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
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
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
因此,科学素养是这一时代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理念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它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 引言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是根据中国国情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其基本理念意在引导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价值观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未来人才。
其核心价值观如下:- 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具备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能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 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 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主动了解、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精神,通过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学科热情。
-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包括观察、提问、实验、分析和解释等一系列科学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健康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 社会意识:引领学生了解科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促使他们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3. 教学原则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是为了实现基本理念的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指导方针。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 启发性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 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研究内容和方式。
-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科学与现实应用的重要联系。
- 多元评价: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实践性任务、观察记录、小组合作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新教育理念202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我们需要在教育中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
以下是小学科学新教育理念2023的主要内容:
1.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2. 强化实践环节:将实践环节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科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融入跨学科教学:将科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引入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包括观察、提问、推理、实验设计等,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
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5. 注重实际应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应用能
力和社会责任感。
以上是小学科学新教育理念2023的主要内容。
通过引入这些
新理念和方法,我们相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科学人才。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
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
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
因此,科学素养是这一时代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有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种影响不但表现为高新利.技持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合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理解这个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
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注重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
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
所以,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升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水平。
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所以,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展开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实行表达与交流。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理念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理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八方面。
1.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致力于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普及性和发展性: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科学领域得到不同的发展。
3.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掌握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科学课程应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强化核心素养发展:科学课程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6.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科学课程要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7.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科学课程要体现国家意志,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8.不断创新和完善:科学课程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吸收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推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培养科学素养: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具备科学思维的能力,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强调探究学习:中小学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生应该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实践与应用导向:中小学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将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培养创新思维:中小学科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被鼓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5. 培养科学伦理意识:中小学科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意识。
学生应该被教育和引导遵守科学道德规范,尊重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正确对待科学研究和应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总之,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强调探究学习、实践与应用导向、创新思维和科学伦理意识的培养。
它不仅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是对现行小学自然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
此次改革体现在课程名称的定位、课程性质的界定,以及基本的思想和观念的确立等方面,因此,认识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的理念,对全面掌握课程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地位1.课程名称的定位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了现行大纲中的“自然”。
“自然”,往往在字面上易误解为只是“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规律”,而未能明确地概括自然课的整体内容,即“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自然”改为“科学”之后,能较准确地概括课程的内容,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
另外,当今世界各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大多都取名“科学”,我们吸取国外的经验,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交流。
2.《科学》课程的性质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
所谓“宗旨”,是指课程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然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任务:(1)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面对儿童提出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科学课程将抱以极大的热忱,使儿童的思维得以展开,使他们在一系列活动中找到他们想要得到的答案,使好奇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对科学具有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得以保持和发展,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二、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三、设计思路1、依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现状, 确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具体目标(方案一)1、理解科学知识2、掌握科学方法3、弘扬科学精神(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理性、实证、分析、开放、民主、批判、革命等方面选点)具体目标(方案二)(一)科学知识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不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本文将就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各位教师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关于新课标理念新课标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
教学目标更加突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小学科学课程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习物性变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实验等方式,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践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到学校的植物园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注重跨学科整合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跨学科整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跨学科整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理解科学知识。
在学习自然现象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更加系统的知识网络。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体验式学习随着新课改不断的推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断改革创新,迎合新课改标准要求,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念。
将体验学习应用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其应有的好处与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学科,其涉及的内容广泛,知识点繁多,也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现在小学科学教师密切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新课改;体验式学习;体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乐趣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科学学科既突出了实践基础,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逐渐爱上科学。
本文以体验学习为教学依据,探索体验学习如何使小学科学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抓住体验学习时机,激发探索兴趣在短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并非课堂上的任何一个时刻都适合运用体验式学习方法。
所以,体验学习要抓住机会,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生最为专注的时候将学生学习的最高点达到最佳,使得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激发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树林里的光、房间里的光、透过房间玻璃的光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光是怎样的。
然后,教师就应该利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光的形成。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塑料吸管拿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透过吸管观察是否能看见光?学生普遍反馈是可以看见光的。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将吸管弯曲之后,再观察是否看见光?学生都反馈是没有看见光。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进行总结,光是延直线传播的。
学生通过真实体验和感受,更深刻地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性质,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体验式模拟,享受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式模拟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科学知识,在角色中感悟知识内容。
小学科学课改小结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通过课改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
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二、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
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
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
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
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
小学科学新课标新理念
小学科学新课标新理念强调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新课标提倡以下几个核心理念:
