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考点】清末修律的特点和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论清末修律的背景、基本情况及其特点论清末修律的背景、基本情况及其特点摘要:⽬的探讨清朝末年政府修订律法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结果陆续修订或公布了包括《⼤清新刑律》、《⼤清民律草案》、《⼤清民事诉讼律》、《⼤清刑事诉讼律》、《⼤清商律草案》、《公司律》等数⽬众多的法律。
在变法修律过程中,修订法律馆等机构组织翻译了⼏百种西⽅各国的法律⽂本和法律著作,并聘请外国法学家来华讲学,参与法律草案的研拟⼯作。
结论使得西⽅近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法律学说,有系统、成规模地被介绍到中国,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法律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从⽽也在客观上促进了⼀部分中国⼈的现代法治观念。
关键词:清末修法背景现代法律传播促进法制观念1.清末变法修律的背景所谓“清末变法”,主要是指在1901年以后,清政府在内外压⼒之下,被迫推⾏的法律变⾰活动。
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的顽固统治集团,曾经以⾎腥⼿段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
时隔不久,在中国⼤地上爆发了⼀场爱国反帝的义和团运动,严重地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
⽽⼋国联军的进⼊北京,更使清朝这个天朝⼤国的尊严扫地殆尽。
仓皇出逃的慈禧太后,深感⽆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为了缓和⼈民群众的反抗,挽救濒临崩溃的清朝统治,她捡起了戊戌变法的旗帜,以新政变法作为⾃救的⼀条出路。
光绪⼆⼗七年⼀⽉,流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下诏变法,提出“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成罔变之治法。
⼤抵法久则弊,法弊则更”,“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新”。
光绪⼆⼗⼋年⼆⽉,清廷下诏:“中国律例,⾃汉唐以来,代有增改。
我朝《⼤清律例》⼀书,折衷⾄当,备极精详。
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参酌适中,不能推⾏尽善。
况近来地利⽇兴,商务⽇⼴,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根据这道谕旨,袁世凯、刘坤⼀、张之洞举荐沈家本、伍廷芳主持修律馆“就⽬前新政宜改订者,择要译修”。
清廷遂“派沈家本、伍廷芳将⼀切现⾏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有抑治理”。
清末修律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清末社会,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各种政治学说和社会运动正不断产生着。
此时的政府,也决定推行变革,尤其是司法改革,以维护社会秩序。
遂于1910年,宣布修改《刑法》,实施新的清末修律政策。
清末修律以社会稳定为主旨,开除了改良性的特律,加强了对危害公共安全的罪行的惩处力度,采取了全面严厉的管控措施:其一,将多种犯罪合并,以此减少案件的发生;其二,改变熟知犯罪而抗拒无情的定罪,改为责令重校改正,有效加强了对重罪的惩处;其三,改善死刑的管理,积极推行改判宽恕的惩罚措施,��极减轻当时的重刑环境,倡导劳动者人性化的改造。
此外,针对乱混抗拒政府规章的洪积案件,及广义上的“割据”,修改了《刑法》以加强对任何政治活动威胁与推翻政权的行为都以叛乱罪定罪,取缔了“公报”等新闻媒介,以此来生效地限制了散播反清观念;另外,他们还建立警察体系,以行政管理手段禁止民众示威,并进行社会审查,防治散居的流动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稳定的目的。
清末修律改革,对于时代的发展格外重要,它对中国法律形成、传统文化形成与旧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法律体系和传统文化形成,比如《刑法》已更为完善;另一方面,清末修律改革也使许多落后的文化信仰渐渐减少,具有有利的社会效果。
此外,清末修律是贯彻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法制改革的发展影响甚大,使中国的法律制度趋于完善,大大的改进了旧时的刑法体系,从而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形态,给中国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总之,清末修律政策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施,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有利的社会效果,从中可见清末修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清末修律改革开始了洋务运动,从而为中国保垒近代化、走向近代,摆脱传统思想意识一举扫除障碍,是清末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法制改革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清末修律制法述略
清末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段历史,清末修律制法也为我们带来了非常有价值的财富,多年来这些法律文件已成为政治、历史和法律学研究者发现新知、探讨问题的有力工具。
清代经过百年的统治,演变出了一套完善的律例制度。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清政府开始了制定集中的、统一的律例,力图取代前朝法制中的“私法”。
清朝使用的律例普遍多样,有“国则”、“明训”、“钦定”、“礼仪”、“诰”、“太仆”、“殿诏”等,构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清末修律制法。
清末修律制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政府的权力和思想的宗教影响互相融合在一起,把官权和上帝的权利捆绑在一起,建立起一个以礼教为基础的封建司法制度。
政府介入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把官方的监管制度渗透到社会最基层。
这样的话,就使得社会规范性、纪律性大大提高,以致维护清朝统治的根本稳定。
清末修律制法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宠辱刑罚条文,用于定罪、宣判和衡量案件的重量;二是立法条文,对诉讼程序和缉拿犯罪分子提出了详尽的规定;三是礼仪条文,定义了官员的行为准则,以及节庆等文化活动的礼仪。
