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23.91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革建议作者:鲍玮琦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4期关键词认罪认罚从宽自诉自判审判权旁落值班律师改革建议作者简介:鲍玮琦,浙江中汇律师事务所,四级律师,研究方向:刑事法律。
中图分类号: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5.128認罪认罚从宽制度,通俗地讲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对于检察机关指控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同意量刑意见并签署具结书的案件,可以依法获得从宽处理的制度。
我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确立了该重大司法改革,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刑诉法时将其放在第一章“任务和基本原则”的第十五条中单独罗列,从立法层面确认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地位。
在中央政法委的直接部署和各级政法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制度在四年来的试点运行和一年半时间以来的贯彻实施情况总体良好、成效显著,以2020年1月至3月为例,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审结236183人,占同期审查起诉案件审结人数的76.1%。
通过我国司法经验的总结基础,并且结合了多年的试点工作成果,经过各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充分论证研究才正式实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其设立的初衷主要体现三个目的:(一)精简办案流程,提升司法资源的利用率我国现有司法资源严重不足,如何提高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一直作为司法改革的重点。
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明确被告人自愿认罪、自愿接受处罚、积极退赃退赔案件的诉讼程序、处罚标准和处理方式,构建被告人认罪案件和不认罪案件的分流机制,优化配置司法资源”。
由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确定的案件在法院判处之前已被告人事先同意,因而一般情况下被告人都会接受判决,翻供率、上诉率显著减少,符合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初衷。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重要问题探讨引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法律规定。
自2016年全面实施以来,这一制度在推动司法公正、提高犯罪惩罚效果、保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该制度仍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本文将从认罪认罚从宽的本质、司法审查、被告人权益保障以及司法公正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罪认罚从宽的本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基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中认罪与从宽原则的理论基础上制定的一项具体制度。
其本质是鼓励犯罪嫌疑人迅速认罪、认罚,减轻他们的罪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迅速认罪认罚,实现案件的快速审理,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司法审查方面问题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司法审查问题备受争议。
一方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可以加速犯罪案件的审理速度,减轻司法压力;另一方面,司法审查环节可能被忽视,导致冤假错案。
因此,在实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应加强司法审查,确保被告人的认罪和认罚是真实自愿的,避免错杀冤案的发生。
三、被告人权益保障问题在认罪认罚从宽的过程中,被告人的权益保障至关重要。
首先,法律应明确规定被告人的权益,例如对自白供述的采信要求、律师的参与等。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应加强对被告人的法律援助,确保他们在认罪过程中享有合法权益的保护。
此外,应建立健全的保密制度,保护被告人的隐私权。
四、司法公正问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司法公正的挑战。
一方面,被告人有可能出于胁迫、恐惧等原因误认或虚认罪名,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另一方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受到地区、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类似犯罪行为的被告人在不同地区受到不同的刑罚。
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司法人员的法律职业素养培养,提高司法公正的意识和规范。
结论综上所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仍存在司法审查、被告人权益保障以及司法公正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司法审查程序,保障被告人的权益,提高司法公正的水平,使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更好地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司法公正的同时发挥其应有作用。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旨在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罪行,积极退赃退赔,以达成案件的快速解决,实现司法效率的提高与公正的维护。
本文将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基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于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并接受相应的处罚时,司法机关可以对其从宽处理的一种制度。
这一制度基于犯罪心理学、刑事政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旨在通过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实现案件的快速解决,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三、实践应用(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近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据统计,适用该制度的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案件类型涉及广泛。
该制度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刑事案件的审理效率,降低了司法成本。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具体操作流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罪行,对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司法机关根据其供述和证据认定事实;在量刑时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予以从宽处理。
具体操作中,应遵循法定程序,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一)存在的问题虽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存在虚假认罪认罚的情况;部分司法人员对制度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偏差,导致案件处理不公;此外,该制度的适用范围、量刑从宽的幅度等具体规定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的挑战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如何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如何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和不当干预等。
