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与应对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经济危机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尤其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经济危机的实际影响以及各国应对措施。
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1.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危机往往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是负增长。
由于需求下降、投资减少、贸易萎缩等原因,许多国家的GDP增速呈现下滑趋势。
此外,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2.就业困境加剧: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企业倒闭或裁员,从而造成失业人数的激增。
失业率的上升使得社会稳定受到威胁,还会进一步拉低消费水平,形成恶性循环。
3.金融系统崩溃的风险:全球经济危机往往起源于金融领域的问题,如次贷危机等。
金融系统的崩溃会导致信贷紧缩,使得企业和个人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进而拖累整个经济体系。
4.贸易和投资受阻:全球经济危机对贸易和投资活动产生严重冲击。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需求下降以及资本外流等因素,都会使得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减少,进一步加剧经济困境。
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措施1.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各国政府可以通过适度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提高社会福利支出等来扩大总需求;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流动性等来促进信贷和投资。
2.促进国内消费和刺激内需:鼓励居民增加消费支出,可以通过减税、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来提高消费者购买力。
此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也可以有效刺激内需。
3.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各国应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联防联控的合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贸易自由化、金融监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国应共同应对挑战。
4.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是避免金融系统崩溃的重要手段。
各国应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防控,避免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1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
1.(1)政治格局。
当前世界局势发生五大新变化。
“一超多极”格局虽未根本改变,但“一超”与“多极”差距缩小,大国关系“有张有弛”,国际间平等与民主的趋向在增长,中国担当更举足轻重角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东方趋向和平。
二、西方趋向紧张。
三、中东更似泥沼。
五、金砖四国崛起。
2.(2)经济全球化向加强规范和治理方向演进。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从深层次看也是全球化本身的危机,市场自行纠错的内在局限性无法引导全球化有序发展,导致全球化进程从“机遇期”进入“问题高发期”。
在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主要国家通过二十国集团峰会(G20)等途径加强全球治理,试图使经济全球化走上更健康发展轨道。
3.(3)国际金融改革进程加速。
国际金融危机令世界经济遭遇数十年来最大“寒流”。
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弊端暴露无遗,这也给国际金融改革提供了难得契机。
在二十国集团华盛顿、伦敦和匹兹堡三届峰会上,如何“治未病”以避免金融危机重演成为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
在多伦多峰会上,各方在强化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管理框架、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以及会计准则趋同等方面立场接近。
此外,欧盟以及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希望继续推进基金组织治理改革。
2010年4月,中国、巴西、俄罗斯以及印度领导人在“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上强调,为使全球经济能有效地预防和抵御未来危机的冲击,有必要建立一个更加稳定、更可预见、更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2、经济全球化相关问题(经济全球化表现(P1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P20~25)的影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P26~29)。
3.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P20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冷战结束之后,国际体系的结构呈一超多强的格局:美国是一超,综合实力超出任何一个其他国家;中、俄、德、法、英、日等国可以称为多强。
理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与后果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间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的时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这场经济危机起源于美国,但波及了整个世界。
本文将详细探讨大萧条的原因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后果。
一、引子:美国股市崩盘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发生了历史性的崩盘,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成为大萧条爆发的导火索。
让我们来看看大萧条爆发的原因。
二、原因一:经济过热和金融泡沫1920年代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长时间的繁荣,人们纷纷投资于股票市场和不动产。
然而,这种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松散的信贷政策和过度乐观的心态上的。
银行放贷宽松,大量资金投入股票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泡沫。
一旦泡沫破灭,带来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三、原因二:贸易壁垒和关税政策在大萧条前夕,许多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实施高关税和贸易壁垒,试图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
然而,这种政策导致了全球贸易的急剧下降,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
美国的《斯毛特-震撼法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幅提高了各类商品的进口关税,加剧了全球的经济疲软。
四、原因三: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大萧条爆发前,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采取了金本位制度,即货币和金本位相挂钩。
然而,由于各国大规模印制货币以应对经济危机,导致通货膨胀日益严重,金本位制度崩溃了。
这进一步削弱了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加剧了大萧条的持续时间。
五、原因四:逐步收紧的货币政策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许多国家纷纷收紧了货币政策,提高了利率。
然而,这种做法导致了信用紧缩,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投资和消费需求进一步下降。
这进一步加深了经济衰退的程度和范围。
六、后果一:经济危机蔓延和世界贸易下滑大萧条导致了全球经济的普遍下滑,各国纷纷陷入经济衰退。
失业率飙升,社会动荡和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全球贸易锐减,各国间保护主义情绪上升,加剧了经济的下滑。
对经济危机的理解经济危机是指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导致经济活动的停滞和下滑,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经济危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本文将从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来探讨经济危机的本质。
