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997.00 KB
- 文档页数:15
一、实验背景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成因、传播规律以及防范措施,我国地震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地震探究实验。
本文以某地震研究所进行的一次地震探究实验为例,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的基本成因和传播规律;2. 掌握地震观测和监测技术;3. 研究地震预警和防震减灾措施;4. 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三、实验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现象,其成因与地球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壳构造变化等因素有关。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经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可以推断地震的成因、震源位置、震级等信息。
四、实验设备1. 地震仪:用于记录地震波;2. 地震信号处理器:用于分析地震信号;3. 地震波模拟器:用于模拟地震波传播;4. 地震观测台站:用于观测地震波。
五、实验步骤1. 建立地震观测台站,布设地震仪,收集地震数据;2. 使用地震波模拟器模拟地震波传播,验证地震波传播规律;3. 分析地震信号,提取地震波特征参数;4. 利用地震波特征参数,推断地震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5. 研究地震预警和防震减灾措施,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与地震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等因素密切相关;2. 通过分析地震信号,成功推断出地震的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
实验结果与实际地震数据吻合,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可行性;3. 在地震预警和防震减灾措施方面,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地震波传播特征参数,可以提前预测地震发生,为地震预警提供科学依据;4. 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地震波传播规律,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验证了地震波传播规律,为地震成因、震源位置和震级推断提供了科学依据;2. 实验结果表明,地震预警和防震减灾措施具有可行性,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3. 本实验发现了一些新的地震波传播规律,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3. 通过实验,提高对浅层地质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浅层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采集地震波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反射波法,即通过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分析反射波的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1)地震仪: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2)震源:用于激发地震波;(3)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4)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5)实验场地:用于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
2. 实验步骤(1)实验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确保场地平坦、开阔,便于地震波传播。
(2)地震波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测线,布置震源和接收器,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
采集过程中,注意控制震源和接收器的间距、排列方向等参数。
(3)地震资料处理:将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利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去噪、叠加等操作。
(4)地震资料分析: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反射波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地震波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地质结构信息:(1)地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推断为沉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2)地下存在一个倾斜的断层,推断为该地区的主要断裂;(3)地下存在一些小型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地裂缝等。
2. 分析与讨论(1)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地下地质结构,为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质量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实验参数,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精度。
(3)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地震实验报告姓名:沈班级:班学号:时间: 2015年05月指导老师: 张一、实验目的实验一: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二、仪器介绍1、仪器简介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与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
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
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
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
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
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如下图)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注释: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就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
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
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就是英语(美国)。
三、实验内容1、浅层地震装备认识及地震波认识:第一周上午主要就是老师介绍检波器、地震仪以及实验装备,认识设备后进行采集装置的连接,全班同学轮流当做指挥员与爆破员;2、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实验:隔一周之后的上午全体同学使用地震仪进行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及简单的分析,并对干扰波进行识别。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摘要地震勘探是一种以地震波为探测信号,利用地震波在地下或水下不同介质界面反射折射传播规律,探测地下或水下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本次实验以美国著名的San Andreas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地震勘探实验。