五、完善建议(一)加强制度宣传和培训加强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宣传和培训,使司法人员和广大群众充分了解该制度的理论基础、适用范围和操作流程。
区域治理RULE OF LAW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务问题河南天基律师事务所 张瑞卿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契合,其司法实践意义重大。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落实不仅节约了诉讼资源,同时也有利于缓解矛盾与解决矛盾。
就目前来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践中面临着一定问题,只有妥善应对,才能促进该项制度的更好落实。
本文分析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并给出了改善建议。
关键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事务;问题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4-0092-0001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指被告人主动、自愿承认被指控的罪行,并且愿意承担相应惩罚,从而尽可能缩短诉讼时限,减轻刑罚的一种处理制度。
从实体法角度来分析,被告人认罪认罚属于一种事实行为,缩短诉讼时限、减轻刑罚是其事实行为所应得的利益和回报。
从程序法角度来分析,认罪认罚可使得被告人更快速获得诉讼结果,相关机关会对此类案件给予简易程序处理,这极大节约了国家的诉讼成本。
因此,给予被告人从宽处理是国家的政策使然。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一)法律上并未明确规定该制度当前,我国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所关联的,且比较权威的法律是《刑事诉讼法》。
但就目前来说,《刑事诉讼法》中并未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十分明确、相当清晰的规定,这导致了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强制意义较小。
在司法实践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仅仅是以试点的形式出现,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其实务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一些司法人员由于忙于案件办理的各种任务,无暇顾及认罪认罚从宽。
加之法律上缺乏相关规定,司法人员对从宽制度的实质认知不够,这项制度便被弃之不理。
(二)从宽标准存在认定不一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究竟何种行为、何种情况可以从宽,从“宽”的幅度和范围应该如何界定,值得商榷。
从司法实践来看,关于从宽的标准只能依据《试点办法》中的相关条文、相关规定来界定,但《试点办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哪类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被告人哪种行为符合从宽标准。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困境及理论反思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旨在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同时促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悔罪,实现刑罚的教育和改造功能。
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制度的适用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我们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反思。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困境(一)被追诉人的自愿性保障不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核心在于被追诉人的自愿认罪认罚。
然而,在实践中,被追诉人的自愿性往往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一方面,部分被追诉人可能因对法律的不了解、对案件事实的误解或者受到办案人员的不当影响而作出非自愿的认罪认罚决定。
另一方面,被追诉人在面对强大的侦查和追诉机关时,可能出于恐惧、无奈等心理而被迫认罪认罚,而非基于内心的真实意愿。
(二)值班律师制度不完善值班律师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被追诉人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保障其合法权益。
但目前,值班律师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值班律师的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实践需求。
其次,值班律师的参与程度有限,往往只能提供简单的法律咨询,难以在案件的关键环节发挥实质性作用。
此外,值班律师的权利保障不够,缺乏足够的调查取证权和阅卷权,影响了其为被追诉人提供有效法律帮助的能力。
(三)量刑建议的精准性和合理性有待提高量刑建议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量刑建议的精准性和合理性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量刑标准和规范,不同地区、不同案件的量刑建议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在提出量刑建议时,可能存在对案件事实和情节考虑不充分、对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评估不准确等情况,导致量刑建议不合理。
(四)被害人的权益保障不够充分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被害人的权益保障容易被忽视。
一方面,被害人在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参与度较低,其意见和诉求往往得不到充分重视。
另一方面,被害人的赔偿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可能导致被害人对司法结果不满,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认罪认罚从宽中量刑建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法律制度,能够减轻被告人的刑罚,在保证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的前提下,推动案件的快速侦办和判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一制度的有效运行。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不断完善这一法律制度。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存在的问题1. 审查认罪认罚请求存在问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要求被告人在一定时间内向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主动认罪,主动揭发自己的罪行。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为了追求高立案率和高判决效率,并非全部为被告人提供充分和详细的认罪认罚从宽政策,导致被告人没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从而使得刑罚的量刑并不完全准确。
2. 法律制度赔偿缺失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一旦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就可以获得减轻刑罚的条件。
但是,对于那些错误认定的案件,认罪认罚后再受到改正,但却错失了获得赔偿的机会。
因此,应该完善法律制度,为被错误定罪而无过错的被告人提供赔偿机会。
3. 实践中的不公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速案件的审判和调解,但此制度的执行不一定能够确保对每一个被告人的平等对待。
公安和司法机关经常被指责以区别对待的方式审查认罪认罚申请,对有关少数民族的案件甚至有所偏袒,指出了制度操作的不公平性,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条款和操作细则,以确保该制度的公正执行。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应对策略1. 加强宣传教育,确保被告人正确认罪认罚制度目前公安机关和司法机构的宣传力度并不足够,许多被告人根本不了解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不理解其对减轻刑罚的影响。
