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名称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固体(或液体)的热胀冷缩及其与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一般固体(或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现以双原子分子系统为例,对固体(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与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分析如下:在固体(或液体)中,由于分子在平衡位置r=r0附近处的动能小于势能的绝对值,所以分子不能自由移动而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
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量E总为负值,其图线在r轴下方(与r轴平行),如图1所示。
取某一分子为参考系,并取其所在位置为坐标原点O,假设另一分子从位置r=r2(r2>r0)处由静止开始向该分子靠近(开始运动时分子动能为零,E总=Ep),由于分子力为引力,分子间作用力做正功,使系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动能增加;当r=r0时分子力为零,分子势能最低,分子动能最大;此后分子间距离继续减小;当r<r0时,分子力为斥力,分了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分子动能减小,当r=r1(即E总线与Ep线左边交点对应的r值)时,分子势能最大(Ep=E总),此时分子动能为零;此后分子又在强大斥力作用下返回,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动能增加;当r=r0时,分子势能又回到最低,分子动能最大。
当分子回复到r=r2的位置(即E总线与Ep线右边交点对应的r值)时,又有Ep=E总,此时分子动能又全部转变为分子势能。
然后分子又被拉回去,如此分子便在r1和r2之间的平均距离。
当温度升高时,系统从外界吸收能量,分子系统的总能量增加,E总线上移至,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为。
由于势能曲线不对称,使得,即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所以物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反之,当物体温度降低时,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减小,体积收缩。
这就是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际上,由于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远比上述过程复杂得多,但在任一时刻,任意两个分子间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程度的概率是确定的。
所以,当物体的物态、温度、体积一定时,所有分子间势能的总和就有确定的值,此即为物体的总的分子势能。
科学小实验热胀冷缩原理
科学小实验热胀冷缩原理
热胀冷缩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指的是在物体暴露在热环境下,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而在冷环境下,物体的体积则会减少。
热胀冷缩原理是建立在物体因热而发生热膨胀和因冷而发生冷缩的基础上的。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首先,准备一根金属棒,然后将其放入热水中,可以看到,金属棒的体积会随着热水的温度上升而变大。
同时,将金属棒放入冷水中,可以看到,金属棒的体积会随着冷水的温度下降而变小。
热胀冷缩原理还可以用来解释其他许多现象,例如:蒸发,汽车司机在炎热天气行驶时会发现车轮膨胀,需要更换轮胎,以及热气球在高空升空时会膨胀。
热胀冷缩原理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原理也可以用于许多工程和技术应用,如制造管道和储存容器等,以减少物体因温度变化而发生的变形。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固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固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与理解。
2. 难点:影响固体热胀冷缩因素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固体热胀冷缩现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
3. 讲授法:讲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和相关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铁丝、水、火源、尺子、记录表格等。
2. 教学课件:固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反思模板:(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如何?(3)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适?(4)是否存在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教案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如冬天路面裂缝、夏天铁轨膨胀等。
2. 提问:为什么固体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二、教学内容与实验:1. 讲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2.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丝在不同温度下的伸缩情况,并记录数据。
3.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
三、讨论与总结:1. 分组讨论:为什么铁丝在加热时会伸长,冷却时会缩短?2. 总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温度变化、材料性质等因素有关。
四、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2. 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看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
3. 检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安排,看是否合适。
4. 思考是否存在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教案示例,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固体的热胀冷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标:通过本次试验,让同砚了解固体在受热或受冷的状况下会发生热胀冷缩的现象,精通固体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培育同砚观察、试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验材料和器械:1. 试验材料:金属棒、热水、冰水。
2. 试验器械:烧杯、温度计、尺子。
三、试验步骤:1. 将金属棒放入热水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金属棒的变化。
2. 将金属棒取出放入冰水中冷却,观察金属棒的变化。
3. 测量金属棒在受热和受冷的过程中的长度变化,并记录数据。
四、试验原理:固体在受热时,由于温度提高,分子运动加快,固体的体积会发生膨胀,长度会增加;在受冷时,由于温度降低,分子运动减缓,固体的体积会收缩,长度会减小。
这种现象称为固体的热胀冷缩。
五、试验结果分析:通过试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同砚可以得出结论:固体在受热时会发生热胀,长度增加;在受冷时会发生冷缩,长度减小。
并且可以计算出固体的线胀系数。
六、试验总结:通过本次试验,同砚不仅了解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还培育了试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也增强了同砚对科学试验的爱好和探究精神。
七、拓展试验:1. 尝试应用不同材质的固体进行热胀冷缩试验,比较它们的线胀系数的大小。
2. 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物质的结构有何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固体性质的理解。
以上为《固体的热胀冷缩》作业设计方案,期望同砚们在试验中能够勤勉观察、专注记录数据,并依据试验结果进行深度分析和总结。
