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7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2013年调整)文本图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年9月目录调整说明 (1)第一章总则 (3)第一节发展基础 (3)第二节战略意义 (4)第三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5)第四节规划范围和期限 (6)第五节规划强制性内容 (7)第二章城市群发展战略目标 (8)第一节战略定位 (8)第二节战略重点 (8)第三节发展目标 (9)第三章城市群核心区发展战略和空间规划 (12)第一节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 (12)第二节核心区发展规模 (13)第三节核心区空间功能分区 (13)第四节核心区生态系统 (15)第五节核心区空间发展结构 (16)第六节核心区城市职能结构 (17)第七节核心区创新发展区域 (19)第八节湘江整治与提升转型 (20)第九节核心区城乡功能布局 (22)第十节乡村地区发展 (23)第四章城市群区域统筹发展战略 (25)第一节总体发展思路 (25)第二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26)第三节重点城镇发展定位 (28)第四节产业分工与布局 (32)第五节交通建设 (32)第六节生态保护建设 (33)第七节长株潭三市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33)第八节功能拓展区分区发展指引 (35)第九节外围协作区战略节点发展指引 (36)第五章城市群发展支撑体系 (38)第一节产业发展 (38)第二节交通规划 (40)第三节基础设施 (45)第四节公共服务 (48)第五节资源利用 (50)第六节环境保护 (52)第六章规划的环境影响与评价 (56)第一节资源环境促进与约束因素分析 (56)第二节规划与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协调性分析 (56)第三节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57)第四节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措施 (58)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 (60)第一节近期行动 (60)第二节法制保障 (62)第三节组织保障 (63)第四节政策机制保障 (64)第五节示范区优化发展保障 (67)调整说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08版区域规划),对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方案公示1 、海绵城市解读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2、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3 、规划目标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 “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4、规划原则(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5 、规划内容(1)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指标体系(2)开展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构建山水生态安全格局(3)进行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系统构建(4)与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做好衔接(5)明确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与项目内容(6)建立海绵规划保障体系表1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6、海绵空间格局构建(1)构建目标打造“显山、露水、透绿”的山水型生态海绵城市.(2)海绵空间格局规划形成“一环一带,四楔多廊,多节点多细胞”的海绵空间结构.一环:城市外围休闲绿环.利用城市快速路环沿线的城市公园、防护绿地、自然山体、水体以及相关生态要素,形成绿色休闲环.一带:湘江风光带.四楔:指城西北、东北、东、西南四个方向的生态绿楔.多廊:由港系形成的水系廊道,生态绿地形成的生态廊道和防护绿地形成的道路及铁路廊道.多节点:由主要城市公园组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点状绿地.多细胞:由城市组团中的人工海绵体组成.7 、海绵建设分区结合株洲市的海绵生态安全格局与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组团分布、用地功能、基本农田分布、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等,划定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按功能划分:海绵生态保育区、海绵生态缓冲区,按建设时序划分:海绵建设先行区和海绵建设引导区,其中,海绵建设先行区即为海绵城市近期建设区域.海绵生态保育区——以生态涵养和生态保育为主要功能,包括九郎山森林公园、法华山森林公园、石峰公园、仙庾岭风景区、仙人造风景区、湘江等具备生态保护和景观游憩功能的区域.严格控制在该区域内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海绵生态缓冲区——是城市建设开发的生态缓冲地带,主要包括重要的生态廊道(如航空服饰城生态廊道、新马城市生态廊道等)、交通廊道(如城市快速环道、沪昆高速等)和坡度大于25%、海拔高度在90米以上的山体、植被群落较好的山体及周边影响区域.