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38
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控制程序一、环境因素识别识别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的第一步,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与企业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信息。
以下是识别环境因素的步骤:1.收集信息:通过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如调查问卷、采访、观察等方法,收集与企业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信息。
2.整理信息:将收集到的环境因素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并建立数据库,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价。
3.分析信息:通过对收集到的环境因素信息进行分析,确定对企业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
二、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因素评价是对识别到的环境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以下是环境因素评价的步骤:1.确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环境因素的指标,如污染物浓度、资源利用率等,以量化地评价环境因素的影响。
2.收集数据:收集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监测等手段获取。
3.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环境因素的评价结果。
4.评估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评估,并确定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三、环境因素控制环境因素控制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环境因素控制的步骤:1.制定环境政策和目标:制定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和目标,为环境因素控制提供指导。
2.制定环境管理计划:根据环境政策和目标,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计划,明确环境因素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
3.实施环境控制措施:根据环境管理计划,采取相应的环境控制措施,如减少排放、优化资源利用、加强环境监测等。
4.监测和评估:对环境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环境因素控制的效果。
5.持续改进: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不断完善环境管理计划和环境控制措施,实现环境因素控制的持续改进。
总结起来,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程序是一个循环过程,通过不断地识别、评价和控制环境因素,企业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个程序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也需要企业与政府、社会各界等相关方面的合作和支持。
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控制程序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控制程序的目的是确保企业能够及时识别和评价其经营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控制。
这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各种风险和机会的出现,而只有了解并掌握这些因素,企业才能有效地应对变化并取得良好的业绩。
该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环境因素识别:企业首先需要确定识别的范围和重点,以便将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因素上。
常用的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
SWOT分析用于评估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而PESTEL分析则用于评估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等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2.环境因素评价:在识别了重要的环境因素后,企业需要对它们进行评价。
评价需要包括对因素的影响程度、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机会的分析。
例如,如果一个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很高,且呈现出负面变化趋势,那么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其风险;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很高,且呈现出积极变化趋势,那么企业应该抓住机会以获得更好的业绩。
3.环境因素控制:基于对环境因素的评价,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应对策略的制定和执行等。
例如,如果一个环境因素是竞争对手的威胁,那么企业可以采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进营销策略等内部管理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环境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增长,那么企业可以加大研发投入、拓展渠道、增加生产能力等。
4.监控和调整:环境因素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监控和调整机制,以便在需要时对控制措施进行及时调整。
这可以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数据、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以及持续改进等方法实现。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控制程序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有效的识别和评价可以帮助企业准确把握经营环境,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从而降低风险并抓住机遇。
XXXXXX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XXXXXX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2016-08-10 发布2016-08-15 实施XXXXXX 有限责任公司发布XXXXXX根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结合公司标准体系管理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XXXXXX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质量部提出。
本标准由XXXXXX有限责任公司基地管理部归口。
本标准由XXXXXX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质量部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本标准审核人:XXX本标准批准人:XXX本标准于2015年2月首次发布,其中重大修改时间为:1)2016 年 8 月导入ISO9001:2015、IATF16949: 2016 质量管理体系和 ISO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而修订,由XXXX修订;本次修订为第1次修订。
XXXXXX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1范围1.1本标准适用XXXXXX有限责任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对能够控制和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确保重要环境因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无3管理职责3.1管理者代表负责领导组织对环境因素的评价和重要环境因素的批准。
