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62 KB
- 文档页数:5
《都江堰》教学设计《都江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深化思索和探究,把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会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究竟应当站在哪里?教学重点:1、体会的写作意图2、揣摩语言教学难点:学习深化思索和探究,把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假如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始终认为,宏大的奇观、胜地确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
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考……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兴奋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终一部分有难度,可以临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认真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兴奋人心的工程。
1、同学回答第一个小标题。
依据同学回答,分析是否把握到位。
假如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行。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分,让人们熟悉到都江堰的宏大〔留意:并没有否认长城的宏大〕〔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兴奋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其次部分———都江堰的魅力。
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知别人都江堰到底是怎样的美,怎样的宏大。
〔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动。
〔2〕作用:引发奇怪,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终一句:要看水,万不行忘了都江堰。
其次课时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
如此兴奋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到底是谁,给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品行:详细、质朴———>冰清玉洁。
2、辩论中的李冰。
长锸李冰的宏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都江堰》的名言警句;(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能够鉴赏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都江堰精神,培养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品质;(3)懂得珍惜水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都江堰》的名言警句;(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鉴赏余秋雨的散文风格。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的理解;(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的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不懂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2)概括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鉴赏余秋雨的散文风格。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都江堰》的名言警句;3. 选择一篇余秋雨的其他散文进行阅读,分析其风格特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都江堰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艰辛和智慧。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掌握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分析余秋雨的文学创作风格,领会作者对都江堰精神的赞美。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认知。
教学重点: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余秋雨的文学创作风格及对都江堰精神的赞美。
教学难点:1. 都江堰工程的技术原理和建造方法。
2. 余秋雨文学作品中对都江堰精神的深刻内涵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都江堰》文本。
2. 与都江堰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余秋雨其他作品的资料,以便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介绍都江堰工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板书课题:《都江堰》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三、课堂讨论1. 师生互动,讨论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分析余秋雨的文学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都江堰精神的赞美。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余秋雨作品中都江堰精神的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板书课题:《都江堰》二、深入探讨1. 分析余秋雨的文学创作风格,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对都江堰精神的赞美。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都江堰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拓展1. 教师展示余秋雨其他作品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2. 学生结合余秋雨的其他作品,探讨其文学风格的一致性和变化。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工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余秋雨作品中都江堰精神的意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余秋雨对都江堰精神的赞美。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认识。
(2)学会欣赏余秋雨的散文,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作者对都江堰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2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都江堰工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及其在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地位。
3.2 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欣赏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4.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经典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工程的历史背景。
(2)提问:你们对都江堰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
(2)布置思考题:课文是如何描述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的?5.3 课堂讲解(1)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5.5 案例分析(1)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经典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2)让学生尝试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进行句子仿写。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都江堰教案及反思第一篇:都江堰教案及反思《都江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2.让学生学会在文化景观体味文化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图片导入。
幻灯片出示几张中国的名胜图片,引出学生出去旅游最喜欢干的事情是拍照留恋,我们看看余秋雨在看到都江堰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引入到都江堰二.介绍作者。
简单介绍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及其代表作品。
三.整体研读,理清思路。
给全文三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四、品读课文1、研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请学生用表格的形式从时间、规模、社会公用、品格四方面进行对比。
得出结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2、研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作者对都江堰前后的评价有何不同?明确:去之前,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它还能怎么样?乘便看一眼吧。
去之后,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运用欲扬先抑,表现出作者对都江堰的喜爱。
3、研读第三段。
首先介绍美丽的缔造者李冰。
思考:请学生联系课文,找出李冰的“精魂”具体体现在哪里?明确:“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
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时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李冰造福百姓。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
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可以看出他的务真求实。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祥。
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
”可以看出他的淡薄名利。
通过这些总结出文章里的“他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
”五、感悟文化“现代的山水,是几十万年来一直变化着的山水。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都江堰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都江堰的设计原理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及其建筑特点。
2. 都江堰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现代水利工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设计原理的理解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都江堰》课文及相关资料。
2.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
提问:“你们听说过都江堰吗?它是什么?”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都江堰》,了解都江堰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
3. 课堂讲解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介绍都江堰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4.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都江堰的设计原理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成果展示邀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6.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江堰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培养学生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都江堰的历史价值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启示。
