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司考法理学讲义:立法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3
2014司考法理学讲义:立法
2014司考法理学讲义:立法。2014年司法考试复习已经开始,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立法这一节的讲义,希望能够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司考法理学讲义:法的起源
司法考试法理学辅导:选举法要点
司法考试法理学辅导:行政区域划分
司法考试法理学辅导:法律关系
一、立法的定义与特征
立法的定义:
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广义的立法与法律制定同义,其权力体制包括国家立法权、地方立法权、行政立法权、授权立法权,狭义上的立法仅仅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立法机关的活动。
立法的特征:
1.国家名义,立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活动;
2.国家职能,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调控;
3.规范性(国家强制),是产生具有规范性、国家强制性的普遍行为规则的活动;
4.法定职权、程序性,是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的专门活动;
5.客观与主观结合,是以一定的客观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主观意志活动,并且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立法体制
(一)、立法体制包括立法权限划分、立法机关设置和立法权行使等各方面制度,主要为立法权限的划分。
(二)、立法权是一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等规范性文件的权力,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权力。享有立法权是立法的前提,立法是行使立法权的过程和表现。
(三)、立法体制的性质与形式
(1)立法体制的性质与国家的性质相一致。
(2)立法体制的形式与国家的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密切联系。主要有一元制、二元制两类。
(3)我国是一元性、多层次的立法体制。
三、立法原则
立法原则是指导立法主体进行立法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立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
(一)、合宪性与合法性原则(法治原则)
要求一切立法活动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符合宪法的精神;立法活动都要有法律根据,立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二)、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科学原则)
立法应当尊重社会的客观实际状况,根据客观需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立法工作,注意总结立法现象背后的普遍联系,揭示立法的内在规律,避免主观武断、感性用事。法律敎育网
(三)、即民主立法原则(民主原则)
立法应当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确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应当通过法律规定,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应具有开放性、透明度,立法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
(四)、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恰当处理各种关系,注意各方面的平衡;应高度重视立法的技术、方法,提高立法的质量。
四、立法程序
立法的三个阶段立法准备阶段:立法规划、立法预测、法案起草及立法决策等。
正式立法阶段(正式立法程序):
1、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与法律草案不同:
(1)法律议案是指有关立法的建议,内容一般比较原则、概括,但也可以比较具体;可以只提立法主旨和理由,也可以附有法律草案。
(2)法律草案内容比较具体、系统、完整。
2、法律案的审议。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法律案的审议,一般经过两个阶段:一是由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其中包括对法律案的修改、补充;二是立法机关全体会议的审议。
法律案审议的结果有以下几种:(1)提付表决;(2)搁置;(3)终止审议。
3、法律的表决和通过。
(1)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案所附法律草案要经过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4、法律的公布。
我国公布法律的报刊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立法完善阶段:修改、补充、废止及解释等。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