一、经济危机的原因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周期的波动。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波动过程,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供求关系、投资、消费、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经济周期处于衰退期或萧条期时,经济活动的停滞和下滑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金融危机也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出现的严重问题,包括股市崩盘、货币贬值、银行破产等。
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导致经济活动的停滞和下滑,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表现经济危机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放缓或负增长。
经济危机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或负增长,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等问题。
2.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经济危机会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从而导致物价上涨或下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3.金融市场动荡。
经济危机会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从而导致股市崩盘、货币贬值等问题。
4.国际贸易下降。
经济危机会导致国际贸易下降,从而导致出口下降、汇率波动等问题。
5.政府财政赤字。
经济危机会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从而导致政府债务增加、税收下降等问题。
三、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在经济危机时期,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手段来刺激经济活动。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在经济危机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来刺激经济活动。
3.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支持新兴产业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全球经济危机的警示与经验教训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也带来了风险的传播与危机的蔓延。
全球经济危机是指一系列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原因和教训三个方面,对全球经济危机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并非首例,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多次,其中最著名的是1929年的“大萧条”。
在当时,美国股市崩盘,全球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这场经济危机持续了整整10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教训,深深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发展。
二、全球经济危机的原因全球经济危机往往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主要原因可归纳为金融市场失灵、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以及结构性问题的积累。
首先,金融市场失灵是诱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融机构过度放松风险管理,过度借贷等行为导致了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紧缩和信贷缺乏。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也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出现偏差,导致了经济泡沫的形成和破裂。
此外,结构性问题的积累也是经济危机的潜在原因。
长期以来,各国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和不平衡,当经济外部冲击到来时,这些问题就会被进一步放大,制约了经济复苏和发展。
三、全球经济危机的教训全球经济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经验。
首先,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基础。
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科学合理,注重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要避免短视行为和过度波动,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增长的平稳性。
另外,改革和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强各个领域的协调和合作,提高经济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与警示。
我们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危机的根源和演化过程,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抵御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保持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经济危机最简单的解释经济危机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概念,但考虑到其严重的影响,了解经济危机的最简单解释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要明白经济危机是什么,以及它如何与经济放缓、经济衰退和大萧条有关。
经济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或加剧的,对经济体产生灾难性影响的一系列活动。
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货币危机、金融危机、财政危机、外汇危机、金融体系危机和投资危机等。
它们可能是由于某种外部因素(如国际贸易政策的改变),或由于内部因素(如投资者的避险心理)而引起的。
经济放缓是指一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但仍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这可能是由于消费者收入减少、房地产市场危机、企业投资减少或低利率政策等原因,而这也可能是由于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
经济放缓不是经济危机,但它可能会导致经济危机。
经济衰退是指一国经济陷入萎缩的状态,而且开始比正常运行时的状况要糟糕。
经济衰退可能是由于消费者信心和企业投资都下降、房地产市场收缩以及贸易财政困境等原因而引起的。
它可以是由外部经济因素,也可以是由内部经济因素(如认知错误)引发的。
经济衰退可能导致经济危机,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经济危机。
大萧条,也称“经济大危机”,是一种比普通经济衰退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其影响可以持续数十年。
最古老的一次大萧条发生在18世纪欧洲,被称为“恐慌时期”,它继续到20世纪20年代的“维多利亚衰退”。
大萧条的特征是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它是由货币政策和外部力量导致的。
大萧条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危机,它可以导致经济体的灾难性后果。
现今,经济危机最常见的形式是金融危机,它是一种由金融体系引起的危机。
金融危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金融体系的过度膨胀、错误的融资结构、货币政策放缓以及投资者避险心理等,从而使金融体系陷入危机。
金融危机的后果可能是破坏性的,包括但不限于大规模失业、经济衰退以及货币崩溃等等。
总之,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经济危机是由于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或加剧的,对经济体产生灾难性影响的一系列活动。
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危机要了解经济危机,必须先了解经济循环的概念。
经济危机是经济循环的一个环节。
经济循环,也常常被称作经济周期,商业周期。
经济周期不是某个独裁者命令的结果;它是盲目的市场力量作用下,自发产生的。
所以,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特有的现象。
人为地,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繁荣。
循环往复直至无穷。
这样的循环,不是圆周一样的循环,不是原地踏步。
而是,螺旋式循环上升。
上述四个阶段,通常是依据产出指标和就业指标来划分。
比如总产值每年递增5%就是繁荣,失业率小于3%就是繁荣,而经济体的产出如果小于1%或负增长,或失业率大于7%,就属于萧条。
这里没有硬性的规定。
而且,对于不同的经济体,标准不一样。
对中国,4%的经济增长率属于衰退,对美国则是繁荣的标志。
在美国,“经济衰退”有两个明确的衡量标准:连续两个季度出现经济萎缩!由于有大量的农民工,失业率这样的指标在中国不太适用。
当他们失去工作回到家里务农,不算失业。
