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格式:docx
- 大小:422.67 KB
- 文档页数:10
《边城》(节选)优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翠翠形象。
2.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动作、语言、心理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蕴含在小说中的深沉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感知风俗和景物描写的作用,注重对散文化小说的独特审美体验。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知独特的湘西地域文化,感知作者的社会理想,加深对百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认识,感受特殊时代人的心灵变化。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预习交流,解释题目+作者简介,整部作品+速读课文,概括内容【教学过程】:一、作者文字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正是音乐的滋润,心灵豁然洞开,沈从文已领悟到了生命的深层内涵:“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毁灭是常态。
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
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沈从文别集·抽象的抒情》)《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谈一谈你阅读《边城》印象?作者有什么思考?在延续什么?都是什么“爱”?二、预习交流,解释题目1.纠正注音(学生齐读自我纠错)绊倒蘸(zhàn)酒茶峒(dòng)手脚伶俐干燥洞穴(xué)缠裹蓬蓬铛铛老鹳(gu àn)河戍军长颈泅(qiú)水傩(nuó)送氽(tǔn)着牛犊鞶(pán)鼓碧溪岨(jū)埋怨喧阗(tián)镇筸(gān)棕榈敞坪咝咝俨然角隅抿起拮据粽子怏怏(yàng)睨着微驼唢呐呜呜喇喇2.解释题目“边城”同时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体会作者对湘西风光的热爱。
3.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4. 掌握小说中的民间风俗描写,了解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
5. 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边城》情节的掌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4.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体会。
5. 民间风俗描写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把握。
2. 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片段,深入理解小说特点。
4. 欣赏法:品读小说中的优美段落,提升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
3. 课堂讲解:讲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分析小说特点。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片段,深入理解小说特点。
6. 品读欣赏:品读小说中的优美段落,提升审美情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深度。
3. 分析学生作业,了解他们对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民间风俗描写的把握情况。
4.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欣赏小说优美段落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全面。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小说特点。
《边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真谛。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语言魅力。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简介小说背景: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纯真爱情和传统道德的故事。
2.理解小说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2)讨论小说主题,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性的善良与美好、生命的价值等。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翠翠:善良、纯真、坚韧、独立。
(2)分析翠翠的父亲:忠诚、敬业、有责任心、有爱心。
(3)分析翠翠的爷爷:慈爱、包容、有智慧、有担当。
(4)分析翠翠的男朋友:诚实、勤劳、善良、有责任心。
4.领悟语言特色(1)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自然、朴实、真挚。
(2)欣赏小说中的精彩语句,如:“翠翠看着她,翠翠觉得自己也是一只翠翠。
”5.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翠翠与翠翠的父亲、翠翠的爷爷、翠翠的男朋友之间的关系。
(2)讨论小说的象征意义,如:渡船、河流、白塔等。
(2)拓展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四、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他(她)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传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边城》,分析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注重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小说背景了解不够,影响了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边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篇课文。
作者是京派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小说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我们要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通过小说,我们将感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在朗读与品味中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边城》的故事情节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笼罩着浓郁的写意色彩。
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
字里行间弥散着生活特有的氛围、意境的文字,小说中可以说到处都是。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了解选文中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对小说结构和主题所起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5-2《边城》活动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活动课标分析《边城》是新课标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篇目,也在高考模拟题、真题的选材范围之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语文要求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