祝试验顺畅成功!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进修本课内容,同砚能够精通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了解不同材料在温度变化下的表现,理解热胀冷缩对工程和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育同砚观察、试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同砚的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育同砚的试验探究爱好,激发同砚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育同砚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赛获奖案例)《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使⽤教材粤教版⼩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与温度》中的教学内容。
⼆、实验器材(⼀)⾃制探究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装置(图1)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装置组成图实验装置由树莓派、摄像头、补光灯、显⽰屏、酒精灯、⽀架以及利⽤python编写的是实验软件组成。
(图1)(⼆)不同种类及形状的探究材料分别有柱状、⽚状、球状的铜、铝、铁、钢四种⾦属作为探究材料。
(图2)(图2)不同种类及形状的探究材料(三)铜球过铁环的探究实验器材(图3)铜球过铁环的探究实验器材含有铜球、铁环、烧杯、酒精灯、湿抹布、⽕柴。
(图3)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原教材实验不⾜: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观察铁路等奇怪的缝隙激发学⽣思考其存在的原因;活动⼆:通过观察铜球过铁环实验总结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但是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存在着⼏点值得商榷的地⽅:(1)⾦属种类少,归纳不充分,归纳是从个别到⼀般的过程,对科学概念的形成起着⾄关重要的作⽤,但教材中只选⽤了铜球作为单⼀的研究对象,就让学⽣归纳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些牵强。
(2)研究对象形状单⼀,难以让学⽣对热胀冷缩有充分的认识。
所以整个活动过程只是⼀个定性的了解,⽽并⾮⼀个严谨的定量探究实验。
(⼆)改进与创新点:(1)创新探究活动内容通过观察铜球过铜环的实验来引出学⽣对其他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形状是否会影响其热胀冷缩性质的思考及探究。
(2)创新实验器材与⽅法①创新⾦属种类和形态的选择,考虑到⾦属的热膨胀系数和学⽣对⾦属的熟悉程度以及价格,选择了钢、铜、铝、铁等四种⾦属进⾏实验。
本课中我们主要是以⾦属的长度来标记⾦属的热胀冷缩现象,但对于同⼀种材料,不同规格与形态,对实验影响很⼤,为了确保⾮常明显的实验效果,我创新了对实验中⾦属形态的选择。
②为了达到⾮常明显的实验效果,我设计了⼀套适⽤于任何⾦属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的实验装置。
《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一、实验名称《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创新实验二、使用教材本实验来源于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与热中第2课《热胀与冷缩》中实验3,《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这一教学内容。
本课为该单元的第2课,是继学生研究液体和空气的热胀冷缩之后,以金属为代表,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探究。
三、实验目标(一)科学探究经历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探究各种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浓厚兴趣,初步认识到事物普遍的发展变化规律。
2.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实验器材木板、铁片、铜片、铝片、螺丝、固定脚码、不锈钢酒精灯、计时器、LED闪光报警蜂鸣器、导线、热熔枪、实验记录单、签字笔。
五、实验创新点在教材中设计的这样的一个活动,利用铜球作为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说明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发生变化。
实际上这个活动存在了三个问题,问题一,金属种类少,结论归纳不充分,针对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的研究,应该是通过对多种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个别到一般找出其共有的特点,而教材中仅选用了铜球最单一的研究对象,就抽象归纳得出,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发生变化,实验证据不够充分。
二实验时间长,实验效果不理想,金属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程度相对来说较小,观察难度较大,而铜球的体积较大,加热或冷却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才能够看到实验现象,实验效果不一样。
三,器材不固定,实验过程不安全。
在教材中同球、是用、金属链悬挂在支架上的容易晃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烫伤等现象出现。
同时教材中选用的玻璃酒精灯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炸裂,或者在移动过程中容易倾倒出酒精,造成危险情况,实验过程不安全。
一、教案主题:固体的热胀冷缩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分析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铁丝、木棍、温度计、尺子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教学资源:相关学术论文、科普文章等。
七、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PPT展示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发学生兴趣。
2. 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丝和木棍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记录数据。
3. 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4. 知识拓展:介绍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八、课堂练习:1. 填空题: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指固体在受热时____,受冷时____的现象。
2. 选择题:下列哪个因素会影响固体的热胀冷缩?(A. 温度B. 压力C. 湿度D. 长度)3. 简答题:请简要解释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九、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论。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固体热胀冷缩在工程和技术领域的应用。
3. 思考题:讨论固体热胀冷缩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十、教学反思:1. 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改进方向。
5.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待补充。
《固体的热胀冷缩》优秀教案固体的热胀冷缩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相关概念;
* 掌握固体的热胀冷缩的计算方法;
* 能够应用热胀冷缩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热胀冷缩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观察;
3. 热胀冷缩的计算方法;
4. 热胀冷缩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举例或实验引入热胀冷缩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该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讲解热胀冷缩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介绍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观察,并展示相关实验装置和材料。