通过测定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进行了San Andreas断裂带的地震勘探研究,并对地震波速度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地震勘探;San Andreas断裂带;地震波速度;地质构造AbstractSeismic exploration is a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 that uses seismic waves as detection signals and reflects and refracts at different medium interface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to detec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is experiment, San Andreas Fault Zon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complete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experiment. By measuring the velocity of seismic waves in different media,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 Zone was studi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wave velocity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was analyzed to draw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Keywords: Seismic exploration; San Andreas Fault Zone; seismic wave velocity; geological structure一、实验目的1. 理解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物理原理。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勘探过程,验证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和效果,了解不同地震勘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今后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背景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目前,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地震测井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1)地震波源:模拟地震波发生器,产生频率、振幅可调的地震波。
(2)检波器:模拟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地震波信号,并进行实时处理。
(4)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实验步骤(1)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地震波源频率、振幅、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
(2)激发地震波:启动地震波源,产生模拟地震波。
(3)采集地震数据:将检波器放置在地表,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4)数据记录: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时处理。
(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去噪、偏移、解释等处理,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3. 实验结果(1)反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2)折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可以确定地下介质的波速和密度。
(3)地震测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的传播特性,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四、实验分析1. 反射波法: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2)可以识别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3)数据处理方法较为简单。
2. 折射波法:折射波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要求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
(2)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复杂。
3. 地震测井:地震测井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一、实验目的通过教学实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掌握,了解浅层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浅层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1、使用浅层物探设备对xx 场地进行实验,掌握浅层地震物探技术方法2、使用Geogiga 软件对所采集数据的资料处理(反射波法)三、实验原理3.1 地球物理条件地下介质内部存在波的波阻抗是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的乘积。
具有一定厚度的地层与相邻地层存在有波阻抗差异时,才具有开展浅层地震勘探的前提。
只要波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就会有反射界面。
表3.1中分别列出了岩土介质中的波速、平均密度以及波阻抗的变化范围。
XXXXXXX 学校实验报告表3.1 几种岩石的波阻抗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砂与粘土、砾石层与粘土、砂层之间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和波速差异,各层具有一定的厚度时,均可形成反射界面;有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情况时,在断层面上会产生断面波、弯曲界面上会产生回旋波、在断点和尖灭点上会产生绕射波等,所以来自断层面或特殊地质构造面上的反射波会有明显异常;当疏松的覆盖层或风化带饱含地下水时,其波速将会明显地增大,对与P波来说,潜水面就是一个明显的波阻抗界面;一般基岩各风化层间从上到下通常具有速度和密度递增的趋势,多数情况下基岩风化层存在3~4个速度或波阻抗界面,这些界面常与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界面相一致或相接近;以上地质条件均为地震勘查提供了物理条件。
3.2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一种。
在地表向下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反射地震波。
由于反射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着通过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能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而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则可以推断地层或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其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活动频繁。
