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3
庄暴见孟子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翻译译文或注释: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
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课文《庄暴见孟子》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翻译】: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课文《庄暴见孟子》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翻译】: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庄暴见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庄暴见孟子》一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暴和孟子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庄暴见孟子》;(2)学会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2. 庄暴和孟子的思想观点;3. 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2. 庄暴和孟子的思想观点的深入理解;3. 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庄暴和孟子的背景和思想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庄暴见孟子》;2.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深入研究庄暴和孟子的思想观点,查阅相关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3. 学生对庄暴和孟子思想观点的掌握程度;4. 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对文言文翻译和理解的准确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深入理解课文;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庄暴见孟子》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
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
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1《庄暴见孟子》原
文翻译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幺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
《庄暴见孟子》读后感读完《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我深感孟子思想的深邃与智慧。
文章通过庄暴与孟子的对话,展现了孟子对于音乐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于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
庄暴见孟子中的经典语句是“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老百姓听到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都感到快乐,就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并告诉旁人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 假如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你们的车马声音,看到旌旗美丽的样子,都感到快乐,就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也和旁人相告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病吧,要不怎么能打猎呢?”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老百姓一起娱乐的。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该与百姓一同享受快乐,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幸福。
同时,他也强调了音乐和娱乐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政治清明的象征。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以音乐为切入点,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个人娱乐的工具,更是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象征。
当君主能够与百姓一同欣赏音乐、分享快乐时,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这种理念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民的关爱和对于政治的理想追求。
孟子在对话中展现了高超的论辩技巧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力。
他能够针对庄暴的问题,层层深入,最终引导庄暴认识到自己观点的错误之处。
这种论辩方式不仅体现了孟子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文章还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进一步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认为,君主只有对人民百姓施仁政,才能真正统一天下。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暴见孟子》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庄暴见孟子》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庄暴见孟子”是《孟子》中的经典段落,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内容以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为形式,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庄暴见孟子》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庄暴见孟子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对照翻译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庄暴见孟子“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一、课文悟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
文章由叙人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
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
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生对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先作一些了解。
学习本文,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知识和语感的积累。
为此,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亮点探究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
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
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记叙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探究学习: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
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
《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庄暴见孟子》教案篇1 A.目标: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B.设想: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
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3.课时:一课时4.其他:C.过程:一.导入: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
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二.整体感知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1.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解疑。
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教师归纳重要词语:见、语、好、乐、今、王4.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明确:不是。
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古诗庄暴见孟子翻译赏析文言文《庄暴见孟子》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庄暴见孟子”是《孟子》中的经典段落,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内容以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为形式,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