整体以保护为主,局部地区采取一定措施后可适当开发,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海绵建设先行区——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近期先行区,包括现状建成区以及城市建设近期需要开发的区域.主要包括中心城区、新马、武广、航空服饰城、云龙等部分区域.结合对城市重点区域的改造,重点水患和水环境的整治,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建设引导区——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引导推广区,主要为城市建设预留的发展备用地.按照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8、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包括生态绿地及绿地与广场用地,它是海绵城市生态本底和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充分利用各类绿地,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技术打造生态型、安全型海绵城市.(1)生态绿地生态绿地属于非城市建设用地,多为自然山体、水域,部分为农田保护区,作为城市的生态本底,是构成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生态绿地包括山林、农田、水域.山林主要有石峰山、雪峰岭、法华山、九郎山、天池山、婆仙岭等.农田主要有长株高速、沪昆高速、武广高铁西侧湘江西岸沿线的农田等.水域主要有湘江、白石港、枫溪港、霞湾港、建宁港及万丰港等港系以及水库、湖泊、沟渠、池塘等.(2)绿地与广场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及广场用地.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街旁绿地及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旅游区及主题公园.其中综合公园31个,主要有天台公园、栗雨公园,神农公园等;专类公园15个,主要有青少年活动公园、妇女儿童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等;带状公园5个,主要有万丰湖、星月湖风光带,自主创业园生态景观轴等;旅游区及主题公园1个,为云峰湖旅游区.9、“五水”系统构建海绵系统包括:水生态系统、水安全系统、水环境系统、水资源系统、水文化系统.水生态系统规划——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划定148个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单元,进行指标分解.规划措施包括:建设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和调蓄设施.水安全系统规划——研究雨水管网系统、超标降雨排放(内涝防治)系统、水系河道(防洪)系统为一体的综合系统.规划措施包括:51处易涝点整治、防洪水系综合治理、管网提标措施、内涝防治设施及34座排渍泵站建设(新建11座,规划改、扩建11座,现状保留12座).水环境系统规划——通过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和雨水末端设施系统的构建,削减非点源污染,保障水环境安全.规划措施包括:雨污分流逐步改造、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初雨污染全程控制.水资源系统规划——包括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污水再生水回用.确定利用的目标、方式及用途.水文化系统规划——依托株洲市海绵城市空间结构特征,构建“二带、四核、多点”的水文化格局,作为株洲市水文化载体重点建设.10、近期建设规划(1)近期建设目标至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2) 重点区域划分根据“株洲市旧城提质改造行动计划”、“三年绿荫行动计划”及株洲市各平台公司提供的未来五年市政道路、河湖水系建设计划划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老城区改造片区和新城建设区,总面积不小于45平方公里.近期建设区域包括:新马工业园、武广新城、天易科技城、轨道科技城、金山新城、航空服饰城、枫溪生态城、云龙示范区等各类园区和城市新区;清水塘片区、河东中心片区等老城区.(3)近期建设项目近期建设内容包括:“一江八港”、十大湖泊湿地、十大公园、六条生态景观走廊.项目分新建与现状改造两种情况,项目类型包含:1 LID开发措施(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及调蓄设施);2 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末端设施、黑臭水体治理);3 景观绿地及湖体(湿地、调蓄塘);4 排水防涝设施(雨水管渠工程、排渍站、超标降雨调蓄设施、内河水系综合治理).11 、海绵城市技术措施适宜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载体包括: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应结合气候、土壤及土地利用等条件,合理选择单项或组合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及设施.(1)城市道路——渗、滞、净、排城市道路径流雨水经截污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可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优先设计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等.(2)绿地与广场——渗、滞、蓄、净城市绿地、广场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预处理后引入城市绿地,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并衔接区域内的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低影响开发设施可选择湿地公园,有景观水体的城市绿地与广场宜设计雨水湿地、湿塘等.