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27.75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体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所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和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为文化。
l 分类l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指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又称大文化1)文化的结构① 物质文化层: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为目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 制度文化层:由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文化成果:经济,婚姻,家族,制度,法律,宗教组织等③ 行为文化层:表现为民风民俗,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④ 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社会心理社会责任形态(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宗教)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2)狭义文化:精神创造活动及结果,又称小文化(属于心态文化层的范畴)注意重点: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例子:中国古代:文化文治教化开始专注于精神领域1871念得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文化核心:传统价值观56页思考题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陈寅恪拉丁文,culture 含有耕种、居住、等多重含义中国文化的主旋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l 中国文化的优劣: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a)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b) 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c) 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d) 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② 中国文化的劣根性a) 没有民主,不重科学b) 强调整体,不重视个人自由。
③ 全球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a) 文化贡献,各种思想,和而不同。
④ 四种文化思潮:中体西用,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
l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① 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② 认识国情③ 创造未来学习方法:① 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相结合② 典籍和社会观察结合③ 批判和创新相结合l 专题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l 影响因素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等疆域: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2.禅宗:始于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3.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和崇拜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时完善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分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6.拱手礼:双手和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理念9.四谛八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四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道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唉一切物类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包含万物,对待事物由兼容并包之心1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与国家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13.七出三不去:“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
“三不去”指千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漫漫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15.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二、简答1.简述道家与道教,并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答:道家是学术学派,不是宗教。
但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超凡脱俗,道教在此基础上再行演绎,形成出世的人生观,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密2.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答: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五常道德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指的是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义指的是正义和公平;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的是智慧和学识;信指的是诚实守信。
3. 孝道和家族伦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道和家族伦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孝道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道和无为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原则,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陀与佛教教义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的教义。
佛教教义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可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文化”界说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文化”界说(一)“文”的释义及扩展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
”(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
”2、“文”的多重引申义(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
《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中文的文化西文中的文化:结论2:广义与狭义(一)广义的“文化”1、广义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
2、广义文化的结构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第一讲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
冠居“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
是儒家的“五经”之一(《易》《书》《诗》《礼》《春秋》)六经之首。
道家以它为“三玄”之一(《老子》《庄子》《易》)。
2、《周易》一书的组成部分。
(易经、易传) 3、《周易》卦形中的两种基本符号及其代表意义。
两种基本符号―阴阳二爻阴(--)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代表静态的。
阳(――)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代表动态的;4、翻译“《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即天道的运行刚健不辍,人应该像天那样不受任何外力的影响,不断努力,发奋图强。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就是说地滋养万物,承载世界,心怀敦厚,福泽无边,地载万物而成其广,海纳百川而成其大,人也应效法大地这种虚怀若谷、无所不容、会通万物的精神,能够包容各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以此倡导“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5、“三才”指什么?(天、地、人。
三才中“人”的概念包括人、鬼、神、万物。
)第二讲1、孔子的生卒年,生活的时代及其历史地位。
(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推行“礼”,倡导“仁”,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
后人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2、何为“三孔”?(孔府、孔庙、孔林)3、孔子的社会理想及思想核心是什么?(1)社会理想:(周公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恢复周礼(“礼”,规范社会秩序。
)希望回到“礼乐征伐”的西周时代使社会归于一种秩序井然,长幼尊卑各得其所的状态。
(2)思想核心:“仁”,规范人的行为思想。
什么是“仁”?――是人们追求目标和应当达到的思想境界,是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文化得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得文化(1)广义得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就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得大文化观。