1. 学生中心: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科学知识。
2. 探究式学习:新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科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跨学科整合:新课标鼓励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如数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整合,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与应用:新理念强调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5. 终身学习:新课标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保持对科学知识的持续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
6.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也关注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
7. 教师角色的转变:新理念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8. 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强调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如诚实、公正、合作和责任感等。
9. 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了解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10. 信息技术的应用:新课标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这些新理念的实施,小学科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课程理念
科学课程理念是指以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一些科学课程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科学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和探究性学习。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
与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发现和掌
握科学知识。
2.强调实践操作:科学课程应强调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探究等
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现过程。
实践操作
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
3.注重学科交叉:科学课程应注重学科交叉,将不同学科的知识
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学科交叉可以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质和能力。
4.强调创新思维:科学课程应强调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思考和创新。
创新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需求。
5.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科学课程应注重课程内容和
教学方法的更新,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变化,不断调整和
更新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
发展。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核心理念简介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
科学教育核心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提供实践机会和培养科学兴趣。
本文将介绍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1. 激发探究兴趣科学教育应该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观察和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总结和推理等。
学生需要学会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分析数据来解决科学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实践与应用结合科学教育应该将实践与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从中学习科学的原理和应用。
4. 培养科学道德与价值观科学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价值观。
学生需要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职业道德,学会尊重科学事实和推理,培养科学的责任感和公正精神。
5. 跨学科整合科学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和综合应用。
学生可以通过科学与数学、语言、艺术等学科的整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结论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核心理念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结合实践与应用,培养科学道德与价值观,并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这些核心理念将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科学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二、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三、设计思路1、依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现状,确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具体目标(方案一)1、理解科学知识2、掌握科学方法3、弘扬科学精神(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理性、实证、分析、开放、民主、批判、革命等方面选点)具体目标(方案二)(一)科学知识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研究(一)设计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突出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兰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阳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五大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理念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它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作者:来源:时间:2004-5-28 11:05:47 阅读次【大中小】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利.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
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
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
因此,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因此,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
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了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组织上课,指挥与控制着课堂教学,处于主体地位。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认为学生在课堂里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因此,学生应该完全听教师的。
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不能自己在课堂里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惟一应该做的就是听从教师的话,按教师的要求去做。
在这种学生观的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
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
在这类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
为此,教师需亢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再按照以往的学生观看待学生在课堂里的角色,要建立学生也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的学生观,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井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实现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
3.怎样理解与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利。
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的目标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因此其教学过程与单纯传授知识的讲授课相比,也应该有所不同,这就涉及到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与掌握书本知识是教学的最主要任务。
一般说来,书本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或称为编码知识。
这类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属于间接经验,是可以通过接受、理解、巩固、应用学到的。
围绕着学生的上述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好教学活动。
通过以适当的方式展示新知识、讲解、提问、练习、组织学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接受、理解、学会与掌握这些知识。
这是现行大多数教师所认识与具有的教学观。
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其教学方法就不能简单地照搬知识传授的做法,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或称为经验知识或默会知识。
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操练而达到,而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
这是科学学习与传统自然学科知识学习最大的不同。
4.为什么要提“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标准》指出:小学科学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即这些内容既要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
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是由科学课程的功能定位决定的。
科学教育既要解决一个人能自如地融人现代社会生活,能驾驭和享受各种高新科技的成果,具有使用日常科技新产品,参与科技新技术的能力,又要有科学创造与发明的能力,能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科技问题的开发与研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贡献,还要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能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技术与社会有关问题的讨论与行动,如环保、人口、健康、科普等。
能自觉抵制科学技术有损于人类与社会健康发展的种种负面效应,正确对待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要实现上述目的,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当然要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站在当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把一些最新的科技发现与发明的成果编人小学科学课程,并使它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与需要。
同时,还必须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不能从科学知识的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出发,一味追求内容的标准化、系统性与严密性,而要从小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选择他们周围熟悉的现象与事物进行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被儿童理解与接受,符合他们科学启蒙的需要。
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出发,选择的内容还必须是小学生容易亲近的、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这就是科学课程的内容必须同时满足社会与学生双方面需要的原因。
5.什么是科学课程的“开放性”?科学课程的开放性是指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
因此,科学教育从目标、内容、过程到结果都应该是开放的,既要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又不能死扣这些目标与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适当的灵活性,使教学过程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成效。
当然,从课程的角度讲开放性,并不是说课程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与结果就没有什么规定性,完全由学生、教师说了算。
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与内容标准对教材编写者与教师都有一定的参照、制约作用。
但这种参照与制约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的地区、学校,不同的教师、学生,都可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与变化。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述上。
由于科学课程要求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对探究的结果如何表述就显得十分重要。
传统的教材都是把科学探究的结论作为课文,明确表达在书上,让学生识记、理解与学习。
而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材往往只以问题与情景的表述为主,不把结论直接写在书上。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科学探究结论的开放性。
这个开放性也是科学课程开放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编写人员与教师对这一点必须注意。
6.为什么要把评价引入课程标准?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强调其对教育过程的参与性。
早期的教育评价以鉴定与证明为主要功能,关注教育事物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因此,大多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时才评价,而且,主要采用测验、考试的方法。
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对教育过程的参与,主要是要发挥评价的调控与改进功能,使教学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就不断得到反馈信息,对产生的问题与偏差可以及时干预与调整,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为此,教育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时机等方面都会产生变化。
评价主体强调多元化,即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使评价能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
这一点在过程性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
评价内容强调全面化,即不再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乃至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与成就。
由于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样性,评价方法也必须多样化。
不能只是传统的测验、考试,还要开发各种评价方法,如作品、行为记录、论文、研究报告等。
结果也可以采用等级、评语、量表、图示等各种方式。
新的评价更强调对教学的全过程参与,即不但教学结束时要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经常进行评价,包括对教学目标、内容、教案的适当性也要进行评价。
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不但要会编测验题,更要学会使用鼓励性、指导性、延迟性等评价方法,使评价伴随在教师的教学之中。
在《标准》中引入评价,就是为了让教材编写者与教师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评价,这些评价一般应采用哪些方法,以便于他们能更好地把评价设计进教材,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