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思考问题——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维新派鼓吹变法图强,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以上活动的结果如何?中国的前途在哪里?(学生回答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于是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找学生朗读《学案》中“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学生边阅读,边填空,师巡视一、阅读课文第一个子目——“《新青年》的创办”,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完成填空。
(学生介绍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再回答填空)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3、新文化运动的四位代表人物及其论著:陈独秀《警告青年》,鲁迅《狂人日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李大钊《孔子与宪法》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看教材“引言”部分及“小字”内容,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和四位代表人物加深印象;学到“鲁迅”这一代表人物时,联系学生学过的鲁迅作品,同时简介《狂人日记》,加深学生对重点人物及作品的记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强调记忆,并指导背诵,当堂抽测,强化课中训练。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列表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2.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学生高度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以下两个问题思考讨论:①北洋军阀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为国教的目的是什么?②尊孔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冲突吗?使学生明确尊孔与独裁专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当时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冲突,理解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必然会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采用六环节教学模式,即“目标定向----自学自练----讨论问难----精讲指导-----练习检测---检查反馈”。
通过目标定向,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导学,点拨学生自学自练、论疑问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明确知识点;学练检测,明确学得怎样?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检查、引导、督促激励、评点的作用。
学习方法:通过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第9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大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动身,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念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育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辨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期的青年必需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大体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何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一、导入: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愣,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弄成什么样子。
从此以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开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更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何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
那么为何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咱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功效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切人心)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级,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说课教案《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近代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而确立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德育目标: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能力目标:。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本课分两目内容:第一目:《新青年》的创办。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前期的主要内容。
第二目:新世纪的曙光。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本课不仅在本单元而且中国近现代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他们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生长的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论证能力。
有利于对自主学习的体验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以及贡献。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情景教学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情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思想,反对封建独裁的统治。
第二个阶段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分子大转型,逐渐成为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从而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抽象思维能力依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方法不断的启发、点拨、纠正。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孔子思想。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有兴趣的学习基本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探讨。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鲁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的最后一课。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近代思想的发展和新思想的开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失败中中吸取教训,在新文化运动中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民组织斗争,争取民主的思想武器。
另一方面,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准备。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时初二年龄段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许多学生知识面较广,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巧妙诱导,积极激励。
但同时本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他们对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的“伦理纲常”以及封建统治阶级为何要利用孔教等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选用言简意赅和表达明确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新课标要求本课学生应能够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及其论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的学习,分析其历史作用和影响,从而提高其阅读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历史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通过设计思考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积极参与的能力。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案标题: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主要内容;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2.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促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教学PPT;3. 学生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新文化运动有了解吗?你们觉得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主要内容;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3.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促进。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进行研究;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研究的代表人物。
四、整合讨论(15分钟)1. 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介绍;2. 学生就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影响展开讨论;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意义?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文化运动;2.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和感悟。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进行总结;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和整合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及时进行引导和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9 课新文化运动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
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本课的内容突出一个“新”字,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标准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袁世凯祭孔”视频教师:时至今日,世界各地依然还在举行各种祭孔活动,但是当年袁世凯的祭孔活动却被人看作是倒行逆施,为什么袁世凯的祭孔在当时会遭到世人的反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9课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将身边发生的事件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同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实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个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展开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所以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水平,提升分析问题的水平。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水平。
【师生互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提纲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新文化运动教材教法一、教材分析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教法建议(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
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
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
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
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
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
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
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
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
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
(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
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
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三)教材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是“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过程中,应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会主义。
教师应通过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文献材料,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李大钊先生对于十月革命的热情赞美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另一方面说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本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客观评价,以真切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参考资料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和复古思潮的泛滥1914年9月28日,孔子的生日,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亲率文武百官到孔庙,大行三跪九叩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祀孔朝圣大丑剧。
12月23日冬至节,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祭服,率领百官,拥进天坛,举行祭天大典。
这是民国以来,袁世凯的又一次化装滑稽表演。
帝国主义在华的传教士和传教机关也不遗余力地鼓吹孔教。
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所组织的“尚贤堂”相当活跃。
1912年初,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成果,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帝国主义者欣喜若狂,包括“尚贤堂”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基督教组织同日举行所谓“为国祈祷”,随后又纷纷跑到山东曲阜去朝圣。
据记载:“欧美传教士游览泰岱,漫步孔林,磨挲断碣,徘徊不忍去,登孔子庙堂,雍雍肃肃,未有不鞠躬行敬而去者。
”甚至英国派驻威海卫的总督骆赫“且至诚入孔教会”。
沙俄伯爵盖沙令也鼓吹中国需要“古道之复兴”,宣扬“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
英国的庄士敦则说:“中国之安内攘外,不在武力,而当归功于孔教……使能以孔教治国,则革命可不起,而人民早进行善良矣。
”可见,他们是要用孔教来反对革命,复辟倒退的。
陈独秀陈独秀(1880~1942年)安徽怀宁人。
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在创刊号上发表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五四时代的“德赛二先生”实际上都包括在这里了。
这是“新青年”第一篇纲领性的文章。
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的一系列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
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而他的最重要的论点又是集中在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两立这一点上,而把思想上的反对封建礼教与政治上的主张民主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他痛切地指出:“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他认为要“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礼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这些反对封建礼教、宣扬民主思想的宣传,说明当时的陈独秀在反封建斗争中是坚决而彻底的。
1917年,陈独秀又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废除反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提倡反映现实的新文学,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改革。
同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教授。
第二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五四运动以后,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为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民主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当时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希望以此来争取实现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916年2月,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指出: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他号召人们积极干预政治,认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有政治觉悟,自居于国家主人的地位,不要把实现民主共和的希望寄托在“善良政府、贤人政治”上面。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陈独秀认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当时,在《新青年》杂志上刊载了许多宣传无神论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驳斥神鬼迷信的文章。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
李大钊在1916~1917年之间相继发表了《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反对尊孔的论文。
他的看法是:孔子是数千年来封建帝王实行专制统治的护符,儒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比专制帝王加于肉体上的淫威更其严重。
今天的时代和过去不同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着时代有所改变。
他们还猛烈攻击封建家族制度,把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封建专政政治、封建家族制度结合在一起加以抨击。
《新青年》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名义下,对妇女解放问题,封建家庭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
《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见。
胡适的主张,着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
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进行一次革命。
《新青年》从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话文,采取新式标点符号。
一些新体诗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出现。
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陆续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一些犀利的杂文,出色地把反封建旧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胜利“曙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新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