8. 课后作业9.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他古代水利工程的图片,如郑国渠、灵渠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建筑特点和作用。
2. 邀请专家或家长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他们对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和经验。
3.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都江堰,让学生亲身体验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壮丽景象。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都江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出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余秋雨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都江堰》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3. 作者余秋雨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子结构的理解。
2. 对都江堰工程技术的深入分析和评价。
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都江堰》的文本。
2. 与都江堰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设施如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都江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都江堰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生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
4. 课文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生词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5. 分析评价:让学生分析并评价作者余秋雨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6. 扩展阅读:提供与都江堰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加深对都江堰工程的理解和认识。
7. 写作练习:8. 演讲展示:学生选择一个与都江堰相关的话题,进行演讲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汇总】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汇总】,欢迎大家分享。
《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汇总】1教材分析:《都江堰》是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踪迹”,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作者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
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在遴选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在传达中反思。
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他的文化精义—————贴近苍生,造福万民。
教学目标:1、记识作家及主要作品;掌握对比手法。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与反思,了解文化散文的写作方式。
3、让学生体会李冰为民造福、贴近民生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悟都江堰所体现的文化精义。
教学程序:(一)师生共同交流对余秋雨和都江堰的了解,把了解的余秋雨知识贯穿起来。
主要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文学主张、文学特色等。
(二)预习反馈:通过检测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文章重点字词,扫除朗读障碍有学生交流作者的情况。
(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单独解决)(三)走进都江堰(边让学生逐段朗读,边分析文章的精华,每一部分读完后,为文章加上小标题。
明确:A最激动人心的工程;B都江堰水的魅力;C魅力的缔造者;D贴近苍生的神可能学生会忽略掉一些修饰语,引导他们找出。
如第一部分可能会丢掉“激动人心”,而这一修饰语是本段最核心的东西。
)1、诵读第一部分,文章标题是都江堰,开头为什么写长城?这是什么手法?(对比)文章中作者拿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那些方面的对比,最主要的是哪一方面的比较。
明确: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都江堰》的主要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及水利工程价值。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余秋雨的文风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赞美之情,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3)学会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关注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都江堰》的主要内容,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及水利工程价值。
2. 分析并欣赏余秋雨的文风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价值。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讲解稿及教学设计。
(2)相关背景资料和视频素材。
(3)课堂讨论问题和作业布置。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搜集都江堰相关资料,了解水利工程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解答课后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分析工程的价值和意义。
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都江堰》2. 课文作者:余秋雨3. 教学目标:a.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赞美之情b. 分析课文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c. 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原理,增强民族自豪感d.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5. 教学难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原理和历史价值6.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7.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和作者的赞美之情3. 课堂讲解:a. 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原理和历史价值b.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c.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都江堰对人类社会的贡献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认识和感受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3. 知识运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知识的运用能力4. 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表现,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和作者的赞美之情2. 通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学习,你认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有哪些特点和价值?3. 请列举一个你了解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并简要介绍其建设背景和功能五、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都江堰与其他古代水利工程的不同之处,如郑国渠、白堤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和贡献。
2. 文化传承: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都江堰教案桓台二中李洪帅【学习目标】一、品味语言,感受风格。
二、体悟感情,理性思考。
【学习重点】体悟作者的感情和思考【学时安排】1课时【过程与方法】品几句诵几段仿几言《国学诵读》学习(三分钟)。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都江堰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还是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
板书课题。
初步感知文章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作者对都江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模仿这样的结构,给其他部分加上个小标题。
最的工程最的景观最的水利学家最的神(偶像)触摸语言:品味你觉得最美的几句学生讨论展示,师生评价鉴赏。
总结分析。
文章的美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这些精彩的、深有感触的、感觉最美的、甚至让我们深深震撼的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充满诗情蕴满哲理这也正是余秋雨散文的风格特色。
引出余秋雨。
学生交流所知道的余秋雨和他的散文。
教师推荐课文第三部分第6段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理解“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第三部分第9段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讨论:理解“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师生总结,方法归要(散文阅读中重点语句的理解)1、词意。
(表达了的意思)2、手法。
(运用了的手法)3、感情。
(抒发了的感情)体悟感情:诵读你喜欢的几段1、作者来都江堰之前,心情就那样激动么?看到都江堰以后呢?读文章(勾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2、含英咀华:好的文章就是要反复的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了然于心,注意积累诗一般的语言,哲理一般的语言。
尝试着把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背一下。
背诵几分钟,检查效果。
深入思考:学习仿写最美的语言1、思考:不期留名的李冰为何会流芳千古?(李冰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哪种特质哪些细节最能打动你的心,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1、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秋雨《都江堰》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依据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
二、设计思想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
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工程的敬佩之情,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读《都江堰》,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关键词语:讲解文中出现的关键词语,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等。
3. 句子解析: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原理。
2. 教学难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原理。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观点和情感的理解。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讲解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工程原理,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观点和情感的理解。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感受古代工程的伟大。
6.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都江堰》原文。
2. 图片资料:都江堰的图片,包括建造过程和现状。
3. 视频资料:关于都江堰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