应该加强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及其政策法规的相关宣传和教育,让被告人了解相关细节和具体流程,从而提高被告人正确认罪认罚制度的意识和积极性。
2. 审核认罪认罚申请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为了减少认罪认罚制度的恶意利用,必须向被告人明确解释、完整告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内容,让其在安全和保护的前提下思考是否要求认罪认罚。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深知法律的神圣与庄严。
在此,我对自己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出现的认罪认罚问题进行反思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二、问题与反思1. 对案件认识不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我有时对案件认识不足,导致在处理认罪认罚问题上存在偏差。
具体表现在:(1)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不够严谨,导致对被告人的认罪态度产生误判。
(2)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出现偏差。
2. 工作作风不严谨在办理案件时,我有时存在工作作风不严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对案件资料查阅不够细致,导致对案件事实的了解不够全面。
(2)与当事人沟通不足,未能充分了解当事人的认罪态度和意愿。
3. 缺乏责任心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我有时缺乏责任心,具体表现为:(1)对案件进度关注不够,导致案件办理出现延误。
(2)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关注不足,未能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整改措施1. 提高自身素质(1)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对法律规定的理解程度。
(2)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提高对案件事实的判断能力。
2. 严谨工作作风(1)对案件资料进行仔细查阅,全面了解案件事实。
(2)加强与当事人的沟通,充分了解当事人的认罪态度和意愿。
3. 强化责任心(1)关注案件进度,确保案件按时办理。
(2)关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总结通过本次反思总结,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表示将认真整改,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严谨、负责地办理案件,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检察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相关问题思考》篇一一、引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罪行,积极退赃退赔,以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双重目标。
近年来,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该制度在检察机关的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在具体适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检察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概述与意义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罪行,并主动接受司法机关处罚,依法可以从宽处理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设立,一方面能够激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动交代罪行,提高司法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刑罚原则,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三、检察机关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一)适用标准不统一当前,各地检察机关在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存在适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对“认罪”、“认罚”的认定上存在差异,以及对从宽处理的幅度和方式掌握不一。
(二)被告人权利保障不足在认罪认罚的过程中,部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例如,在律师帮助、听取意见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被告人对制度的信任度不高。
(三)与刑事诉讼其他制度的衔接问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事诉讼中的其他制度(如刑事和解、刑事赔偿等)存在衔接问题。
如何实现各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司法效率,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解决对策与建议(一)统一适用标准检察机关应统一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标准,明确“认罪”、“认罚”的认定条件及从宽处理的幅度和方式。
通过制定统一的指导性文件或操作规程,确保各地检察机关在适用该制度时能够遵循相同的标准和原则。
(二)加强被告人权利保障检察机关应加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工作,确保被告人在认罪认罚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律师帮助和听取意见的机会。
同时,应建立健全被告人申诉、控告机制,对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进行及时有效的维护。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问题评析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实施旨在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时认罪悔罪,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从而减轻其刑事责任并加快案件审理进程。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评析和解决。
首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范围尚未明确。
有些法律条文规定,只有部分犯罪行为能够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但具体哪些属于这部分犯罪行为并没有明确定义。
因此,在实践中,有一些案件的适用范围存在争议和疑虑,导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效果受到影响。
其次,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应用标准也存在一定问题。
在实践中,有些地方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标准进行了过度解读和扩大,导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范围不够清晰明确,使得部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第三,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也存在一些操作上的问题。
例如,有的司法机关在认罪认罚从宽的过程中,存在强制嫌疑人和被告人认罪的情况,这种行为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初衷相违背,不利于其合法实施和有效运用。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际执行中加强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解和把握,明确其适用范围和标准,避免对被告人的权益侵害,从而更好地发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作用。