3.2基地管理部是本程序的归口部门,负责组织各部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并汇总、更新环境因素清单和评价结果。
3.3各部门负责识别、登记、评价本部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影响。
4标准内容4.1环境因素识别4.1.1识别原则4.1.1.1识别应全面、充分考虑到在公司各项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并对相关方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4.1.1.2识别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a)过去:是指①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②原材料来源及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针对供应商的间接环境因素);③公司建厂前土地的使用历史;b)现在:是指生产现场的现有污染及环境问题;c)将来:是指①将来潜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补充、调整等日趋严格的变化;②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③产品出厂后面临的储存、运输、搬运、使用、回收、处置等环境问题。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一、目的
为了识别公司生产、管理活动中,能够控制的或可期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以及评价具有和可能具有重要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特制定本程序。
二、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管理活动中,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管理。
三、职责
1、质量安全管理部负责本公司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组织实施和汇总。
2、各部门负责识别本部门的环境因素,并协助质量安全管理部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
四、工作程序
1、环境因素的识别范围:
(1)本公司生产、管理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包括所有相关部门及所有场所。
(2)相关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可识别的环境因素。
2、环境因素的识别步骤和方法
(1)质量安全管理部向各部门发放《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登记表》,各部门负责识别出本,部门的环境因素。
(2)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覆盖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
1.目的识别本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评价出重大环境因素,以确保重大环境因素得到有效地控制。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在活动、生产和售后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因素的识别、确定、控制、信息更新和监测,并对重大环境因素实施管理和控制。
3.定义3.1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3.2重大环境因素:指具有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3.3环境影响:全部或部份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的或有益的变化。
4.职责4.1行政部负责识别、评价、更新环境因素,将重大环境因素列出。
4.2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重大环境因素,并组织制定重大环境因素的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4.3行政部对有环境影响的物料供应商进行识别并施加影响。
4.4业务部负责收集客户与环境相关的要求5.作业程序5.1初始环境影响评审确认环境影响审查批复中的内容与我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有无变更,若有变更,则按要求重新申请批复。
5.2识别环境因素5.2.1管理者代表组织行政部的成员对公司所有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各部门行政部的成员负责本部门区域内的所有环境因素识别。
5.2.2识别的方法:行政部成员在识别确认环境因素时应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及“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并采用以下方式识别:与各部门负责人及工场操作员面谈行政部采用过程分析法逐一对每一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输入、输出进行分析,页码3/5从中识别出环境因素;非生产部门根据职能所涉及的活动和现场,用现场调查法等识别出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公司各项生产中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及评估;5.2.3识别的范围包括以下七种类型:向大气的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噪声的排放;废弃物管理;水、电、原材料资源的利用;对土壤的污染;紧急情况产生的污染。
5.2.4环境因素识别完整性评估:行政部成员将搜集到的环境因素,记录于各部门环境因素一览表中,并由各部门主管审核后,提交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组织进行评审后,文控中心进行汇总。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程序1 目的通过实施本程序,对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中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为公司制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及运行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安装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活动。
3 职责3.1 项目管理部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与更改,指导各部门、各场所识别、评价存在和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组织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评价,并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3.2 产品中心负责识别、评价项目实施、交付、过程范围内的所有人员(包括相关人员)在所有场所,使用的所有机械设备、工具、设施及从事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
3.3 公司各相关部门配合项目管理部的识别、评价工作。
4 工作程序项目管理部识别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紧急、异常三种状态。
在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覆盖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的所有场所,所有设备、工具、设施、所有人员包括进入管辖范围内所有相关方人员,不得遗漏,做到充分性。
4.1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的识别应包括组织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
对产品和服务等因素的识别评价方法主要采取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往的工作经验打分等方法。