另外,清末修律制法还包含有许多解释性文件,主要是有关清朝官方机构和其他政治、文化和宗教机构的成员身份、级别、职位、任职权限等有关内容,以及公文、书信等文件的格式和规则。
总之,清末修律制法是一套完善的司法制度,其中夹杂着清朝的
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具有建筑一个有序而崇高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普通民众的生活的示例,更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对于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着深入了解的研究者,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者们,来说,清末修律制法都是一个极为宝贵的财富。
小议晚清刑法改革与意义本文清朝末年掌握国家统治实权的慈禧集团,为挽救清王朝的命运,打起维新派的“变法”旗号,下令变法,从而开始了晚清十年之久的变法修律。
其中以刑法改革为当时争议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环节。
回顾清朝末年的刑法改革,无论其经验或教训,都是值得后人反思的。
一、清末刑法改革的背景(一)国际背景自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殖民侵略,封建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外国侵略者打开后,伴随着外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侵入,西方法律法学也开始输入,促进了人们观念的更新,为修订法典、改良法律创造了条件。
1.帝国主义放弃领事裁判权对清朝政府修律立法有直接影响。
帝国主义为了促使清朝政府尽快修订法律,以适应和维护它们在中国获取的不断扩大的利益,英、美、日等国在和清朝政府修订商约时都表示,在清朝政府修订法律、改良司法现状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
列强的承诺促使清朝政府加速修律改革的活动。
西方资本主义逐渐认识到以华治华的重要性,因此表示要放弃领事裁判权。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意识到自己的法律制度不能与世界发展相适应,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统治利益,从而被迫进行以修订刑律为主的法制改革。
2.法律书籍的翻译。
清末翻译的东西方各国法律,不仅数量多、更加系统,翻译质量也比过去更高。
大部分翻译工作由修订法律馆承担,所翻译的法律书籍大都是清朝驻外使节通过正式的外交途径得到的,比较准确完整。
20世纪初,以修订法律馆为主的广泛而认真的翻译活动,为当时中国制定新的律法和进行变法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础,也为中国近代法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翻译各国法律书籍是清朝末年西方法律思想输入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当时落后的中国人尤其是官员更好地了解了西方的法律思想,也正是因为在思想上有了变革,才大大推动了变法活动的开展。
3.国际法学家的影响。
清朝末年的刑法改革除翻译西方法律外,还聘请西方法学家参与立法。
翻译日本刑法书籍时,清朝政府聘请了日本刑法专家来华讲学授课和帮助编定新的刑律。
晚清修律法治中国建设十六字方针【原创版】目录一、晚清修律的背景和意义二、法治中国建设的概念和目标三、晚清修律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关系四、晚清修律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一、晚清修律的背景和意义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危机,国家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挽救国家危机,清政府开始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并着手进行修律工作。
晚清修律是中国近代法治建设的开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法治中国建设的概念和目标法治中国建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
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晚清修律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关系晚清修律是中国法治建设的起步阶段,与当代法治中国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晚清修律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当时中国法治建设的不足之处,为现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反思的素材。
四、晚清修律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和启示晚清修律对中国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观念的变革:晚清修律使中国社会开始接触和认识近代法治观念,为后来法治中国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2.法律制度的完善:晚清修律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如宪法、刑法、民法等,这些法律制度为现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3.法治意识的觉醒:晚清修律培养了一批具有法治意识的法律人才,他们对中国法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法治建设的历史启示:晚清修律的经验和教训提示我们,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同时,法治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总之,晚清修律与法治中国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晚清修律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论清末的法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作者:陈昊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7期【摘要】清末法律变革是清朝末年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是为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具有它的反动性;同时它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引进了一些近代的法律思想和原则,变革本身对中国社会,中国法制发展的进程以及现代法律的发展变化都起着一定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清末;法治改革;意义清朝末年,清政府“自上而下”地实行了大规模的法制改革,它是20世纪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