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都江堰,提供实地体验的机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阅读课文。
2. 第3课时: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
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依据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二、设计思想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五、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
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高二《都江堰》教案1《都江堰》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功业的高度评价,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奋斗和实干的精神。
4、体会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文本,理清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最优学法】、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的脉络。
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精神意蕴的游览圣地。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línxuǎn(慎重地选拔;审重选择)、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
《都江堰》优秀教案关于《都江堰》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都江堰》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都江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功业的高度评价,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奋斗和实干的精神。
4、体会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理清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最优学法】1、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的脉络。
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精神意蕴的游览圣地。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línxuǎn(慎重地选拔;审重选择)、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代水利工程的认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都江堰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2. 古代水利工程对现代水利工程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都江堰》课文。
2. 课件:都江堰图片、视频资料。
3. 实地考察:安排都江堰实地考察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和技术,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 案例分析:观看都江堰的视频资料,分析都江堰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启示。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往都江堰实地考察,加深对都江堰的认识。
8. 课后跟进:及时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9. 课程评价:通过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实地考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黄河大堤、京杭大运河等,进行比较分析,感受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
2. 邀请水利工程专家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应用。
七、课堂互动:1. 设置问答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老师现场解答。
2. 组织小组竞赛,考查学生对都江堰及相关水利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实践:1. 让学生参与都江堰景区的志愿者活动,亲身体验文物保护和环境维护。
2. 组织学生开展水利模型制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九、课程评价:1.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作文、研究报告的质量,了解学生对都江堰的认识和感悟。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价值及其对都江堰精神的阐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都江堰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
2. 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价值及其对都江堰精神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
2. 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余秋雨散文《都江堰》,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亲身感受其壮观景象和伟大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余秋雨散文《都江堰》,回答相关问题,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讲解: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解答学生疑问。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亲身感受其壮观景象和伟大精神。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精神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环节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都江堰水利工程时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讲解:反思自己在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时的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难以理解或表达不清的地方。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是一项古老的工程,位于我国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2.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3. 都江堰的重要性: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精神的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都江堰的壮观景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都江堰的了解和印象。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都江堰》。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内容:1. 课文《都江堰》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关键语句。
3. 领会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之情。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都江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第三章: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都江堰》的写作背景。
教学内容:1. 作者余秋雨简介: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文化学者。
2. 课文《都江堰》的写作背景:余秋雨在游览都江堰后,深受感动,以此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散文。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如代表作、学术成就等。
2. 学生了解课文《都江堰》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第四章:课文拓展与讨论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评价都江堰的价值。
2. 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1. 都江堰的价值:从历史、文化、科技等角度评价都江堰的价值。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
《都江堰》是的一篇作品,被收录在《文化苦旅》中。
在文章中,作者从自己游览都江堰的经历,从人与水相辅相成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道的感想:”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
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余秋雨,浙江人,1946年生,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有《艺术创造工程》等专著多种;著有散文集多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初读,了解内容。
逐节阅读,正音正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整篇文章分三部分。
先来研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以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定论的长城和都江堰作对比,开宗明义标明观点,推出主题。
第2自然段,写长城之伟大。
作者说长城不如都江堰,并不是否定长城。
长城的伟大之处,主要在于它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是久远历史和民族演化的见证。
反过来,写长城的伟大,也不会减低前面对都江堰的评价。
第3、4、5自然段,具体对比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
★作者认为,都江堰在哪四个方面胜过长城?
历史更悠久,为民造福更直接,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样有价值。
“灌溉”一词既是实写“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对民族人民的养育作用。
第4自然段用一组解释“灌溉”的深层意义。
第5自然段再以三组对比,从外在形象,象征意义,再到内在精神,对二者进行比较,以反复印证咏叹的笔法赞美都江堰,支持文章的观点。
第6自然段,用短句,并另起一行。
目的是推出并强调主角。
小结:第一部分,用长城做对比,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
第7自然段,写以前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根本没放在眼里。
★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是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
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并隆重推出“都江堰”又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人胜。
第8自然段,写走进都江堰的过程。
这一段写得细致、真切、传神。
★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写的?
先是视觉“草木茂盛”,再是触觉“渐觉滋润”,再是直觉、听觉、第六感觉,最后是心理感应。
终于全身心地被震撼。
“吸去”一词写出了对都江堰精神的高度认同。
难怪作者极力称赞。
第9自然段,写在都江堰的所见所感。
重点是写都江堰的.水。
★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作者先与海水对比,写了都江堰的水:既是“精神焕发”,“踊跃着生命”,又“极有规律”。
然后用了拟人的手法,讲都江堰的水如何有规律。
作者强调这里的水“有规律”,正是为了写都江堰的独特作用,进而写建造都江堰的人。
在这里,作者没有用“设问”的手法,却暗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自然过渡到都江堰的建造者。
小结:第二部分,写偶然发现都江堰之美,并为它折服。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第三部分,把握李冰形象。
第三部分:与历史上其他类型的为官之道相比较,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的业绩和历史地位给予高度评价。
(一) 讨论:第10一24自然段中,第10、14、19、20、24自然段高度评价李冰的贡献,哪些贡献?