【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②见(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
”《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
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
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
《庄暴见孟子》原文、译文及赏析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庄暴见孟子》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庄暴见孟子先秦:孟子及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庄暴见孟子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这部分内容主要描述了庄暴向孟子请教如何使齐王喜欢音乐,而孟子则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观点进行了解答。
第二部分是孟子与齐王的谈话。
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孟子再次提出论题,即音乐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第二层是孟子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通过一系列的问答,孟子逐步引导齐王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个人的娱乐,更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体现。
第三层则是孟子对齐王的具体建议,即如何实施仁政,使百姓能够真正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通过庄暴与孟子、孟子与齐王之间的对话,阐述了音乐与社会、政治、人民福祉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孟子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思想主张。
二、文章赏析《庄暴见孟子》是一篇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深度的文章,通过庄暴与孟子之间的对话,展示了音乐与社会、政治、人民福祉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文章通过庄暴向孟子请教如何使齐王喜欢音乐的问题,引出了孟子关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观点。
这一观点强调了音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个人的娱乐,更是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这种思想体现了孟子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政治主张,也是儒家思想中“仁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孟子与齐王的对话部分更是精彩纷呈。
孟子通过一系列的问答,逐步引导齐王认识到音乐与人民福祉的紧密联系。
他强调音乐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民在精神上得到滋养和提升。
同时,孟子也指出了音乐在政治中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集体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种对音乐功能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孟子卓越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
文章还通过孟子对齐王的具体建议展示了儒家思想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孟子建议齐王在推行仁政的同时注重音乐教育,让百姓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感受到国家的关爱和温暖。
庄暴见孟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庄暴见孟子”是《孟子》中的经典段落,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内容以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为形式,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
庄暴见孟子文言文原文庄暴见孟子作者:孟子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③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④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14)?”王变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⑥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⑦,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⑧之音,举⑨疾首蹩頞⑩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11)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12)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13)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文言文注释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②见(xian现)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
”《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
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
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庄暴拜见孟子,(对孟子)说:“庄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欢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了。
”(又问孟子)说:“喜欢音乐(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呢?”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
”又一天,孟子被齐王召见,(对齐王)说:“大王曾经把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给庄子,有这事情吗?”齐王变了脸色,说道:“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世俗流行的乐曲罢了。
”孟子说:“只要大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现今流行的乐曲如同古代的音乐一样。
”齐王说:“(这个道理我)能够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又问:“与少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不如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说:“请让我给您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欢乐吧。
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吹笛的声音,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这样喜欢击鼓奏乐,那么,何以使我们这种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也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真喜欢打猎呀!可是,为什么使我们这样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里没有别的,只是因为大王不能与百姓同悲共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全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出来打猎呢?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大王与百姓共同娱乐的缘故。
《庄暴见孟子》的游说技巧
《庄暴见孟子》是一件洞若观火,充满智慧和技巧的精彩故事。
它体现了一种
高超的游说技巧,即庄暴通过说故事来揭示孟子的智慧,旨在引起学者的共鸣。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游说技巧之一,便是调动情感的能力。
故事中的庄暴在谈起
一个“枯树挂鸟”这样的话题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来诉说其情感,激起群众的共鸣之情。
而故事又有讽刺意味地告诉读者:鸟儿不被树承载而飞到远方,但却返程,最后落到了救恩的肩上,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宠辱杂然的感受。
另一种高超的游说技巧,就是重点突出。
在这种游说技巧下,庄暴通过描绘相
关事例,将孟子的教诲和思想联结起来,令其成为一贯的思路,使其取得更好的贯彻效能。
通过这种策略,庄暴手段却甚有技巧,正是他神妙的思路得以游说孟子成功。
总之,《庄暴见孟子》对于游说技巧而言,充满了智慧和诗意,它是一次有史
以来经典的游说,令人赞叹不已。
