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6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勤俭,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忠孝廉耻勇
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
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没有24个字,完整顺序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1、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2、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3、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
4、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
5、信:儒家的伦理范畴。
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6、忠:儒家的道德规范。
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
7、孝:儒家的伦理范畴。
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
8、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
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9、节:气节和节操。
10、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
“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11、勇:儒家的伦理范畴。
指果断、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
12、让:指谦让、礼让。
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忠孝礼义十二个字详解
忠孝礼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个核心价值观之一,每个字都代表着一种道德准则。
以下是对忠孝礼义十二个字的详细解释:
忠:忠诚、忠实、忠心耿耿,是指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对事业等的忠诚。
孝:孝顺、尊老爱幼,是指对父母、长辈等的孝敬和关爱。
礼:尊重、尊严、尊贵,是指人际关系中的礼节、规矩和尊重。
义:正义、公正、道德,是指对事物、对人、对社会的正义和公正。
诚:真诚、诚实、诚信,是指人际关系中的诚实守信和真诚待人。
恕:宽容、原谅、体谅,是指对别人的过错宽容、理解和原谅。
智:明智、聪明、博学,是指对知识、对事物的认知和掌握。
勇:勇气、坚强、敢为人先,是指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
谦:谦虚、谦逊、谦和,是指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保持谦虚和低调。
让:谦让、让步、让利,是指在人际关系中的让步、让利和妥协。
信:信任、信仰、信心,是指对别人和事物的信任和信仰,以及对自己的信心和信仰。
义:仁义、人情、情义,是指对人类、对社会的关爱和情感。
这十二个字涵盖了忠诚、孝敬、礼仪、正义、诚实、宽容、明智、勇敢、谦虚、让步、信任、关爱等方面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仁义礼智信24字格言
1义气为本
“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精神领域最精深的思想。
阐发了人类行为规范的严格标准,它代表了华夏文明一脉相传孕育出来的深厚文化底蕴。
“仁”,仁者,有仁义之心,仁慈恳厚,是以仁爱来表达人性最基本的尊重,仁者心胸宽广,心肠慈悲,为众生着想,体恤他人,慷慨宽厚,对人和谐相处。
“义”,义者,尊重社会公德,朴实守信,决不贪图二心,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权力成为社会正义的工具,做到诚实守信,忠诚可靠,廉洁奉公,履行应尽的义务。
“礼”,表达文化情义,彰显气节风度,礼来自于内心,成就了社会良好秩序。
形式上可以宗教仪式,也可以其它形式,但内容千变万化,以重视精神世界和灵魂世界为主,它可以增强感情,增进彼此和谐,传递友谊。
“智”,客观识别权力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判断正义正当步骤,运用智慧求索良策,发挥智谋勇于创新,大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真正的“智”。
“信”,尊重他人,做到心诚实意,精神上坚守正义,坚决反对任何虚伪虚假行为,信任他人,以善良和信念去支持伟大事业,将自
己的精神注入社会,服务大众,达成和利益大家的公平交流,这就是“信”。
“仁义礼智信”,中国的优良传统礼仪,传扬着友爱、和谐、谦让、诚信等理念,这是中华文明的当家之道,我们古人认为,以义气为本,才能使众人和谐相处,每个人都要记住这四字,在实践中见真理,遵守仁义礼智信,把它融入到生活中去,这家气不但能增强感情交流,更能够把社会公德氛围铸就得更加火热。