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据此,《边城》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作者及其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乡土文学形式。
2、理清情节,品味人物含蓄、简明地表达内心感情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从小说质朴的人物描写、古老的风俗描写方面探究小说表现的人性美和小说的写作风格。
小说语言是表现人物形象、展现故事情节、表达主题的载体。
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边城》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
《边城》作为“京派”小说家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作品,讲述了地处三省边界的边城茶峒所发生的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卷。
《边城》既是一部带着悲痛情绪的怀旧作品,又是背后隐伏很深悲剧感的温暖作品。
课本主要选取《边城》第三至第六章。
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初遇傩送,并在内心激发强烈而含蓄的爱情伏笔,第五章补叙翠翠巧遇天保,但翠翠心有所系,隐隐透露出某种结局的悲剧意味,第六章在叙事上又回归现在,迎亲队伍撩拨翠翠情思。
这四章小说在时间上回环往复衔接天衣无缝,然而由于篇幅较长,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可以“长文短教”,抓住一个点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
但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本课的教学突出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内容上没有充分把握其艺术价值,如过多纠结于故事情节的梳理,没有体会到《边城》的抒情式叙事风格,作者有意淡化故事情节、模糊人物复杂性等;再如欣赏仅停留在感受美,而没有感受到美丽背后的悲愁。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阅读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拓展课内知识:在学习选择性必修阶段完成《边城》的阅读,实现对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2.促进教学相长:师生共读《边城》,在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3.提高语文能力:通过对《边城》的人物、语言、艺术、主旨等方面的探究,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4.形成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自我督促与相互监督中,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点评、批注、随感等适合自己的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提升阅读品质,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培养探究精神: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活动准备(一)了解学情通过平时交流,了解学生的阅读层次、阅读积累、阅读兴趣、阅读心态,了解他们对《边城》的印象,如有已经读过的同学,询问他们的阅读感受。
(二)阅读书目《边城》沈从文著(纪念版)。
(三)阅读程序1.基本程序:先师生自由读,再小组交流,最后班级交流。
前两周以随感形式(批注、点评或随感片段),让学生随读随记,并上交周记本,由老师检查督促阅读进度。
第三周让学生上交800字以上的阅读心得一篇,第四周在班级展示交流,评出阅读达人。
2.人员分组:每6--8人为一组,全班分为8个阅读小组。
3.课时安排:时间总长1个月,每周1节阅读课,共4节。
4.活动形式:分别为阅读启动课、阅读指导课、阅读探讨课、阅读分享课几种形式。
(四)活动计划活动过程(一)阅读起始课(课外进行)1.对学生提出课外阅读《边城》的建议。
2.公布此次阅读活动的目的、阅读方法、阅读计划及相关要求,并要求学生选书自读。
(二)阅读指导课(1课时)1.师生一起绘制人物关系图。
2.在课外阅读《边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完整呈现故事情节,交流对小说的印象,并进行指导。
3.补充与作者、写作背景相关的阅读材料。
4.布置阅读任务。
(三)完美的桃花源,不完美的世界——《边城》的思想内容。
(1课时)1.明确活动主题: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边城》教学目标:1.阅读本书,了解情节2.运用阅读指导法阅读课文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边城》故事情节及主旨难点:把握《边城》故事情节及主旨学习方法:1.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2. 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人物形象】1.、翠翠: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健康美丽。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心地善良,“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2.爷爷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他善良纯朴、热心好客、甘守清贫、尽职尽责。
对孙女无比疼爱。
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
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
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
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最后撒手而去。
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天保个性豪爽、慷慨、成人之美。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和他的写作风格。
2.体会作品中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出的古朴、清新的氛围。
3.能够结合人物的语言、心理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4.感受作品中透露出的淳朴的民风、人情和人性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关注情节和细节描写。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
3.品味小说的语言,能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山青水碧,这里寨寨有古迹,令人神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此有关的名家代表作——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赞誉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
