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27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231页附解析)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 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 3 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 4 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 6 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 7 课新航路的开辟第 8 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第 9 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 10 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 11 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 12 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 13 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 14 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 15 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 16 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 17 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 18 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 19 课经济体制改革第 20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 21 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 23 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 24 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 25 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 26 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测试卷模块测试卷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农业的起源 1从耒耜到曲辕犁2、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5 6综合7一、选择题1.(2017 ·湖北孝感期中 ) 《淮南子·修务训》云 : “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相土地宜 , 燥湿肥硗高下 , 尝百草之滋味 , 水泉之甘苦 , 令民知所辟就 , 当此之时 , 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 )A.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 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 , 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 :A 神农 , 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始祖 , “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说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 故 A 项正确 ;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 故 B 项错误 ; 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 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并不能反映医药学的产生 , 故 D项错误。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
这在本质上表明( )A.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B.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D.美国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的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调整”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C.扩大“福利国家”规模D.放弃凯恩斯主义理论3.1850~1914年和1950~1973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
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B.对东方的殖民掠夺C.科技革命推动发展 D.美国扶植欧日经济4.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
因此,可以推断美国( ) A.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B.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C.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D.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6.“……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该言论适用于评价( )A.“混合经济”B.“苏联模式”C.西方“福利国家”制度D.“新经济”7.供应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80年代该学派的理论被里根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滞胀”。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5《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习题及答案家大量销毁商品的目的是A、减少产品,刺激消费B、维持利润,稳定商品价格C、为了扩大再生产D、销毁过期商品,减少库存4、20 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这主要是指A、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B、各国趁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A、更多运用科技成就,榨取相对剩余价值B、迫使政府调整政策 , 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模式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由此开始了美国的新政时期,请回答5-8题。
(测试知识点3)5.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早工时的目的是A、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B、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6、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点是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7、20 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有A、提高储蓄利息,吸纳民间资金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C、实行计划经济D、扩大内需,剌激生产8、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论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的这番话主要是针对这一法令A、剥夺了美国企业的自主经营权B、规定了企业的税收等政策C、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来调整工业生产D、国家对农业进行调整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也发生了改变,请回答9-10题。
(测试知识点4)9、凯恩斯所说的“看得见的手”是指A、自由放任政策B、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企业的自身调整10、1931年美国处于“过剩危机”时,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
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习目标:1.了解井田制的主要内容和性质,认识其瓦解的历史原因。
2.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各自的地位。
3.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出现的原因,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知道中国古代封建租佃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认识租佃关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废井田,开阡陌[情景导学]思考:你能判断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土地制度?其中的“公田”归谁所有?提示:井田制。
贵族占有。
[教材导学]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时期,阶级分化严重,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井田制的内容(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2)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4)“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实质:国王名义上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4.瓦解过程(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2)加速瓦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代表性的改革有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3)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易错易混]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周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
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情景导学]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思考:承德避暑山庄属于我国古代的哪一土地所有制?提示:君主土地私有制。
[教材导学]1.时间: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选择题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方法,即用最简洁、快速、直接的方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安排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2.列宁说:“在一个患病帝国主义战斗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应付战斗,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动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他()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C.探究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D.确定了应对战斗局势的新措施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能够应对战斗,更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极大认可。
故D项正确。
答案:D3.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A.实行余粮征集制B.征收粮食税C.实现国家工业化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解析:“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是指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就是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进展社会生产,为向社会主义过渡预备条件。
答案:D4.“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斗。
”为了结束这种状况,苏维埃俄国()A.给农夫供应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B.按国家规定价格收购农夫的余粮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固定粮食税,允许粮食自由贸易解析:材料中“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说明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夫的不满,威逼到苏维埃政权,为此,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D项是新经济政策内容。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选择题1.《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