虽然清末法治改革是清政府为了解决当时社会中日益激化的各种矛盾而迫不得已采取的应对措施,但其客观上却促使了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其历史意义价值不可低估。
一、清末法律变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一)删改旧的《大清律例》,制定新刑律修律是从清朝最基本的法典——《大清律例》着手的。
1902年清廷下令对自乾隆以来的《大清律例》进行删节和修改。
经过几年的修订,1901年以《大清现行刑律》的名义颁行,作为新刑律颁布前的过渡性法典。
其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1)删繁就简。
刑律共三十篇,三百八十九条,比旧律减少四十七条。
(2)除掉民事内容。
现行律将旧律中的继承、分产、婚姻、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的条款分出,不再科刑,以示民刑有别。
(3)更定刑名,改革死刑执行法。
将从隋至清沿用已久的笞、杖、徒、流死五刑,改为死刑、流刑、遣刑、徒刑和罚金,以示和各国办法无异。
刑律删除了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并规定死刑仅用绞刑的一种;笞杖改为罚金;充军改为遣刑、流刑;徒刑酌改为工艺;虚拟死罪改为徒、流;变通枷号并除站刑等苛刑。
(4)适用上满汗划一。
清代满汗在刑律上是不平等的,犯了同样的罪,对旗人处罚轻,对汉人处罚重。
《大清现行刑律》规定:嗣后旗人犯罪一律科断。
沈家本认为“名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于是在修改《大清现行刑律》的同时,由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松冈义正起草的《大清新刑律》也于1910年公布。
晚清修律浅议作者:郭笑天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3期摘要:晚晴修律历经十年,制订新刑律、确立“民商分立”的体制、制定商律、制订了程序法、组织修订了法院组织法,基本形成中国近代法律体系。
变法修律培养了民众的法律意识,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对我国正进行的法律现代化建设具有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晚晴;修律;法律意识一、晚清修律概况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清政府下令修订现行法律,同时任命沈家本、伍廷芳为法律修订大臣,负责修律事务。
轰轰烈烈的晚清修律运动开始了,此次修律随着当时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02到1905年,其主要任务是删除旧律例;第二个阶段从1906年到1911年,其主要任务是编纂大量法典。
二、晚清修律的意义(一)清末修律标志着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中华法系是以中国封建法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相应的法律制度的法文化体系。
但西方的炮火打破了中国人的迷梦,也使清朝的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自高自大中走出来,此时的中华法系在西方的法律制度下相形见绌。
当时的清政府要适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借鉴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是必须的,我们不管晚清立法的目的多么被动,或者说不管多么的不情愿,但他毕竟开始了西方法律的移植,打破了传统的中华法系,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
(二)清末变法修律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一个初步基础,基本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中国传统法律中,始终是“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诸如西方的实体法与程序法,刑法、商法、民法的分工。
但是在经过清末修律以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符合时代与历史发展的法律体系,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六法”。
第一、对刑法的改革和修订,制订新刑律1911年1月《大清新刑律》正式颁布。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虽说仍保持着旧律维护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的传统,但毕竟对传统的刑法形式和内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失为修律的一大成果”。
清末修律的历史意义
清末修律是清末政府为了改革政治制度,改善社会秩序,提高国家统治能力而
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
清末修律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为清末政府改革政治制度、改善社会秩序、提高国家统治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支撑。
首先,清末修律为清末政府改革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支撑。
清末修律改
革了清朝的封建政治制度,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结构,使政治制度更加现代化,更加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
其次,清末修律为清末政府改善社会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支撑。
清末修律改
革了清朝的封建社会秩序,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结构,使社会秩序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
最后,清末修律为清末政府提高国家统治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支撑。
清末修
律改革了清朝的封建政治体制,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结构,使政治体制更加现代化,更加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了清末政府的统治能力。
