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重点 简答 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感冒(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虚、实)虚体感冒: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太薄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感冒。
时行感冒:感冒的一种,与有发病迅速,呈流行性,首发症状为,恶寒发热,体温高,全身症状明显而肺系症状不突出等特点。
感受时行病毒,病变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似的感冒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失于宣降,上逆作声,咳吐痰液,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一般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分外感、内伤)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的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分发作、缓解期)(呷嗽,哮吼)天哮:因禀赋而患哮病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分虚实)上盛下虚:指喘证中痰浊壅盛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肺实肾虚症候。
表现为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四期)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内因),感染痨虫(外因),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尸注:强调传染性)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从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脘腹胀满,心悸浮肿或唇甲紫绀等症。
其病情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1、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为多。
2、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3、喘脱: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唇青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者。
4、内伤咳嗽: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肺的宜肃功能,肺气上逆而致的咳嗽。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6、胸痹: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发展为真心痛。
7、真心痛: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眩晕9、中风:以突然昏仆,不声人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不语或言语骞涩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为多见。
10、中经络:中络系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者;中经则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中络、中经合称中经络是无神识昏蒙者。
11、中脏腑: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中脏则必有神昏或昏馈,并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等症,中腑、中脏合称中脏腑。
12、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未完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13、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尤以目晴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根据其病机特点和证候表现,黄疸有阳黄、阴黄之分,急黄乃阳黄之重证。
14、急黄:15、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既可单独为病,又常为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探讨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中医内科学的一些重要名词。
1. 中医学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中医学包含了中医内科学以及其他分支学科,如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以及相应的调节饮食、锻炼和生活习惯等。
2. 内科疾病内科疾病指的是发生在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上的各种疾病,如心脏病、肺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
中医内科学专门研究和治疗这些疾病,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3. 阴阳平衡中医内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阴阳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节阴阳,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对疾病进行治疗。
4.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是由天然草药制成的药物,具有调节人体机能、治愈疾病的独特作用。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疾病的症状、病因等综合因素,开具适合患者的中药方剂,通过服用中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经络系统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可以用于痛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6. 调节饮食中医内科学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节,可以预防和改善一些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如合理的膳食搭配、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7.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内科学认为,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睡眠、适量的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都对预防和治疗内科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医生会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1.气鼓: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
2.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3.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同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5.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6.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7.肾着:既是寒湿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
8.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白,脉络显露为特征。
9.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11.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12.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13.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4.急黄: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危重证,称为急黄。
15.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16.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17.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1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内科学一、名解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持续不解, 阵发加重, 手足逆冷至肘膝, 甚至呕吐如喷, 肢厥、抽搐。
2、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3、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4、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5、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6、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7、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8、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9、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填空、选择1、积聚: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位:肝脾。
食滞痰阻证—临床表现: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2、鼓胀: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 久则及肾。
3、内伤头痛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风寒头痛特点: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内伤头痛常见证型:肝阳、血虚、痰浊、肾虚、淤血头痛。
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 胸脘满闷, 纳呆呕恶, 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燥湿, 化痰降逆。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药物:半夏、陈皮; 白术、茯苓;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1.感冒是指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表卫失和,肺卫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2.咳嗽是指由外感或内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多由宿痰伏肺,遇诱因引发,以致痰阻气逆,痰气相击。
4.喘证是指由于外感六淫,内伤诸因,致肺气升降出纳失常,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导致肺气长期壅滞,肺叶持久胀满,不能蔹降的一种病症。
