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叙事学

精读篇目: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六章;

《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第三章,附录,傅修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第四章;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上海人民出版社;

《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许子东,三联书店;

阅读书目:

《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希洛克曼,商务印书馆;

《结构主义诗学》,卡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申丹,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第六章第二、三节,陈厚诚、王宁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陈晓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周英雄编著,(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

关键词:

语言/话语、能指/所指、组合/聚合、历时/共时、结构、差异性、功能、隐喻;

建议重点关注托多罗夫、热奈特、格雷马斯的文本研究方法,以及列维·施特劳斯、雅各布逊、巴特的基本观点

作业:

1、试用结构主义分析《狂人日记》,或分析《李尔王》。

例如借用格雷马斯的分析方法:1、格雷马斯概括的最常见的叙事结构:平衡—不平衡—恢复平衡。每次相似但不等同,因此也构成递进与转折。对狂人即是:旧秩序的平衡—要求打破与实践—挫败,恢复平衡。大致有几次:一到三节为第一次,拖回家关起来,恢复平衡;四到十节为第二次,诬为疯子;十一到十三节,接回小序中的“治愈”,自题“狂人日记”。到第三次,被打破的完全是内心的平衡。

2、六个行动位的模型:主体和客体、发者和受者、对手和帮手。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里提出包括六个行动位的模型,其中前两组对立是最基本的语义结构,它们之间的相互对立和联系,可以形成故事叙述的基本结构模式。在一个简单的故事里,一个角色可以既是主体,也是发者;另一个角色既是客体,也是受者。但在相对复杂的故事里,这两组对立可以有不同的角儿分担。第三组对立关系在叙事中起到帮助或阻挠希望和目的的实现的作用。在《狂》里,“我”是主体,“月光”是发者或者赋予者,大哥是受者,也是客体,即主体试图改变者。群众是对手。那么,这就是一个失败的寓言:我试图启蒙者,是我的对手和压制者,出现启蒙与反噬的模式;赋予者与接受者对接不畅,出现启蒙的不合国情的问题;我与群众之间的对抗关系,构成“看客”、看与被看的模式。

3、以上两种勾勒出的结构型在鲁迅小说中的普遍性

2、对比《断章》、《远和近》。

共时结构与历时结构:因此意义的联想空间不同;

矩阵分析: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远和近》:

我、你、云构成稳定封闭的三角模式:我和你分居两角,共同指向(看)云时接近;互相对视时存在张力和排斥。因此它的意义是单纯的。

《断章》:

1、两个三角,但都存在未定性:你看风景,看风景人看你,但看风景人和风景之间缺少确

定性的联系,因为此风景非彼风景;明月装饰你,你装饰别人,但在明月和别人的梦之间怎么连接?于是要完型,就有了意义联想的空间。尤其是后一个三角。

2、可以借助原有的关系来进一步解读:第一个三角是看与被看,你看也被看,看风景人看

也被看,被谁看?这是个问题。既然是看也被看,所以人是主体也是客体(风景),风景是客体也是主体(其中有人在看),这种双重性是怎么被发现的?于是可以引入方位:楼高于桥。联系第二个三角,明月显然又高于桥,第四行跨到心理的层面了,无形之物又高于有形之物,这样延伸下去,就牵出一个隐形的在场者:高高在上的“我”甚至上帝。在俯瞰而万能者的洞悉一切的注视下,一切都是在链条中,在关系中的,因此无所谓身份,只是现形为不同关系对待中的可变的功能:看也被看,装饰也被装饰着。

3、再从句法上看:

1)两段句式相似,语音模式上也都是每行四顿(“看风景人”意义上为一个四字顿,但四字顿我们习惯上会读为两个二字顿)。这就类似于格律诗中的对仗。这就把诗中的词语作为一个共时的结构中的关系项来考察,在两两相对的关系里来甄别其意义功能。每段中顶针辞格的运用也把相邻两行连缀为一句。对仗的作用有二:或是正反对,扩充意义空间;或是相似对,使意义更丰富细腻。《断章》表面属于相似对,其实是相反对。为什么?

2)相似性:两段中的“你”都发生了一次位置的变动。但是,第一段“你”从主语、施动者滑向宾语、受动者;第二段“你”从受动者滑向施动者。这在方向上就是相反的。而且。在动词上,“看”是主动的,是占有对象,;“装饰”是依附性的,以对象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所以朱自清从“装饰”入手读出了一首悲哀的诗。两两相反,又在视点的持续上移中构成新的意义,即万物皆互为对待,互为主客。这不是一种具体的意义,而是一种抽象的意义结构,因为“我”的态度是不明的,他只是指出了具体的表象和内在的相对性的关系。至于这种意义结构会在读者出引发怎样的具体情感或经验,就是见仁见智了。全诗前三行都为诵调的叙述,只在第四行转为吟调,也在语音形式上从客观的叙事引向收束处的情绪生发,可谓“篇终接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