3. 计算方法演示
使用简单的数值计算例子,演示热胀冷缩的计算方法,如线性热胀系数的计算和长度变化的计算。
4. 拓展实例
给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如铁轨的伸长、水银温度计的原理等,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归纳
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布置相关练或作业,检验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
* 实验装置和材料;
* 计算器;
* 相关教学PPT。
以上是《固体的热胀冷缩》优秀教案的大致内容安排,具体教学细节和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固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温度对固体体积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2. 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难点: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讲授法: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
4. 教师讲解: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5.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实验操作及分析能力。
6.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反思: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仪器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固体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固体热胀冷缩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材料科学研究单位或工厂,观察固体热胀冷缩现象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材料铁环、铜球、酒精灯、水
实验原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步骤 1.用铁环去套铜球,观察有什么现象
2.把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用铁环去套铜球,观察现象
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再用铁环去套铜球,观察现象
现象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后,铁环套不下去了。
铜球放入冷水中后,铁环套下去了
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问题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如何验证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猜想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利用铁环、铜球、酒精灯、水等材料进行实验。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热胀冷缩:4,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固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受冷时会收缩。
•学生能够识别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观察和记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固体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探究固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与液体、气体热胀冷缩的对比。
•准确观察和记录固体体积的微小变化。
教学资源•铜球、铁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冷水、记录表、笔等实验器材。
•多媒体课件,展示固体热胀冷缩的动画或图片。
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热胀冷缩的原理。
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些材料在冬天容易断裂,而在夏天却不容易断裂吗?•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可能与固体的某种性质有关。
2. 新课学习• 1.2.1 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演示实验:准备一个刚好能通过铜球的铁环,将铜球加热后尝试通过铁环,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
然后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再次尝试通过铁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铜球在加热后不能通过铁环,而在冷却后又能通过。
• 1.2.2 探究固体热胀冷缩•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准备一个铜球和一个铁环,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同时记录铜球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体积变化图表(由于固体体积变化微小,可以通过是否能通过铁环来间接表示)。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4《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认识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能力目标:会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能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并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拟实验加以解释。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乐趣,培养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浓厚兴趣;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亲历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教学准备】学生:每2人一组酒精灯1盏、铜球热胀冷缩实验器1套、木块1块、小铁钉2颗、铁垫圈1个、镊子1把、水槽1个、火柴1盒。
教师:自制的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器1个、酒精灯1盏、火柴1盒、PPT 【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了水(液体)和空气(气体),我们得出了什么科学结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水(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质疑:那么,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找几种金属材料来观察研究它们是否会热胀冷缩。
(板书课题:固体的热胀冷缩)(2)、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出示一个自制的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器,先让学生观察,支架上的铜丝拉得直吗?学生回答:拉得很直。
然后,教师把实验器放在演示实验桌上,同时出示挂图,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再点燃酒精灯给支架上拉直的铜丝加热。
开始时,左右移动酒精灯,然后把它固定放在铜丝的中间位置处加热。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尔后教师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支架上的铜丝变弯曲、鼓起来了。
此时,教师拿开酒精灯,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铜丝还鼓起吗?学生回答:铜丝慢慢变直,恢复原来的样子。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给铜丝加热的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板书:问题。
温度与物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体因为温度的变化而产生体积变化的现象。