6.肺痈是指由于风寒毒邪壅肺,热壅血淤,血败肉腐,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
7.心悸是指由于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导致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8.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9.不寐是由于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10.眩晕是因清窍失养而引起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11.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语为主症的病症。
12.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13.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邪犯胃、素体脾虚等因素导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出现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14.泄泻是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致脾胃受损,水湿困脾,传导失司。
水湿清浊不分,临床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区别⑴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属于邪实。
⑵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
多属邪实正虚。
3、中风病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有啥区别(1)中经络病浅、病轻,无神志改变,仅表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2)中脏腑病深、病重,主要表现神志不清,猝然昏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失语(3)鉴别关键:有无神志昏迷试述中风的基本病机,中经络与中脏腑在病机方面有何不同?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
因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则致卒中。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致中经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致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5、水肿的治疗原则3306、胃痛与真心痛鉴别:心在胃上,胃在心下,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易于混淆。
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短暂,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7、泄泻与痢疾的鉴别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薄,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
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8、哮证与喘证的鉴别两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证状。
11、中风闭证、脱证的鉴别29812、消渴的变证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疔痈疽;肾阴亏虚,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肺失滋养,日久并发肺痨;阴损及阳,脾胃衰败,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发为水肿;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阻,痰淤阻络,脑脉闭阻或血溢脑外,发为中风14、“治痿独取阳明”40522、阳闭于阴闭鉴别23、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28328、提壶揭盖法的含义30、为什么古人说淋证忌补忌汗?33931、水肿的阳水和阴水鉴别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常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紧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
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重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出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本领等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
(癫)以精神抑郁,神色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斥责,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临床紧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
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气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紧要表现的病症。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癌症的发生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其临床特点是体内出现肿块,表面高低不平,坚如岩石,并伴有脏腑虚衰的表现。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弊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内伤发热-凡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
虚劳又称虚损。
虚者,即气血阴阳亏虚;损者,即五脏六腑损害。
本病由于两脏或多脏劳伤,气血阴阳中两种或多种因素虚损为主要病机,以慢性虚弱性症候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症。
腰痛-凡由于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肾虚腰府失养所引起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癃闭主要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导致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患。
小便不利点滴而少病势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急者称为闭。
淋证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
是以小便频急,淋漓不止,尿道涩痛,小腹拒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颤震-凡是因脑髓失充,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痉证是指筋脉失养或热甚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瘿气又称气瘿,是指由于素体阴虚,肝郁化火,气滞痰结所致,以汗多心悸,易饥消瘦,手指震颤,急躁易怒,眼球外突及颈前肿大为特征的病证。
郁病-凡由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至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咳嗽病机和治则基本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为六淫邪气侵袭肺系,壅遏肺气,发生于肺.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病理因素为痰和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治疗分清邪正虚实.外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机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多为邪实正虚.标实者祛邪止咳,本虚者扶正补虚.同时除直接治肺外,应该从整体出发治脾肝肾.咳嗽之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证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哮病之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黄色,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证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治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肺痈病机病位在肺,病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病理表现为邪盛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胸痹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肝脾肺肾,本虚标实:标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诊断依据: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可缓解.常伴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多见于中年以上,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不寐之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暖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机: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厥证的病理转归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浊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气复返则生,气不复返则死;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的血厥虚证,严重者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脱证.痢疾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治法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方药:湿热痢-芍药汤加减;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加减;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休息痢-连理汤加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机制基本病机: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浊内生,肝胆疏泄失职,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外溢肌肤则身黄,下渗膀胱则小便黄;黄疸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以湿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阴黄和阳黄阳黄: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湿热交蒸,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疸色如金,病情急剧,兼见神昏发斑出血.