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 大赛获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少年说》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背诵课文2.结合笔记,读课文,注意特殊形式,读出气势节奏。
3.结合数据,读出对国家的热爱,对旧中国的无奈,对青年的希望,对新时代的骄傲。
教学重难点:结合音符,注重形式,读出气势和节奏。
结合数据,读出浮躁的感受。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少年中国说》,谁来读这个题目,从学生朗读题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
少年中国和说之间的停顿,引导学生了解"说"作为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和平常的说话是有区别的。
带着理解,再读"少年中国说"。
二.分段教学,突出重点。
(1)第一自然段:理解意思,注重形式,突出气势。
联系课题,自读理解:表扬学生理解题目后阅读更有品味。
自己读第一段,边读边想象第一段的意思。
我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学生交流,关注形式:(1)通过自主阅读理解,你知道那句话的意思?如学生有困难。
出示第一句"少年富则国富" 尝试用一个关联词来替换则(如果就)(2)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第一自然段中的同句型。
青少年...泽国...我们以前见过这个句子形式(排比)(3)你会怎么读这个排比句?排比段落?(2)第二自然段:注意评论,理解句意,读出气势。
1.理解意思,注意句型,就能读出文言文的形式。
你能告诉我第二自然段的意思吗?2.提示学生注意笔记。
通过笔记,你知道单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主交流。
理解意思后,请再读一遍课文。
我相信你会读得更好3.关注特殊形式课文中"红日。
伏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的意思我们都知道了,他们和少年中国有什么联系呢?4.请你结合理解,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三.结合资料,读出情感。
1.给出指示启示的信息。
(关注他的爱国和改革派身份,读出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青少年改变旧中国的希望)2.展示晚清列强割据的资料。
(关注清末被列强瓜分的场景,把自己想象成梁启超,读出对少年的无奈、悲痛和希望)3.展示一个繁荣强大的新中国的信息。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少年中国说(节选)》名校获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所作的散文,节选部分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壮丽景象,展现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体会祖国的美好未来。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祖国的美好未来的理解和感悟也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美好未来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分组合作的准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解释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的某个段落或句子,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引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少年中国说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了解有关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等基础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掌握文章重点词语,并通过“人种、地大物博、且行且珍惜”等词语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文章主旨的个性解读;拓展延伸,提高学生对国家社会关注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关注祖国的发展。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祖国的发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瞧,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图。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特别的孩子们——少年中国说。
(PPT)看,这就是梁启超,他是多么热爱的祖国的读书少年啊!今天我们就和一群特殊的少年中国说读书少年一起欢度节日。
让我们兴奋起来吧!——齐读课题《少年中国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06页,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听,在老师读课文的时候,请大家做到:眼睛要发亮,耳朵要听好,不要打扰同学,也不要被人打扰。
课件出示要求:注意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2.下面就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谁来当第一个吃螃蟹(打头阵)的同学?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课文。
其他同学点评。
3.经过刚才的点评,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朗读方式,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练习朗读,争取做到熟能生巧。
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风采?抽读(找代表)(多种形式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4.刚才同学们的展示非常精彩,读得真是各有千秋啊!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几个方面赞美了“少年中国”?请你标出来(边标边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探究阅读深化理解1.同学们很会学习,我们来看第一小节中有一组词语“人种”、“物产”、“地大”、“河长”,如果我们从这些词语中各选一个字组成一句话,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学生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地大物博”)(出示词语)那么梁启超又是怎样写“地大物博”的呢?请大家仔细阅读,完成以下两个任务:①从文中找出有关描写少年中国的词语或句子;②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河清海晏”的意思。
13《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理解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能够概括出作者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国少年的殷切期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了解本文中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国少年的殷切期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或准备包含课文原文、注释、插图、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
课件应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用具:准备黑板、粉笔或白板笔等传统教学用具,以便进行板书和书写。
如有需要,可准备实物教具或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导入视频或音频导入:内容选择:播放一段《少年中国说》的朗诵视频或音频,选择节奏明快、情感激昂的版本,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语:“同学们,请仔细聆听这段充满激情的朗诵,感受其中蕴含的磅礴气势和蓬勃生命力。
听完之后,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感受分享:鼓励学生分享听完朗诵后的感受,引导他们初步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爱国情感和少年中国的活力。
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简介:内容:“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朗诵节选自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的:通过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卓越成就和历史地位,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创作背景:内容:“《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当时正值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国内也有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
《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预习卡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语文要素】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2.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如果要大家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中国,你们会用什么词呢?(美丽富饶、兴旺发达、蒸蒸日上……)说得很好!一百多年前的梁启超先生也用了一个词形容中国:少年!少年有什么特点?(年轻,有朝气)请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