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A.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B.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C.青铜贵重,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解析:“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由此可以看出青铜主要用于武器(剑戟),铁器已用于农业生产(试诸壤土)。
故选A项。
答案:A2.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进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冶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
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B.政府鼓舞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解析:“冶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说明铁器需求量大,利润高,因而A项符合题意。
而B项与D项的说法错误,我国古代封建政府大多都实行抑商政策,汉武帝时就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所以不鼓舞私人铸铁。
材料中说的是“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进展变化的标志”,并没有说与政治环境有关,故C项错误。
答案:A3.战国时期,荀子在《荀子·大略》中写道:“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结合所学学问推断,这一时期“布衣”的穿着最不行能是哪一种材料做成的()A.毛B.麻C.丝D.棉解析:依据题干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最早被古人穿用的是动物的毛皮;以后古人又创造了利用植物的内皮纤维纺纱织布;早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古人创造了养蚕缫丝;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比中原地区早,宋末元初以来,棉花开头向中原传播。
故选D项。
答案:D4.右图为乾隆年间《棉花图》,图中附有简要说明和清乾隆帝题诗:“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列肆以敛之,懋迁者牵车以赴之,村落趁虚之人,莫不负挈纷如。
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图是我国古代画坛上的一幅著名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苏州怀胥桥商市的一幕场景。
它直接有助于我们研究( )清代《盛世滋生图》A、商业交换的起源B、商业都会的崛起C、庙会集市的萌芽D、民间集市的出现【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马戛尔尼曾说:“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
其所云云,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真正动机”是( )A、限制对外交往B、维护天朝统治权威C、实行闭关锁国D、维护封建小农经济【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史学界几乎对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着不同看法,关于“闭关锁国”有如下三种观点:甲:清朝为巩固自身统治,在对外交往中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乙:闭关锁国是对16世纪以后欧洲海盗商人不法行为的一种合理答复丙:闭关锁国是弱者对抗强者的一种自卫手段你认为以上三种观点:( )A、都有一定的合理性B、甲、乙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C、甲、丙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D、只有甲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②使用高转筒车③曾推行均田制④出现了曲辕犁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明洪武28年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姓名,年级:时间: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
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析: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分割的方块田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符合,故选A项。
答案:A2。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A.周王B.贵族C。
平民 D.奴隶解析:根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主要由贵族占有,是国有制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故选B项.答案:B3.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
“废井田,开阡陌”C。
“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解析: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答案:D4。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由“豪强”“兼并之徒”到“田主”,即体现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而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
答案:C5。
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
这种土地制度是()A。
井田制B。
均田制C。
私田制D。
公田制解析: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由材料“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可知,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项错误;该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不是公田制度,故D项错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第一课[阅读与思考]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
?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
?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
?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生产的发展。
[课中思考题]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
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1.在西欧有人将一体化进程形象地比喻为顶风骑自行车爬坡,越往上越吃力,必须奋力向前,稍一松弛便会倒下。
下列不属于“顶风”的是( )A.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B.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差异C.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激化D.民族国家利己主义意识2.1943年,后来被誉为“欧洲之父”的让·莫内在提交法兰西民族委员会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欧洲各国如果只是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重建各自的政府,强权政治和经济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欧洲就无和平可言。
”据此,欧洲成为一个共同的经济单位是基于 ( )A.恢复欧洲应有的国际地位B.欧洲统一的思想由来已久C.“冷战”格局威胁欧洲的安全D.对欧洲国家之间战争的反思3.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欧洲国家为此进行最初的实践是( )A.建立北约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C.组建欧洲联盟D.成立欧共体4.从1952年至今,欧洲的一体化不断发展,它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
这里的“整体利益”是指( )A.社会稳定、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高B.共同的农业政策和稳定的货币体系C.健全的共同市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D.稳定的货币体系与健全的共同市场5.“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 )A.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B.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发展C.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D.确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6.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
请你为右边的漫画选择合适的标题( )A.迅速兴起的不结盟运动B.不断扩大中的欧洲联盟C.日益发展的北美自由贸易区D.艰难前行的独立国家联合体7.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三大著名区域集团。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选择题1.“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峻,其根本缘由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
1920~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这段材料显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缘由之一是()A.社会生产率持续增长B.社会生产相对过剩C.工人工资水平下降D.企业内部劳资冲突尖锐解析:依据题干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幅度赶不上商品增长的速度,生产与消费的冲突激化。
故选B项。
答案:B2.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位雕塑家说:“假如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
”“玫瑰花”枯萎的缘由是胡佛()A.个人力量不足B.坚持自由放任政策C.实施国家干预的政策D.灰心无望的心情解析: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仍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导致经济萧条加剧。
题干中的材料表达了人们对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不满。
故选B项。
答案:B3.史学家艾伯特·林德利指出:“罗斯福先生是正值美国旧制度一败涂地之时就任总统的。
”这里的“旧制度”是指()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B.自由资本主义体制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D.“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解析:面对严峻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结果使危机加剧。
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因此“旧制度”是指自由资本主义体制。
故选B项。
答案:B4.《道德经》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调整工业生产,避开盲目竞争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解析: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罗斯福新政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
故选B项。
答案:B5.1933年4月5日,罗斯福政府发布行政命令,要求全部黄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块或金元券移送至联储银行。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①“肥料不足”是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②“阳光灿烂”是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③“冰雹无情”是指中国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案参考答案问题思考一:思考归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发展不平衡。
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地区分布不平衡。
民族工业大都集中在沿海一带,而广大的内地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沿海一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自然经济较早瓦解,地理条件较优越等。
(3)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自然经济相比,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问题思考二:深化探究答案答案(1)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是一种新的经济成分,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在夹缝中求生存,始终不占主导地位。