(3)建筑与小区——渗、滞、蓄、净、用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或通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引入城市绿地与广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可结合小区绿地和景观水体优先设计生物滞留设施、渗井、湿塘和雨水湿地等.(4)城市水系——蓄、净、排城市水系在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也是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水系包括湿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末端调蓄设施.城市水系设计应根据其功能定位、水体现状、岸线利用现状及滨水区现状等,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和改造,在满足雨洪行泄等功能条件下,实现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指标要求,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湖南株洲渌口经济开发区南洲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文本湖南省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规划分院 2007.12湖南株洲渌口经济开发区南洲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科学地指导湖南株洲渌口经济开发区南洲新区(以下简称南洲新区)的建设与开发,有效地指导规划的实施,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 本规划是规划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范围内的任何建设项目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和要求。
第三条 本规划法定适用范围为《株洲县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确定的南洲新区用地范围,超出《株洲县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确定范围的用地在下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纳入规划范围后方具法律效应。
第四条 本规划由文本、图纸和说明书三部分组成。
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两者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图纸和文本中未涉及的指标和规定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湖南省及株洲县的相关规定。
第五条 本次规划的编制依据1、《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株洲县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3、《株洲县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暨南洲新区概念规划》,4、国家相关技术规定。
第六条 本规划的解释权及规划实施过程协调处理,由株洲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七条 规划目标将本区建设成交通方便、公共设施配套、市政设施齐全、建设标准适当、居住环境舒适优美、工作环境清新宜人、市场经济繁荣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第二章 规模及用地布局第八条 南洲新区用地规模约2142.5公顷,居住人口约24万人。
第九条 用地布局规划南洲新区为:“一轴、一带,两心、两片”的空间结构。
“一轴”:指南洲大道城市硬质景观轴; “一带”:指临湘江和渌江滨水风光带; “两心”:指行政商贸中心和园区管理中心;“两片”:指核心片区和产业片区。
核心片区由行政商贸中心和三个居住组团组成,工业园片区由园区管理中心、四个产业组团和两个居住组团组成。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性质第十条 用地汇总表湖南株洲渌口经济开发区南洲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文本湖南省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规划分院 2007.122第十一条 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实际需要或市场要求,需变更用地性 质(不包括防护绿地、公共绿地、广场和停车场用地),经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方可变更。
总体介绍:株洲湘江风光带位于城市的湘江沿岸,其中河西城区段南起凿石山景区,北至石峰大桥,全长11.3公里,总投资约6.9亿元,总用地面积100.4381万平方米,宽80米~200米不等。
根据规划,风光带将被打造成“东方莱茵河”,体现“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形成首善区段。
株洲湘江风光带将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出“一江两岸十景”的景观结构,将临江而立的山、港湾、寺庙等资源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光带景点。
按照计划,株洲湘江风光带东岸(城区段)2012年年内将开工建设。
