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案一、问题探究问1: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明确:通过对比、夸张手法写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这是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瀛洲是海上的仙山,虚无缥缈,神奇莫测;天姥是地上的高山,实实在在,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
问2:诗中写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用“飞”、“送”两词,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问3: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哪些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景象:海日、花石、熊咆虎吟、云、水。
“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
作用:为了引出和烘托下文的仙境。
问4:诗人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洞天仙境的?仙境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洞天内的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三方面写。
特点:美、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
描绘这样的仙境,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问5: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怎样的心情?“长”、“惟”、“失”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无限哀痛。
二、知识点概括古今异义字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一词多义訇然中开(打开,动词)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2、名词用作状语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3、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三、课堂巩固1、对一二诗段的诗句与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B)A、标题上的“吟”字,表明了古诗中的一种体式。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第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链接: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又分(五绝)和(七绝).律诗可分(五律)和(七律)。
格律诗的特点:句子必须是双数,如四句、八句、十二句、十六句等。
讲究平仄、用韵和对仗三个方面。
而平仄又包括粘对、避孤平、避三平调等一、学习《次北固山下》(一)预习导学(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及感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颔(hàn)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2.疏通文意。
借助课文注释及下面补充的解释,理解诗歌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
①客路,旅途,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次北固山下》翻译旅客(我)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3.研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语文选修1粤教版第2课《李白诗四首》精品教案(第2课时)教学要点:鉴赏、朗读、背诵其余三首诗。
一、《哭晁卿衡》中的比喻、情景交融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
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
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
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
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
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
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
“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
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
“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
“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
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
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同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既显得自然而贴切,又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
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
苍梧,指郁洲山,据《一统志》,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东北海中。
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四首诗歌。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意象、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诗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导入1.介绍诗人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简要介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梦游天姥吟留别》。
2.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
第二课时:《哭晁卿衡》(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哭晁卿衡》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哭晁卿衡》。
2.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
第三课时:《丁都护歌》(一)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丁都护歌》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丁都护歌》。
2.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
第四课时:《越女词五首其三》(一)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越女词五首其三》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李白诗复习教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李白诗复习教案》是一份专门针对李白诗歌复习而编写的教案,它旨在帮助学生在复习李白诗歌时更快速、更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较好的学习成果。
一、课程设计目标1.了解李白的人生历程和诗歌风格,掌握李白诗歌的基本要素。
2.通过课堂讲解、诗歌朗诵和个人思考,深入理解李白诗歌的背景内涵,提高文学素养。
3.通过课堂进阶练习,加深对李白诗歌的记忆并增强思维能力,准确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课程安排第一节:李白概述讲解李白的生平历程、创作特点和历史地位。
第二节:李白代表作赏析花非,雾非雾,将进酒,大庇天下,将谓天下;夜泊牛渚怀古,长干行等。
第三节:李白诗歌基本要素及分析方法对诗歌的韵律、格律、技巧等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探讨李白诗歌的特点。
第四节:李白诗歌鉴赏结合文化背景和社会时代,深度解析李白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第五节:进阶练习文化拓展、情感表述、思维动脑,进行实际创作练习和各种技巧练习,以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李白诗歌的知识和技巧。
2.边读边停说法: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诵读李白诗歌,讲述其中的背景历史、意义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3.讨论法: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李白诗歌,开展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表达。
4.创作法:通过创作法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材料1.李白诗集2.李白传记3.相关课件和讲义4.录音和视频材料五、教学效果评估1.平时表现评分:包括课堂参与、笔记记录等每次课程的个人表现评分。
2.小组讨论得分:课程中分组进行的小组讨论,团队助力与互相鼓励和支持。
3.创作作品得分:对学生创作并提交的李白诗歌,进行评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李白诗四首》教案二. 学习目标:1、通过介绍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了解李白诗歌落想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