- 1 -。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篇一一、引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罪行,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和审判工作,以实现案件的快速处理和司法效率的提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深入,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制度设计不够完善、适用范围有限、执行标准不统一等。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二、当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问题(一)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当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设计和实施上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制度的适用范围有限,仅适用于部分犯罪类型和案件情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挥作用的范围。
其次,对于认罪认罚的具体标准、程序和处罚的裁量权分配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执行中存在困难。
(二)执行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不同地区、不同法院在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存在差异。
这导致同样性质的案件在不同地区、不同法院的判决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司法公正和公信力。
(三)被告人权益保障不足在认罪认罚过程中,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有时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例如,在被告人自愿认罪的情况下,其合法权益可能因缺乏有效的法律援助和辩护而受到侵害。
此外,对于被告人的上诉权、申诉权等权利保障也存在不足。
三、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建议(一)完善制度设计首先,应扩大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范围,使其适用于更多类型的犯罪和案件情节。
其次,应明确认罪认罚的具体标准、程序和处罚的裁量权分配等问题,确保制度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此外,还应加强与其他刑事制度的衔接和协调,以形成完善的刑事司法体系。
(二)统一执行标准为了确保司法公正和公信力,应制定统一的执行标准。
这包括明确认罪认罚的认定条件、量刑幅度、程序要求等,使不同地区、不同法院在适用该制度时能够保持一致。
同时,应加强对法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其适用该制度的水平和能力。
(三)加强被告人权益保障在认罪认罚过程中,应充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读后感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配合调查取证,主动退赔赃款赃物,可以从轻处罚或减轻处罚的一种制度。
这一制度的出现,为我国的刑事司法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对于加强司法公正、提高犯罪打击效率、保障人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助于加强司法公正。
在此制度下,被告人如实供述罪行,无疑是对犯罪事实的承认,并为检察机关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通过被告人的供述,法官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案件真相,从而作出更公正的判决。
同时,这也有助于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为无辜者提供了更多的辩护机会,保障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能够提高犯罪打击效率。
在传统的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收集证据、审理案件。
而通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被告人如实供述罪行,主动退赔赃款赃物,可以大大减轻司法机关的工作负担。
这样一来,司法机关可以更加专注于打击其他犯罪活动,提高犯罪打击的效率和精准度。
最重要的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助于保障被告人的人权。
在我国刑事司法中,被告人的人权一直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出现,为被告人提供了一种主动选择的机会。
如果被告人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他可以通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来主动减轻自己的刑罚。
这种自愿选择的权利,有助于保障被告人的人权,使其在司法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尊重和保护。
综上所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我国的刑事司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不仅加强了司法公正,提高了犯罪打击效率,还保障了被告人的人权。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非万能之策,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只有不断优化制度,确保其公正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我国刑事司法的进步和发展。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合宪性思考》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法治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司法体系在不断完善,其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刑事司法制度,已经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同时也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然而,其合宪性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合宪性的角度,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概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并接受处罚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依法对其从宽处理的一种制度。
这一制度旨在通过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动认罪、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和审判工作,以提高司法效率,并体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三、合宪性思考(一)宪法原则的体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体现了我国宪法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这一制度在保障司法公正的同时,也尊重和保护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该制度还体现了宪法中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对于犯罪情节较轻、认罪态度较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从宽处理,体现了罪刑相适应的精神。
(二)合法性基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合法性基础主要体现在其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并接受处罚的,可以从宽处理。
这一规定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制度完善与监督虽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提高司法效率、保障人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仍需在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加强完善和监督。
首先,应建立健全的司法监督机制,确保司法机关在适用该制度时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防止滥用权力。