简介株洲湘江风光带(株洲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北起湘芸路,南至株洲航电枢纽进场公路(空洲岛),全长33.07公里,概算投资9.43亿元。
是首批入选世界银行在华实施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也是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扶持发展的七大城镇密集区建设项目之一,省发改委为项目总业主。
株洲湘江风光带不仅株洲市民,长沙和湘潭的市民也可在此欣赏到江天一色的美好自然景观。
株洲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将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一道美丽的流动花环。
工程分为城区段、郊区段、株洲县段三部分。
城区段从湘芸路至枫溪大桥(黄河南路),长12.858公里,其中包括延长段(从湘芸路至石峰大桥下游400米处)3.15公里;郊区段从枫溪大桥(黄河南路)至湘胜电排,长10.671公里;株洲县段从湘胜电排至空洲岛,长9.541公里。
沿线路幅设计宽度为8-26米,征地面积2118.95亩,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有人文景点9处。
已于2010年年底基本完成城区段道路工程和郊区段土建工程。
湘江风光带项目以湘江为纽带,沿江岸布线,集防洪、道路、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
项目建成后,防洪能力株洲市段由30年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该项目原概算投资9.43亿元,由于拆迁资金突破、美元利率下跌及世行最低价中标原则的影响,现调整概算至13.38亿元。
主要资金来源为:世行贷款455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23亿元;申请开行贷款3.5亿元;其余由市政府和县政府自筹。
湘潭雨湖产业新城2035年规划
雨湖产业新城项目,项目主要建设标准厂房、研发楼、公路物流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计划2035年完成。
雨湖产业新城规划以人为本,结合“产、城、人”融合的城市发展理念,以域内山水生态资源为底板,留住青山绿水,营造“山环水绕”的生态格局。
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产城融合型生态新城,成为助推长潭发展的排头兵。
拓展
说到长株潭融城主干道,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三干”。
芙蓉大道快速路,潭州大道快速路,洞株路,另外还有规划中的黄桥大道接伏林大道、望雷大道接响水大道、白庭路接银盖路,新韶山南路接昭山大道。
这些融城主干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南北向。
因为长沙是在株洲、湘潭的北部。
昨日,官微爆出长沙与湘潭之间有望再添一条融城主干道。
湘潭雨湖产业新城规划图上显示,长沙的万家丽路、环保大道、南横线、黄桥大道都将延伸到该片区。
未来,这些道路都将成为连接长沙与湘潭的融城主干道。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赋予湖南湘江新区第二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7.12•【字号】湘政发〔2024〕9号•【施行日期】2024.07.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赋予湖南湘江新区第二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湘政发〔2024〕9号长沙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湖南湘江新区(以下简称湘江新区)发展的有关部署,进一步强化湘江新区经济功能,赋能高质量发展,决定赋予湘江新区第二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应放尽放,确保赋权到位。
坚持需求导向,实施精准赋权,充分赋予湘江新区先进制造、市场准入、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编制《赋予湖南湘江新区第二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事项目录》,明确具体事项和赋权方式。
长沙市可根据实际情况配套赋权市级及以下权限,推动更多权限全链条下放,激发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二、上下联动,确保承接到位。
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对直接赋权事项,湘江新区要明确权责,省直部门要交接到位;对委托行使事项,省直部门要与湘江新区依法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省直有关部门要依据赋权目录,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配置赋权事项审批业务系统审批权限和账号,做好赋权事项资料交接及相关事项在线办理衔接等工作。
对涉及使用国家有关部委业务办理系统或需要与国家有关部委进行业务对接的事项,省直有关部门要协助做好协调工作。
湘江新区要制定具体承接方案,加强人员力量、硬件设施等相关配套,为承接省级赋权提供支撑,并主动接受省直赋权部门的指导监督,确保赋权事项接得住、用得好、管到位。
对赋予长沙市和湘江新区共同行使的省级经济管理权限,长沙市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科学统筹,协同发力。