断层探测是地震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地震预测、地震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地探测,了解地震带断层的分布特征、活动性质和构造背景,为地震带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目的1. 探测地震带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2. 分析断层活动性质及与地震的关系;3. 了解地震带构造背景,为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三、实验区域实验区域位于我国某地震带,该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活动频繁,历史上发生过多起地震。
四、实验方法1. 地震勘探法:采用地震勘探技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探测地下断层的位置和规模;2. 地质调查法: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收集断层露头、构造地貌等地质资料,分析断层的活动性质和构造背景;3. 物探探测法: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如重磁法、电法等,探测地下断层的位置和规模。
五、实验过程1. 实地踏勘:在实验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震带的地质构造背景,记录断层露头、构造地貌等地质资料;2. 地震勘探:布设地震测线,进行地震勘探,获取地震剖面图,分析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3. 物探探测:采用重磁法、电法等方法,探测地下断层的位置和规模;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地震带断层的分布特征、活动性质和构造背景。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震带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地震带内断层分布较为密集,主要呈北北东向展布,局部呈北西向和北东向展布。
断层规模较大,长度可达数十公里,宽度在几十米至数百米之间;2. 断层活动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地震带内断层活动性质以走滑为主,部分断层兼有逆冲和正断性质。
活动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表明断层活动较为活跃;3. 地震带构造背景: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地震带位于我国某构造带,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活动频繁。
地震带内的断层与区域构造背景密切相关,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发源地。
地震监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对地震波进行监测和记录,分析地震
波的振幅、周期、波形等参数,从而深入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二、实验设备和方法
1. 实验设备:地震监测仪器、地震波发生器、计算机等。
2. 实验方法:首先对地震监测仪器进行校准和设置,然后启动地震
波发生器,产生一系列地震波,并使用监测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最后,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三、实验步骤
1. 设备校准:确保地震监测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实验设置:选择合适的地震波发生器参数,并设置监测仪器采样
频率等参数。
3. 实验记录:启动地震波发生器,开始监测和记录地震波数据。
4. 数据分析:对监测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5. 实验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地震波的特点和规律。
四、实验数据分析
通过实验监测到的地震波数据显示,地震波的振幅随时间的变化呈
现明显的波动,周期大致在1-10秒之间。
波形呈现出明显的震荡特征,且振幅存在逐渐减弱的趋势。
五、实验结论
根据地震监测实验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地震波的振幅、周期和波形等参数可以反映地震活动的程度和性质,对地震灾害的预
防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地震监测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地震波的特点和规律,提
高了对地震活动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提供了重要
参考。
七、参考文献
1. 地震学原理
2. 地震波监测技术手册
3. 地震灾害防范规定
结束。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并学会使用地震模拟仪器进行地震模拟实验。
二、实验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的结果,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受到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的影响。
本次实验利用地震模拟仪器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过程,通过观察地震波在模拟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分析地震波传播的特点。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地震模拟仪器:包括地震波发射器、地震波接收器、地震波传播介质(如沙子、泥土等)、地震波传播路径、计时器等。
2. 实验材料:沙子、泥土、水、塑料薄膜、小木棒、尺子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沙子、泥土、水、塑料薄膜等材料准备好。
2. 设置实验场地:在实验场地铺设塑料薄膜,将沙子、泥土、水等材料均匀铺在薄膜上,形成地震波传播介质。
3. 设置地震波发射器:将地震波发射器放置在实验场地的一端,确保其稳定。
4. 设置地震波接收器:在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另一端设置地震波接收器,确保其稳定。
5. 进行实验:启动地震波发射器,观察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记录地震波的振幅、传播速度等参数。
6. 改变介质:分别使用沙子、泥土、水等不同介质进行实验,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7.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总结地震波传播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沙子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5m/s,振幅为0.5cm。
(2)泥土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2m/s,振幅为0.4cm。
(3)水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0m/s,振幅为0.3cm。