二、夯实基础1.了解“乡土小说”的概念20年代初期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一次反拨。
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是在鲁迅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以鲁迅(《故乡》《社戏》)为先导,先后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沈从文,萧红(《呼兰河传》),孙犁,汪曾祺等,他们的小说勾勒出新文学史上别具特色的乡土小说脉系。
(1)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
(2)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苦难中而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3)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又是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
2.了解作家沈从文及其创作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及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
3. 学习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及情节简介2. 人物形象分析3. 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4. 语言特色鉴赏5. 阅读理解与思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小说的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语言特色。
2. 难点: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等知识点。
2. 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鉴赏法: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课堂讲解:讲解小说的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语言特色等知识点。
3. 案例分析: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以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为例。
4. 文学鉴赏: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小说《边城》节选部分,了解故事背景,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结合小说节选部分,详细讲解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语言特色等知识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
5. 文学鉴赏:让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边城(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文本分析】本文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本文的内容是:写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竞渡,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巧遇二老并心仪于他,上年端午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最后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渡河,撩拨翠翠情思的故事,表现边城的风俗美和人情美。
本文的特点是:1.叙事散文化:运用顺叙、补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表现情节的回环往复之美;人物语言生活化,表现亲切素淡之美。
2.环境典型,边城是一个相对闭塞的世外桃源,是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聚集地。
3.人物独特,翠翠是一个爱与美的化身。
4.主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良淳朴与人心的隔膜。
【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用恬静冲淡的风格,散文般的笔调,平静舒缓的情节,亲切素淡的语言描绘边城风光,反映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写法。
高一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小说散文化风格已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古朴乡村中的风俗美和人情美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翠翠、祖父等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效果;(2)能解释节日古朴的风俗美和善良淳朴的人情美;(3)能阐述本文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1)能在理解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文中深厚的祖孙情与懵懂的爱情;(2)能体会作者对边城人民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显现和赞美。
(二)教学重点能解释节日古朴的风俗美和善良淳朴的人情美。
(三)教学难点能阐述本文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走进“边城”之境同学们,沈从文大家都不陌生,他在《爱与美》中说:“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
《边城(节选)》《阿Q正传(节选)》对比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比阅读《边城(节选)》和《阿Q正传(节选)》,理解并分析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边城(节选)》《阿Q正传(节选)》2. 主要教学任务:对比阅读两篇作品,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边城(节选)》和《阿Q正传(节选)》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边城(节选)》中的自然风光与人物性格的相互映衬,《阿Q正传(节选)》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现实的深刻揭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两篇作品的异同。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边城(节选)》和《阿Q正传(节选)》,了解作者背景、作品概况等。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沈从文和鲁迅两位作家,以及他们的创作背景。