其次,应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和权益保障,确保其在自愿基础上认罪认罚。
最后,应加强对该制度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其的理解和认可度。
四、结论综上所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宪法原则和精神,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逐渐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该制度旨在通过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罪行,积极认罪悔罪,从而达到提高诉讼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本文将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基础1. 制度定义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并接受处罚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给予其从宽处理的制度。
2. 理论依据该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刑法中的坦白从宽原则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通过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动认罪悔罪,既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也有利于实现刑罚的公正与合理。
三、实践应用1. 适用范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于大多数刑事案件,特别是轻微刑事案件。
对于严重刑事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够如实供述罪行并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工作,也可以适用该制度。
2. 实施效果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方面,提高了诉讼效率,减少了诉讼成本;另一方面,促进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认罪悔罪,有利于实现刑罚的公正与合理。
同时,该制度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制度完善不足当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对于如何认定“如实供述”、“积极认罪悔罪”等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对于从宽处理的幅度和范围也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2. 被告人权益保障不足在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被告人权益保障不足的情况。
例如,在认罪认罚的过程中,被告人可能因为缺乏法律知识而无法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在量刑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量刑不当的情况。
五、完善建议1. 完善立法规定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规定,明确“如实供述”、“积极认罪悔罪”等具体标准和程序,以及从宽处理的幅度和范围。
《检察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相关问题思考》篇一一、引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旨在优化司法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维护司法公正。
该制度通过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认罪并如实供述罪行,以换取较为宽大的刑事处罚,从而实现刑事案件的快速处理与矛盾的有效化解。
检察机关作为刑事诉讼的重要环节,其在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就检察机关在适用该制度过程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讨。
二、检察机关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角色与职责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承担着审查起诉、提起公诉等重要职责,同时也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重要实施主体。
在适用该制度时,检察机关需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愿性,并对其供述的罪行进行全面审查,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此外,检察机关还需与法院、公安机关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该制度的顺利实施。
三、检察机关在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面临的问题(一)自愿性审查问题在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如何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愿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检察机关需通过全面审查案件材料、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深入沟通等方式,确保其自愿认罪并如实供述罪行。
(二)证据审查问题在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时,如何确保证据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检察机关需对证据进行全面审查,防止因证据不足或虚假证据导致的不当定罪。
(三)量刑建议的合理性问题在提出量刑建议时,如何确保量刑建议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检察机关需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提出合理的量刑建议,避免因量刑建议不当而引发的社会舆论压力和司法公信力下降的问题。
四、对检察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建议(一)加强自愿性审查机制建设检察机关应建立完善的自愿性审查机制,通过全面审查案件材料、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深入沟通等方式,确保其自愿认罪并如实供述罪行。
同时,应加强与公安机关、法院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推进该制度的顺利实施。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实践审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指对自愿认罪、悔罪并积极配合案件审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从宽处理或减轻刑罚的一种刑事审判政策。
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我反省悔改,加速案件审理速度,提高司法效率。
下面将通过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践的审视来探讨该制度的优点和问题所在。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该制度能够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积极认罪和悔罪,增强司法公信力。
通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够选择自愿认罪并积极配合案件的审理,展现了他们的悔罪态度和改过自新的决心。
这不仅符合法治精神,也有助于保护社会公众的权益,增强司法公信力。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能有效加速案件的审理速度,提高司法效率。
在传统刑事审判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常常通过拖延审判时间,找寻各种辩护策略来逃避处罚。
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使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识到无论如何抵赖,法律最终都将裁决他们的罪责。