阴黄:寒湿伤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寒湿瘀滞,黄色晦暗,发病缓病程长,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20.阳黄湿重于热证的症状、治法和代表方考过,非重点症状: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1分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2分21.鼓胀与水肿鉴别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症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22.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及其机制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质的充养,故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头痛因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郁化火,阳亢火升,上扰头窍而致;或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而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头痛因于肾者,多因房劳过度,或禀赋不足,使肾精久亏,无以生髓,髓海空虚,发为头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头窍有赖于精微物质的滋养;头痛因于脾者,或因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致头痛;23.根据头痛的部位来辨明相关经络出小题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少阳头痛,在头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24.眩晕的病机与哪些脏腑相关机制如何眩晕之病因诸多,但基本病理变化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病位在于头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25.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26.试述“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考过,非重点前者出于丹溪心法,由于过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脾失健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所致,证以眩晕而头痛如蒙为特征,属本虚标实证,并提出以治痰为先的方法;后者出于景岳全书,由于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亏虚,以及老年肾亏等原因造成体内精气血的亏虚,以致髓海不充,清窍失养而形成的眩晕病,证以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为特点,属虚证,故提出治以补虚为主;27.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考过,非重点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28.中风的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29.消渴病日久可并发多种病症,试简述其病机病机:阴津亏虚,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消渴病日久则易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30.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的发病机制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风邪犯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损及脾气,以致脾失转运,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31.试述阴水与阳水的鉴别阳水病位在肺脾,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运化而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延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属表,实,热证,一般病程较短;阴水病位在脾肾,病机是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较缓,肿多由下肢足踝开始,自下而上延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多兼有神疲气怯、小便少、大便溏薄,属里,虚,寒证;病程较长;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胃,阳水可转化为阴水;反之,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洁,使肿势加剧,呈现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32.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中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32.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1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药:八正散;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代表方:石韦散;3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代表方:小蓟饮子;4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代表方:沉香散;5膏淋,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6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治法:补脾益肾;代表方:无比山药丸;33.淋证与癃闭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34.癃闭的治疗原则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滥用通利小便之法;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针灸、取嚏、探吐、导尿等法急通小便;35.试述血证的病机血证的共同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从证候的虚实来说,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于虚证,由气血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在有的情况下,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例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36.试述狭义痰饮的证治狭义痰饮是指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主要包括2个证型,如下1脾阳虚弱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腕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治法:温脾化饮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2饮留胃肠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治法:攻下逐饮代表法: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37.消渴的辨证要点:1辩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对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证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2辩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3辩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病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症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症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症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38.试述消渴的证治分型、治法和代表方上消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脾失健运-七味白术散下消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40.痹症的治疗原则1痹证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已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2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41.痹症的临床分型及各自的特征是什么P4671风湿寒痹:行痹,痛痹,着痹;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着痹:疼痛,重着肿胀麻木,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42.简述呕吐食滞内停证的临床表现、治法及主方;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主方:保和丸加减组成: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郁证试述梅核气/脏躁的病机治法代表方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门,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物阻的一类疾病.梅核气是因情志所伤,肝失调达,则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余咽喉;或因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滞,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主症:自觉咽喉中常有异感,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无痛,不碍饮食.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半夏厚朴汤主之.脏躁:与体质有关,如素多抑郁,忧愁思虑,积久伤心,劳倦伤脾,心脾受伤,化源不足,脏阴更亏,或因病后伤阴,或因产后亡血,使精血内亏,五脏失于濡养,五质之火内动上扰心神,以致脏躁.精神不振,或情志恍惚,情绪抑郁波动,心中烦乱,睡眠不安.治法:甘润缓急,养心益脾,甘麦大枣汤.