3. 对比阅读:请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两篇作品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4. 分析讨论:分别对《边城(节选)》和《阿Q正传(节选)》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进行深入剖析。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对比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后,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第二单元 5.2 边城(节选)教案1、捕捉从人物间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的形态中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2、探寻人物既充满亲情又排遣不掉的隔膜和孤寂的内心世界。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情节,品味人物含蓄、简明地表达内心感情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及其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乡土文学形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小说质朴的人物描写、古老的风俗描写方面探究小说表现的人性美和小说的写作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重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难点:感受《边城》中所描绘的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一、导入新课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古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
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二、写作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三、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联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把握小说内容,分析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群体人物性格;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民族心理;3. 深入体会作者对乡土社会与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理解作品感时忧国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究民族心理。
三、教学方法浏览法、内容提要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贾平凹的秦岭和商州、阿来的川西北高原、刘震云的中州故土、毕飞宇的江淮水乡、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大地......作家常常以自己的家乡为原型构建文学乡村,折射时代的变迁,探索民族心理和人类命运。
莫言在获得2011年茅盾文学奖后说:“我有野心把高密东北乡当作中国的缩影,我还希望通过我对故乡的描述,让人们联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发现这一现象后,我校扬帆文学社决定组织一次“最能洞见中国的文学乡村”评选活动,未庄和茶峒成为了同学们热议的对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习《阿Q正传》《边城》,走进两座村庄,发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为两个乡村的入选提供依据。
(二)任务一:梳理情节,品乡事之趣来到村外,未庄和茶峒都有阵阵笑声欢呼声传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两篇小说,梳理情节,找出村民们聚集后为何事而欢乐,体现了村民们怎样的审美情趣。
预设答案:《阿Q正传》中群体的欢乐主要来自于“欺负小尼姑、捉弄阿Q、押牌宝”三件事,前两件事的本质是一样的,表现出村民们欺凌弱小、没有同情心、冷漠、麻木的特点,”押牌宝”是枯燥麻木生活的一点刺激,而阿Q好不容易赢了一次却又被抢走了,表现出村民们看重利益,为金钱不择手段的一面。
三件趣事反映出村民们低级、庸俗的审美趣味。
《边城》中的欢呼声主要来自于“赛龙船、捉鸭子”,自然、原始、健康、优美。
(三)任务二:走近人物,析乡情之别进入村庄,我们去认识两个村庄的乡民,分析他们的人际关系。
小组展开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四)任务三:探究主旨,察乡土之思走出乡村,掩卷遐思,《阿Q正传》和《边城》都创作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两个作家却创造出了两个迥异的文学乡村,一个灰暗丑陋,一个美丽温馨。
《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边城》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单元),同时也是新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的推荐书目,是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大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小说。
以培养学生的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探究部编版教材中倡导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价值和意义,结合《边城》人物简单、情节淡化、篇幅适中的特点,我尝试以《边城》作为师生整本书阅读的作品。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阅读小说的方法,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人物分析和概括能力;鉴于《边城》的篇幅较短,所以把阅读任务放到刚开学的两周来完成。
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小说优美的文字画卷,尝试以读促写,书写自己故乡的风俗美和人情美;2.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沈从文构建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树立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真正走进整本书阅读,并分小组探讨出不同特色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在“以学生展示”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展示课上,老师要巧妙的连接起三个小组的展示成果,并且充分调动其他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做到人人阅读,全员参与。
【学习方法】采取“五步法”助推学生整本书阅读。
方法一:阅读指导:圈点精彩段落,批注感悟方法二:阅读思考:在阅读中记录阅读体会,形成自我认知方法三:读书报告:将体会诉诸笔墨,形成读书报告方法四:阅读展示:整合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方法五:读书总结:总结点评学生的阅读情况,适当奖励,激励学生养成读书好习惯。
【课堂类型】阅读展示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文学重镇《边城》,由同学们来亲手揭开她神秘悠长、自然古朴的面纱。
经过上周充分的阅读、交流、拓展资料,我们本节课以同学们为主角,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解读《边城》。
二、《边城》阅读成果展示:(一)第一组1.导语设计: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沈从文《致张兆和情书》对张兆和的万般情思,都化作沈从文笔下的一个个集“爱”与“美”于一身的人物。
首先,请第一组的同学赏析《边城》里的主要人物。
2.学生展示:时有序爱可期——《边城》主要人物分析(1)翠翠——爱与美的化身①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