其他自然段均用对比方法肯定了李冰父子的做法,哪些做法?
第11自然段,用李冰的“毫不惹人注目”与其他显赫官僚比较;
第12自然段,用李冰以实践科学为民“消灾、濡养”的政治理念,同不学无术的官僚理念比较;
第13自然段,用现代一个有作为的市长来类比几千年前的李冰;
第15自然段,用李冰修建水利工程的实干形象,同追求虚名、富贵、权势的当权者比较;
第16自然段,用李冰绘制水系图谱,同现代的伟大发明比较;
第17自然段,用李冰朴实的治水经同看上去浩繁实际可能无用的“典籍”比较;
第18自然段,用李冰对建设事业的投人同一些人热衷于征服、破坏比较;
第21自然段,用李冰的智慧、仁慈,同秦始皇的蛮吓、残忍比较;
第22自然段,用都江堰的现实作用同长城的虚名比较;
第23自然段,用李冰父子献身精神与某些饱食终日的现代官僚比较,高度赞扬了李冰父子的历史贡献。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驰骋想像,上下追索,把与李冰修建都江堰相关或相反的事理都拿来比较,极力称赞李冰父子的行为和精神,文章第24自然段把它提高到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高度。
通过对比,可以确信,“都江堰比长城更激动人心”的论断并不是耸人听闻的虚枉之言。
(二) 文章的第三部分中,作者着意描绘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后面又再一次提及出土的石像。
请找出有关的内容,再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重点研读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五)
1.“守”是个会意字,上面表示屋宇,“寸”是一只手掌加上一横。
“守”字原表示这是脉搏跳动的“寸口”。
但这里则用”守’字的原始造型”,象征李冰坚守治水的岗位,以民为本,忠于职守的精神。
2.“金杖玉玺”指权力地位。
“铁戟钢锤”指武器,这里象征战争和破坏。
“反复辩论”是指长锸所象征的建设水利工程与争权夺利,战争连绵的反复纷争;“失败”就争权夺利、征战杀讨而言,李冰既没有爬上高位,也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他始终不过是一个郡守,
所以说“失败了”。
“胜利了”则指李冰所主持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千年,泽被后代的成就,也指李冰受到了世世代代的民众永久的敬仰。
3.描写和议论相结合。
(三) 第23自然段又写到“手中紧握着长锸”,为什么要反复写“手中紧握着长锸”?
作者借一个作家的话,“向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这和李冰的形象有何关系?
文章着意描绘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长锸”在文中是一种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忠于职守、造福于民的本领和精神。
反复写“长锸”,表明了作者对务实、恤民、术有专攻的为官精神的赞美。
作者借一个作家的话,是为了把笔触从历史评价直接延伸到现实。
二、总结课文
作者余秋雨近年来以一系列“大文化散文”独步文坛,是散文创作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都江堰》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篇。
作者从游览“都江堰”起笔、借助山水风光的描绘,赞颂了李冰父子身先士卒,为民造福建设都江堰的业绩,反思了民族文化中与之相反的另外一种为官之道,抒发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
作者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学功底,历史、现实、想像等材料顺手拈来;写景、抒情、议论诸方法使用娴熟,结构、开合、过渡技巧自然从容;立意深刻,促人思考。
代表了当今“大文化散文”的水平。
文章很少从正面描绘李冰父子临江治水的形象,而是善于使用对比手法,一连使用了近20处对比,并伴随含蓄、精当的议沦,有力地塑造了两千年前一个不求私利,为民造福的官吏的高大形象。
文章的语言简练。
白描手法运用精熟,往往用三言两语就能写出人物和景致的特征,言词考究、文笔流畅,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讨论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本文按序号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肯定和评价了都江堰的价值。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现实中都江堰如何制服滔滔江流的壮观景象。
第三部分生动地刻画了都江堰工程的建造者、蜀郡太守李冰的形象,展示了李冰精通水利、造福于民的精神。
作者赞美都江堰,归根到底是为了赞美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都江堰的主持者李冰;而赞美李冰,也是为了弘扬为人民永远敬仰的为官的道德传统。
三个部分,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文章围绕一个中心,采用连锁式联想的方式,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严肃思考。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