杆:力和支点在同一直线上,力矩相等。
2.通过图片或实物演示,让学生体验不同分类杠杆的用途和作用。
步骤4:解决问题和示范1.通过简单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解决问题。
–给定一个杠杆上的物体质量和支点距离,让学生计算另一侧所需的力大小和距离。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2.示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
步骤5:总结和归纳1.简要总结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杠杆分类和使用方法的理解。
3.强调发展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教师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杠杆问题,并进行评估。
3.收集学生课后小练习的答案,评估学生对杠杆的理解程度。
杠杆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想法:先带一些生活中的工具让学生对机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对工具的操作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杠杆,然后直接告诉杠杆的五要素并以习题加以巩固。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杠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是杠杆,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2、认识杠杆的五要素,并会在实物上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器材:起子,图钉,开瓶扳手,夹子,木块
重点:理解杠杆的五要素
难点:画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在有力臂让画力的情况。
教学过程:
教后记:。
《杠杆》教案优秀3篇《杠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2.力臂的确定.【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
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
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
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
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大家有信心吗?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2.1 杠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参照教材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5.巩固与拓展(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12.1杠杆(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认识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会画力臂。
(3)学生动手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画力臂;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教具]演示用:带刻度的杠杆、剪刀、指甲剪、筷子等。
学生用:带刻度的杠杆、支架、钩码。
(共6组)[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看录像引入新课,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学习杠杆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1、认识杠杆(先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理解概念,再老师强调加深理解)(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
强调:①所谓硬棒,“硬”是指在力的作用下基本不发生形变;“棒”不一定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也可以是各种形状;②硬棒不一定是杠杆,一根硬棒要成为杠杆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力作用在硬棒上,二是硬棒能绕着固定点转动。
(2).杠杆的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③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1l);④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2l)。
强调:三点同一性: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一定在同一杠杆上,可以是杠杆上的任意位置;②两力相对性:动力和阻力是相对而言的,不论是动力还是阻力杠杆都是受力物体;③力臂可变性:力臂是指支点到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力臂可以在杠杆上,也可以不在杠杆上,也可以为零。
2、画力臂(先老师用ppt展示怎么画力臂,再师生一起总结画力臂步骤,然后学生练习画力臂,最后师生一起分析题目。
)(1).力臂的画法:①找支点:首先确定支点O;②画作用线: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③作垂线段: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④标力臂:用大括号(或双向箭头)标出力臂,在旁边标上字母1l或2l,分别表示动力臂或阻力臂。
《杠杆》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认识杠杆以及其特征。
2.认识杠杆的五要素,并能画出力臂。
3.学会用实验探究力学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教学难点:力臂的作图
教学过程:
引入:
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说出此话他的依据,引入本节。
新课:
问题和多媒体图片引导认识机械,学生实验感受机械并引入杠杆这一种简单的机械。
引导学生分析杠杆的特点,总结杠杆的定义。
从杠杆特点入手分析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让学生从图片上指出该杠杆的支点等物理量。
(适当找几位同学分析,老师并归纳总结突出重点知识)
认识动力臂和阻力臂,并从定义分析其作图方法,多媒体展示,老师引导作图并归纳作图方法,让学生展示图和作图。
(适当找几位同学展示如何作图,老师并归纳总结作图方法突破本节难点知识)
回归阿基米德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指出杠杆的不同为下一节做铺垫。
课堂小结:1.杠杆的五要素,2.力臂的作图方法
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杠杆
杠杆:画力臂的主要步骤:
定义:先找点,后画线,再作垂线段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
动力:F1
阻力:F2
动力臂:L1
阻力臂: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