4.1.1 由项目管理部组织人员对公司各部门范围存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识别出的环境因素由运营中心体系专员编制《环境因素、环境影响评价及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1.2 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要从以下方面考虑:a)法律、法规规定;b) 环境影响范围;c) 环境影响程度;d) 发生的频次;e) 资源影响;f) 对相关方影响程度等。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ISO14001-2015)1.0目的:为了识别本公司产品、活动和服务中能控制或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确定重大环境因素,特制定本程序。
2.0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更新及重大环境因素的确定。
3.0相关责任部门:3.1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各部门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及依据评价的结果整理《重大环境因素清单》。
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3.3总经理批准《重大环境因素清单》。
4.0作业内容:4.1流程图:见附件一4.2环境因素的识别:4.2.1环境因素识别时应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
1) 三种状态:A.正常:如:生产连续运行;B.异常:如:生产停机、检修等;C.紧急状态:如:潜在火灾事故、化学品泄漏、环保设施发生故障、洪水、地震等。
2) 三种时态:A.过去:如: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泄漏事件造成的土地污染;B.现在:如:现场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问题;C.将来:如:产品出厂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将来潜在法律法规变化的要求、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因素。
3) 九种类型:以上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可能存在;A.水污染;B.大气污染;C.噪声污染;D.废弃物(土地污染);E.能源和资源;F.社区居民和相关方;G.消防安全;H.臭氧层破坏;I.其它环境问题。
4.2.2对环境因素控制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其环境影响,同一环境可能存在不同的环境影响,因此识别时应明确其环境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影响。
4.2.3识别方法:识别环境因素时,可根据情况选用或联合使用以下方法(但不限于):1)问卷调查法;2)现场调查法(查看、面谈、文件资料收集);3)工序分析法;4)专家咨询法(必要时);5)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
4.2.4识别的步骤:1)区域的划分:管理者代表负责所辖区域的划分。
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内的环境因素识别,实施时应对本部门涉及的所有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进行分析,将各方面环境问题全部识别出来,填写在“环境因素评价表”,由部门经理审核交管理者代表。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程序(编号:CWSZ-CX-20)1 目的通过对公司建筑施工活动、产品、服务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以便采取措施进行可行的控制。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在施工生产、产品或服务活动中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与控制管理。
3 相关文件公司《管理手册》。
4 术语和定义4.1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4.2 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可能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5 职责5.1 管理者代表负责对公司《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清单》和《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审批。
5.2 工程管理部负责制定本程序并贯彻实施,负责组织各单位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汇总、评价和更新,并确定重要环境因素,编制公司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5.3 项目部负责识别、汇总、评价和更新本单位内的环境因素和《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6 工作程序6.1 环境因素识别6.1.1 确定识别范围a) 各项目部在施工生产、产品或服务活动中自身能够控制或可以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b) 工程供方、劳务供方、物资供方等相关方提供的施工生产、产品或服务活动中的环境因素。
6.1.2 确定识别依据识别环境因素时应依据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考虑覆盖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及包括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弃物排放、土地污染、放射性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社区和当地环境问题等环境因素。
6.1.3 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下列四种方法可联合使用)a) 现场询问和咨询;b) 问卷法;c) 现场观察法;d) 排查法。
6.1.4 进行环境因素识别a) 项目经理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对本单位的活动和服务进行分析,将各方面环境因素尽量全面地识别出来。
项目部将识别出来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交公司工程管理部;b) 工程管理部对项目部已识别出来的因素进行分类、登记、核定,作为环境因素评价的依据。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控制程序一、目的识别和评价公司产品活动或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和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确定重要环境因素,为制定管理方针、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采取相适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适用范围适用公司的产品、活动或服务及其相关可施加影响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三、职责1、公司行政部负责建立并保持本程序,组织各部门对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过程中所有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识别、并按照制定评价准则进行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建立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2、公司各部门负责识别和评价所属范围内的环境因素,汇总报送到公司行政部,并配合行政部进行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活动。
3、管理者代表批准公司重要环境因素。
四、工作程序1、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的时机1.1、公司进行初始环境和状态评审时,要做好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1.2、每年管理评审后,在设定第二年的目标和指标前进行。
1.3、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公司的活动、服务,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可适时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2、环境因素的识别2.1、行政部负责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发放到相关部门。