他们更愿意通过自愿认罪来争取从宽处理,从而减轻了法院审判的负担,加快了案件的审理进程。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社会的维稳成本,减少社会动荡的风险。
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选择自愿认罪并悔过自新时,他们不仅需要向受害人赔偿经济损失,还需要接受法律规定的严厉处罚。
这种公正的司法处罚可以有效维护社会公众的权益,增强社会的安全感,降低社会的维稳成本。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和量化评估指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情况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目前,各地在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具体适用条件和效果评估标准尚不完善,导致在实践中存在较大的裁判不一现象。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可能被一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滥用。
他们可能通过虚假认罪来获得从宽处理,从而规避正当的法律制裁。
这就对司法公正提出了挑战,需要通过加强程序保障和完善司法审查机制来避免滥用,并确保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公正有效实施。
JU JIAO SI GAI检察机关推进认罪认罚从宽案件实证反思——以武汉市洪l D区人民检察院为视角◎杨屹东陈婷闻洲内容摘要:基于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实际需求而设计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检察实践中被发现反悔率高等诸多问题,亟需完善。
本文从检察业务实践出发,通过对认罪认罚案件数据的分析,发现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探寻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最终尝试从数量、质量、实施效果和工作合力等方面解决问题,实现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完善。
关键字:认罪认罚从宽;实证反思;实践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被赋予实现“繁简分流”目标、化解“案多人少”矛盾的功能。
这一制度自2016年9月4日起在全国18个地区试点以来,依靠各级司法机关的贯彻落实与协调推动,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实现了改革的预期效果。
试点成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8年10月26日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正式纳入我国《刑事诉讼法》,两高三部也于2019年10月24日联合颁布《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具体操作进行了细化。
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一项实践性和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机制,上述规定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近三年来在实践工作过程中持续暴露出的反悔上诉率高、量刑准确率低、办案质量下降等问题。
本文拟从基层检察院的角度,尝试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讨认罪认罚从宽工作的完善途径。
_、认罪认罚从分析随着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不断积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经验,不断拓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范围,不仅从适用主体方面完成了从由检察机关独自推动到公检法三家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跨越式变化,更在适用效果方面实现了适用比例高、办案期限降、量刑建议准、诉讼文书简等效果。
(一)适用比例逐年提高。
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检察院2017年度至2019年度审查起诉案件办理情况如下图。
通过对此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25002017・201瞬案件办理恸兄图(单位:件)发现,自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开始后的三年里,该院受理审查起诉案件的体量较大(1670件、1844件、2039件),且连续两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分别增加174件、195件)。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动认罪并如实供述罪行,以实现案件的快速处理和司法效率的提高。
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对于推动刑事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基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基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动认罪并如实供述罪行的基础上,对其从宽处理的制度。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一是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动认罪,以减少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二是通过从宽处理,实现刑罚的惩罚与教育的双重目的,促进犯罪分子改过自新,减少社会矛盾。
三、实践应用1. 适用范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于各类刑事案件,包括但不限于刑事诉讼、刑事自诉等。
在适用过程中,需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认罪态度、罪行严重程度等因素。
2. 实施效果:自实施以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推动刑事案件快速处理、提高司法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该制度也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动认罪,降低了司法成本,提高了司法公正性。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制度完善:虽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例如,需要明确认罪认罚的认定标准、程序和适用范围等,以确保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2. 律师参与度: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律师的参与度对制度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目前律师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
3. 公众认知度:公众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认知度较低,导致部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制度的了解和信任程度不足,影响了制度的实施效果。
五、完善建议1. 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认罪认罚的认定标准、程序和适用范围等,确保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同时,加强与其他刑事制度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完善的刑事司法体系。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实践审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一种以快速确认事实和惩罚为主要目的的刑事审判制度。
该制度的实践意义在于鼓励被告人主动认罪认罚,透露案件真相,尽早完成审判程序,减轻国家司法负担,提高司法效率,促进社会公正。
在实践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我国刑事法律制度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司法为基础”,体现了尊重司法主体,坚持法治精神的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该制度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能够有效减轻司法负担,提高司法效率。