(板书课题)“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
“少年中国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年轻的中国)作者为什么“说"?他又将如何“说”?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2.哪位同学预习时查阅了资料,能介绍一下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吗?(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二、读文识字,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将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落字,读流利。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难字、生僻字,你是否都认识了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出示会认字。
点拨:“泻、鳞、惶、胎"是形声字,可以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掌握字音,理解字义。
“泻”的三点水表义,“写"表声,指液体很快地流出;“惶”是竖心旁,说明这个字和心情有关,表示惊惶。
还可以将识字与理解句意结合起来。
如“惶"表示惊惶,“百兽震惶”便是百兽感到惊慌害怕。
少年中国说(节选)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运用已知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做到连贯有气势。
(二)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插图和想象体会象征义,厘清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待。
二、教学准备课件,时代背景资料,朗诵配乐。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1.象征知识连线游戏。
自古以来,人们会用某些事物象征一种精神或品格。
请抓住下面这些事物的特点,准确体会其象征的含义。
(课件出示,指名连线)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板书课题,齐读)3.根据预习,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说:一种文体)(1)何为“少年中国”?(2)“少年中国”具有怎样特点?(3)梁启超为什么会提出“少年中国”这一论点?(资料引入,体会那时候中国的老、腐:老大帝国、一盘散沙)1.(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2.结合《作业本》第四题(1),将语势图补充完整。
(1)从字里行间你读懂了什么?(圈一圈关键词)(2)交流反馈。
(预设: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只有少年做到了,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起来,最终雄于地球)3.聚焦文本段落,抓句式特点。
我们再来看这组句子,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1)相机点拨。
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少年( )则国( )。
意思上:层层推进——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2)拓展练习。
少年( )则国( )。
(预设:少年勤则国勤……)4.小结,引读。
正因为如此,梁启超先生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5.如果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用一个词来形容,该用哪个词?(再读第一自然段)小结。
从同学们有气势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少年强了,少年的中国必定会强盛起来。
梁启超先生早就深刻明白了这个道理,他用文字告诉全世界:少年中国充满了希望!(三)紧抓象征,憧憬“少年中国”1.读正确。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梁启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少年中国与老年中国的论述,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等。
(2)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爱国情感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思考自己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讲授法: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修辞手法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展示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视频,如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如今的繁荣富强。
(2)提问学生:观看完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认为国家的发展与青少年有怎样的关系?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梁启超,重点突出他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的贡献和他的爱国思想。
(2)讲解《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节奏和语气。
(3)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之间互相纠正读音和断句。
4、整体感知(1)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论述老年中国,一部分论述少年中国。
5、精读课文(1)学习论述老年中国的部分,让学生找出描写老年中国的句子,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重点学习论述少年中国的部分,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和比喻句,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等,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获奖教案教案设计: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演讲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深刻理解梁任公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演讲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情感。
2.培养学生演讲与口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树立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少年中国说》演讲内容,学会演讲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演讲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梁任公先生《少年中国说》演讲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梁先生的演讲魅力。
(2)引导学生谈谈观看视频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分析梁任公先生演讲内容(1)让学生分段落朗读《少年中国说》演讲全文,理解梁先生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2)分析演讲中关于少年中国的特点,如:少年中国的勇敢、自信、进步等。
(3)讨论如何将少年中国的特点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3.演讲技巧学习(1)分析梁任公先生演讲中的语言特点,如:排比、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
(2)学习梁先生演讲中的情感表达,如何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3)练习演讲中的语气、语速、节奏等技巧。
4.演讲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让学生将所学技巧运用到实际演讲中。
(2)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演讲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
5.演讲成果展示(1)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成果展示,如:主题演讲、即兴演讲等。
(1)教师对学生的演讲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少年中国说》演讲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演讲技巧的运用程度。
3.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教学效果的提升。
3.学生对梁任公先生《少年中国说》演讲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梁任公先生其他演讲的学习。
2.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3.拓展学生视野,关注国家发展,树立远大理想。
1.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第13课13 少年中国说(节选)学习目标:1.通过选择字音,准确认读“泻、鳞"等6个生字,通过已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字形,抄写“履、疆”等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 结合注释与相关资料,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3. 能背诵课文。
在诵读中,激发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目标2:结合注释与相关资料,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目标3: 能背诵课文。
在诵读中,激发爱国之情。