这是因为物体的分子在受热时会增加运动速度,从而导致物体的体积扩大,这种现象称为热胀。
相反,当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分子运动减慢,导致物体的体积缩小,这种现象则称为冷缩。
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温度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实验一:热胀现象材料:一个金属球和一根细长的金属杆。
步骤:1. 将金属球与金属杆通过螺纹连接起来,使其固定在一起。
2. 使用一个温度计测量室温,并记录下来。
3. 将金属球和金属杆的一端轻轻放入热水中,液面刚好没过固定点,并等待数分钟。
4. 使用尺子测量金属杆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5. 将金属杆和金属球整体取出,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并记录下来。
6. 将金属杆放置在桌面上进行冷却,等待数分钟。
7. 再次测量金属杆的长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结果与分析: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金属杆在受热后变长,同时在冷却过程中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这是因为金属在受热时,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相互间的空隙也变大,从而导致了杆的长度增加。
而在冷却过程中,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空隙变小,导致杆的长度又逐渐缩短。
实验二:冷缩现象材料:一条塑料尺和一个冰水混合物。
步骤:1. 使用尺子测量塑料尺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准备一个冰水混合物,温度降低到接近0摄氏度。
3. 将塑料尺的一端浸入冰水混合物中,确保尺子的长度在液面以上。
4. 等待数分钟,让尺子充分受冷却。
5. 接着将尺子取出,并再次测量其长度。
结果与分析: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塑料尺在受冷却后变短。
这是因为塑料在受冷却时,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相互间的空隙也变小,从而导致尺子的长度缩短。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明确温度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之间的关系。
当物体受热时,分子运动速度增快,空隙增大,从而导致体积扩大,产生了热胀效应;而物体冷却时,分子运动速度减慢,空隙变小,导致体积缩小,产生了冷缩效应。
《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实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第三节加热和冷却中的《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实验器材、实验创新、实验原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实验教学反思与评价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开展我的说课!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一、说教材《加热和冷却》一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加热和冷却对固体的体积的影响.本课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实验器材该实验所需的器材有酒精灯、固体体胀器、水槽、冷水、火柴等。
三、说实验创新四、说实验原理常温下,铜球能通过铁环,加热后,铜球体积膨胀,无法通过铁环,当铜球冷却后,铜球体积又缩小,又能通过铁环。
五、说实验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改变体积.2、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体积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六、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的体积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七、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接触科学已有一年,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实验分析、操作能力还需要加强.八、说教法《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学习科学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就是借助固体体胀器和酒精灯等实验器材,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发现和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使我的这一节课更有实效性。
九、说学法采取与教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获取新知,掌握技能. 十、说实验的教学内容探究固体在加热后体积的变化是“加热和冷却”一课的核心学习活动之一.通过加热,铁球体积会膨胀,冷却后,体积又收缩,通过观察这一实验后,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课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实验如何让“热胀冷缩”的现象更明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热胀冷缩》一课中关于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是通过观察烧瓶上所套的气球的变化和通过铜环的铜球的实验来说明的。
这两种实验方法有几个缺点:一是用手给烧瓶加热,时间慢,效果不明显,如果气球弹性较大,就鼓的不是太大,学生往往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观察的耐性;二是通过铜环的铜球的实验容易造成人员的伤害,不是十分安全;三是,这两个实验对材料要求高,不利于学生操作。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后的实验,有以下优点:一,实验材料简单,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制作完成;二,实验效果明显,有趣味;三,操作安全,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实验器材1.水槽、塑料瓶一个、橡皮泥、烧杯一个内装染红的肥皂水、热水、冷水。
2.木板、钉子2个、铜丝,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实验一(气体的热胀冷缩):1.将吸管放入瓶口,用橡皮泥密封。
2.将其他吸管与第一支吸管相接,形成一个长管。
3.将瓶子置入水槽,弯曲吸管,使它探入装有装染红的肥皂水的烧杯中。
4.向瓶壁浇热水,观察现象。
5.再向瓶壁浇冷水,观察现象。
实验二(固体的热胀冷缩)1、找一根细长的铜丝,搁在两摞书上,一端插到木板上,使它固定起来,再在木板上压上重物,另一端下面垫一块玻璃,齐铜丝的端点在玻璃上画一条横线。
2、然后用火焰在铜丝的中部加热。
3、过一会后,拿起蜡烛,离开铜丝。
实验结果,实验一:1、给瓶子浇热水时,吸管会排出大大的气泡,在肥皂水中吹泡泡,泡泡甚至会流到杯子外面。
2、给瓶子浇冷水时,吸管会将杯子中红色的肥皂水吸到瓶子里面。
实验二:1、把蜡烛固定在铜丝中间加热,你就会看到铜丝的端点超过了横线,这是由于铜丝受热膨胀,长度伸长。
2、移走火焰以后,铜丝慢慢冷却,铜丝的端点又回到横线上。
结果说明,以上两个实验可以分别说明气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材料铁环、铜球、酒精灯、水
实验原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步骤 1.用铁环去套铜球,观察有什么现象
2.把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用铁环去套铜球,观察现象
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再用铁环去套铜球,观察现象
现象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后,铁环套不下去了。
铜球放入冷水中后,铁环套下去了
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问题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如何验证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猜想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利用铁环、铜球、酒精灯、水等材料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