总之,清末修律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为清末政府改革政治制度、改善社会秩序、提高国家统治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支撑,为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末修律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
清末修律是指在清朝末期,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始进行的法律改革。
一、修律的主要内容如下
1. 立法指导思想:提出了“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的立法指导思想,并制定了既要维护封建制度,又要满足洋人要求的修律方针。
2. 法律内容:修律的法律内容表现为封建主义传统和资本主义法律新成果的混合。
一方面,它坚持“首重尊王”及封建纲常“不可率行变革”,肯定君主专制统治和家族主义;另一方面,它又标榜“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和“原本后出最精确之法理”。
3. 法律体系:改变了沿用两千年的“诸法合体”的基本法典的编制原则,明确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刑法与民法、商法的分工,编订了法院组织法,制颁了若干行政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
4. 审议程序:清末修律后期规定的主要法典由资政院加以审议的程序,与独裁擅断的封建立法程序相比,已经有所不同。
二、清末修律的历史意义在于
1. 修律实质是为维护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
2. 清末修律改变了沿用两千年的“诸法合体”的基本法典的编制原则,明确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刑法与民法、商法的分工,编订了法院组织法,制颁了若干行政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
3. 清末修律后期规定的主要法典由资政院加以审议的程序,与独裁擅断的封建立法程序相比,已经有所不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清末修律相关史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论述清末变法修律的内容及其影响引言清朝晚期,由于外强中干的局面不断暴露出来,国力日渐衰弱,社会各界普遍呼吁进行变法来振兴国家。
为此,清政府决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修律的尝试。
本文将探讨清末变法修律的具体内容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清末变法修律的内容1.变法措施清末变法修律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措施:a.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历史悠久,但在清朝末年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选拔优秀人才。
因此,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度,改为设立新式学堂,推行近代教育制度。
b.推行新式教育清政府在各地兴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受到现代科学文化的熏陶。
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培养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改革军制清政府深知军队改革对于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军制改革,包括增加军费开支、改良武器装备、建立现代化军队等,以提高国家的自卫能力。
d.促进科技发展清政府意识到科技发展对于经济繁荣的重要性,开始积极鼓励科技研究和创新。
他们设立了一系列科学机构,引进外国专家,并奖励科学家和发明家,以推动科技进步。
2.修律步骤除了改革措施,清政府还采取了修律的措施,旨在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
修律的步骤如下:a.查明现行法律制度的问题清末政府派遣官员深入各地调查现行法律制度的弊端和不足之处,确定需要修律的方向和重点。
b.修订法典和司法制度清政府成立法律专家组,对现行法律进行彻底审查和修改。
他们修订了《大清律例》,并完善了司法制度,加强了对法官的监督和评审机制。
c.推行新法律修订完成后,新的法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清政府通过教育宣传和司法改革等手段,让全体公民了解和遵守新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清末变法修律的影响清末变法修律对中国社会和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促进了社会进步推行新式教育和科技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到现代科学文化,思想观念逐渐更新。
这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清末时期的变法与修律⼀、预备⽴宪与宪政改⾰★(⼀)历史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被迫与西⽅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西⽅列强获取了领事裁判权,使清政府的司法主权遭到践踏。
1900年到191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被迫进⾏⾃上⽽下的修律变⾰。
★★★(⼆)《钦定宪法⼤纲》《钦定宪法⼤纲》是清王朝于1908年颁布的宪法性⽂件。
由宪政编查馆编订,1908年8⽉公布。
制定“宪法⼤纲”是清政府“预备⽴宪”的⼀个步骤,《钦定宪法⼤纲》是中国历的第⼀个宪法性⽂件。
《钦定宪法⼤纲》⽆论在结构形式上还是在条⽂内容上,都体现了“⼤权统于朝廷”的精神。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皇帝专权,⼈民⽆权。
★★(三)⼗九信条《⼗九信条》全称《宪法重⼤信条⼗九条》,是清政府于⾟亥⾰命武昌起义爆发后抛出的⼜⼀个宪法性⽂件,是清代统治者⽴宪骗局最后破产的记录。
《⼗九信条》在形式上被迫缩⼩了皇帝的权⼒,相对扩⼤了国会和总理的权⼒,但它仍然强调“⼤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尤其是它完全着眼于皇帝和国会的关系,对⼈民的权利只字未提。
★★(四)咨议局与咨政院1.咨议局。
咨议局是清末“预备⽴宪”时期清朝政府设⽴的地⽅咨议机关,并⾮真正的民意机构,只不过是在各省督抚严格控制之下的附属品。
★★2.资政院。
资政院是清末“预备⽴宪”时期清政府设⽴的中央咨询机构。
⼆、主要修律内容★★★(⼀)《⼤清现⾏刑律》这是清政府于1910年5⽉15⽇颁⾏的⼀部过渡性法典。
其主要内容有:1.改律名为“刑律”。
2.取消了《⼤清律例》中按吏、户、礼、兵、刑、⼯六部名称⽽分的总⽬,将法典各条按其性质分属30门。