2.2、各相关部门组织人员从其产品、活动或服务中识别出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并反馈到行政部。
2.2.1、各部门在识别环境因素之前,应收集有关的信息:原材料、零部件的储存、使用和废弃情况;化学品、油品等辅助材料的储存、使用和废弃情况;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物的排量以及频率;能源、资源的使用情况;设备运转时的环境影响,如是否产生噪声、产生能源消耗等;员工的意见等等。
2.2.2、在识别环境因素的过程中,确定出每一个独立的活动单元,全面地识别其环境因素。
2.2.3、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环境因素的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以及类型:2.2.3.1、环境因素的三种状态。
2.2.3.1.1、正常状态:在日常生产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修訂记录﹕制定部门﹕制定﹕审核﹕核准﹕1 目的﹕对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能夠控制的或能夠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進行识别﹐确定重要环境因素﹐为制定方針﹑目标﹑指标﹑方案﹑运行控制和应急响应措施提供依据。
2 范围﹕公司所有部門﹑区域﹑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更新。
包括原材料﹑設备等之采购与儲存﹐产品的策划﹑生产﹑检验﹑储存﹑搬运﹑运输﹐客户投诉退货处理﹑相关方活动等。
3 定义﹕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因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夠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4 职责﹕4.1 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批准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2 EHS委员会﹕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并汇总﹐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3 各部門﹕负责本部門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評价﹐并将結果汇总至EHS委员会。
5 作作业流程﹕5.1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时机﹕5.1.1 公司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初始对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5.1.2 每年环境管理体系內审后﹐管理評审前﹔5.2 环境因素识别前﹐由EHS委员会向各部门分发《环境因素调查表》﹐各部门对照本程序要求﹐结合现场观察﹑工艺流程分析及合理假设﹐进行环境因素调查并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表》﹐填写完整的《环境因素調调查》由各自部门主管审核后﹐交EHS委员会汇总。
5.3 环境因素识别应考虑的情況﹕5.3.1 向大气排放﹔5.3.2 向水体排放﹔5.3.3 向土地排放﹔5.3.4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5.3.5 能源使用﹔5.3.6 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5.3.7 废物和副产品﹔5.3.8 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
5.4 环境因素识别应考虑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有关的因素﹕5.4.1 制造过程﹔5.4.2 包装和运输﹔5.4.3 合同方和供方的环境绩效和操作方式﹔5.4.4 废物管理﹔5.4.5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分配﹔5.4.6 产品的使用和报废﹔5.5 环境因素的识别应考虑的其它方面﹕5.5.1 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時态﹔5.5.2 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5.5.3 已納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掌控程序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掌控程序随着社会进展和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点挑战。
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因此,管理者应当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要性,并订立一套完善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掌控程序。
下面将认真介绍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掌控程序的实在内容和若干案例。
一、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因素识别是环境管理的第一步,它的目标是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背景,找出对环境存在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
外部环境是指市场竞争、经济条件、政策法规等与企业相关的各种方面,而内部环境则是指企业的资源、产品、生产工艺、管理体系等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工具来进行环境因素识别:1. SWOT分析SWOT分析是评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劣势,发掘机会和威逼等,使企业了解自身情形,以便因势利导、订立正确的经营策略。
2. PEST分析PEST分析是评估企业外部环境的一种方法,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
通过PEST分析,企业可以了解政府政策、市场情况、社会文化以及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找出对自身产生影响的因素。
3. 环境评价报告环境评价报告是各种大小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的紧要工具。
环境评价报告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数据、环境安全评估、污染物排放情况等,是一份全面了解企业环境情形的介绍材料。
二、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指对环境因素识别结果进行分析,以明确企业的环境影响和风险,并订立所需的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评价是企业长期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的基础,是企业实施环境保护的依据及紧要途径。
1. 环境影响评价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可以结合其生产过程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对环境进行评估,包括对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和分析,得出对应的结论。
2. 环境安全评估环境安全评估是评估企业长期环境管理的紧要方面。
它是评估环境安全等级的标志,评估结果一方面可以用于订立现场操作引导手册和应急预案,另一方面,也可以便利企业开展环境整治计划和进行花费预估。
1.目的识别出公司的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包括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3.职责3.1最高管理者(工厂厂长):核准公司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2EHS:汇总并确认公司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3各相关部门主管:组织识别和评价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4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负责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工作。