忠孝仁义礼智信
古人对忠孝仁义礼智信有特殊的恪守情怀!也是为人处世的一条行为准绳,甚至放到今天,也是传家宝。
忠诚于国家、君主为忠。
不管古时还是今日都讲究对父母,对祖辈的人伦孝道,是属孝的范畴。
仁为做人的原则,讲究人性善良敦厚。
义是处世讲道义,有原则,不胡作非为,为人所敬重之义!礼则为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真诚,有礼乐尊卑有序之意。
智是要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书明理,格物致知,只有读书才有智慧,才能更好的践行仁和礼。
信指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的诚信,讲信用,要言而有信,不马虎不妄语,不夸夸其谈,要有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七个字也诠释了古人对修身养性,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一种智慧和行为世范,值得学习,模范!。
【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仁义礼智信24个字理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仁:关爱他人,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2.义:公正合宜,符合社会道义
3.礼: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
4.智:求知识,明理性,发挥智慧
5.信: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正文
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
下面我们来详细理解一下这 24 个字的含义。
首先是“仁”。
仁的意思是关爱他人,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以仁为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充满爱心,和谐相处。
接下来是“义”。
义的意思是公正合宜,符合社会道义。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坚持正义,维护公平,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道义。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公正,人们才能安心生活。
然后是“礼”。
礼的意思是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遵循礼仪,尊重他人的习惯和风俗,不侵犯他人的尊严。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人们才能友好相处。
再来是“智”。
智的意思是求知识,明理性,发挥智慧。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把握生活。
最后是“信”。
信的意思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诚实待人,遵守诺言,不欺骗他人。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信任我们,
我们也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总的来说,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十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礼义之邦”中华的传统美德,是华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华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华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华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公民个人层面概括出的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软实力”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
特别是由于社会转型期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体制机制的不够完善、思想道德领域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人情冷漠等现象,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出现了动摇。
面对发展形势的复杂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如何形成社会共同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把公民的道德观教育提高到新的水平,成为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公民个人层面提炼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它是公民日常生活中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