3、通过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4、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学习要点:一、李白的生平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酒隐安陆十年活动名动京师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喜逢高杜漫游寻仙忧心国事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
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
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
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
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
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2李白诗四首》教学设计作者介绍: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公元7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体面地赶出了京城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给友人,借以排谴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李白字太白,号谪仙、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
他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特点: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译: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
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译: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译: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
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
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习目标 1.相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抗拒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高傲性格。
2.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
3.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意解读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看法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看法的回应。
李白的宏大志向,经常不为世人所理解,被人当作“大言”来嘲讽。
李白明显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稽:“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名句识记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考点演示诗中“大鹏”这个意象如何理解?答案大鹏是李白诗赋中经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志向和志趣的象征。
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中亚碎叶城,后随家人迁居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璘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乾元二年(759)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
李白诗四首二. 学习目标:1、通过介绍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了解李白诗歌落想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
3、通过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4、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学习要点:一、李白的生平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酒隐安陆十年活动名动京师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喜逢高杜漫游寻仙忧心国事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
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
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
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
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
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
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
李白诗四首一、教学目的:1 能够背记《梦游天姥吟留别》;2 进一步理解李白浪漫主义诗风;二、教学设想: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例如“唐诗之旅”基本阅读课共有6课,那么第一课《王维诗四首》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第二课《李白诗四首》则应半“扶”半“放”,后面四课则应大胆“放”学生去合作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1、能比较准确地赏析诗歌语言。
2、进一步理解李白浪漫主义诗风;;3、李白诗歌中蕴含的佛理。
三、教学方法选择: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知人品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二、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导入,由小结诗作语言赏析方法引入,展示如下:诗句赏析一般方法方法1:从描写的角度切入,归结出艺术效果。
方法2:从词语本身含义出发,揭示其表现的描写对象的特点。
方法3:从词语间的关系,体悟诗作由不同意象构成的整体意境。
二熟读诗作,初步分析思路。
1 教师朗读诗作,提示几个生字词的读音;2 学生全体朗读两遍,教师注意正音等3 请学生按照“梦前、梦中、梦后”将原诗切分为三部分;三进一步意读原诗首尾部分(一)读“梦前”部分,讨论如下1 为什么要说“赢州”“五岳”“赤城”“天台”等?(明确:说“赢州”除了引出天姥山来外,还可以突出天姥山的神奇以及在民间的影响;而说五岳赤城天台山,主要是为了形成对比,突出天姥山的高峻奇异。
李白诗四首教案2.李白诗四首课文剖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海客:自海上归来的人。
瀛洲:仙山名。
传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微茫:隐约迷离,模糊不清。
信:实在。
天姥(mǔ):山名,在越州剡县南八十里(今属浙江省新昌县)。
越人:越地之人。
越,春秋时国名,在今浙江省一带。
语:谈。
云霞:空中的彩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高耸入云,像横卧天际,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势拔:山势超出。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山,像拜倒东南隅下。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
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
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
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
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真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
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案(学生)李白诗四首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白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3.品味李白诗风雄奇飘逸,想象奇特以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方法。
2.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正确对待诗人那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以及鄙视权贵追求追求生活重视友情以及关注民生的思想。
学习重点1.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了解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李白诗歌的特点。
学习难点李白诗歌中雄奇飘逸,想象奇特的诗风。
课时安排4课时学习过程一、走近李白——作者介绍观看《唐之韵》——李白李白 (701 —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 ) ,生于中亚碎叶城 (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 ,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 ( 今四川江油 ) 青莲乡。