三、放管结合,确保监管到位。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定位与规模 (2)第三章空间发展策略 (3)第四章土地综合利用规划 (3)第五章空间布局结构 (4)第六章产业布局规划 (6)第七章建设用地规划 (7)第八章公共设施规划 (9)第九章综合交通规划 (10)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12)第十一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3)第十二章给水工程规划 (14)第十三章污水工程规划 (14)第十四章雨水工程规划 (15)第十五章电力工程规划 (16)第十六章通信工程规划 (16)第十七章燃气工程规划 (17)第十八章环卫设施规划 (17)第十九章综合防灾规划 (18)第二十章城市设计导引 (19)第二十一章分区开发引导 (21)第二十二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2)第二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 23附表目录附表1:规划用地汇总表附表2: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附表3:土地混合使用指引一览表附表4:规划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附表5:规划公园一览表附表6:规划主要道路一览表附表7:分区开发控制一览表附表8:近期重点地区发展指引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加强芦淞区的规划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经批准的上层次规划文件和国家、湖南省和株洲市有关法规和规范,制定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范围包括芦淞路以南,中环路(东段)以东的芦淞区行政辖区,面积60.57平方公里。
第3条本规划是芦淞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指导性文件,是下一层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蓝图、城市设计等)的编制依据。
凡在本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规划建设活动,须符合本规划有关规定。
第4条规划期限:2008-2030年,其中:(1)近期:2008-2015年;(2)中期:2016-2020年;(3)远期:2021-2030年。
株洲湘江新城规划公示内容
随着长株潭湘江建设和株洲南下战略的逐步推进,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湘江新城作为新时期株洲湘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2011年4月,株洲市规划局和株洲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和株洲市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湘江新城规划。
2011年8月6日,市规划局对该规划组织了专家评审。
9月7日,株洲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规划并在株洲市规划局网站和株洲市规划展览馆予以公示。
一、项目基本情况
湘江新城位于株洲主城区南部,湘江上游以西。
规划范围北至西站南路,南至长株潭南环高速公路,东至湘江,西至武广高铁,总面积36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共涉及群丰镇的响塘村、白莲村、合花村、旗云村、高台岭村、新文村、长岭村、妙泉村、湘云村、栗山村、江璜村、新塘村,马家河镇的浅塘村、雷打石镇的胜塘村等16个村的用地。
2010年,规划范围内总人口约1.14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1.4平方公里。
二、规划重点
1、落实株洲市“一体三极”中“南下”发展战略,衔接在编的《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1年修改)改成对湘江新城的发展要求。
2、借鉴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充分研究湘江新城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动力机遇,在此基础上明确湘江新城的发展定位、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模式等,协调湘江新城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3、合理配置用地资源,明确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绿地等各项用地布局,构筑系统完善、保障有力的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系统,形成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城。
三、规划结构
充分考虑新城发展定位和山水资源条件的结合,规划提出三大空间设计主题,分别是依水营造慢生活方式,打造“乐水慢城”;傍山营造隐生活方式,打造“乐山隐城”;依托丘陵地形建设科技新城,打造“乐业智城”。
在空间设计主题的指导下,规划形成“一心两片,两带多廊”的城市空间结构。
1、一心
指湘江新城服务核心,依托沧水湖形成湘江新城的生态景观核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2、两片
指宜居生活片和创新产业片。
其中宜居生活片依托湘江滨江发展居住功能,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
创新产业片依托山前丘陵地区打造湘江新城的产业发展空间,重点发展创新型产业。
3、两带
两带指湘江风光带和生态共享带。
其中湘江风光带,结合湘江生态景观资源,塑造滨水景观,打造联系株洲市区、南北贯通的湘江风光带,突出沿江功能的公共性。
生态共享带,依托丘陵地形和生态资源,在宜居生活片和创新产业片之间形成一条南北向贯通的生态廊带,布局低强度的研发、居住等功能。
4、多廊
规划形成联系湘江和山前丘陵的多条东西向生态走廊。
5、用地布局:规划湘江新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0.2平方公里。