同时,它也能免除国家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财力。
此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还能让社会保持安定,避免大规模群众性事件的发生。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制度的适用范围比较狭窄,只适用于一些较为严重的犯罪,而对于轻微犯罪,该制度无法起到缓解司法压力的作用。
其次,该制度也可能引起刑事审判合法性等问题,例如一些被告人可能会“自首”虚假供述,以获得宽大处理。
最后,考虑到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的制度创新需要更多探索与完善。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应建立在法治原则的基础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探索适用一站式终审制和审判监督分离制度等新机制。
此外,应当明确相关规定的具体适用范围,厘清犯罪与轻微犯罪的界限,加强对“自首”情节判断的过程,防止虚假供述。
同时,应加强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宣传,教育被告人相关法律知识,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刑事审判一种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实践中的经验应被尊重,但也必须基于法治原则加以改革和完善。
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其有用作用,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情况的几点思考
张如泉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2()24
【摘要】2018年10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立法上正式确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困难和问题,本文就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程序从宽,精准量刑以及与社区矫正制度衔接等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总页数】3页(P0100-0102)
【作者】张如泉
【作者单位】湖南人和人株洲律师事务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与律师辩护制度发展——以刑事速裁程序为例的思考
2.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几点思考
3.我省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几点思考
4.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量刑减让——基于两高三部《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的思考
5.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践问题调研报告--以青岛市法院认罪认罚案件适用情况为基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思考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发展沿革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要求。
2016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2016年9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的决定》,同年11月,两高三部联合下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的办法》,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重庆、厦门、福州、青岛、长沙等十八个城市开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工作。
2017年 2 月,北京市公安局等单位出台了适用该制度的实施细则,明确了公安机关试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规定。
经过两年的试点,2018 年 10 月26日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吸收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试点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并在第15条中确立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可以依法从宽处理的原则,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工作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
此外,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31条的规定,也体现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精神。
2019年10月24日,两高三部正式出台《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建立的意义所谓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于指控犯罪事实没有异议,愿意接受处罚(侦查阶段)或认可检察机关的量刑意见并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审查起诉阶段)或当庭确认自愿签署具结书,愿意接受刑罚处罚(审判阶段)的案件,可以依法从宽处理。
从适用阶段上来看,它贯穿刑事诉讼的全过程,适用于侦查、起诉、审判各个阶段;从适用案件范围,不受罪名和可能判处刑罚的限制,包括重罪案件、职务犯罪案件等都可适用;从量刑情节上看,它可能涉及所有法定、酌定的从宽情节以及规范化量刑;从程序上看,它适用于速裁程序、简易程序、普通程序,在多层次的诉讼体系中均有所体现。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独立于自首、坦白、刑事和解等其他认罪从宽制度的一项新型刑事诉讼制度。
《指导意见》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与条件、从宽幅度、审前程序、量刑建议、审判程序、律师参与、当事人权益保障等均作出了具体规定,并就公、检、法三机关办理认罪认罚案件作出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规定,严格防止产生“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等司法腐败问题的发生。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一项重大制度变革,体现了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的要求,本质上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诉讼模式。
这项制度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对抗、节约司法资源,确保办案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而笔者认为能够确保国家司法资源高效使用,繁简分流,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重大价值的体现。
三、实务中易出现的问题1、证据不足的案件因认罪认罚而被移送起诉即便是认罪认罚案件,也不能仅凭口供就直接起诉或者定罪。
尤其是实务中“一对一犯罪”中无第三人在场的受贿、行贿案件,或是被害人没有及时报案的强奸案件,以及取证不全导致无法形成闭合证据链的案件。
此时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
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在此类案件中,应当更重视“口供补强规则”的运用。
因此,司法机关应当审查“基础事实”是否存在以及能否与口供相印证或者矛盾之处能够得到“合理解释”。
即使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也不能仅凭口供就直接起诉或者定罪。
2、实务中认罪认罚的案件不免存在降低证明标准的情况我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不等同于美国的“辩诉交易”。
我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禁止交易罪名和罪数。
根据《指导意见》第三条:“坚持证据裁判原则。
办理认罪认罚案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按照证据裁判要求,全面收集、固定、审查和认定证据。