学习难点:结合注释和作者当时生活的背景资料,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并能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目标依据:《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9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关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百年来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1.学习内容本单元让学生集中学习不同年代,人物,事件各异的爱国情怀的文章,表现了中国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围绕这一要素,本单元安排了1篇古诗,2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主要让学生通过相关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意思,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任务。
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百年来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为本单元后面几篇爱国情怀的文章做了很好的铺垫。
2.学生情况学生已经具有了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在理解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的时候,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在于: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以不能很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想表达的感情。
13《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2. 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气势,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3. 激发爱国情怀,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重难点:1. 文章主题的理解:理解作者为何用各种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这些事物和少年中国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了解到事物的意向是少年中国。
2. 爱国情怀的激发:从课文中走出来,了解近百年来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有哪些,激发孩子们报效祖国的热情,为实现强国梦做好储备、贡献力量。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文章――《少年中国说》。
在开始学习之前,请大家跟我一起来感受一段激情磅礴的语言:“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这段话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少年中国说》,它用瑰丽的语言赞美了少年中国的蓬勃生机和无穷潜力。
作者是梁启超,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这篇文章写于1900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统治的黑暗时期,梁启超深感国家的危亡,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唤起国人的觉醒,激发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
让我们一起走进《少年中国说》,感受少年中国的力量,思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该如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生字学习,我会读:泻(xiè):泻药、泻湖、泻洪、泻水、泻症。
鳞(lín):鱼鳞、鳞片、鳞伤、鳞波、鳞爪。
惶(huáng):惶恐、惶惑、惶悚、惶急、惶愧。
履(lǚ):履行、履带、履约、履险、履霜。
哉(zāi):美哉、壮哉、善哉、快哉、乐哉。
13《少年中国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统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3.能结合资料,体会文章中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难点:能结合资料,体会文章中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出课题(一)齐读课文,复习内容1.齐读课文,回忆内容4.指名回答,概括大意(二)结合注释,回顾文意上节课我们还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请三位同学来带领我们回忆课文的意思。
二、明晰“今日责任”(一)知责任1.抓关键词,了解责任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那么中国少年的责任是什么呢?谁能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来说说你的发现?5.借助句意,读好停顿(1)个别读,发现长句子(2)借助句意,读准停顿(3)自主练习,读好停顿6.合作读文,引发质疑师引读:国家的智慧在,学生答:少年国家的强大在,学生答:少年国家的富强在……学生答:少年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小小的少年,单薄的肩膀,为什么要承受如此重大而又艰巨的责任?(二)理解“责任在少年”(1)借助资料,理解“责任在少年"想要知道梁启超先生为什么将这沉甸甸的责任赋予在少年身上,我们还要结合资料来帮助我们寻找答案。
补充资料:资料一:1840年英国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1840到1900年的六十多年中,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达数十个。
其中,以辛丑条约为例,清政府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相当于650亿人民币,清政府不仅流失了大量的金钱,国土还被侵占,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也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
当时帝国主义还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
民族危机空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言论,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少年中国说的节选,资料二:前文还有这样的内容:《少年中国说》前文“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少年中国说(节选)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会读“泻”“鳞”“惶”“胎”“履”“哉”6个生字,会写“泻”“潜”“试”“胎”“皇”“履”“疆”7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借助语势图,结合资料,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初步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树立“勇于担负建设祖国责任”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预学单、课件、空白词卡、黑色马克笔若干。
三、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初解课题1.理解“说”,明晰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是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自己的感想。
以后还会学到这种文体的文言文,像《爱莲说》《师说》《马说》。
本文就是一篇文言议论文。
它议论的对象就是——少年中国。
(板书:少年中国说)2.理解“节选”(出示原文)《少年中国说》全文共3805字,编者从中选取一部分,共184字,形成今天的课文,这叫节选。
(补充板书:节选)3.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课前了解的资料。
(2)教师补充资料。
就是这样一位致力于中国社会变革的教育家,忧心祖国,写下了这一篇警醒少年的《少年中国说》。
(二)预习检测,读准课文1.完成《作业本》第二题,检查字形。
PPT投影学生作业,校对,随机指导点评,强调“疆”“泻”“潜”的字形。
2.完成《作业本》第一题中“履”的两遍书写,突破难写字。
请学生说一说需要注意的部分,强调“履”中的“日”和“双人旁”。
3.多形式初读课文,读准难读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重点指导读好生字集中的第二自然段。
(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准重点词句)潜龙腾渊鳞飞爪扬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随机纠正多音字“爪(zhǎo)”“干将(gān jiāng)”,易错字“隼”“”“硎”的读音。
(3)同桌互读互评第二自然段。
(三)语势图探发现,读出节奏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第一句,用沉稳的语气读出责任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少年中国说(节选)》名校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所作的散文,它描述了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及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重要性。
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12课,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自豪自己的中华儿女身份,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作者观点、提炼中心思想方面还需加以引导。