爱国,即热爱祖国,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神圣、最深厚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倡导爱国,既要从情感上发自内心地爱国,也要理性冷静而不是狭隘偏激地表达爱国情怀,要成为遵纪守法、自信包容、成熟理智的现代公民。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有事业心和进取意识,要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体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弘扬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是内心的态度,信是外在的行为,诚信要求公民诚实劳动、以诚待人,为人处世讲信用、守承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优秀基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尤其要注重培养公民的诚信品格。
友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即人与人和睦友好、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人人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二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善,人可以利用自然,但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忠孝仁义礼智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忠孝仁义礼智信廉由来1、忠弦高稿军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
鲁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
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
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2、孝缇萦救父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
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
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3、仁“冯谖客孟尝君”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4、义季扎还愿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
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
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
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5、礼孔融让梨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
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6、智诸葛恪得驴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
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
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7、信明山宾卖牛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
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8、廉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一、【伯禽趋跪】周鲁伯禽。
观于桥梓。
入门而趋。
登堂而跪。
【原文】周伯禽、随康叔三见周公。
三被笞。
以问商子。
曰。
南山之阳有桥木。
北山之阴有梓木。
盍往观。
伯禽见桥高而仰。
梓卑而俯。
还告商子。
曰。
桥者父道。
梓者子道。
明日。
伯禽入门而趋。
登堂而跪。
周公嘉其得君子之教。
周公制礼。
实开礼教之源。
且尝一饭三吐哺。
一沐三握发。
以礼天下之贤士。
其子伯禽未谙礼节。
宜其三见而三笞之也。
商子以桥梓明父子之道。
俾尽乎礼。
诚不愧为君子矣。
【白话解释】周朝初年间时候。
有个周公的儿子。
名叫伯禽。
跟了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
就被他的父亲痛打了三次。
伯禽就去问商子。
这是为了什么缘故。
商子道。
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