4.内容4.1环境因素的识别与更新4.1.1应从公司的产品、服务等活动中识别环境因素。
4.1.2识别的环境因素包括可以控制的或可以施加影响的所有环境因素。
4.1.2.1可控制的环境因素是公司自身的可以管理、处理、处置的环境因素。
如公司的经营、办公活动、业务活动、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环境因素。
4.1.2.2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是指公司不能直接加以管理的,但可通过提出环境保护要求等来施加影响。
这些主要是指公司的相关方,包括供应商、运输公司等。
4.1.3识别的环境因素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4.1.4 识别的环境因素因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4.1.5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及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以下十种类型4.1.4.1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a)过去:以往的环境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如泄漏事件造成的土地污染。
b)现在:正在进行或产生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及影响。
c)将来:活动在将来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
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涉及的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异常事件产生的环境因素等。
4.1.4.2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a)正常:日常的连续运转状态,如公司运营过程中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废弃。
b)异常:可以合理预期并发生的非正常状态。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1目的为识别、评价公司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以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发生的所有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和更新。
3职责3.1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领导工作及批准公司《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2安全监察部部长负责审核公司《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3安全监察部负责组织和指导公司各部门/车间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工作,并汇总评价各部门/车间上报的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
3.4各部门/车间负责本部门/车间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上报安全监察部。
3.5各部门/车间负责人批准本部门/车间《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 工作程序4.1环境因素识别4.1.1识别范围环境因素识别要考虑生产以及采购、销售、服务的全过程。
4.1.2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的状态、时态和类型:a)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
b)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c)几种类型: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噪声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辐射、植被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对社区的影响及其他地方性环境问题。
4.1.3环境因素识别方法以生命周期分析和污染预防为指导思想,采用过程分析、查阅文件或记录、专家咨询、调查、监测、现场观察等方法识别环境因素。
4.1.4环境因素识别步骤a)各部门/车间负责进行本部门/车间环境因素识别工作,并将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填写在公司统一格式的《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中,报安全监察部。
b)安全监察部负责组织对各部门/车间上报的环境因素识别的准确性进行核实、汇总。
4.1.5 2 环境因素的评价和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4.1.6 2.1评价流程分析调查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评价影响程度一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掌控程序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进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环境问题对企业的进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掌控程序成为了企业的必要步骤。
下面,本文将从环境因素识别、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掌控三方面进行认真探讨。
一、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因素识别的重要任务是了解企业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可能受到到的环境影响。
通过对企业四周环境的调查和分析,确定企业所处的环境类型,以及重要环境影响因素。
在环境因素识别过程中,需要实施以下的工作程序:1.环境影响因素的调查调查企业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对大气、水、地下水、土壤、噪音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2.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企业的环境问题,包括评估环保问题、安全问题等方面的问题。
3.环境因素的评估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包括评估环境历史和环境操作,以及现有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的推测和评估,以此为基础订立环境管理掌控程序。
二、环境评价环境评价的重要任务是定量、定性地评估企业环境影响的程度,进而确定环境保护及环境管理的方案。
环境评价的程序包括:1.环境影响的规模和范围评估企业可能对四周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包括对大气、水、土、声音、脱臭设备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评估。
2.评估环境风险对企业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标准策略和非标准策略。
3.评估环境保护及环境管理的掌控框架依据评估结果,确定环境保护及环境管理的掌控框架,包括排放标准、废弃物处理、产品设计等方面。
三、环境管理掌控环境管理掌控的重要任务是保持企业自身环境的健康和安全,削减环境威逼,建立环境管理代码、规范和流程,保障企业将来可持续进展。
环境管理掌控的程序包括:1.环境管理政策的订立确定关于环境保护、削减对环境的负担、监督和管理的政策和方针。
2.环境管理计划的订立建立环境管理计划,包括削减污染的方法和规定,监测与记录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环境管理执行的实施执行环境管理计划,包括环境风险识别与管理、环境污染掌控方案的订立和实施等方面。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1.0目的:
用于确立如何鉴定公司生产活动,产品和服务有关的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与管理。