坚持法定证明标准,侦查终结、提起公诉、作出有罪裁判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防止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而降低证据要求和证明标准。
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但证据不足,不能认定其有罪的,依法作出撤销案件、不起诉决定或者宣告无罪。
”认罪认罚从宽是在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基础上的从宽,绝对禁止司法机关借认罪认罚之名,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受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情形下的罪与罚。
但目前在实务中适用认罪认罚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降低证明标准的问题。
虽然效率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重要价值,但在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上,公正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欲速则不达”。
司法机关不能仅靠口供定案,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实践中,起诉的证明标准与法院定罪标准大体一致,这种极高的证明标准也要求司法机关即使在“零口供”情况下案件仍能够公正裁决。
实务中对认罪认罚案件,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也不免出现怠于调查取证的情况。
这就会导致原本适用认罪认罚,一旦犯罪嫌疑人翻供,案件就会从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变成普通程序,反而浪费了司法资源。
3、值班律师只是一个“见证人”实务中存在很多观点认为,值班律师更多充当的是一个“见证人”的角色。
“值班律师参与的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这有违值班律师保障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自愿性和真实性的制度设计初衷。
庭审的简化应当以庭前程序的‘充实’为前提,这也是庭审程序简化的正当性基础。
既然法庭审理‘一般不再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那么庭前程序中律师的介入应当是实质化的。
”这种流于形式的“见证人”身份也会导致实务中各种问题的出现。
比如实务中,案件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犯罪嫌疑人没有辩护律师,在值班律师的见证之下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然而案件到法庭审理阶段,被告人家属委托辩护律师为其进行辩护后,辩护律师发现案件事实不清或是证据不足,欲作无罪辩护,但此举将会导致认罪认罚具结书失效,不再适用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
被告人与其辩护律师都要承担巨大的压力。
也许强压之下的妥协就导致冤假错案的出现,这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结果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值班律师不享有阅卷权。
根据“两高三部”《指导意见》第十一条:“......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值班律师可以查阅案卷材料、了解案情。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为值班律师查阅案卷材料提供便利。
值班律师提供法律咨询、查阅案卷材料、会见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提出书面意见等法律帮助活动的相关情况应当记录在案,并随案移送。
”值班律师查阅案卷材料的权利不等同于《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规定的辩护律师享有的阅卷权:“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
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许可,也可以查阅、摘抄、复制上述材料。
”如果值班律师没有阅卷权,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何以能够为犯罪嫌疑人提供认罪认罚与否的建议?且更无法有效的帮助犯罪嫌疑人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对人民检察院认定罪名、量刑建议提出意;也无法就案件处理,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意见等,因为上述的基础是完整的了解案件事实以及全部证据材料。
而在实务中的试点阶段,有些地方的检察院已经赋予值班律师阅卷权。
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在法律上赋予值班律师阅卷权,规定“值班律师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
造成上述结果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权责未统一。
值班律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保障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真实性和明智性。
在提前阅卷和会见后,才能向犯罪嫌疑人提出是否认罪认罚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与检察机关进行有价值的协商。
权利适度扩大后,值班律师责任也重了。
因此,如果法律赋予值班律师阅卷权后却未经历会见、阅卷和协商程序而径直在具结书上签字的,一旦案件出现冤错,值班律师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4、平衡检察院与法院的量刑建议权与量刑裁量权检察院根据量刑协商结果提出的量刑建议,其对法院究竟有何拘束力?如果法院采纳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法院的审判是否沦为附庸与背书的境地?如果法院不采纳,是否会使认罪认罚制度失去意义,再无人愿意通过巨额赔偿取得谅解来换取“待定”的从宽处罚?其实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平衡检察院与法院的量刑建议权与量刑裁量权。
笔者认为,纵然法律赋予检察院量刑建议权,且一般情况下法院应当予以采纳,但毋庸置疑的是刑罚的量刑裁量权仍然归属于法院。
否则就会导致检察院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实则违反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本意。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对于认罪认罚案件,法院依法作出判决时,一般应当采纳检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议,但有五种情形的除外:(1)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2)被告人违背意愿认罪认罚的;(3)被告人否认指控的犯罪事实的;(4)起诉指控的罪名与审理认定的罪名不一致的;(5)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情形。
法院经审理认为量刑建议明显不当,或者被告人、辩护人对量刑建议提出异议的,检察院可以调整量刑建议,检察院不调整量刑建议或者调整量刑建议后仍然明显不当的,法院应当依法作出判决。
同时《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七十五条以及两高三部《指导意见》第三十三条也规定,量刑建议一般应当为确定刑。
对新类型、不常见犯罪案件,量刑情节复杂的重罪案件等,也可以提出幅度刑量刑建议。
综上,检察院提出的量刑建议对法院具有一定的拘束力,法院以采纳为原则,以不采纳为例外。
不采纳指控罪名和量刑建议的五种情形也均是可能违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情形,而不是量刑建议是否适当的情形。
法院不采纳检察院量刑建议的条件是量刑建议明显不当,这就需要把握明显不当的认定标准。
如果法院认为量刑建议不当,检察院可以调整量刑建议。
这就涉及操作程序问题,法院如果不采纳量刑建议,告知检察院调整量刑建议是必经程序。
当然,最终的量刑裁判权归于法院,出于对控辩合意的尊重,法院不认可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或双方协议内容的,应赋予控辩双方救济权利。
控辩双方如果认为法院的裁判不当,有权提出上诉、抗诉,由二审法院依法裁决。
笔者认为实务中检察院量刑建议对于认罪认罚制度至关重要,但法院在尊重量刑建议和认罪认罚从宽的原则基础上,仍然对量刑应当具有自主决定权。
但为了更好的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更好地平衡检察院与法院的量刑建议权与量刑裁量权,还需对法律规定中模糊之处进行量化,比如量刑建议明显不当的认定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