2. 实验分析(1)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沙子、泥土、水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依次降低,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2)地震波传播振幅与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沙子、泥土、水等介质中的振幅依次降低,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共4篇〕第1篇:地震勘探实习报告目录第一章绪论 .3§1 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及其实习内容.3 §2 测区的自然地理、交通与经济条件.....4 §3物探工作完成情况 ..6第二章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仪器简介...8§1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8 §2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简介 .9第三章浅层初至折射波法勘探 (13)§1试验工作13 §2浅层地震初至折射波法野外工作方法..14 §3浅层地震初至折射波法资料整理和解释 ........16 §4浅层折射波资料的定量解释....17 第四章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野外工作方法 (21)§1 干扰波的调查及最正确接收窗口的选择..21 §2 屡次覆盖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21 第五章三维地震反射波资料的解释 (24)§1 资料概述24 §2 垂直时间剖面的比照与解释25 §3 等T0 构造图的绘制..27 §4 三维资料成果分析^p 和解释.....28 第六章结论和建议.30§1 获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30 §2 对今后实习安排建议 .31附主要【参考文献】:^p 附图第一章绪论§1 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及其实习内容1.1.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1〕稳固和加深学生对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2〕学会纯熟地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和装备。
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初步理解地震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和装备,初步进展野外消费各工种工作技术的根本训练。
〔3〕学习浅层反射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最正确窗口的选择。
〔4〕学会浅层折射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5〕熟悉屡次覆盖反射波勘探的测网布置与野外作业。
〔6〕掌握三维反射地震勘探的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学号:班级:组号:指导老师:目录第一章序言1.1 实习日期、地点、测区自然交通条件1.2 实习任务完成情况1.3 浅层地震仪原理及操作简介第二章地震折射勘探野外施工方法与资料解释2.1 折射勘探野外工作方法2.2 折射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第三章地震反射勘探野外施工方法与资料解释3.1 反射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2 反射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第四章石油地震资料处理解释4.1 工区野外数据的整理及图件编制4.2 工区磁异常的分析及解释第五章结束语第一章序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
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地震波的传播所遵循的规律和几何光学极其相似,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弹性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接收其中不同的波,就构成了不同的地震勘查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
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所用到的主要是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1.1 实习任务日期、地点、测区自然交通条件本次磁法实习从8月22日至8月26日结束,共计5个工作日,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天上午工区介绍及野外施工注意事项(上课)下午地震仪器操作介绍及检波器一致性检验(分组进行)第二天上午地震勘探折射和反射波原理介绍(上课)下午反射波一个排列(分组进行)第三天上午折射波一条测线及反射波两个排列(分组进行)下午休息第四天资料数据整理及根据地震记录划分地层第五天折射勘探反演图1-1 秦皇岛山东堡中国秦皇岛地处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交通枢纽,陆海空交通极为方便,京哈,京秦,大秦铁路横贯东西;其港口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不冻天然港口,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由秦皇岛码头乘船可直接抵达烟台,青岛,上海等我国沿海城市;高速公路,102国道,205国道等各级公路四通八达,乡镇之间交通也非常便利。
1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一、实验原理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爆炸或撞击地面)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地震界面后,在地层中产生反射和折射,部分地传回地表,用专门的仪器记录返回地面的波的旅行时间,研究振动的特征,来确定产生反射或折射的界面的埋深和产状,并根据所观测的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及波的振幅与波形变化,探讨介质的物性与岩性。
就波的传播特点而言,地震勘探一般可分为反射波勘探和折射波勘探。
二、实验目的1.了解地震勘探的原理;2.了解地震勘探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3.掌握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相关软件。
三、实验仪器Strata Visor NZⅡ数字地震勘探仪。
Strata Visor NZⅡ地震勘探系统一般由主机、多芯电缆、检波器、触发器、震源(大锤或炸药)、铁板、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线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软件等。
四、实验步骤1.在工区布设测线在工区布设测线,原则: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测线号与测点号依次增大。
使用皮尺标注检波器位置与激发点位置。
2.连接仪器的各个部分将主机、电源、多芯电缆、检波器、大锤、触发器按正确的方式一一连接起来。
注意:各接口均使用“防呆”设计,电缆插头与对应的插槽才能连接,电缆插头与非对应的插槽不能连接。
禁止暴力插拔各插头、插槽,以防仪器损坏。
3.采集开机后,直接进入SCS软件。
(1)survey--new survey菜单:设置测区名称和测线号;(2)system--set date/time菜单:设置时间、日期;(3)geom--survey mode菜单:设置地震勘探类型,本次实验为折射波勘探,即refraction;geom--geophone interval菜单:设置检波器距离,即道间距,本次实验设为2m;geom--group/shot location菜单:设置shot coordinate炮点坐标、geophone coordinate检波器坐标(自动或手动设置)、gain 增益(本次实验设为HIGH 36)、use道设置(可选DATA、INACTIVE等,本次实验设为DATA)、freeze道冻结(叠加冻结,本次实验设为NO)等;(4)acquisition--sample interval/record length菜单:设置时间采样间隔、记录长度(时窗)和delay延迟,本次实验sample interval设为0.25ms,record length设为0.25m,delay 设为0;acquisition--filter菜单:滤波器设置,本次实验屏蔽采集滤波器,设为FILTER OUT;acquisition--correlation菜单:相关设置,本次实验屏蔽相关,设为OFF;acquisition--stack option菜单:叠加设置,本次实验设为auto stack,即自动叠加;acquisition--specify channels菜单:选定某些道,屏蔽某些道。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地震勘探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实验目的:(1)初步了解地震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和装备;(2)学会浅层反射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最佳窗口的选择;(3) 学会熟练地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和设备;(4) 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5) 利用地震仪探测风化基岩面深度;二、实验原理和内容1.实验原理:利用人工方法引地壳震动(炸药,可使震源震动),再用精密仪器按一定的方式记录地面上各接收点的振动信息利用对原始信息经一系列加工处理观测后的成果资料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2实验内容:(1)了解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2)浅层地震仪原理、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3)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设计;(4)浅层地震反射波野外采集技术;三、实验仪器设备Geopen24道地震仪、铁锤、检波器、电缆线、测线、主机一台。