如何区分衰退阶段和萧条阶段呢?标准也是人为的。
笼统地可以这么说:衰退太厉害的就是萧条,而萧条不太厉害可以说只是衰退。
经济萧条是长期持续的经济衰退,其间民众不得不放弃有形资产来支付日常生活开销。
搞笑的说法是:衰退是你的邻居失去了工作, 而萧条嘛, 嘿嘿, 就是你也没有了工作。
随着政府经济职能的增强,一个经济体系可能跨越某个阶段。
比如,四个阶段中,经济体可能直接从衰退进入复苏阶段,从而跨越中间的萧条阶段。
经济衰退有明确的定义,而经济萧条则没有统一的标准。
不过,大家似乎都有一种共识:即过去世界范围内发生过的经济萧条只有一次,那就是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至今,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经济大萧条仍然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萧条。
当时美国失业率超过25%,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经济萎缩27%,股票在泡沫破裂后90%的价值蒸发。
正如人类需要睡眠,经济衰退经济萧条也不是什么坏事!莫里奇认为,经济萧条是一种由于经济基本结构出现问题(如银行破产或者巨额贸易逆差)而无法自动更正的经济衰退。
经济危机的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经济危机已成为影响世界各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种系统性的严重经济问题,通常表现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大幅减缓,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投资者信心下降以及金融市场动荡等现象。
经济危机往往会导致社会动荡、资源浪费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经济危机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GDP增速下滑:经济危机的标准之一是国家或地区的GDP增速出现明显下滑。
通常来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连续几个季度的GDP增速低于其潜在增长率时,就会被认定为经济危机的发生。
这表明经济活动受到了严重冲击,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很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和生活水平下降。
二、通货膨胀率飙升:另一个经济危机的标准是通货膨胀率飙升。
通货膨胀是指一种通货供应量增加而货币价值下降的现象。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率超过正常水平,甚至达到恶性通货膨胀的程度时,往往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生活成本增加,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三、失业率上升:经济危机的另一个标准是失业率上升。
当经济活动减缓、企业生产降低、工业产值下降时,往往会导致一大批人失去工作机会,失业率急剧上升。
高失业率不仅会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还会给政府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支出负担,加剧经济危机的恶化。
四、金融市场动荡: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也是经济危机的标准之一。
当股市、债市等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投资者信心丧失、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不平衡时,往往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
金融市场动荡还可能引发信贷紧缩,使得企业难以融资,导致生产活动受阻,加剧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
五、政府财政赤字激增:经济危机的另一个标准是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
在经济危机期间,政府往往需要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税收收入减少,导致财政赤字急剧上升。
政府财政赤字激增不仅会增加国家债务压力,还会降低政府的信用等级,进一步恶化经济危机的局势。
经济危机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经济危机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向,通过将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原始概念。
经济危机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常常被报道和讨论。
在这些报道中,概念隐喻经常被用来帮助读者和观众理解经济危机的本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经济危机报道中常见的概念隐喻,探讨这些隐喻如何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危机的认知。
首先,一个常见的概念隐喻是将经济危机视为一场战争。
在许多报道中,经济危机被描绘为一场“战斗”或“战争”,经济领域的各种参与者被称为“战士”或“将军”。
这种隐喻试图强调经济危机的紧迫性和严重性,以及需要团结和努力来战胜经济困境。
这种比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危机的严重性,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决心共同应对。
其次,经济危机常常被描绘为一场暴风雨或风暴。
这种隐喻试图表达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无法预测性。
经济危机被视为一场无情的自然灾害,使经济体系陷入混乱和动荡。
这种隐喻提醒人们经济危机的不确定性,并促使人们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可能到来的风暴。
此外,将经济危机比喻为一场火灾也是常见的。
火灾隐喻试图强调经济危机的快速传播和破坏性。
经济危机被视为一团不受控制的火焰,迅速吞噬整个经济系统。
这种隐喻提醒人们经济危机的迅速蔓延,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以尽量减少损失。
此外,经济危机也常被视为一场疾病。
这种隐喻试图表达经济危机对经济体系的破坏性影响。
经济体系被视为一个受感染的生物体,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病原体。
这种隐喻提醒人们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促使人们采取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以恢复经济的健康状况。
最后,经济危机常常被描绘为一个迷宫或是一段困境。
这种隐喻试图强调经济危机的复杂性和困难,让人们感受到在解决经济危机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这种隐喻提醒人们解决经济危机需要耐心和智慧,需要找到正确的路径来摆脱困境。
总之,经济危机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危机的认知。
严峻的经济形势指的是什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严峻的经济形势却时常给人们带来许多困惑和焦虑。
那么,严峻的经济形势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全球经济衰退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全球性经济衰退是严峻经济形势的主要表现之一。
经济衰退指的是一国或多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持续下降的状态。
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金融危机、政治动荡、战争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会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连锁反应,从而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
全球经济衰退常常伴随着大规模失业、企业倒闭、消费能力下降等问题。
这不仅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解决全球经济衰退问题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二、经济结构调整严峻的经济形势还表现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艰难过程中。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通过改变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分配不均、环境问题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由于旧产业的淘汰、新兴产业的兴起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企业和个人造成一定的冲击。
这种调整常常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三、金融市场动荡严峻的经济形势的另一个表现是金融市场的动荡。
金融市场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由于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以及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金融市场常常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金融市场动荡对国家和个人的生活和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比如,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会导致投资者财富的瞬间蒸发;汇率的剧烈波动会带来进出口贸易的不稳定性。