(1)居住用地布局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遵循产城融合的发展原则,导入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
规划本地居住人口为20-25万人,规划就业人口15万人。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
规划形成两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分别是社区服务中心和邻里服务中心。
规划按服务半径1000米布局4个社区中心。
按服务半径500米布局7个邻里中心。
规划依据国家和株洲有关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配置
中、小学设施,设施布局可与社区中心、社区绿地结合布置,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居民开放。
本次规划在现状中小学基础上,共设高中2处,完中2所,初中3所,小学7座。
(3)2.5产业布局
研发创新产业:规划在中央科技公园两侧布局研发孵化产业用地,集中布局孵化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留学生创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等项目。
同时规划在生态共享带内布局研发和居住服务区。
服务外包产业:规划在湘江新城西南部,隐城大道两侧,智慧大道以西地区布局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核心制造产业:规划在西部山前丘陵地区布局核心制造产业,以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为主。
(4)绿地
规划绿地318.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61.3公顷。
人均绿地面积为15.9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1平方米。
(5)规划形成“两纵两横八节点”的绿地布局结构,两纵指南北向的绿廊空间,分别为滨江慢行绿廊和丘陵生态绿廊;两横指东西向联系山前丘陵和湘江的绿脉,分别为城北森林公园—中央科技公园—沧水湖公园绿脉,中部森林公园—水语公园绿脉;八节点指依托城市公园打造的8个绿化节点。
(6)规划提出将湘江新城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宜业的湘
江科技新城”。
规划形成以湘江、湖港、丘陵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以“水慢生活”和“山隐生活”为主题的生活方式、以创新型产业和消费型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实现新城开发与生态建设和谐共生、生活与生产协调发展,将湘江新城打造成为株洲新一轮湘江建设的亮点和抓手。
综合交通
1、对外交通规划
规划湘江大道(湘江新城段为快速路)、长株潭南环高速公路、湘株醴城际铁路等主要对外交通设施,预留城际铁路通道,在乐水大道东侧设置城际轨道站点。
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六横六纵”的骨干路网系统。
六横:从北至南分别为西站南路、健康大道、创新大道、慢城大道、科技大道和隐城大道。
其中慢城大道、隐城大道为结构性主干路,作为主要的对外联系通道,承担联系东部枫溪生态城和西部太高园区的作用。
六纵:从西至东分别为乐业大道、智慧大道、乐山大道、湘江大道、乐水大道、滨江大道。
其中,湘江大道为快速路,北接南二环,南至朱亭镇接S211省道。
智慧大道为结构性主干路,联系武广新城和南部雷打石镇。
3、公共交通规划
公交系统包括常规公交体系和旅游公交系统。
(1)常规公交体系:常规公交体系由干线巴士和支线巴士组成。
加强新城与市区方向的联系,重点建设纵向的公交廊道,沿城市干道布设干线巴士,联系湘江新城与市区,线路长度控制在10公里~12公里左右,站间距控制在500米~800米。
与枫溪生态城、太高园区的公交联系主要由支线巴士承担,线路长度控制在6公里~8公里,站间距控制在400米~500米。
(2)旅游公交系统
沿滨江大道设置旅游公交线路,联系旅游集散中心、城际站、湘水湿地等重要节点。
加强旅游公交系统与市区和湘江八镇的联系。
4、水上巴士交通规划
规划利用湘江、湖、港三个层次的水资源组织水上巴士交通系统。
(1)水上码头和水上巴士站点
规划三个水上码头,分别为湘江水上码头、沧水湖水上码头和湘水湿地水上码头。
结合湘江水上码头布局株洲水上游客集散中心。
同时结合对外交通节点、城市活动节点设置水上巴士站点。
(2)水上巴士交通线路
规划设计两条水上巴士交通线路,其中新城内部水上线路起止点为沧水湖水上码头和湘水湿地水上码头,沿线经站前商务区、水社区、水社区中心、休闲度假区、湘水湿地服务中心;湘
江水上线路以湘江水上码头为起点,向北联系株洲市区,向南联系湘江八镇。
5、慢行交通规划
规划形成“慢行通廊+慢行区域”所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有机串联、主次结合的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主通廊沿湘江设置,突出滨江慢行系统的休闲性和景观性。
慢行次廊道结合绿化、广场、街道等设置,强调与慢行主通廊的链接。
慢行区域是富有城市活力的慢行空间,规划3个重点慢行区域。
城市设计
1、总体城市设计
湘江新城总体城市设计理念为“湘江水城、乐智山居”。
东部滨江地区以水为主题,打造由沧水湖、湘水湿地、生活河港构成的水系统,构建水上巴士线路,体验水城生活;西部丘陵地区以山为主题,建设以生态保育功能为主、兼顾休闲游憩功能的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合理开发山湾、台地,打造产业、居住组团。
2、核心区城市设计
核心区城市设计采用“望湘、营水、聚湖、引绿”的设计理念,打造湘江风光带、沧水湖、中央科技公园和生活河港。
围绕“江、湖、山、港”景观要素,布局商业办公、创新研发、文化娱乐、游憩休闲、生活居住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