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边城》第一节②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相遇和情窦初开。
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是谁?”“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你在这儿做什么?”“我等我爷爷。
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他不会。
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
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边城》第四节(课本)图片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
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
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
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
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起云一颗星凝眸。
——《边城》第七节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
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
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
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
③翠翠是坚强勇敢的。
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总结:我们觉得翠翠不同于为爱肝肠寸断的林黛玉,也不同于热烈奔放的朱丽叶,她野性天真,像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精灵,是优美、健康的。
(2)爷爷——传统美德的化身爷爷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
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①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
②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③他也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老师总结:沈从文曾在《一种态度》中说:“中国人有儒家的严肃,墨家的朴实,道家的潇洒。
”在老船夫和顺顺身上所体现的热忱质朴、仗义疏财的精神;大老、二老身上所体现的热情正直的品格;翠翠身上所体现的自然、健康的生命形式;都与中国原始的儒、墨、道哲学精神中所强调的人性观一脉相承。
(二)第二组1.导语设计: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
——林清玄《玄想》沈从文生笔下的边城是一个名叫“茶峒”的湘西边境小山城,它宛如一幅宁静美丽的山水写意画,承载了沈从文这个“乡下人”对故乡的情思。
接着,请第二组的同学鉴赏《边城》里关于“水”的描写。
2、学生展示:万水有情温柔草木——《边城》里关于“水”的描写分析(1)文章中描写“水”的片段:我们找到了《边城》中一段关于“白河”的描写: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根据沈从文先生关于“白河”的描写,我们小组设计了(山水画、书签)其实文章中关于“水”的描写还有很多,如:翠翠和爷爷去城里看赛龙舟碰上大雨,于是在二老家的吊脚楼下躲雨;二老给老船夫送酒回来,正下着大雨,翠翠不顾爷爷的呼喊冒雨渡二老过河;爷爷去世那一夜,瓢泼的大雨……(2)“水”的意义:①象征如“水”一样纯洁的人性;(举一个细节例子:兄弟二人走水路公平竞争)②象征如水一样无情逝去的生命。
(如:爷爷的死,天保的死)老师总结:水的包容,水的清澈、水的柔韧,构成了边城中一个个生动的个体。
天宝、傩送都是水中的健儿,而翠翠又是水的精灵。
他们诗意的栖居于酉水边上,演绎了这样鲜活的、一半是明媚一半是忧伤的水边的故事。
(三)第三组1.导语设计: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沈从文《边城》《边城》里山美、水美、人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抱着最美好的最纯洁的目的去爱去成全,结果每一个善良的人又都成了悲剧的制造者。
最后,有请第三组的同学带来《边城》的悲剧美分析。
2.学生展示:“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边城》里的悲剧美分析(1)《边城》中的人物悲剧命运分析:①爷爷爱护疼惜孙女,为孙女能有个好的归宿而日夜操劳,在大老、二老和顺顺面前奔波,而最终不能如愿,他又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带着深深的忧虑、遗憾在雷雨交加之夜心力交瘁溘然逝去。
②大老、二老两兄弟,勤劳能干,性情豪爽、慷慨。
大老因爱愿难成,只能孤独的外出闯滩不幸而亡;二老也爱翠翠,他最后陷于“爱情”和“亲情”的两难选择中,孤独出走,远下桃源。
③翠翠的父亲和母亲也为了相爱相守而选择双双殉情。
《边城》中的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而翠翠处于悲剧的中心。
特别是她和傩送的爱情悲剧:沈从文在最后写到: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2)翠翠的“等待”赏析:如果结局是傩送回来会怎么样,如果不回来呢?我们大都认为如果傩送不回来,会让《边城》保留一种悲剧美,这种美的体验会唤醒我们对文学作品永恒的品味。
最后,我们组的同学写了一段话送给还在等待中的翠翠。
学生配乐朗读《千帆过尽只此心》翠翠,终于有一天我走了你曾走过的桥去看了你曾看过的云守在你曾等待过的地方等到最后竟忘了有尽头在这笃定孤独的等待之间幽思潜夜流,荣辱尽抛洒情到深处,一眼万年我终于读懂了你虽沧海桑田尽变千帆过尽只此心老师总结:同学们从《边城》中的人物分析、“水”的解读、悲剧美的分析三个角度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非常精彩!在这节课上,你们每个人都是文学大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希望今天的阅读课是一个起点,它可以唤醒我们每个人心中文学的种子,你我都能成为这文学乐园里诗意的栖居者。
最后,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共同思考:沈从文在谈到《边城》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健康、优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基于此,不管是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习俗等各个层面,《边城》都堪称一曲“乡土牧歌”,那么,同学们认为刚才所分析到的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乡土牧歌的主题是否相违背?图片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乡土牧歌的主题是否相悖?翠翠在吊脚楼下听两个水手议论卖唱的妓女:“她的爸爸在棉花坡被人杀了十七刀。
”需要多大的夙怨,要将仇人杀十七刀!这触目惊心的事件尽管以如此平淡的调子谈论出来,对现代读者仍是一个强烈的刺激。
在黄昏的河边,当翠翠暂时一个人在岸上时,她猛然想到:“假若爷爷死了?”她莫名其妙地害怕起来,大叫爷爷,执意让爷爷上岸来。
翠翠,还有爷爷,这种对当前和未来的不祥预感,在小说中十分强烈。
1.哀怨凄楚的挽歌成了乡土牧歌的天然组成部分。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
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
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