因此,在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非常重要。
经济危机的三个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经济危机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话题。
无论是在新闻报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听到经济危机这个词。
但是,对于这个词的含义,很多人可能只是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经济危机的三个关键名词,并对其进行解释。
一、经济危机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经济危机这个词。
经济危机是指整个经济系统中出现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和困难,通常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飙升、物价上涨等现象。
经济危机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金融风暴、工业结构调整、国际贸易摩擦等。
经济危机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首先,经济危机会导致企业倒闭和裁员,使大量的劳动力失业。
这会进一步减少人们的消费能力,导致市场需求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经济危机会给国家的财政和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压力。
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削减开支,以应对财政压力。
金融机构也可能面临严重的问题,如流动性危机和资产泡沫破灭。
二、经济衰退接下来,我们来解释经济衰退这个词。
经济衰退是指经济增长停滞或负增长的状态。
经济衰退通常和经济危机紧密相连,但两者并非完全相同。
经济衰退是经济活动的临时性下降,而经济危机则更加广泛和深刻。
经济衰退通常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引起的。
例如,供需失衡、决策失误、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经济衰退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正常过程,但如果衰退过于长期或过于严重,就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经济萧条最后,我们来解释经济萧条这个词。
经济萧条是指经济衰退的最严重阶段,经济活动极度低迷,社会经济秩序严重动荡。
经济萧条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其恢复过程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经济萧条通常是由经济危机演变而来。
在经济萧条期间,经济活动大幅度减少,企业破产和倒闭进一步加剧。
失业率飙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政府和金融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稳定。
总结起来,经济危机、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浅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21世纪头10年的世界经济先是繁荣发展,随后便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阶段,世界经济进入了艰难复苏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2010年世界经济实现复苏性增长后,迎来了本世纪第二个新10年的开端——2011年,人们对此抱以厚望。
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如今2012年已进入4月份,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并非此前多数国际金融机构预测的那么乐观,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面看,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第一,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
第二,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形势的骤然紧张,欧元区又一次被推上了债务危机的风口浪尖。
第三,通胀成为世界经济形势基本面中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
在过去的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主要呈现出以下九个特征。
一、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
二、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良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但经济运行表现各异。
三、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经济下行的风险进一步加剧。
四、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空间日益缩小,控制经济下行风险、巩固复苏成果越发困难。
五、全球贸易增速下滑,持续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贸易失衡呈现收缩态势。
六、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市场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加大。
七、大宗商品市场高位波动,推高了全球整体物价水平。
八、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联动关系进一步加强,各国经济复苏和政策运用的复杂性加大。
九、突发性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对相互依赖性很高的世界经济造成明显冲击。
从上述世界经济的基本面看,世界经济正笼罩在部分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和经济疲弱及失业率上升的阴影下。
欧美能否从债务危机的泥潭中拔出双脚?世界经济的走势又将向何处发展?这一切的答案依旧存在着悬念,需要时间做出回答。
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世界经济并未全面走出危机,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仍然面临着下行风险。
而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既有挑战也有难得发展机遇,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世界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经济形势都受到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经济呈现出一些共同趋势,例如全球化进程加速、新兴经济体崛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世界经济形势分析1.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速呈现下行趋势。
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低迷态势。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下滑3.5%,而2021年的增长预期只有5.5%。
2.低利率环境持续全球经济低迷、通货膨胀率偏低等因素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更加宽松。
世界上许多国家央行开始实行零利率或负利率政策,货币政策成为稳定国内经济的重要手段。
这将对实体经济、资产价格等产生重要影响。
3.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近几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日益高涨,一些国家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呼吁“本国制造”或“本土经济”。
美国、欧洲、中国等经济大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不断升级,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高技术产业发展未来科技、网络、大数据等高技术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以促进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自动化等领域,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先驱将扮演重要角色。
2.消费和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服务业和消费领域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在全球经济中,未来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将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消费者,以及相关消费和服务业的领域。
3.绿色经济成为新興产业人口、城市化、工业化等导致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严重。