它展现出一种运用自然环境唤起情感,运用智慧巧言把握重点,给人以深遂的共鸣,令人叹服不已。
庄暴见孟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目的: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
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课文中词和句子的总结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提示法。
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我们初中时期学过孟子的三篇文章,回忆一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都是他的篇目。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等。
二、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人),孔子孙子子思的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后世称之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三、讲授新知:1、熟读课文:范读《庄暴见孟子》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
下列加线的字注意读音:王语暴(yù)庶几(shùjī)好乐(hàoyuè)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lè,yuèlè,lè,lè)可得闻与(yú)蹙(安页)(cùè)管龠(yuè)羽旄(máo)2、分析课文:诵读开头至“不若与众”。
(1).齐读一遍后,学生复述这部分的大意。
(2).注疏要点。
①“庄暴见孟子”——孟子在齐宣王(前341~前324在位)时,曾一度为齐客卿,庄暴因不知如何答对齐宣王“好乐”的说法,所以来问他。
②“王语暴以好乐”——也可以说成“王以好乐语暴”(齐王把喜爱音乐的事告诉了我)。
王,承前章指齐宣王。
据此可知庄暴是齐臣。
③“曰:好乐如何”——上文是庄暴语,此处加一“曰”字,表示说话中有停顿。
问“如何”,意思是“好乐”好不好。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之”,起舒缓语气作用,无义。
“庶几乎”,是“庶几于治乎”的省文。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将要借题发挥了——把“好乐”和“治国”联系在一起。
⑤“他日,见(X)于王”——“见”,被引见、被接见。
⑥“王变乎色”——齐王自知他的爱好并不高雅,这是他的心病,而在暴泄其事干孟子,这使他感到温怒和惭沮。
⑦“寡人”二句——齐王被迫承认爱好不高雅。
“先王之乐”,指上古时代的名曲《咸池》《大章》《韶》等(孔子在齐时曾听过(韶)乐)。
“世俗之乐”,指郑、卫之声(孔子曾说过“郑声淫,放郑声”)。
⑧“分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这样说,似与孔子观点不同,但他的意图是要说明在王者与民同乐这一点上,古乐和个乐是没有区别的。
这是因势利导,即顺着齐王的“好乐”来谈“与民同乐”的道理。
⑨“可得闻与”——意思是请对方继续说下去,是一种礼貌的表示。
可见孟子的这种权宜的说法收到了效果。
⑩“曰”至“不若与众”——孟子先不作答,反而连续问齐王。
对这两问,答案肯定是“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
这就为论述“与民同乐”作好了铺垫。
齐王已入我彀中矣。
学生诵读,教师检查。
注疏要点如下。
①“臣请为王言乐(lè)——这是下文的总领句。
“乐”读le,因上文两次问“孰乐(lè)”,这句自应承上读le,其余理由详见“教学设想”。
②今王鼓乐于此——“今……于此”是古汉语的习惯句式,表示假设,不是“现在……在这里”的意思。
这句话可译为“假如大王奏起音乐”。
下文“今王田猎于此”,与此相同。
③“举疾首”的“举”——“举”“俱”义通,可训,“皆”,全部的意思。
④“此极也”的“极”——这里是困顿的意思。
朱熹注为“穷”。
“此极”,如此困顿的境况,指下文“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是苛刻的赋敛和繁重的徭役造成的。
5.划分层次。
说明:这段话的层次容易划分,之所以要来讨论,是因为要借此明确几个问题:①这段话是围绕着一个“乐”字来写的,话题已经从欣赏音乐转到君民关系上来,从个人爱好转到治国方针上来。
②这段话的主体是两幅形成强烈反差的图景,孟子没有指出造成这些图景的原因,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前者是由苛政造成的,而后者是“仁政”的结果,因此尽管用的是叙述方式,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
③本段的结句是有针对性的,齐宣王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所以孟子又借机向他宣传“王道”,劝他通过“与百姓同乐”的途径来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上述要点都可以在讨论中用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个别地方由教师作补充。
讨论后再将层次划分如下:第一层:点明谈话内容。
第二层:两幅不同的图景:“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
第三层:能“同乐”则能“王天下”。
第二课时一、归纳。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
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
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
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
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
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
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
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
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
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2、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
”和“不若与众。
”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孟子的谈话艺术表现在,善于借题,因势利导。
他知道齐王“好乐”一事,就采取主动,询问齐王是否有这件事;待齐王说出“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立即称许他,说“好乐”可以治国,而在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并无差别,这就引发了齐王的兴趣。
至此,孟子仍不说出本意,却先问齐王两个“孰乐”,让齐至自己说出。
3、两幅画面的妙用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
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
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4、对比手法的运用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关于本章主旨,可以确定为“国君必须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这是孟子“乐以天下,优以天下”思想的体现。
二、有关字词句:1、古今异义:A、兄弟妻子离散: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兄弟:古代指兄和弟;今指弟弟或说话人的谦称。
B、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至于,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今常用作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
2、词类活用:A、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例:与人乐乐,与众乐乐,孰乐B、(1)、今王鼓乐于此(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演奏)例:吾王之好鼓乐(2)、何以能鼓乐:名词“鼓”受能愿动词“能”的修饰,用作动词:弹奏。
(3)总结“鼓”:一鼓作气(击鼓);微风鼓浪(振动);今王鼓乐于此(演奏);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C、则王矣:动词,称王、统一天下;D、举疾首蹙:疾,名词使动用法:使……疾,使……痛。
蹙,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蹙,皱。
3、句式:A、被动句暴见于王:介词“于”引入行为的主动者“王”,表被动B、宾语前置句好王何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以上三个疑问句,疑问代词“何”分别做“如”、“以”的宾语,前置。
4、介词结构后置:A、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明确:介词结构“以好乐”放在动词“语”后作补语,相当于“把”。
B、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明确:介词结构“于此”放在谓语“鼓乐”或“田猎”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在”。
C、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明确介词结构“于此极”放在动词“至”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在”。
5、固定结构:暴未有以对有以:有用来……的办法好乐何如何如:即如何,怎么样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猎也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怎么[1]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