(2)狭义得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得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得文化就是指沿袭传统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得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得艺术文化。
3、文化得本质就是自然得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A、人之外得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得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得自然。
即人得“有机身体”(3)自然得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得能动得现实得改造。
B、人自身躯体得全部得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得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与精神需要)得过程。
4、文化得一般特征(1)从文化得形成上来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与超个人性。
(2)从文化得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得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得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得功能定义:文化得功能就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得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与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得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就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与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就是潜移默化得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得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就是指人得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与产品得总与(2)制度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得各种社会规范得总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包含了各种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科学发展,以及丰富的生活习俗。
它们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智慧结晶。
一、哲学与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它的哲学和道德观。
儒家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忠诚、礼敬、智慧和信实。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佛教也在中国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这些哲学和道德理念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运行。
二、艺术与文学中国的艺术和文学传统同样丰富多彩。
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无比的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技艺展示,更是情感表达、思想交流的媒介。
同时,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庙宇、宫殿、园林,体现了和谐之美和对自然的尊重。
三、科学与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有深远的历史。
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全世界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外,中医、天文、算术等领域的研究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生活习俗与节庆中国的生活习俗和节庆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充满了家庭和社区的团聚与欢乐。
婚丧嫁娶等重要事件,也有一整套的习俗和仪式。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代表着多元、精致、和谐的生活哲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流淌着古老而深沉的智慧。
它包含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创造,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然而,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发挥出新的活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文化,提取其中的有价值元素,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构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贡献力量。
一、文化总论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二、中国文化(一)文化背景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潘斌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同时又具有儒道互补特色的文化体系。
第一节先秦:中国文化的萌芽与争鸣中华民族三个大的文化区1.黄河中下游的河洛文化区(中华文化主要起源),代表: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2.长江中下游的江汉文化区,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3.黄河下游和黄淮之间的河岱文化区,始祖为伏羲氏,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基本经济单位和生活群体,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连续的阶段。
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夏商周时期,即青铜文化时期本时期重要文化事件:文字的产生(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a)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六种形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b)世界上早的三种文字符号:埃及的圣书体、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汉文字。
本时期形成两个重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族权和政权合一的家国同构的特点。
《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我国早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元典,周文王作由卦象、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阐释卦象顺序: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运用阳爻和阴爻排列组合形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春秋战国以诸子百家为文化标志,尤其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司马谈将诸子划分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西汉刘歆总结出十大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诸子之中,儒墨两家是显学,其次是道家、法家和阴阳家春秋战国杰出人物:1.史学家左丘明《春秋左氏传》2.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3.诗人屈原《离骚》、《九歌》、《九章》4.政治家管仲、商鞅、晏婴5.外交家苏秦、张仪6.医学家扁鹊7.水利家李冰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中国文化两个重要思想:1.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的特色和命题)2.民本思想(有重大实践意义)春秋战国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第二节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文化统一的基本政治条件: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尊儒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今文经”:田何传的《易》、伏生传的《书》、申培传的《诗》、堂生传的《礼》、公羊和穀梁传的《春秋》“古文经”:《尚书》、《礼》、《孝经》、《论语》、《春秋左氏传》、《周官》董仲舒的新儒学与经学结合演变为谶纬学。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1)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
“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
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
(2)制度创新:宗法建构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3)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
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1)孔子成就A.创立儒家学说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2)基本思想A.仁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仁的内涵: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d.人道之根本B.礼制思想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