叫做桥木。
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
叫做梓木。
你何不去看一看呢。
伯禽听了商子的话。
就去看了。
只见桥木生得很高。
树是仰着的。
梓木长得很低。
可是俯着的。
就回来告诉商子。
商子就对伯禽说道。
桥木仰起。
就是做父亲的道理。
梓木俯着。
就是做儿子的道理。
到了第二天。
伯禽去见周公。
一进门就很快的走上前去。
一登堂就跪下去。
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二、【宋桓罪己】宋桓未立。
深明大体。
遇水恤民。
言惧名礼。
【原文】周宋大水。
鲁庄公使吊焉。
公子御说。
承父命对曰。
孤实不敬。
天降之灾。
又以为君忧。
拜命之辱。
臧文仲曰。
宋其兴乎。
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
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
且列国有凶。
称孤。
礼也。
言惧而名礼。
其庶乎。
罪归诸己。
则和气致祥。
人心欢洽。
罪归诸人。
则戾气相感。
民怨沸腾。
公子御说以天灾引咎自责。
臧孙达谓其是宜为君。
有恤民之心。
厥后果称贤君。
可见人君之宜履礼爱人也。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宋国里受了重大的水灾。
鲁国里的庄公就差了人去吊问。
宋国庄公的公子名叫御说的。
受了他父亲的命。
对鲁国差来的人说道。
因为了孤的不敬。
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
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
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
就此拜受了贵国君侯的赐问了。
鲁国的大夫官臧文仲知道了这一番话。
就说道。
宋国将要兴起了。
从前夏朝禹王、商朝汤王、每每归罪自己。
所以他们的兴起来。
是很快的。
亡国的君主。
像夏朝的桀、殷朝的纣、件件归罪别人。
所以他们的亡国。
也是很容易的。
并且诸侯列国里面。
有了凶灾的事情。
就自己称孤。
这是最合于礼的。
言语既然恐惧。
称呼又很合礼。
这样说来。
宋国的兴起。
是无疑的了。
三、【鉏麑触槐】鉏麑刺盾。
奉命而来。
不贼恭敬。
竟自触槐。
【原文】周晋鉏麑、勇而知礼。
灵公不君。
赵宣子数谏。
公患之。
使鉏麑贼之。
晨往。
寝门辟矣。
盛服将朝。
尚早。
坐而假寐、麑退而叹曰。
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
不忠。
弃君之命。
不信。
遂触槐而死。
鉏麑、一力士耳。
其于赵盾。
无恩怨之可言。
非若灵辄之翳桑受惠也。
况将君命以往乎。
乃见盾之不忘恭敬。
遂不忍贼民之主。
触槐以死。
其重礼为何如乎。
而盾之获免全在礼。
人可斯须去礼乎。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晋国里有一个人。
名叫鉏麑。
生平既然勇敢。
又是很懂得礼体。
晋国的灵公却是一个无道的昏君。
他的臣子姓赵名叫盾的、后来的谥法就叫赵宣子、劝谏了好几次。
晋灵公很讨厌他。
就差了鉏麑去行刺。
可是鉏麑去行刺的时候很早。
赵宣子的寝室门、却是已经开了。
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
预备上朝去。
因为时候还早。
赵宣子正坐着小睡。
鉏麑见了这样情形。
就退了出来。
叹着一口气说。
一个人平居时候。
不忘了恭敬。
这就是人民的主人翁了。
去刺死人民的主人翁。
这就是不忠。
抛弃了君上的命令。
这就是不信。
不忠不信。
那里能够在世上做人呢。
就自己向槐树上撞死了。
四、【孔子尽礼】至圣孔子。
老聃是师。
事君尽礼。
温恭威仪。
【原文】周鲁孔子、幼嬉戏。
陈俎豆。
设礼容。
适周。
问礼于老聃。
仕鲁。
摄行相事。
事君尽礼。
入太庙。
每事问。
从而祭。
膰肉不至。
遂行。
过宋。
与弟子习礼树下。
燕居。
申申夭夭。
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
孔子为三代完人。
所尽不仅礼也。
惟礼教以周孔为尊。
周公制礼。
孔子定礼。
而礼教得以大明。
以天纵之圣。
犹问礼于老聃。
且入太庙。
每事必问。
子贡欲去告朔饩羊。
犹曰我爱其礼。
故为万世之师也。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鲁国里有个大圣人。
就是人人最尊敬的孔夫子了。
孔夫子在幼年游戏的时候。
就陈设了礼器。
装了行礼的仪容。
可见他生性是喜欢讲礼的。
到了周朝。
就在老子那儿问礼。
后来在鲁国里做司寇官。
代理着相国的职务。
他的服事君王。
非常的尽了礼节。
走进周公的庙里。
每一种事情。
都要向人家问着。
有一次、跟了鲁国的君主行祭礼。
可是烧熟的祭肉。
没有分给孔夫子。
孔夫子因为他们无礼。
没等到脱下礼帽来。
就离开了鲁国。
走到别地方去。
路过宋国地方。
和一班弟子们在树底下习练礼节。
孔夫子在平常没有事的时候。
他的容貌很舒畅。
神色很愉快。
外面虽然温和。
可是仍旧带着严肃。
外面虽然威严。
可是不流于刚猛。
外面虽然恭谨。
可是心里仍是很安泰的。
他遇着放得不正当的坐位。
就不肯坐下。
割得不方正的肉。
他就不肯吃。
可见得圣人对于小小的事情。
也是不肯苟且的。
五、【石奋恭谨】石奋父子。
敬谨持躬。
忠孝慈悌。
万石家风。
【原文】汉大中大夫石奋、无文字。
极恭谨。
四子皆以谨。
官至二千石。
因号万石君。
归老于家。
过宫门。
必下车趋。
见路马。
必式。
子孙为吏来谒。
必朝服见之。
不名。
子孙有过。
为便坐。
对案不食。
诸子相责。
肉袒谢罪。
改之。
