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热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51
钢的热处理钢的热处理:是将固态钢材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不仅可用于强化钢材,提高机械零件的使用性能,而且还可以用于改善钢材的工艺性能。
其共同点是:只改变内部组织结构,不改变表面形状与尺寸。
第一节钢的热处理原理热处理的目的是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以改善钢的性能,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钢的机械性能,延长机器零件的使用寿命。
热处理工艺不但可以强化金属材料、充分挖掘材料性能潜力、降低结构重量、节省和能源,而且能够提高机械产品质量、大幅度延长机器零件的使用寿命。
热处理工艺分类:(根据热处理的目的、要求和工艺方法的不同分类如下)1、整体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调质;2、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物理和化学气相沉积等;3、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碳氮共渗等。
热处理的三阶段:加热、保温、冷却一、钢在加热时的转变加热的目的:使钢奥氏体化(一)奥氏体( A)的形成奥氏体晶核的形成以共析钢为例A1点则W c =0.0218%(体心立方晶格F)W c =6.69%(复杂斜方渗碳体)当T 上升到A c1 后W c =0.77%(面心立方的A)由此可见转变过程中必须经过C和Fe原子的扩散,必须进行铁原子的晶格改组,即发生相变,A的形成过程。
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
有两个有利条件①此相界面上成分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②原子排列不规则,空位和位错密度高。
1、奥氏体长大由于铁素体的晶格改组和渗碳体的不断溶解,A晶核一方面不断向铁素体和渗碳体方向长大,同时自身也不断形成长大。
2、残余 Fe 3 C的溶解 A长大同时由于有部分渗碳体没有完全溶解,还需一段时间才能全溶。
(F比Fe 3 C先消失)3、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残余Fe 3 C全溶后,经一段时间保温,通过碳原子的扩散,使A成分逐步均匀化。
(二)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奥氏体大小用奥氏体晶粒度来表示。
分为 00,0,1,2…10等十二个等级,其中常用的1~10级,4级以下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8级以上为超细晶粒。
钢材热处理的四种方法
钢材热处理是钢铁制造业中的一项重要工艺,它能够改变钢材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增强钢材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
现在,我们将介绍热处理钢材的四种方法。
1. 火焰淬火
火焰淬火是一种常见的钢材热处理方法,它通过在钢材表面加热的同时,使用水、油或空气急冷的方式来迅速冷却钢材。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钢材的硬度和韧性,适用于生产高强度、高韧性的组件。
2. 淬火加回火
淬火加回火是一种将淬火和加回火结合起来的热处理方法。
首先,在高温下进行淬火,然后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回火,可以使钢材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造高强度和高耐磨性的零件。
3. 退火
退火是一种将钢材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钢材改善韧性和可塑性,较好地适用于制造需要弯曲、拉伸和冲压的钢材产品。
4. 软化处理
软化处理是一种将钢材加热至高温,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钢材获得较高的可塑性和韧性,具有优良的加工和成形
性能。
总的来说,这四种方法是钢材热处理中较为基础和常见的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选择热处理方法时,需要结合不同的钢材类型和使用条件来进行选择。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一、名词解释1.过冷:结晶只有在理论结晶温度以下才能发生,这种现象称为过冷。
2.枝晶偏析:在一个枝晶范围内或一个晶粒范围内不均匀的现象叫做枝晶偏析。
3.二次相:由已有固相析出的新固相称为二次相或次生相。
4.铁素体: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称为铁素体。
5.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固溶体称为奥氏体。
6.莱氏体:转变产物为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莱氏体。
7.珠光体:转变产物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8.变质处理:又称为孕育处理,是一种有意向液态金属中加入非自发形核物质从而细化晶粒的方法。
9.共晶转变:在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成分和结构都不相同的新固相的转变过程。
10.包晶转变:在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液相包着一定成分的固相,发生反应后生成另一一定成分新固相的反应。
二、填空题1、金属的结晶过程由晶核形成和晶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组成。
2、金属结晶过程中,细化结晶晶粒的主要方法有控制过冷度、变质处理和振动、搅拌3、当固溶体合金结晶后出现枝晶偏析时,先结晶出来的枝晶轴含有较多的高熔点组元。
4、在实际生产中,若要进行热锻或热轧时,必须把钢加热到奥氏体相区。
5、在缓慢冷却条件下,含碳0.8%的钢比含碳1.2%的钢硬度低强度低。
三、选择题1.铸造条件下,冷却速度越大,则(A.过冷度越大,晶粒越小)2.金属在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其实际结晶温度(B.越低)3.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各组铸造条件下,哪种铸锭晶粒细?(A.金属模铸造B.低温铸造A.铸成薄片A.浇注时振动)4.同素异构体转变伴随着体积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致密度发生变化)5.实际金属结晶时,可通过控制形核N和长大速度G的比值来控制晶粒大小,要获得细晶粒,应采用(A.增大N/G值)6.二元合金在发生共晶转变时,各相组成是(D.三相共存)7.二元合金在发生共析转变时,各相的(B.质量固定,成分发生变化)10.产生枝晶偏析的原因是由于(D.液、固相线间距大,冷却速度也大)11.二元合金中,铸造性能最好的是(B.共晶合金)14.在下列方法中,可使晶粒细化的方法是(D.变质处理)四、判断题1。
