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笔记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马原考点整理笔记(精简版材料概述:通过长江江滩的生态修复映射出水与岸的相互联系关系,从而引出人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事物普遍联系原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题1】水与岸的关系体现哪些辩证法原理?[背诵答案]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 水与岸相互联系,对立统一,因此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彼此发展。
(下划线为原理,必背其他内容可以结合材料内容补充)[解题思路]读题可知,要求用辩证法解题,可排除其他哲学原理,快速回顾辩证法内容,锁定解题范围。
[如何找原理]1. 读题检索。
水与岸,两个事物,必定相互联系,相互联系必定对立统一。
(读材料)2. 锁定原理。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对立统一规律。
3. 找出方法论。
(题目要求写启示时才需要答,一般出现在第二问)[答题模板]1. 根据马克思哲学(如果很确定,可以具体哪一板块)可知,________。
(原理)2. 抄材料点原理(写材料中有关该原理的对策、叙述等)_________________。
3. 方法论(根据题目要求是否需要答)____________。
注意:答哲学原理时切勿使用“我认为,我觉得”等字眼例:1.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可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事物推动着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同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2. “长江航道是金,江滩之间如碧玉,江与岸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可能”江与岸和谐共生体现了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彼此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人们处理好江与岸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必定会达到和谐共生的局面。
(题目没要求,可不答,考生根据实际情况作答)【题2】材料中的事例对我们辩证地分析问题有什么启示?[背诵答案]1.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 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 辩证唯物主义-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二、政治经济学1.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与表现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 经济危机理论- 危机的根源与周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 过剩生产危机三、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必然性2.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与任务 - 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3. 共产主义社会- 消灭阶级和国家- 全体成员的自由发展-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1.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2. 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矛盾论与实践论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世界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世界的永恒发展2. 方法论- 辩证法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实践的方法以上是考研马原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考生应根据具体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复习和理解。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第二、认识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矛盾有普遍与特殊是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
马原笔记绪论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即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即基本内容)4.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即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5.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答: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1)客观条件: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5-P18)答:(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理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什么?答: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阶级属性和价值目标。
它的阶级属性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的利益服务。
它的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是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及其深刻和丰富的。
「哲学理论: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组成€政治经济学理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L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古代朴素「唯物: 形而上学;辩证法严谁是第一性" I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L思维存在性< '唯心{主观客观.同一性r可知论:康德马克思.不可知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1)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 2) : 一个人带着乡愁去寻找自己的家园。
两大现象: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人类两大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I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 II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 主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精神, 主张一是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⑴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社会形态理论3.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2. 中国革命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实践3.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理论热点问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路径3.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论思考四、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哲学发展的影响2.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当代社会学发展的启示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应用2. 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的路径和成果•马克思主义实践对社会变革的引领作用结语以上是《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的内容概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等不同方面的阐述,希望能够对读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反映论、发展论、矛盾论和对立统一规律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关系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所决定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3.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三、阶级斗争和革命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2. 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决定了它必然的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2.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变革,是为了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3.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社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和规律性,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实践的结果2. 社会历史观中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自由的关键2.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以改造世界的实践为基础,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奋斗目标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帮助。
马原期末笔记总结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在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索上,提出了包括物质的唯物性、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观点。
1. 物质的唯物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并强调物质是多样的,包括自然物质和社会物质。
2. 辩证法: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是研究现象和事物内部矛盾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辩证法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量和质转化,否定之否定等基本原理。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强调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冲突,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由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下,完成一定产品所必须的平均劳动时间。
2.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与雇佣工人实际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是社会资本家阶级通过剥削雇佣工人而获取的利润。
3. 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的生产源泉是剩余劳动,资本家通过掌握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实现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剥削。
三、阶级斗争与共产主义理想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和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社会矛盾的统一体,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1. 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以社会经济地位为基础的社会群体,阶级斗争是各个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和对抗。