名解: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胸痹: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鼓胀: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痢疾:痢疾是以大便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是夏秋季节常见的传染病;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真心痛: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喘证:喘即气喘、喘息;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瘿病: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痹症: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组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不屈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癃闭: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缓者称为闭; 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痰饮: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痿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顽固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症;分而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水肿: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肺痨: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所致;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致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恶寒、发热、全身不适,浮脉为其特征;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咳嗽:是指肺气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鼻衄:鼻腔出血,是败血症中最常见的一种;便秘:是指由大肠传导时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粪便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洁净府:净府是指膀胱,洁净府即利小便之意;淋证: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症;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脾约:是便秘的一种,指由胃热过盛,脾阴不足,胃强脾弱,脾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液干燥所致大便干燥便秘不下的病症;气臌: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扣之如股;水肿: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飧食:为泄泻的一种,指泻下完谷不化;吐酸: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虚劳:又称劳虚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血症: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考试时间:1月9日15:00~17:00,考试地点:2309)一、名解1、肺脏P112: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2、心悸P126: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3、鼓胀P280: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4、痹证P463: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5、水肿P329: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6、喘证P88: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喘即气喘、喘息。
7、胸痹P135: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能卧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8、腹痛P227: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9、淋证P339: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便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单选三、多选1. 咳嗽症状P73-74: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外感咳嗽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2. 哮病病因P80: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体虚病后、肺脾肾亏虚、过敏)3. 肺痈不同表现阶段的病理症状变化P100-1014. 肺痨的致病因素和症候P104-105、P107-109: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肺阴亏损证、虚火灼肺证、气阴耗伤证证、阴阳虚损证。
5. 胸痹的病机P137:心脉痹阻,总属于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6. 胃痛的治则、病因P190、P187: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辩证施治。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類証鑑別厥证与中风厥证与痫证呕吐与反胃呕吐与噎膈呕吐与呃逆噎膈与反胃噎膈与梅核气胃痛与胃痞胃痛与真心痛胃痛与胁痛胃痛与腹痛泄泻与痢疾梅核气与喉痹梅核气与噎嗝脏躁与癫证眩晕与中风眩晕与厥证眩晕与痫证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头痛与类中风头痛与真头痛中风与厥证中风与痫证中风与口僻中风与痉病简答题1.厥证的发生主要涉及哪些脏腑?A.厥证发生主要涉及到的脏腑是肝、心、脾、胃。
B.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心藏神,主神志;脾主升,胃主降,均属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
C.若气机逆乱,神明被蔽或清阳不升,神明失养均可引发厥证。
2.血厥实证临床有哪些特点?与气厥实证有何不同?A.血厥实证多见于平素肝阳偏亢之人,由于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升,闭阻清窍所致。
B.故临床除了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脉沉弦等气厥实证的表现外,尚可见面赤唇紫、舌红等血菀于上之血厥实证的特有表现。
3.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A.因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
B.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均可发生呕吐。
C.呕吐实证多由外邪和饮食所伤,邪气犯胃,浊气上逆致呕吐;D.虚证多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脾胃虚寒,脾气不得升,胃气不得降而呕吐;胃喜润恶燥,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则呕吐。
E.由此可见,呕吐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4.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A.一般来讲,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B.呕吐黄水苦水者,多由胆热犯胃;C.呕吐酸水绿水者,多由肝热犯胃;D.呕吐浊痰涎沫者,多由痰饮中阻;E.呕吐清水者,多由脾胃虚寒;F.泛吐少量黏沫者,多为胃阴不足。
5.试述噎膈辨治中气郁、痰阻、血瘀的主次辨证。
噎膈兼有标实之证虽以气结、血瘀、痰阻三者为主,但有主次之别:A.若气结为主者,多为梗塞不舒,胸膈痞胀,嗳气则舒;B.血瘀为主者,常见胸膈疼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C.痰阻者,则见泛吐痰涎胸膈满闷。
D.本虚以阴津枯槁为主,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干裂少津。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学科。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外感病。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咳吐痰液的一种病症,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但一般多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
发时候间哮鸣有声,胸闷,呼吸急促困哪,甚至喘息不能平卧。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严重时喘促持续不解,甚则发为喘脱。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能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泄指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
泻指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晰如水而势急。
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临床以头面、眼脸、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表现的一类病证。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的一类出血性病证。
消渴:是以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或伴体重减轻甚至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病证。
名解肝胆病证1、胁痛: 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2、黄疸: 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3、积聚: 腹内结块, 或痛或胀的病症。
积属有形, 结块固定不移, 痛有定处, 病在血分, 是为脏病;聚属无形, 包块聚散无常, 痛无定处, 病在气分, 是为腑病。
4、鼓胀: 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症, 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5、头痛: 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 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
6、眩晕: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不能站立, 可伴恶心、呕吐、汗出, 甚则昏倒等症。
中风:以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口僻:俗称吊线风, 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 常伴耳后疼痛, 口角流涎, 言语不清等症状, 无半身不遂、神志障碍等表现。
瘿病: 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古称瘿气、瘿瘤、瘿囊、影袋。
肾系病证7、水肿: 体内水液潴留, 泛滥肌肤, 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8、淋证: 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证的病症。
癃闭: 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 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 点滴不通, 病势较急者为闭。
阳痿:指成年男子性交时, 由于阴茎痿软不举, 或举而不坚, 或坚而不久, 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症, 阴茎发育不良引起的性交不能除外。