乃许。
许止净谓石家父子。
以敬谨持躬。
故事君则忠。
事父则孝。
教子则慈。
治民则化。
文王以小心翼翼而兴周。
武侯以一生谨慎而治蜀。
至晋则竞尚旷达。
倮身相对。
子呼父名。
蔑视礼法。
遂召五胡之乱矣。
【白话解释】汉朝有个大中大夫。
名叫石奋。
他虽然没有什么文学。
可是做人很恭敬谨慎。
他有四个儿子。
个个都因为谨慎。
所以都做了吃俸禄二千石的官。
因为了这个缘故。
所以人家把石奋称做万石君。
万石君在朝廷里告了老。
回到了家里住着。
但是偶然经过皇帝的宫门。
必定跳下了车子快快的走着。
看见了皇帝所用的马。
一定俯了头、表示着敬礼。
他的子孙有做了官来见他的。
万石君必定穿了朝服才见他们。
也不再去叫他们的名字。
子孙偶然有了过失。
万石君就便坐着。
对了桌子不肯吃饭。
等到儿子们大家互相责备。
脱去了上身的衣服谢着罪。
改过了。
才答应他们。
六、【仇览自整】仇览宴居。
以礼自整。
不责妻孥。
免冠内省。
【原文】汉仇览、一名香。
为蒲亭长。
劝人生业农事毕。
乃令子弟还就学。
其剽轻游恣者。
皆役以田桑。
严设科罚。
平日宴居。
必以礼自整。
妻子有过。
辄免冠自责。
妻子庭谢。
候览冠。
乃敢升堂。
三子皆有文史才。
元最知名。
石奋子孙有过。
不责子孙。
而以对案不食化之。
仇览妻子有过。
不责妻子。
而以免冠自责化之。
陈元母告元不孝。
览以教化未至。
亲到元家。
为陈人伦孝行。
元卒成孝子。
其礼教之化人。
诚足为后世法。
【白话解释】汉朝时候有一个人。
姓仇。
单名一个览字。
又一个名字就叫香。
做了蒲县地方的亭长。
每每劝百姓们农业完了之后。
就叫子弟们去读书。
子弟们里面、或者有些轻佻游荡的。
就叫他们服役。
或是耕田。
或是种桑。
很严厉地设下了科罚的条例。
平日间在家里安居的时候。
必定用礼仪整饬自己。
妻子们偶然有了过失。
仇览每每脱去了自己的冠帽。
自己责备着自己的教化不好。
他的妻子们觉悟了。
在庭前谢着罪。
等候到仇览戴起冠帽。
才敢升上堂来。
仇览有三个儿子。
都有文史的才学。
内中有个叫仇元的。
是最有名望。
七、【卢植楷模】卢植侍师。
左右美姬。
未尝一盼。
数载如斯。
【原文】汉卢植、字子干。
刚毅有大节。
师马融。
融左右多列美姬。
植侍讲数年。
未尝一盼。
融以是敬之。
董卓议废立。
众唯唯。
植独抗论不回。
曹操尝曰。
植名著海内。
学为儒宗。
士之楷模。
国之桢干。
昭烈微时。
尝执经门下。
礼为男女大防。
人之心志。
最易为女子所移。
故孔圣尝以未见好德如好色勉人。
马融坐高堂。
施绛帐。
前授生徒。
后列女乐。
亦以试诸生之心耳。
植侍讲数年。
未尝一盼。
即此守礼一端。
可以风世矣。
【白话解释】汉朝末年间的时候。
有一个姓卢的人。
名叫植。
表字叫子干。
他的为人刚毅。
很有气节。
拜马融做先生。
马融的左右。
多排列着美貌的姬妾。
卢植在先生的面前。
侍立着讲书。
有好几年。
没有一次把眼睛去看她们的。
马融因为这个缘故。
所以很敬重卢植。
那时候有一个大奸臣名叫董卓的。
聚合了朝廷的臣子。
会议废立皇帝的事情。
许多的人都畏惧董卓的威权。
只有唯唯的答应。
独有卢植说着反对的论调。
曹操曾经称赞他说道。
卢植的声名。
彰著于四海之内。
他的学问。
可以做儒家的宗师。
是读书人的模范。
是国家的干材。
蜀汉昭烈帝贫贱的时候。
曾经在卢植的门下受业。
八、【孙晷温恭】孙晷独处。
未尝倾斜。
穷老告索。
欣敬有加。
【原文】晋孙晷、恭孝清约。
每独处幽暗之中。
容止瞻望。
未尝倾斜。
虽侯家丰厚。
而布衣蔬食。
躬耕垄亩。
诵咏不废。
欣然独得。
亲故有穷老者数人。
恒往来告索。
人多厌慢之。
而晷欣敬逾甚。
寒则同寝。
食则同器。
朝野称之。
人能于独处幽暗之中。
容止瞻望。
常不倾斜。
则其动容周旋。
必中礼矣。
人能于穷老告索之时。
有求必应。
不生厌慢。
则其敬老怜贫之礼尽矣。
况事父孝。
事兄恭。
喜人善。
畏闻人恶。
非深于礼者不至此。
【白话解释】晋朝时候。
有个姓孙名晷的人。
他的为人恭谨孝友。
清静俭约。
就是独自一个人住在幽暗的地方。
他的容貌举止。
和两目观望的时候。
没有倾斜一些儿的。
虽然他的家里。
因为是封侯的。
所以很富厚。
可是他穿的是布衣。
吃的是蔬菜。
并且亲自在郊野里耕种田地。
仍旧不废弃读书吟诗的功课。
他很欢欣地、似乎有独得的快乐。
他有几个老年穷苦的亲戚故交。
常常到他家里来借钱。
人家多讨厌他们。
怠慢他们。
但是孙晷是格外的欢迎。
格外的敬重。
天冷的时候。
就同他们一处睡着。
吃饭的时候。
就同他们一桌吃着。
朝廷里的人和郊野里的人。
都称赞他的。
九、【荣绪拜经】宋臧荣绪。
笃爱五经。
孔子生日。
膜拜典型。
【原文】南宋臧荣绪、幼孤。
灌园以供祭养。
母殁。
朔望辄拜。
甘珍必荐。
隐居京口。
教授生徒。
学者称为披褐先生。
甄明至道。
惇爱五经。
以孔子庚子日生。
其日、陈五经。
衣冠拜之。
又以饮酒乱德。
言常为诫。
其纯笃如此。
孔子删诗书。
定礼乐。
赞周易。
修春秋。
为万世礼教之师。
是五经所在。
即礼教所在。
臧荣绪以尊敬孔子而笃爱五经。
以孔子生于庚子日。
乃于是日陈列五经。
且具衣冠而拜之。
而谓五经可废也否耶。
【白话解释】南北朝时候。
南宋朝的臧荣绪。
从小就没有了父亲。
他亲自在园地里种了菜蔬。
拿来做祭祀祖宗和供养母亲的用度。
后来他的母亲死了。
他在初一和十五这两天。
每每很恭敬的拜着。
有了甜美珍贵的食物。
也一定要献供的。
臧荣绪隐居在京口地方。
教授着一班学生。
当时的读书人。
因为他虽然不做官。
却是很有学问。
所以称他叫做披褐先生。
他的为人表明大道。
笃爱那诗经呀、书经呀、易经呀、礼记呀、春秋呀、这五部经。
因为孔夫子是在庚子那一天生的。
所以他到了这一天。
把这五部经陈列在书桌上。
穿了礼服、戴了礼帽拜着。
他又因为喝酒是要扰乱人的德性。
所以常常说着警诫的话。
他平生品行的纯正和笃实。
大概都是这个样子的。
十、【原平恭耕】郭子原平。
事死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