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 《上安州裴长史书》 )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 。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 (742) 奉诏人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 ( 今贵州桐梓 ) ,乾元二年、 (759) 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 (762) 卒于当涂 ( 今属安徽 ) 。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
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
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
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课前预习1.识记字音瀛()瞑( ) 殷( ) 栗( ) 冥( ) 鸾( ) 悸( )怳( ) 著( ) 苍梧( ) 商贾( ) 磐( )石芒砀( )棹( )歌2.理解词义或可睹:因之:尚在:栗深林兮惊层巅:青冥:来下:失向来之烟霞:须行即骑访名山:开心颜:蓬壶:悲千古:棹歌:佯羞:三、学习课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1 .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
天宝三载 (744) ,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
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
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
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苍茫一片如入仙境。
李白初出川时就想游历越东,其《秋下荆门》有句“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人剡中”。
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
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生自由朗读。
3 .基本解读:这首诗为留别友人所作,通过写梦中游仙境界,表达诗人不满社会现实,不为名利所困,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
(主旨)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
也由诗人情绪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
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
5.问题探究问1: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明确:问2:诗中写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问3: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哪些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问4:诗人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洞天仙境的?仙境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问5: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怎样的心情?6.小结:中心思想: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
艺术特点:1、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
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
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
2、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3.诗的语言格调奔放。
以七言为主,问用四、五、六、九言,句法错落有致,用韵变化多端,这正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豪放飘逸诗风的完美结合,不愧是千古名篇。
7.知识点概括古今异义字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势拔.五岳掩赤城一词多义訇然中开.使我不得开.心颜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云青青兮欲雨2、名词用作状语对此欲倒东南倾訇然中开古来万事东流水3、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8.课堂巩固1、对一二诗段的诗句与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标题上的“吟”字,表明了古诗中的一种体式。
这类诗篇的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其形式则较自由,犹如散文中的随笔。
B、“云霞明灭”4字,诗人运用光线强烈对比,侧面衬托了天姥山的既高且大——有时被云遮掩,足见其硕大无朋。
C、“连天向天横”5字,诗人正面描写了天姥山的的既高且大——“连天”,极言其高;“向天横”,则极言其所占空间之大。
D、“一夜飞度”之“飞”,实为神来之笔,给人飘逸之感——折射出诗人被誉为“诗仙”的气质。
若无此“飞”,则何以“登云梯”,“见海日”,“闻天鸡”……2、对一二自然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天宝元年(742年),李白42岁奉诏入京。
他本想借此行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他只被玄宗视为“词臣”,并不重用,且又受到权贵排挤,仅住一年便放放。
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以排遣胸中块垒。
B、第二诗段为全诗核心,体现了“游仙诗”特色,尤其主体部分“云青青……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种角度描写仙境,给人脱俗之感。
C、诗人游仙之念,源于对社会的不满,因而他借助梦境,虚构出万花洞般的迷离幻境,以及自己与仙人们的聚会场面,揭示出与现实世界决不合流的高尚情怀。
D、杜甫评价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上述二诗段,就体现出这种特质:对天姥山与仙境的精心刻画,有正面直接性,有侧面烘托性的;有实写的,有虚写的……其构思,的确够“不群”;其描绘,实在够“飘然”了。
3、对诗篇末段诗句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世间行乐亦如此”——此,指代的是上一诗段描绘的仙人聚会的场境与情景。
B、“古来万事东流水”——可以联想到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诗人意在激励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从句式上审视,似乎是一问一答;然而,下句并未正面回答上句所提“何时还”的问题。
D、“骑白鹿,访名山。
”——诗人写出了自己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白鹿,相传古代神仙或隐士常骑着它漫游,象征自由自在。
4、对末尾诗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白的游仙诗,大多只有记游,而无规范的故事情节。
本诗的结尾段,也有这一特色。
B、诗篇结尾回应了诗标题上的“吟留别”,即留给在东鲁的朋友,因而特提出“别君去兮何时还?”的疑问。
C、诗篇卒章显志。
诗人为什么梦游天姥山?为什么描摹仙境?为什么骑白鹿访亲友?——结尾的两句诗显豁地作了回答。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前5拍,后4拍。
其句式与节奏参差铿锵,且富有变化,正展现出诗人的匠心;若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句式虽整齐了,却失去了诗的韵味。
(二)哭晁卿衡1、写作背景简介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
唐开元五年 (717) ,日本国遣使来朝。
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
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
使命完后,渡海回国。
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
天宝十二载 (753) ,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
李白作此诗哀悼他。
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 (770) 卒。
2 .基本解读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主旨)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
“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
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
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
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
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
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
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3 .鉴赏要点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
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
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
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拟人手法的运用。
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三)丁都护歌1.写作背景简介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 ( 即宋武帝刘裕 ) 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
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 ”语声很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