如图(1)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1)打开采集软件,设置参数,如图(2)所示2)激发震源,然后收集地震波的传播图像。
如图(3)3)观察波形好坏,可以通过‘增益’来控制显示。
如图(4)4)进行满覆盖次数观测,储存数据,待会实验室室内处理。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如下:1、预处理:预处理是数据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数据处理的基础工作。
是把野外采集的数据磁带转换成处理系统所能接受的共中心点CMP道集所涉及的全部处理过程。
2、滤波: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的数字处理方法成为数字滤波。
包括:褶积滤波、递归滤波、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带通滤波、扇形滤波、时空域滤波、频率-波数域滤波等。
3、反褶积:消除激发信号在传播过程中所受滤波作用的处理方法成为反褶积也叫反滤波。
反褶积就是设法消除子波的影响,达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目的。
4、数度分析:是指从实际资料中求取叠加速度的过程。
5、动校正:把反射波时间t校正到炮检中心点自激自收时间0t。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对油气资源的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然源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勘探手段,在寻找油气藏、评价油气资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了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了解天然源地震勘探的实际操作流程,我们于2023年在XX油田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1. 了解天然源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作业流程;2. 掌握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3. 学会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学习实习的第一阶段,我们学习了天然源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讲解和实际操作,我们了解到天然源地震勘探是利用地球内部存在的各种弹性波,如地震波、声波等,来探测地下结构和地质构造的一种方法。
2. 地震勘探仪器操作在掌握了基本原理后,我们学习了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实习期间,我们重点学习了地震检波器、地震记录仪、地震采集系统等仪器的操作流程,并进行了实际操作练习。
3. 地震数据采集在地震数据采集环节,我们参与了地震观测点的布设、地震数据采集和记录。
在野外工作期间,我们克服了恶劣的天气和地形条件,圆满完成了地震数据采集任务。
4. 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采集到的地震数据经过预处理、解释和建模等环节,最终形成地震剖面图。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和分析。
5. 实习总结与交流实习的最后阶段,我们进行了实习总结和交流。
通过分享实习心得,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收获:1. 深入了解了天然源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作业流程;2. 掌握了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3. 学会了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4.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天然源地震勘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程,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基础;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3. 团队合作是完成任务的保障,只有相互协作、共同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作者:————————————————————————————————日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地震实验报告姓名:沈班级:班学号:时间: 2015年05月指导老师:张一、实验目的实验一: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二、仪器介绍1、仪器简介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
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
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
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
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
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如下图)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注释: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
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质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勘探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求,我于近期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地震勘探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内容实习单位为我国某知名地震勘探公司,实习内容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施工技术、数据处理及解释等。
三、实习过程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学习在实习的第一阶段,我们学习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面接收到的反射波和折射波,来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
2. 野外施工技术学习在实习的第二阶段,我们学习了野外施工技术。
主要包括地震勘探仪器、地震炮点布置、地震检波器布设、地震数据采集等。
(1)地震勘探仪器:我们学习了地震勘探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如地震检波器、地震放大器、地震记录仪等。
(2)地震炮点布置:学习了地震炮点布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炮点间距、炮点数量等。
(3)地震检波器布设:学习了地震检波器的布设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检波器间距、检波器类型等。