2.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崩溃。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资本主义萌芽途径: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竞争发生两极分化)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主要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罪恶的掠夺史)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并且实现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产生发展起来: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列、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体力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理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在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的两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所反映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6、价值规律与价值量:价值的质规定回答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商品的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造成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7、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商品交换一货币为媒介、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马原重点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 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什么正确世界观错误世界观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 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第一章)- 世界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第四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章)- 世界是否可认知问题:世界怎样认知反映论先验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第五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章)- 社会、人的问题:人是什么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第六部分:资本主义论(第四、五章)- 社会制度问题:资本主义永恒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第七部分:社会主义论- 社会主义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两级分化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观-所谓物质观,就是在哲学上,人们对物质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
A.哲学物质概念的特点:a)最大共同性b)最大普适性c)最高抽象度B.列宁的物质定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客观实在性;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物质不是意识派生的;3.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独立于一是之外;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1.在唯物论方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根本上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2.在认识论方面:坚持了威武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从根本上与唯心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3.在历史观方面: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在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上:揭示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X.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多样性、不可穷尽性;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Y.物质范畴与物质结构理论I.区别:A.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和关系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认识;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B.哲学物质范畴所反应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是绝对的;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③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④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⑤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②革命性③实践性④人民性⑤发展性4.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5.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 列宁对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8.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9.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②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马原笔记整理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政治条件)(2)思想渊源:①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③马、恩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继承,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3)阶级基础: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人发展性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1)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何为世界本原。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2)第二方面: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观点: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②缺陷: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观点: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②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1)恩格斯对物质的初步概括: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以下是关于“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笔记: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
3.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三、真理与价值
1.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3.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二者在实践中实现统一。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世界: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2. 改造世界: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同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笔记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资料或进一步的解释,请参考相关的教材、学术著作或请教专业教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他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1.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①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③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2.联系的复杂多样性: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②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马原章节笔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本节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节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观点。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性。
1.3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节详细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这些原理和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形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阶级斗争理论。
2.1 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本节详细介绍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2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贡献本节围绕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展开,详细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剩余价值产生和分配问题,强调了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起到的重要作用。
2.3 阶级斗争理论及其实践意义本节阐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才能夺取自己的利益,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
3.1 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本节详细介绍了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阐述了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继续发展和丰富。
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本节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强调了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知识梳理绪论部分(考纲第一章)一、总复习理论框架:二、主要考点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关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三、主要考点精述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及关系(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实践基础、理论来源。
(1)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2)实践基础(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马原背诵笔记一、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称马原,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理论。
同时,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不满足于工人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革命意识,开始产生创立理论的迫切要求。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简单地把它们结合起来,而是以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批判地吸取了它们合理的内核,在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经验和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对哲学的批判不能停留在纯思辨的领域,而必须深入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去。
他们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强调哲学家们“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创立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它以人类社会的解放为己任,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它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4.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提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正确地理解实践概念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答:核心思想:以社会实践为主线,批判旧唯物主义。