这些资料将用作制订公司的环境目标
及指标。
2.0范围:
此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的生产活动、产品和服务中所产生的环境因素以及可
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3.0职责:
3.1环境管理者代表连同各部门负责人确定与公司的活动、产品及服务有关之
环境因素,并分析及评估各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将重要环境因素列出,
并需要每年至少一次召集环境管理工作小组成员重新识别和评价环境
因素。
3.2各部门负责人需向环境管理代表提交任何有关构成环境因素改变的资料
3.3 环境管理工作小组根据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来判定环境因素,识别环境
因素,从而找出重要因素,制定目标、指标和方案,并在运行中加以控制
3.4 采购部及管理者代表应对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4.0 定义:
4.1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4.2重要环境因素
指具有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4.3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份地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的或有
益的变化
5.0 程序内容:
5.1 鉴定环境因素的方法
5.1.1 环境管理工作小组在确认环境因素时应考虑“三种时态”及
“三种状态”(三种时态为: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为:正
常、异常、紧急)并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环境因素的鉴别:。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1、目的对公司、工程项目部能够控制或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为建立实施管理体系和控制重要环境因素提供依据。
2、范围适用于公司、工程项目部。
3、职责3.1公司办公室、物业公司、公安分处按管理职能负责识别和评价公司办公区域的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
3.2工程项目部识别和评价各自办公区域和生产、工作过程中的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
3.3工程管理部负责工程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指导。
按照年度施工项目生产过程,依据确定的公司重要环境因素和年度环境重点监控内容,提出控制措施,并向公司各部室、工程项目部传递相关信息。
3.4安质部负责公司重要环境因素评价,确定年度环境监管重点,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5公司各部室负责识别和评价各自管理权限范围内的环境因素。
3.6 工程项目部负责识别和评价各自管理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4、程序4.1环境因素识别4.1.1识别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对照经验法(借助以往事例)、类比方法(对照检查表)等,识别时要按照过程方法进行,确认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环境因素。
4.1.2识别范围a)所有工作区域、生活区域的环境因素;b)所有工序和岗位的正常、异常、紧急情况下的环境因素;c)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4.1.3识别依据a)客观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的环境影响;b)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c)合同要求;d)产品特性要求;e)相关方关注或要求的。
4.1.4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a)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以及组织所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可以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具有或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因素。
b)三种状态:①正常状态:指正常工作(生产)时的状态;②异常状态:生产活动中环境问题与正常生产活动有较大不同的状态;③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火灾、事故、洪水等。
c)三种时态:①过去:以前曾发生的环境问题;②现在:现有的污染和环境问题;③未来:新、改、扩建项目以及产品交工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d)七个方面:①向大气排放;②向水体排放;③废物管理;④土地污染;⑤对社区的影响;⑥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⑦其他地方性环境问题。
4.1.5识别过程a)办公室、社管中心,根据识别方法、范围和依据,对公司本部办公区域及周边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报办公室批准;b)工程项目部识别各自办公区域、生产、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环境因素,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报项目部经理。
4.2评价重要环境因素方法采用经验判断法4.2.1公司各部室主管负责人主持相关人员参加,评价识别出的环境因素,确定重要环境因素;4.2.2工程项目部由总工程师主持,施工技术人员、安质检人员、机械物资管理人员、现场领工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参加,评价识别出的环境因素,确定重要环境因素;4.2.3工程项目部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应以清单形式报公司安质部。
安质部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公司的环境控制重点及重点控制的项目,并以公司文件形式传递给有关部室、工程项目部。
4.3评价重要环境因素的依据a)环境影响的规模;b)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c)发生的概率;d)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
4.4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a)制定控制的目标、指标。
制定目标、指标时要考虑与重要环境影响有关的重要环境因素;b)针对目标、指标制定管理方案;c)完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作业性文件;d)制定应急预案等。
4.5环境因素更新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公司各部室、工程项目部要及时组织与下列活动有关的人员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更新。
a)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现有环境因素未被识别或评价发生错误;b)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发生较大变更时;c)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d)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e)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
5、记录5.1《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5.2《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编号:CX-H-1 共页第页6 / 38单位:编制:审批:日期:7 / 38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编号:CX-H-2 共页第页单位:编制:审批:日期: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1、目的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其风险程度,控制不可接受风险,为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依据。