(4)地震数据采集:学习了地震数据采集的流程和操作方法,如激发、记录、数据传输等。
3. 数据处理及解释学习在实习的第三阶段,我们学习了地震数据处理及解释。
主要包括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数据解释、地质建模等。
(1)地震数据预处理:学习了地震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静校正、动校正、滤波等。
(2)地震数据解释:学习了地震数据解释的方法和技巧,如反射层解释、构造解释等。
(3)地质建模:学习了地质建模的方法和步骤,如地质建模软件的使用、地质模型的优化等。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专业素养:通过实习,我对地震勘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施工技术、数据处理及解释等知识。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亲身体验了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勘查地球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23年10月15日。
实验地点,某某地区。
实验目的,通过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探测,为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实验装备,地震勘探仪、地磁勘探仪、电阻率仪等地球物理勘
探设备。
实验过程:
1. 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记录地震波
的传播时间和速度,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2. 地磁勘探,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变化,分析地下岩
石的磁性特征,推断地下构造。
3. 电阻率勘探,利用地下不同岩层的电阻率差异,推断地下地
质结构。
实验结果:
1. 地震勘探显示,在深度约200米处存在一层岩石较为坚硬的地层,可能是岩石层或者煤层。
2. 地磁勘探显示,地下存在一处磁性异常区域,可能是矿石或者矿床。
3. 电阻率勘探显示,地下存在一处电阻率较高的区域,可能是含水层或者含盐岩层。
结论,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实验,初步推断该地区存在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为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存在问题,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地下水位变化导致数据不稳定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实验方法。
改进方案,可以结合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加强对地下水位变化的监测和控制。
总结,地球物理勘查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地质勘探技术,通过对地下地质结构的探测,为资源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但在实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实习报告:浅层地震勘探实践经历我在大学期间有幸参加了一次浅层地震勘探的实习项目。
这次实习是在我国某地质勘探公司的指导下进行的,旨在让我们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技能。
在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地震勘探的知识,并亲身体验了地震勘探的整个过程。
以下是我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
首先,在实习开始之前,我们接受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培训。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学习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等。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地震勘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实地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实习地点,一个位于郊区的地震勘探现场。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地震勘探的设备,了解了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方法。
我们学习了如何布置测线、如何进行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如何记录地震数据等。
在实际操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地震勘探工作的艰辛和复杂。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浅层地震勘探。
这种勘探方法主要用于探测地下的断层、溶洞等地质结构。
我们使用了可控震源和地震仪器来激发和接收地震波。
通过分析接收到的地震波及其反射波,我们可以推断出地下地质结构的信息。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是震源干扰波的干扰,这使得地震数据质量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多种去噪技术,提高了数据信噪比。
其次是地下地质结构复杂,导致地震波传播路径多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高分辨率地震成像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地震勘探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地震勘探的基本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次浅层地震勘探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更好地了解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贡献。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记录————————————————————————————————作者:————————————————————————————————日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地震实验报告姓名:沈班级:班学号:时间: 2015年05月指导老师:张一、实验目的实验一: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二、仪器介绍1、仪器简介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
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
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
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
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
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如下图)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注释: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
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
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三、实验内容1、浅层地震装备认识及地震波认识:第一周上午主要是老师介绍检波器、地震仪以及实验装备,认识设备后进行采集装置的连接,全班同学轮流当做指挥员和爆破员;2、浅层地震数据采集实验:隔一周之后的上午全体同学使用地震仪进行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及简单的分析,并对干扰波进行识别。