常用的钢材热处理方法一.淬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40~60℃,保温一定时间,急剧冷却的热处理方法,称为淬火。
常用急剧冷却的介质有油、水和盐水溶液。
淬火的加温温度、冷却介质的热处理规范,见表<常用钢的热处理规范>.淬火的目的是:使钢件获得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通过淬火钢件的硬度一般可达HRC60~65,但淬火后钢件内部产生了内应力,使钢件变脆,因此,要经过回火处理加以消除。
钢件的淬火处理,在[wiki]机械[/wiki]制造过程中应用比较普遍,它常用的方法有:1.单液淬火:将钢件加热到淬火温度,经保温一定时间后,在一种冷却液中冷却,这种热处理方法,称为单液淬火。
它适用于形状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的碳钢或合金钢,工件直径或厚度大于5~8mm的碳素钢,选用盐水或水中冷却;合金钢选用油冷却。
在单液淬火中,水冷容易发生变形和裂纹;油冷容易产生硬度不够或不均的现象。
2.双液淬火:将钢件加热到淬火温度,经保温后,先在水中快速冷却至300~400℃,在移入油中冷却,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双液淬火。
形状复杂的钢件,常采用此方法。
它既能保证钢件的硬度,又能防止变形和裂纹。
缺点是操作难度大,不易掌握。
3.火焰表面淬火:用乙炔和氧气混合燃烧的火焰喷射到工件表面,并使其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立即用水向工件表面喷射,这种处理方法,称为火焰表面淬火。
它适用于单件生产、要求表面或局部表面硬度高和耐磨的钢件,缺点是操作难度大。
4.表面感应淬火:将钢件放人感应器内,在中频或高频交流电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磁场,钢件在磁场作用下产生了同频率的感应电流,使钢件表面迅速加热(2-10s)至淬火温度,立即把水喷射到钢件表面。
这种热处理方法,称为表面感应淬火。
经表面感应淬火的零件,表面硬而耐磨,而内部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中碳钢和中等含碳量的合金钢件。
表面感应淬火根据所采用的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高频、中频和工频淬火三种。
高频淬火电流频率为100~150kHz,淬硬层深1~3mm,它适用于齿轮、花键轴、活塞和其它小型零件的淬火;中频淬火电流频率为500~10000Hz,淬硬层深3—10mm,它适用于曲轴、钢轨、机床导轨、直径较大的轴类和齿轮等;工频淬火电流频率为50Hz,淬硬层一般大于10mm,适用于直径在300mm以上的大型零件的淬火,如冷轧辊等。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热处理——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冷却、改变组织得到所需性能的工艺方法。
•特点:在固态下,只改变工件的组织,不改变形状和尺寸•目的:改善材料的使用、工艺性能•基本过程:加热→保温→冷却•分类:1、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2、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第一节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实际加热和冷却时的相变点:平衡时—— A1 A3 Acm加热时—— Ac1 Ac3 Accm冷却时—— Ar1 Ar3 Arcm一、奥氏体的形成加热工序的目的:得到奥氏体F + Fe3C → A结构体心复杂面心含碳量 0.0218 6.69 0.77共析钢奥氏体形成过程:1、形核(在 F / Fe3C相界面上形核)2、晶核长大(F→ A晶格重构,Fe3C溶解,C→ A中扩散)3、残余Fe3C溶解4、奥氏体均匀化保温工序的目的:得到成分均匀的奥氏体,消除内应力,促进扩散对亚共析钢: P + F → A + F → A对过共析钢: P + Fe3CⅡ→ A + Fe3CⅡ→ A二、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影响因素1、奥氏体晶粒度•晶粒度——晶粒大小的尺度。
•本质粗晶粒钢——长大倾向较大(Al脱氧)•本质粗晶粒钢——长大倾向较小(Mn,Si脱氧)2、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1)加热温度↑,保温时间↑→ A晶粒长大快(2)加热速度↑→ A晶粒细(3)加入合金元素→ A晶粒细(4)原始组织细→ A晶粒细第二节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冷却方式:等温冷却和连续冷却。
45钢加热后,随冷却速度的增加,强度、硬度增加,但塑性、韧性降低。
冷却是热处理的关键,故必须研究奥氏体冷却过程的变化规律。
一、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1、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或TTT线)的建立•过冷奥氏体:在A1以下,未发生转变的不稳定奥氏体。
•孕育期——表示过冷A 的稳定程度•四个区域——奥氏体稳定区、过冷奥氏体区、转变产物区、转变区•三种转变类型:高温转变(A1~550℃):A → P中温转变(550~230℃):A → B低温转变(230℃以下):A → M2、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1)珠光体转变•珠光体组成:F 和 Fe3C 的机械混合物•形成特点:在固态下形核、长大是扩散型相变•形态:A1~650℃:珠光体 P 20HRc 片状650~600℃:索氏体 S(细P)…600~550℃:托氏体 T(极细P又称屈氏体)40HRc 球状—— Fe3C 呈球状•珠光体性能珠光体片越细→ HB↑,σb↑且δ↑,αk↑C%相同时,球状 P 比片状 P 相界面少→HB↓,σb↓,δ↑,αk↑(2)贝氏体转变•贝氏体组成:过饱和F 和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形成特点:在固态下形核、长大是半扩散型相变•形态:550~350℃:上贝氏体(B上)羽毛状组织塑性差40-45HRc 350℃~ Ms:下贝氏体(B下)针片状组织综合性能好45-50HRc过冷奥氏体在Ms点以下,A→M属连续冷却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