2、范围适用于公司、工程项目部。
3、职责3.1公司办公室、社管中心、公安分处负责辨识公司办公区域的危险源和评价出不可接受风险,并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制定预控措施和方法,报部室负责人审批。
3.2工程项目部负责辨识各自办公区域和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危险源和评价出不可接受风险,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制定预控措施和方法,报项目经理审批。
3.3安质部确定年度安全控制的重点项目、部位、环节,制定预控措施和方法,报主管领导审批,并向公司各职能部室、工程项目部传递相关信息。
3.4工程管理部依据年度施工生产情况,确定重点监控管理项目,工程项目部负责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临时用电方案,对存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4、程序4.1危险源辨识4.1.1危险源分类参照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结合公司特点,将公司危险、危害因素确定为20种基本类型: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冒顶片帮、透水、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4.1.2辨识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对照经验法(借助以往事例)、类比方法(对照安全检查表)、事件树或事故树方法(用于复杂施工程序或新的施工领域)等。
4.1.3辨识主要内容a)厂址、项目所在地: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b)厂区、项目平面布局: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布置,高温、危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施工工艺流程布置,建/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等);运输线路及装卸厂;c)建(构)筑物:结构、防火、防爆、朝向、采光、运输、通道、开门、生产卫生设施;d)施工生产工艺过程:物料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e)施工生产设备、设施、装置: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特种设备、危险危害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装置;f)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危害作业部位;g)工时制度、女职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h)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4.1.4危险源范围a)所有工序和岗位的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及紧急情况;b)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包括相关方和访问者)的活动;c)作业场所内的所有设备、设施,无论是本企业还是外部所提供。
4.1.5辨识依据4.1.5.1识别依据a)客观地具有或可能具有安全隐患的;b)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c)合同要求;d)相关方关注或要求的;e)产品特性要求。
4.1.5.2辨识危险源时,应考虑六种因素1)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作业环境不良危害等);2)化学性危险和危害因素(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物质);3)生物性危险和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媒介物);4)心理、生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负荷超限、心理异常、从事禁忌作业);5)行为性危险和危害因素(指挥错误、操作失误);6)其他危险和危害因素(除去以上外的其他情况)。
4.1.5.3也可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辨识a)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b)人的不安全行为;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使用不安全设备;4)手代替工具操作;5)物体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7)攀、坐不安全位置;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工作;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所中,忽视其使用;12)不安全装束;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4.1.6辨识过程:a)公司办公室、社管中心牵头,根据辨识方法、分类、范围、依据,对公司办公区域及周边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报部室、单位领导批准后实施控制;b)公安分处、防疫站、中心试验室,组织人员根据辨识方法、分类、范围、依据,对各自办公区域、工作岗位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报单位领导批准后实施控制;c)工程项目部辨识各自办公区域、生产、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危险源,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报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控制。
4.2评价不可接受的风险,其方法可采用经验观察法4.2.1人员要求:参加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危害因素评价的主要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具有相应工作经验;4.2.2由单位或部室负责人主持相关人员参加,工程项目则由项目总工程师主持,施工技术人员、安检人员、机械物资管理人员、现场领工员、有经验的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参加辨识、评价工作;4.2.3对危险、危害因素可能导致三级及以上重大事故、严重违反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及相关方高度关注或强制监控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都要把它确定为不可接受的风险。
4.3不可接受风险的评价4.3.1不可接受风险的评价,应考虑危害的范围、性质和时间,现有控制手段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与运行经验的适应性等因素,还要考虑以往发生过的事故和同行业发生过的事故;4.3.2公司、工程项目部依据评价方法,评价出各自的不可接受风险,形成清单报安质部;4.3.3安质部每年通过公司文件形式,发布安全管理工作要点,确定年度安全控制的重点项目、部位、环节和主要的不可接受风险,提出安全控制措施的要求。
4.4不可接受风险的控制4.4.1对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评价部室、单位制定相应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及管理方案、专项方案;4.4.2管理方案、专项方案在实施前应予以评审。
评审应针对以下内容:a)方案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b)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c)投资效果是否最佳;d)方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e)方案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5危险源更新4.5.1当公司各单位、各部室工作环境或施工作业环境及周边环境发生变化、改变时,为保持信息的有效性,每年年底对本单位危险、危害因素重新识别、评价,并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
4.5.2新组建的项目部,项目开工之前,由项目总工主持项目部的危险源辨识和评价工作,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