四、主要步骤1.在物探楼后,从东至西开始布置36道检波器,道间距为1m,用两台地震仪相连进行数据采集与接收;2.用铁锤敲击放炮,检波器接收记录,并观察地震记录,若发现有错误道,相反道进行相应测线位置道的检波器检查,直至所接收的地震记录良好(性噪比较好,在30-60db范围内前段时间资料平坦无波动);3.完成上述步骤后,首先观测未激发震源时的地震记录,观察随机干扰波;4.放炮,观察地震记录,观察声波,面波,直达波,折射波以及高能干扰的范围位置及形态;5.根据面波,折射波,反射波的出现位置选择最佳窗口然后依据最佳窗口使炮点移动来进行相应的反射波和面波勘探从而得到明显的反射波和面波;6.(实验二内容)6.1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设计简介:单次覆盖观测系统:双边激发、单边激发、中间激发、间隔单次覆盖。
如果震源固定在排列的一端激发,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方向向前移动一次(半个排列长度),这种观测系统叫做单边激发(或叫单边放炮)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如果震源位于排列中间,也就是在激发点的两边安置数目相等的检波器同时接收,这种形式的观测系统称为中间激发观测系统(或叫中间放炮观测系统)。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接收段靠近激发点,能避开折射波干涉,便于野外施工,但受面波和声波干扰较大。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a)双边激发;(b)单边激发;(c)中间激发;(d)间隔单次覆盖6.2 干扰波调查及窗口大小的选择:各种规则有效波,它们的时距关系均具有相干性(即相邻道之间波到达的时间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这就为我们利用多道仪器追踪有效波信息创造条件。
但是,各种波的时距曲线的相干性并不是一样的,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于是相互之间会互相干涉,就存在一个有效波的追踪范围和追踪地段问题。
干扰波调查是采集单炮多道地震记录,排列长度依据勘探深度和有效波分布的范围确定,本次实习排列长度36道,道间距为1m,偏移据为0m,不使用模拟滤波器。
本次干扰波的实验采取单边放炮并且对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绘制成图,并进行分析。
具体如下:图(1)单边放炮第一次数据图(2)单边放炮第二次数据从以上俩附图可以看出,第二次的数据信噪比比第一次要高,不过俩次实验测得的数据基本一致,我们可以看出首波均很明显,均在13道左右发生转折,我们可以判断,在这之前的首波为直达波,在这之后的首波均为速度更大的折射波,因此我们在折射波勘探中要考虑到观测窗口的大小对实验的影响,要求最小炮检距要大于十三道的位置,即大于转折点对应的炮检距,这样便压制了直达波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6.3 双边放炮、中间放炮观测对比:图(3)正向追逐炮图(4)反向追逐炮图(5)中间放炮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间激发时,我们可以同时观测到炮点俩侧的地震数据,具有宏观对称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炮点与检波点相距太远导致能量衰弱的现象。
从图(3)和图(4)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辨别各种波形,从反向追逐炮中明显地看到前面有几道可能是在移动炮点时碰到了检波器,使检波器出了些问题,但是对整体影响不大。
我们可以看到下图所示的情况:在折射波法地震勘探中,比较流行的是采用相遇追逐观测系统。
O1是O2的追逐炮,O4是O3的追逐炮;若测线方向为O1→O4方向,则O1称为正追逐炮, O2称为正相遇炮, O3称为反相遇炮,O4称为反追逐炮。
追逐炮的作用:(1)可以利用追逐时距曲线与相遇时距曲线的平行性延长解释区间; (2)确定直达波与折射波的交点;(3)判断有无穿透现象(有穿透可能就不平行)。
6.4 单边多次覆盖实验:本次实验的最后一个为多次覆盖实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是为了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采取有规律地同时移动激发点与接收排列,对地下界面反射点多次重复采样的观测形式叫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与简单连续、间隔连续观测系统的区别是移动激发点和接收排列的距离较短,可以重复观测地下界面。
对地下界面重复观测多少次就称为几次覆盖。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炮点移动距离与覆盖次数和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满足:NSnv 2式中ν 表示炮点每次移动几个道间距;n 是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 ; N 是覆盖次数; S = 1表示单边放炮;S=2 表示双边放炮。
本次实验所采用的是六次覆盖,道数选择12道,单边放炮,我们可以据此算出ν = 2;因此我们从零炮检距位置开始依次隔俩个道激发一次,相应的电脑中参数可以方便地将观测系统往后移动俩道。
得到的六次覆盖图如下:图(1)第六次覆盖地震记录图(2)第五次覆盖地震记录图(3)第四次覆盖地震记录图(4)第三次覆盖地震记录图(5)第二次覆盖地震记录图(6)第一次覆盖地震记录五、实验收获与体会感谢老师安排此次实验,让我有机会亲自安插检波器、抡大锤激发地震波和操作电脑,这是我大学期间第二次如此密切的接触地震勘探的主要设备。
第一次是在去年跟着张老师和夏老师去江滩做过一次实验,但是由于当时专业知识还不充足没有太了解各个流程的具体步骤。
通过这次实验,我认识了浅层地震仪,了解怎样布置测线,包括测线方向,长度,检波器的布置与连接,道的接入等,了解了地震震源的要求,还掌握了地震勘探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以及原始数据图件的查看、检错,原始噪声的观测等等。
总之,整个过程张老师讲解都非常详细,也非常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这次实验收获确实很多,整个过程都对以后北戴河实习以及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感谢老师以及所有跟我共同完成任务的同学~~附一、思考题:1.地震勘探的主要装备有哪些?地震勘探的主要装备有震源激发装置(如铁锤,雷管,炸药等),检测装置:检波器(根据不同的勘探要求选择不同频率的检波器),接收与存储装置:地震仪(用于各测线及道的数据接入放大等)。
2.各种波的特点直达波:在均匀地层中由震源直接传播到观测点的地震波。
原始资料图上为前段所达时间最短的倾斜的直线,但由于炮间距增大被其他波的掩盖,所以只能看到一直线段。
折射波: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下层的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弹性分界面,而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使透射角为90°)时,透过波将沿分界面滑行,又引起界面上部地层质点振动并传回地面的波。
原始资料图上为直达波后倾斜角度更大的射线(由于盲区的存在),由于传播时间比其他波时间都短又称初至波,其他波则成为续至波。
瑞雷面波:地震勘探中主要是瑞雷面波,特点:能量强,纵向衰减快横向衰减满,面极化逆进椭圆,且具有频散现象,由于沿地表传播与折射波反射波所对应的视速度不一样,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进行作为干扰波的压制。
原始资料图上为纵向衰减快横向衰减慢,能量强的扫帚状。
反射波:由于界面上下性质不同将发生反射现象。
原始资料图上反射波为双曲线,其渐近线为直达波直线,由于面波能量及其它干扰波能量强在图上被掩盖,但经过各项校正及振幅恢复等一系列数据处理将得到反射波剖面图。
通过对共反射点进行正常时差校正以及偏移处理将得到地震剖面图。
3.观测系统(道距、偏移距、排列长度、排列方向、炮检距、炮间距)的概念?道距:检波器道与相邻道之间的距离;偏移距:炮点到相邻最近检波器之间的距离;排列长度:一条测线的总长度等于(一条测线检波器总数-1)与道距的乘积;排列方向:一条测线布置的方向,本身排列与检波器没有特定关系,但习惯上根据接收的先后顺序分为正排列和反排列。
设某一排列方向为正排列则反方向排列为反排列;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炮间距:相邻炮点之间的距离。
4.采集参数(采样间隔、采样点数、采样长度、文件记录格式)的概念?采样间隔:采样所用的时间间隔;采样点数:(总的采样时间/采样间隔)+1;采样长度:总的采样时间;文件记录格式:地震记录的保存形式为SEG-Y,SEG-2,SE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