3.对于继承、析产、婚姻、⽥宅、钱债等纯属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科刑。
4.废除⼀些残酷刑罚⼿段,如删除了凌迟、枭⾸、戮⼫、刺字等刑罚和连坐制度,将主要刑罚确定为死刑(斩、绞)、遣刑、流刑、徒刑、罚⾦等五种。
5.增加⼀些新罪名,如妨害国交罪、妨害选举罪、私铸银元罪及破坏交通、电讯的犯罪等。
中国法制史专题分析清末及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清末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于1908年颁布的宪法文件。
由宪政编查馆编订,1908年8月公布。
制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一个步骤,钦定宪法大纲也就成了中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共23条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力义务”。
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
最突出的特点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
其实质在于给封建君主专制披上宪法的外衣,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君主的绝对权力,体现了清朝贵族企图继续维护专制统治的意志和愿望。
十九信条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抛出的又一个宪法性文件。
也是清朝统治者立宪骗局最后破产的记录。
十九信条在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国会和总理的权力,但它仍然强调“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尤其是他完全着眼于皇帝和国会的关系,对于人民的权力只字未提,更是暴露出其虚伪性。
第二节清末修律大清现行刑律是清政府于1910年5月15日颁行的一部过渡性法典。
变化主要体现1、改律名为刑律2、取消了大清律例中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名称而分的六律总目,将法典各条按其性质分隶三十门。
3、纯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科刑。
4、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手段,将主体刑确定为死刑(斩、绞)、遣刑、流刑、徒罪、罚金等五种。
5、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妨害国交罪、妨害选举罪、私铸银元罪以及破坏交通、电讯的犯罪等等。
但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大清新刑律分总则和分则两编,共53章,411条,另附有《暂行章程》5条。
1、成为一部纯粹的专门刑法典2、将整部法典分为总则与分则两部分。
3、将刑罚分为主刑和从刑。
主刑有死刑(绞一种),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居留、罚金;从刑有剥夺公权和没收两种。
4、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和近代刑法学的通用术语。
如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属于近代意义上的新式刑法典。
但没等施行清朝就灭亡了。
大清民律草案分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五编。
清末修律原因及其意义探究
潘国宏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直接面临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法律文化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强烈冲击。
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接受与中国法律传统完全异质的西方法治观念和法律体系。
因此,对清末修律的历史进行理智而冷静的分析,全面反思清末修律发生的原因,正确评价其立法成就和历史意义,对中国当前法治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潘国宏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论清末修律的原因及其意义
2.清末修律之动因与意义分析
3.清末修律原因新探
4.论清末修律的原因、价值及其局限性
5.清末修律的方法与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有哪些历史意义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对以后的民法立法有一定影响。
草案由沈家本、伍廷芳、俞廉三主持的修订法律馆起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简介及历史意义,希望能帮到大家!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①民律前三编以“模范列强”为主。
这三编的'内容主要以西方各国通行的民法理论和原则为依据,对中国旧有习惯未加参酌,因而体现出明显的资本主义民法的特征。
②民律后两编“以固守国粹为主”。
根据民律草案的起草原则,涉及亲属关系和与之相关联的财产关系,以及继承方面的规定,均以中国传统为主,体现了浓厚的传统色彩。
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内容《大清民律草案》条文稿共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1569条。
其中,总则、债权、物权三编由松冈正义等人仿照德、日民法典的体例和内容草拟而成,吸收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民法的理论、制度和原则。
而亲属、继承两编则由修订法律馆和礼学馆起草,其制度、风格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保留了许多封建法律精神,仍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格局。
[在《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后仅两个月,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的腐败统治随即迅速崩溃。
因此,这部民律草案并未正式颁布与施行。
《大清民律草案》遵循的立法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采纳各国通行的民法原则.(2)以最新最合理的法律理论为指导。
(3)充分考虑中国特定的国情民风,确定最适合中国风俗习惯的法则,并适应社会演进的需要。
大清民律草案的历史意义清末,沈家本等人制订的《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部门法意义的民法典,其内容显露出的私权精神至今无法企及。
