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康复学

  • 格式:doc
  • 大小:7.97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康复学论文中学时代,《庄子·内篇》中“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发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中医学,中国的传统医学,对于热爱中国历史的我来说,还是有点感兴趣的。特别是它里面蕴含的哲学思想,真是让人欲罢不能。集养生与哲学为一体的中医理论,即为养生,又兼之为人处世学说,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一)中医养生的哲学基础1.精气学说精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止的极细微物质,是构

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运动是精气的根本属性,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古代哲学以精气学说为核心的整体观念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2.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况。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阴阳可用于分析病因的属性:外感病邪为阳,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为阴;阴阳可分析病机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五行学说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其基本内容如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

克木。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

的变化与发展。胜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相乘——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背克”,次序与相克同。相侮——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次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治疗方面由相生关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益火补土法泻子——肝火泻心、心火泻胃法由相克关系:抑强扶弱抑强——抑木扶土、泻南补北法扶弱——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法(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 1.体质学说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差异性所构成。其特点有全面性、普遍性、复杂性、稳定性、可变性、连续性、可预测性。影响体质的因素有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因素、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体质的分类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为气血阴阳充盛,功能协调的体质。偏阳质——是指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分类。偏阴质——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类型。体质学说指导养生:调摄时形神共养,在饮食情志、起居、劳逸、运动等各方面都

需兼顾体质特征。 2.病因学说宋代陈无择在前人对病因分类的基础上创立了“三因学说”: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

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

外因,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侵袭和传变途径。•

外感病因

• 六淫 a.风邪——以春季为主,凡治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泻等特性的外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泻,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b.寒邪——以冬季为主,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c.暑邪——凡夏至后至立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暑为阳邪 d.湿邪——以长夏为主,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e.燥邪——以秋季为主,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f.火(热)邪——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B.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可通过空气传染,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其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内伤病因 a.七情内伤,指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 b.饮食失宜,可分为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主要损伤脾胃。 c.劳逸失当,可分为过劳与过逸。其中,过逸又分三类:劳力过度(心劳)、劳神过度(神劳)、房劳过度(肾劳)(3)病理产物病因 A.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其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病机——阻滞血液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B.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淤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

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其形成与血出、气滞、气虚、血寒、血热有关。病机——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3.发病学说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驱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邪气是重要条件,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环境、体质、精神状态(情志舒畅,则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正气强盛,邪气难入,或虽受邪也易祛除;情志不舒,则气机逆乱、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常,正气衰弱而发病)4.病机学说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机理的学说,着重研究发病后人体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及其规

律性。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正胜邪退、邪盛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 阴阳失调——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精、气、血的失常——精虚和精施泻失常(失精、精瘀),气虚和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血虚和血运失常(血瘀、出血)• 水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津液输布与废液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关系的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内生五邪——风气内动(内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寒从中生(内寒);湿浊内生(内湿);津伤化燥(内燥);火热内生(内火:火热实证、火热虚证)疾病传变:分病位传变与病性转化影响因素——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我是从由病因出发指导养生来展开的,具体的做法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给个大致纲领,其细节想来也是说不完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而我所展示的只是冰山一角。在西医蓬勃发展的现在,我们中国的传统医学也当与时俱进,中医不可废。在当代,中医学的前途与命运是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的获奖感言。中医学,是展现其价值的时候了,推广与发展中医我们中国应当做到且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