(3)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工业命运悲惨,发展艰难。
因为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工业必然在夹缝中生存。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A。
解析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等兴起;从地区分布上看,一战之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就已经是工商业中心了;B、D两项不是民族工业的特征。
2.答案D。
解析实业救国是甲午战争后出现的社会思潮,在此思想推动下,中国民族资本家致力于创办实业,推动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家徒有鸿志,却总是壮志难酬。
3.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时间1932年,此时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政策,所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
4.解析:题干信息主要涉及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情况,它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交通便利的沿海、沿江城市,而河南、河北、山东分布却很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第一课[阅读与思考]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
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
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
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生产的发展。
[课中思考题]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
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阅读与思考]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
提示: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到了明清时期雇工和佃农在法律上已享有与地主平等的身份,没有主仆之分。
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反抗斗争促成这一变化;这一变化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自我测评]1.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区别?提示:“公田”是贵族占有的田地;“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即原有村社农民的土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提示: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
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有哪几种主要形式?提示:战国以前主要是土地国有制,战国以后2000多年主要为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4.概述租佃制产生、发展的过程,简析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
提示:租佃制产生于我国战国时期,到宋代日益普遍,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在租佃关系下,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租佃制下,主佃双方订立契约,分成租、定额租以及货币地租的纳租形式,佃农获得永久租佃权利等都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上述因素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商品化发展。
第三课[课中思考题]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提示:这个思考题是和教材内容直接相关的。
《史记》中的这则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江南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效率也很低,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而《宋书》中的这则材料则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相当繁荣,人烟稠密,生产力水平已经有长足发展,生产产量大幅度提高,一个郡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满足好几个郡几年的需求。
[自我测评]1.我国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各有什么特点?提示:该题让学生结合教材第一目内容总结即可。
2.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提示: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具体内容参见“教材分析”有关内容。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参见“教材分析”的有关内容和“教学参考资料”的有关条目。
第四课[课中思考题]1.比较各种衣被原料,你能说出棉花和棉布后来居上、盛行一时的原因吗?提示:(教师讲完丝织业、棉纺织业发展情况后,参照文字阅读框所引《柳南续笔》的史料,提出此问题让学生讨论。
)一是从丝、麻、棉等衣被原料及成品的特点人手,可得出:棉布价廉于丝,质优于麻,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欢迎的衣着衣料和御寒品;二是从棉纺织业发展的过程、技术改进以及与植棉地区扩大的关系人手,可参看本课“教材分析”相关部分。
2.从生活需要出发,想一想,陶器为什么恰好在农业生产出现的新石器时代被发明出来?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新石器时代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在农业和畜牧业不但发生分工而且各自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②先民们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定居生活;③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类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泥土的物理、化学特性有了较多的了解;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几十万年用火的经验,了解到火不但能御寒、驱走野兽、烧烤食物,还能改变物质的性能,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控制火。
3.官府为什么要经营、控制手工业?提示:小农经济状态下的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能满足官府的需要;集中人力物力,生产满足统治阶级享乐需要的奢侈品;专制社会高度集权的体制也有一定影响。
[阅读与思考]想一想,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提示:①原因:小农经济及农耕文化自我封闭和保守性的大环境影响,官府的干涉和控制,手工业内部错误的竞争观念,等等。
②影响:有利于工艺传承,保证工艺水平;但另一方面,从长远来说,它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我测评]1.简述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手工业部门中的主要成就。
提示:参见本课教材内容。
制瓷等2.总结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各自的经营特点。
提示:①历程: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后来出现了从征役制向雇募制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并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明中叶以后,在许多部门里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②经营特点:参见本课“教学过程建议”中的图表。
第五课[课中思考题]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①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
②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2.想一想,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不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出现了市民娱乐活动场所(瓦子)等具备多种商业功能的专业场所。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
3.你认为当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提示:有一定合理性。
“重农”即重视从事直接生产的农民和农业,“抑商”即抑制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
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商人会利用自己积聚的财富形成一股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运转的势力,而重农抑商政策则能起到平衡商业与农业的利益分化、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阅读与思考]请思考:《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何在?提示: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赞扬了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向统治阶级提出了如何管理工商业的方法。
司马迁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在正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的社会环境中,表达了自己对商业及有关政策的不同看法,肯定了商业的价值和商人的地位,这就是《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
[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提示:①材料一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本业”,商业是“末业”,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并且驱使原来从事商业的人都从事农业。
材料二认为,商业也是“本业”,世人认为商业是“末业”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材料一的理由是:人们生产的产品有限,如果消费没有节制的话,就会产生匮乏。
从事商业的人不直接从事生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如果人们都从事农业生产,都靠自己的劳动生活,那么社会产品就会很充足,社会自然也会稳定了。
材料二的理由是:工商业本来也是古代圣王所规定的正当行业之一,商人只是实现古代圣王的愿望的人,所以工商业也是“本业”。
③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讨论此问,答案不求唯一。
2.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提示:对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应该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分析其利弊得失,不能一概而论。
答案不求唯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就此讨论和发言并对言之有理者给予肯定。
[自我测评]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
提示:①商业发展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商业起源较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但是中国商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由于受此影响,古代社会中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文明。
②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商业繁荣总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
农耕时代的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不断突破限制、一直向前的趋势,这与商业发展大势是相吻合的。
其特色之二,就是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具体内容参见教材)。
第六课[阅读与思考]请思考: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依据教材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①一般性的表现和原因:清王朝专制集权体制更趋强固,闭关自守,自然经济依旧占据统治地位。
而西方则实现了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作坊,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专制,理性战胜神学,科学战胜蒙昧。
最终工业革命将西方带进工业文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