此外,对于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需要教师给予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提炼中心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自己的中华儿女身份,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提炼中心思想;对于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能够理解并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介绍、相关知识点等。
2.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以便课堂上分享。
3.视频:准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课堂上展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简要介绍梁启超先生及其作品《少年中国说》。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比赛教案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句式,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重难点:1. 重点: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2. 难点: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精彩导入: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是清朝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他就是梁启超先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他写的《少年中国说(节选)》。
这篇文章写于1900 年,当时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梁启超先生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于少年,只有少年强大了,国家才能强大。
那么,梁启超先生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少年的期望。
二、生字学习,我会读:泻(xiè):倾泻、腹泻造句:一阵倾盆大雨从天空倾泻而下。
鳞(lín):鳞片、鱼鳞造句:金鱼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惶(huáng):惶恐、惶惑造句:他惶恐地看着老师,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问题。
履(lǚ):履历、履行造句:他在公司的履历非常优秀,因此得到了晋升的机会。
哉(zāi):悠哉、快哉造句:他躺在沙发上,悠哉地看着电视。
三、生字学习,我会写:1. 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氵"写得稍窄,“写”的“冖"要写得宽扁,“与”的撇画要写得长一些。
2. 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氵"的第二点稍向右移,“替”的“夫"捺画变点,“日”写得稍窄。
3. 试: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讠"的横画要写得短一些,“式”的“工"要写得扁一些,“弋”的斜钩要写得长一些。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课文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作者知耻于当时中国之“老大”,对封建专制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对满清统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恶痛绝,对国家的落后十分痛心,对国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从内心爆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击这一切令人厌恶的东西,并热情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中国”尽快到来。
这种昂扬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
用老年人来类比“老大”的中国,用少年人来类比“少年”的中国,并从少年人必将取代老年人,认识到少年中国必将取代老年中国,这是进化论的观点。
这种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使梁启超在极其黑暗、衰败的时代,看到了一个腐朽王朝的必将灭亡,并充满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其积极因素不能抹煞。
但进化论有待于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它就只能是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武器。
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变化,这恐怕正是进化论观点和改良主义思想在其社会改革实践中得失消长的体现。
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另外,与进化论相联系,他认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这虽多半出于社会改革的宣传鼓动,但思想方法毕竟简单化、绝对化,亦当予以辩证看待。
二、个性化吟诵请大家自由地吟诵《少年中国说》,然后相互评价。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和表情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三、自主翻译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翻译的结果,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4.教师在全班交流过程中要适时点拨,和学生共同商量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变老师“满堂灌”为学生“自己喝”,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个性化感悟刚才大家诵读了《少年中国说》。
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
下面希望大家多角度谈出各自独特盼读书感受。
(思维一旦被激活,生生之间又相互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
个性化感悟就是要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
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第二课时一、个性化品读师生共同探讨本文的特点,最后拟定品读的提纲,分小组探究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一旦放开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
就会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
学生很快就分成主题探究、语言品味两1个大组。
展开了讨论。
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在一边坐视不理,而应和学生一起讨论,提醒学生探究时不要架空文本,应从文本中去找答案。
)二、交流小组讨论结果要能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但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到依据或联系时代背景解读。
有疑点的地方全班共同商讨。
三、个性化论坛课文中把老年与少年、封建古老的“老大中国”与大有希望的“少年中国”作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
有人认为,梁启超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偏激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个性化论坛是自由表达、思维碰撞的平台,是个性化感悟的具体展开。
在这里,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在这里,听与说双方互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在这里,有个性的张扬、情感的流露。
形成了学生个人独特的价值判断。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疏通课文1、弄清字词障碍:搽(chá)玄(xuán)虚省(xǐng)悟自欺欺人脊(jǐ)梁渺(miǎo)茫诓(kuāng)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二、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三、分析课文1、一二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所以被删去。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明确: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四、布置作业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二、品味语句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能。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
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有下划线的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总结全文四、布置作业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附:主体板书谬论论据: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1、摆谬论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自夸(信“地”信“物”)只能说有过“他信力”都不能证驳论证:只希望国联(信“国联”)明“失掉自信力”(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3、驳论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4、得结论1 2 3 4 52 3 4 51 2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