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a.将周礼的肯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更理论化了b.强调道德教化注:礼的辩证看法P49C.认识论思想a.强调以知(智)为认知手段,“学而知之”是孔子认识论的主流b.重视耳目见闻,认为它是知识的可靠来源c.强调知行合一d.学思结合等学习方法D.教学经验: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2.孟子学说及影响(1)基本思想A.性善论:仁学的心性学根据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仁政就是从根据这种本性提出来的。
不忍人之心又叫恻隐之心。
除此之外,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知之端也。
”据此,孟子还提出了一套修养方法:a.“反求诸己而已”,也就是主观的反思,保持四心;b.“养心莫善于寡欲”,尽量减少欲望;c.休养“浩然之气”;d.“求其放心”,如果有了违背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天赋的本心,把它找回来。
B.良知说孟子认为,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获得的。
他称这种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有的知识,才能为“良知”,“良能”。
他认为,“问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就是说,学习知识没有别的途径,只要把他放弃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
他还说,“尽其心矣,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就是说,只要充分发挥天赋的四心,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进而了解到天的意思,掌握天给人们安排的命运。
“尽心”,即孟子所谓的“思诚”是“天之道”,即天的根本法则,而“思诚者人之道也”,忠诚地实行“诚”是做人的根本法则,“诚”的中心内容是“善”,“思诚”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明乎善”。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不必依赖于客观存在,只要在主观上做到“诚”,即“明乎善”,万事万物就都具备在我心中了。
C.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分工说D.“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主张推行“井田制”,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辉煌命题。
民本思想的论述有:轻刑薄税,制民以产;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
孟子的上述思想达到先秦民本思想的最高峰。
注:孟子井田制的实质P55:孟子一方面希望用这种土地制度来限制由军功,垦荒等上升而来的新兴地主阶级扩大土地的占有;另一方面,又企图用这种剥削方式来束缚农民,把农民牢牢固定在土地上,以供封建领主的剥削。
三.宋明理学的流变1.北宋五子与宋代理学的开端和奠基者北宋五子指:周敦颐(理学宗主)邵雍(象数学家)张载(关学领袖)程颢,程颐(理学的奠基者)(1).周敦颐a.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观把道教的“无极”视为宇宙的本源,把儒家的太极视为无极的派生物,由无极而为太极,由太极的阴阳运动而生五行,由五行的运动而生万物,生男女,万物生生变化无穷。
他构制的《太极图说》建立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
b.提出一种新的伦理观以“诚”为最高道德伦理境界,更进一步将《太极图说》的宇宙图式与“诚”——“几”(善几,恶几)——“德”(爱宜礼通守和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范畴勾通起来,从而显示了理学释道宇宙论,认识论的理论成果以构造伦理哲学的基本趋向。
还提出了“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
(2).邵雍以“太极”为宇宙的本体。
他指出太极为心,以心为太极,则万事万物生于心;宇宙的法则就是我心的法则;人的认识不在于如何把握客观世界,而是如何认识自心。
这样,邵雍便将儒学原来的经学传统转换为心性之学,从而为理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3).张载他开创的关学和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称为力学的四大派。
他的名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是一位唯物论的气一元论者,他以“气”为本体,解说了宇宙万物的形成变化过程,驳斥了原始迷信到释道理论的各种唯心主义。
然而,他和其他理学家一样,更为关注的是重建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轴心的孔孟之道。
他深入探讨了天(宇宙)人(万物)合一的关系,代表作《西铭》使伦理学获得本体论的论证。
他提出的“心统性情”,“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所知”与“见闻所知”等命题是理学基本命题。
(4).二程2.二程的天理论:伦理的本体化构造了一个以“理”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
认为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都是天理的表现,要顺应天理,所以要严格遵循封建秩序。
他们把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度和伦理原则,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程颢:主观唯心主义,开启了陆王心学。
认为理心一体,万物皆在我心中,不需要认识了解客观世界,只要认识自心即可。
程颐:客观唯心主义,开启了程朱理学。
认为理重在指客观事物之所以然,一物须有一理,但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所以万物之理就是一个天理。
强调形而上于形而下的区别。
3.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1).自然观:坚持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本论,特别是程颐的理气说,认为理货天理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因天理而存在,都是由最基本的理产生承载。
在宇宙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上,着意发挥“理一分殊”的思想,认为“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源”。
(2).人性论:继承和改造了张载,程颐等人的思想,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纳入自己的体系。
朱熹认为性是天理的体现,人是禀气而生的,万物也是由气而构成的。
天性之命和气质之性分别的意义在于强调人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克服人类的那些本然的劣根性,即要在其气质之性上下功夫。
(3).修养论:大体继承二程特别是程颐的思想而又有所发展。
在持敬问题上,朱熹把程颐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两大修养纲目发挥为“持敬说”和“格物致知论”,认为敬是为学修养的立足点,居敬不是目的,只是功夫,居敬的目的是“穷理”,而穷理又是“格物致知”的功夫。
“格物”指体验作为外在性规范的天理,“致知”是指悟到伦理本体并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
“格物”到“致知”实际上便是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即伦理学上的“自律”。
影响:经朱熹构造,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理秩序为本体轴心的儒学体系得以建立。
其价值在于总结先前儒家学者的贡献,回答了当时所能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与自信。
注:王朱思想的异同P69 4.“宇宙即吾心”:陆九渊心学从“吾心即宇宙”出发,陆九渊进一步提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心即礼也。
”心和理是同一个概念,同为宇宙的本源。
人的仁义礼智四端也是天赋予的,是人内心根本就有的,不用向外探求。
他认为,“自存本心”是人生的基本功,只要自存本心就能充分了解和认识天下事物和其理,做到一理通则万理通。
所以,人最重要的就是向内用功,发明本心,按照发明本心的理来做,一言一行,自然都是对的,都是按照圣人的指导去做。
陆九渊的观点来自程颢,也继承了孟子“尽心”的学说。
他主张“安坐瞑目”,显然收到佛教“顿悟”修炼方法的启示。
5.王阳明心学:高扬人的主体性(1).以“心”为主体张载建立了理学,朱熹集大成,而王阳明则造成理学的瓦解。
“心学”是一种高扬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王阳明的“心”本体论,以心为万物主宰,进而从主体的角度去关照万物。
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指明了人是世界的主体。
立足于心的本体论,王又提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理”等重要命题。
既然人人有心,人人心中也就有理。
以心去裁判外间事物,一切是非价值便有了重估的必要。
是与非,不听任于众口之然否,而定于吾心之会契与否。
“满街圣人”即是证明。
(2).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知行合一也是强调主体实践(道德行为)的能动性。
所谓“知行合一”即“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义处即是知”,这实际上是把一切道德归结为个体的自觉行为。
他还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为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王还提出了“致良知”的纲领性口号。
良知是本体,就无待于外,“致良知”也就意味着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去证实,肯定和扩展人的存在,“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这就在强调伦理学的意识自律的原则上,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历史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意识。
(3).学说影响王的初衷是要修补由程朱理学僵化造成的封建意识形态的缺漏。
他的“破心中贼”论鲜明地表露了他巩固封建秩序的宗旨。
但高扬人的主体性,否认外在规范管辖“心”禁锢“欲”的必要性,也造成了对正统思想的一种反叛。
陆王心学较程朱理学更有思辨色彩,对后世主张独立思考,冲破“坐而论道,不求开拓进取”的学术之风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客观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但他对人的能动性的认识是全然唯心的,他把这种能动性仅仅归结为人的仁爱之心对他人及天地万物的爱怜,以及由此情感而产生的仁民爱物,修齐治平等伦理,政治行动,而完全不领会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