遗精: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症。
其中因梦而遗精的称“梦遗”, 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的为“滑精”。
常伴有头昏、精神萎靡, 腰腿酸软, 失眠等症。
咳嗽病机和治则基本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为六淫邪气侵袭肺系,壅遏肺气,发生于肺.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病理因素为痰和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治疗分清邪正虚实.外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机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多为邪实正虚.标实者祛邪止咳,本虚者扶正补虚.同时除直接治肺外,应该从整体出发治脾肝肾.咳嗽之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证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哮病之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黄色,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证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治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肺痈病机病位在肺,病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病理表现为邪盛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胸痹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肝脾肺肾,本虚标实:标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诊断依据:①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可缓解.②常伴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不寐之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暖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机: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厥证的病理转归①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②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浊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气复返则生,气不复返则死;③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的血厥虚证,严重者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脱证.痢疾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治法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方药:湿热痢-芍药汤加减;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加减;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休息痢-连理汤加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机制基本病机:①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浊内生,肝胆疏泄失职,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外溢肌肤则身黄,下渗膀胱则小便黄;②黄疸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以湿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阴黄和阳黄阳黄: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湿热交蒸,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疸色如金,病情急剧,兼见神昏发斑出血.阴黄:寒湿伤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寒湿瘀滞,黄色晦暗,发病缓病程长,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20.阳黄湿重于热证的症状、治法和代表方(考过,非重点)症状: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1分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2分21.鼓胀与水肿鉴别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㿠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2.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及其机制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质的充养,故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
头痛因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郁化火,阳亢火升,上扰头窍而致;或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而致。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
头痛因于肾者,多因房劳过度,或禀赋不足,使肾精久亏,无以生髓,髓海空虚,发为头痛。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头窍有赖于精微物质的滋养。
头痛因于脾者,或因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致头痛。
23.根据头痛的部位来辨明相关经络(出小题)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少阳头痛,在头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24.眩晕的病机(与哪些脏腑相关?机制如何?)眩晕之病因诸多,但基本病理变化不外乎虚实两端。
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本病病位在于头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
25.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26.试述“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考过,非重点)前者出于【丹溪心法】,由于过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脾失健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所致,证以眩晕而头痛如蒙为特征,属本虚标实证,并提出以治痰为先的方法。
后者出于【景岳全书】,由于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亏虚,以及老年肾亏等原因造成体内精气血的亏虚,以致髓海不充,清窍失养而形成的眩晕病,证以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为特点,属虚证,故提出治以补虚为主。
27.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考过,非重点)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
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
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28.中风的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29.消渴病日久可并发多种病症,试简述其病机病机:阴津亏虚,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消渴病日久则易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30.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的发病机制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风邪犯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
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损及脾气,以致脾失转运,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
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31.试述阴水与阳水的鉴别阳水病位在肺脾,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运化而致。
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
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延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属表,实,热证,一般病程较短。
阴水病位在脾肾,病机是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
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发病较缓,肿多由下肢足踝开始,自下而上延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多兼有神疲气怯、小便少、大便溏薄,属里,虚,寒证。
病程较长。
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胃,阳水可转化为阴水。
反之,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洁,使肿势加剧,呈现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32.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
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吐血是血自胃中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32.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
(1)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代表方:石韦散;(3)血淋,为溺血而痛。
膏淋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
(4)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代表方:沉香散。
(5)膏淋,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治法:补脾益肾。
代表方:无比山药丸。
33.淋证与癃闭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34.癃闭的治疗原则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
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滥用通利小便之法。
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针灸、取嚏、探吐、导尿等法急通小便。
35.试述血证的病机血证的共同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