理论意义:1,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在理论上的错误,阐明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面临的历史任务。
2,马克思这个《提纲》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而写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试述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答: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
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
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1.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人的本质。
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 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1、《形态》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什么?(1)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把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的德国唯心主义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是思辨终止的地方开始。
(2)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历史时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具体的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的活动方式、分工、所有制形式,社会关系的分析,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大形态。
(5)马克思概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
2、为什么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改造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实现?(1)无产阶级在他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基础上是“反对统治阶级而不再谋求任何特殊利益”的阶段。
(2)其他一切受资本压迫的阶级与阶层都缺乏那种为实现共产主义联合所必需的手段。
3、“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只能是被意识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生活过程”。
对这句话的理解。
(1)意识是受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决定生产方式的生产力所决定。
(2)意识是人的意识而不是其他动物的感觉,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人们是自己思想观念的生产者(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积极地反映社会存在。
二、论述题1、试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一、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二、承认人类认识本质是对外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一、旧唯物主义不理解外部世界(主要是人类生活其中的地球)是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的。
二、不理解人的活动的主体性或主观能动性;三、没有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
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的。
2、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地位。
《意识形态》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清算了黑格尔以往的德国哲学。
第一次详尽而全面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揭示,同时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
马恩在该文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实践;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社会结构、精神生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实践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明确地宣称他们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因此,实践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个统一的基础正是实践。
《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在当代所具有的理论价值?(1)关于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理解经济全球化具有指导意义(2)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3)、对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论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2、共产党宣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
答:《宣言》是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纲领,它批判了当时各种错误的、反动的思潮,驳斥了各种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污蔑,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布了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主张,向世人预示了共产党人的形象。
《宣言》阐述的理论不会过时,它的思想对共产主义运动及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具有永久的指导意义。
(1)着力阐述共产党人与一般无产者的血肉联系是《宣言》的重要内容。
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
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哥哥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与《宣言》的思想是一脉相承。
(2)重视生产力,强调发展生产力,是《宣言》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把物质生产力看作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社会历史问题得出的必然理论。
《宣言》之所以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折服力量,其根本原因也是由于马恩运用了唯物史观这一崭新的阐释历史的理论方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宣言的精神和方法,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高度对新时期的根本任务提出了要求。
(3)强调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既是《宣言》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特色。
《宣言》提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并发扬了《宣言》的这种精神,强调共产党人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要勇于开拓创新,不懈进取。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简答题:如何理解生产与消费的相互依赖性?(1、)生产决定消费。
首先,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
其次,生产决定消费的性质、方式。
再次,生产通过产品引起消费的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首先,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
其次,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成为产品。
再次,消费创造出新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力。
2、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答:1、具体-抽象-具体的方法。
2、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3、论述题。
《导言》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中具有何种科学价值?答:首先,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阐明了生产关系的诸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但互相间有差异,是有差别的统一。
生产决定和支配着其他各个要素,整个过程总是从生产开始,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的一定关系。
但是,各个要素也反作用于生产。
其次,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达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以此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就必须把最简单的在整体上处于支配的地位的范畴作为逻辑起点。
同时,这个逻辑起点与历史的发展顺序也是相统一的。
2、《导言》中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如何论述的?《导言》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
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仅仅限于描述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以及形而上学地割裂这四个环节内在联系的错误观点,阐述了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提出了生产对其他环节居于首位的原理。
他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他并不认为在一切有机整体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一,生产和消费。
(1)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生产是消费:一方面是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的消费。
消费是生产。
通常说是消费是指生活消费,是人们恢复劳动力的消耗并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人自身的再生产。
马克思说,“人吃喝就是生产自己的身体”。
二,生产和消费相互依赖,每一方都以对方为媒介、手段。
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首先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
其次,生产决定消费的性质和方式。
再次,生产通过产品引起消费的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不是消极的受生产决定,它对生产起着积极地反作用。
表现在,首先,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
其次,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后称其为产品。
再次,消费创造出新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力。
(三)生产和消费是有差别的,是不能完全等同。
虽然生产和消费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但它们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两个要素,各有不同的只能,是有差别的,生产居于支配地位,是决定要素。
二、生产和分配。
分配结构决定于生产结构。
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生产结构也决定分配结构。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三、最后,交换和流通。
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交换“是生产以及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一方之间的媒介要素”,它作为生产前的一个要素,包含在生产过程更致中国。
这是因为:第一,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者之间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本身就属于生产活动。
第二,各生产部门以及各企业之间进行的生产资料的交换,虽然表现在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事情,但也是由生产决定。
四、综上所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一个总体各个环节,是构成再生产过程的统一体,生产决定这分配与交换,分配与消费。
交换与消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都具有反作用。
分配与交换,分配与消费、交换与消费也都存在着相互作用。
马克思所以要详尽的论述四环节的辩证关系,是要说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正是有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构成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