可惜,该民法典草成于宣统二年,修订时,经“反复详为核阅,逐条添附按说,阐明立法之理”,于宣统三年九月编纂完成。
这部史称中国的“第一次民草”即《大清民律草案》,因清廷的迅速覆灭而未施行,但该法典举凡五编一千五百六十九条,其内容之详,体例之完备,蔚为大观。
【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有哪些历史意义】。
【疑难考点】清末修律的特点和意义
【疑难考点】清末修律的主要特点和历史意义
1、清末修律的主要特点是:
(1)在立法指导思想上,修律自始至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方针。
清政府迫于激变的时局,不得不“改弦更张”、“参酌各国法律”进行变法修律,但在根本问题上又坚持修律应“不戾乎中国数千年相传之礼教民情”。
因此,借用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坚持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内容,即成为清朝统治者变法修律的基本宗旨。
(2)在内容上,修律表现出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和西方资本主义法学最新成果的混合。
一方面,清末修律坚持君主专制及伦理纲常“不可率行改变”,在新修新订的法律中继续保持肯定和维护专制统治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标榜“吸收世界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大量引入西方法律理论、原则、制度和法律术语,使得保守的封建内容与先进的近代法律形式同时显现于新订法律法规之中。
(3)在法典编纂形式上,修律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诸法合体”的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分别制定、颁行或起草了有关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法院组织法等方面的法典或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
(4)修律实质是为维护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
修律是在保持君主专制政体的前提下进行的,既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也没有真正的民主形式。
清末修律活动虽然在主观上讲是一种被动的立法活动,本身也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和局限性,但在客观上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法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修律导致中华法系走向解体。
随着修律过程中一系列新的法典、法规的出现,不仅传统的“诸法合体”的形式已被抛弃,而且中华法系“依伦理而轻重其刑”的特点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2)修律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通过清末大规模的立法,参照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和司法体制,对后世特别是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党政府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3)修律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和传播了西方近现代的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
修律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和传播了西方法律学说和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使得近现代法律知识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从而促进近代法治观念的逐步形成。
(4)修律在客观上有助于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法学教育的近代化。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
判断师资力量关键在于综合实力,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由一、两个教师包到底的,是一批教师配合的结果。
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
凯程考研名师云集,李海洋、张鑫教授、方浩教授、卢营教授、孙浩教授等一大批名师在凯程授课。
而有的机构只是很普通的老师授课,对知识点把握和命题方向,欠缺火候。
对该专业有辅导历史:必须对该专业深刻理解,才能深入辅导学员考取该校。
在考研辅导班中,从来见过如此辉煌的成绩:凯程教育拿下2015五道口金融学院状元,考取五道口15人,清华经管金融硕士10人,人大金融硕士15个,中财和贸大金融硕士合计20人,北师大教育学7人,会计硕士保录班考取30人,翻译硕士接近20人,中传状元王园璐、郑家威都是来自凯程,法学方面,凯程在人大、北大、贸大、政法、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院校斩获多个法学和法硕状元,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
在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凯程战绩的最好证明。
对于如此高的成绩,凯程集训营班主任邢老师说,凯程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与我们凯程严格的管理,全方位的辅导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本科都不是名校,某些学生来自二本三本甚至不知名的院校,还有很多是工作了多年才回来考的,大多数是跨专业考研,他们的难度大,竞争激烈,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同学们的刻苦学习,是很难达到优异的成绩。
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凯程老师详细沟通一下就清楚了。
建校历史:机构成立的历史也是一个参考因素,历史越久,积累的人脉资源更多。
例如,凯程教育已经成立10年(2005年),一直以来专注于考研,成功率一直遥遥领先,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联系一下他们在线老师或者电话。
有没有实体学校校区:有些机构比较小,就是一个在写字楼里上课,自习,这种环境是不太好的,一个优秀的机构必须是在教学环境,大学校园这样环境。
凯程有自己的学习校区,有吃住学一体化教学环境,独立卫浴、空调、暖气齐全,这也是一个考研机构实力的体现。
此外,最好还要看一下他们的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