绿色经济将成为新兴产业,以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如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环保建筑等领域都将公平竞争,并推动能源系统的多样化和需求侧管理。
三、结语总体来看,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一个转型期。
新兴技术、消费和服务业和绿色经济这些快速崛起的领域呼唤基于更加公平、可持续和智能的经济增长。
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针对这种形势你认为中国当务之急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答:2010年上半年的全球经济形势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全球实体经济的复苏之路仍然十分曲折和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将继续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在稳定外需的同时加大结构转型力度,成为贸易政策调整的最大考验之一。
一、全球经济仍将保持缓慢复苏势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目前仍在持续。
很大程度上是受对美国消费复苏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强劲增长拉动美国出口增加等乐观预期的影响。
欧洲经济因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而受到影响。
相对于美国而言,对欧洲经济前景并不乐观,但缓慢复苏的预期目前并没有改变。
日本经济已保持了4个季度的增长,经济在2010年的表现逐步趋于乐观。
今年以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韩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在出口和国内消费增长的带动下继续保持了强劲复苏势头。
二、全球金融风险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和前一阶段其次,尽管南欧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对欧洲和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十分有限,相比,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总体来看,2010-2011年全球增长的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复苏之路仍然十分曲折和艰难。
三、我国出口的恢复性增长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影响,全球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
由于国际贸易订单和实际交易之间存在时间差,出口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可能会在下半年有所显现。
我认为针对这种形势中国当务之急应当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妥善处理促进出口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将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信心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应明确表明维持现有储备资产结构和支持欧元稳定的态度,防止出现欧元大幅度贬值带来资产缩水问题的长期化,实现储备资产增值保值。
第三,积极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抓住机遇,做好相应的政策准备。
经济危机是指一种发生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危机,这个危机往往是因为产品大量积压,生产锐减,企业倒闭而引起的。
它的形成主要是这些因素的影响:经济政策错误;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自然灾害;全球化的后果;金融政策错误。
因此,我们能从中看出经济危机实质上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供需关系破裂。
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占有制为基础,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的经济形态。
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即经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西方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
二战结束后至50年代中期。
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或调整,重新走上了正常的周期发展道路。
随着再生产过程中矛盾的积累,1948-1952年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
这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在不同的国家爆发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异即危机的非同期性,造成再生产周期发展进程的不一致,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才为1955-1957年的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周期高涨所代替。
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中期。
资本主义国家经过50年代中期的经济高涨之后,于1957-1958年又爆发了战后第二次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的同期性表现得比较明显,但危机的规模和深刻程度都远远超过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
资产阶级国家借助凯恩斯主义,推行系列“反危机措施”,如降低银行的帖现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增加通货量,扩大政府开支等来刺激信贷的扩大和生产的上升。
到60年代前半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危机之后的萧条和复苏,进入再生产周期的高涨阶段。
70年代经济危机与战前的经济危机表现有所不同。
战前的经济危机,是生产无限扩大,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相对缩小,造成生产结构社会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表现为生产过剩,而是生产不足,商品奇缺,物价上涨,工人失业剧增。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理论,其理论框架包含了对经济危机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当代经济危机的启示和应对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危机分析经济危机是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失衡状态,表现为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资源浪费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矛盾的角度解析了经济危机的本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必然发生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但无限追求剩余价值会导致过度生产和市场需求不足,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追求无限增长,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但在积累过程中,由于无限延伸的生产和资本的过度集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逐渐显现。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中不平等和剥削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劳动力的剥削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使得消费需求遭受压抑,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二、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启示在当代经济危机面前,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对剩余价值和过度积累的警示。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避免无限追求剩余价值和过度生产的问题,合理调节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要重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平衡。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改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避免资本过度集中导致的经济危机。
最后,马克思主义提出要解决不平等和剥削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应当关注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和劳动力的剥削问题,通过公平正义的制度改革,推动社会全面发展,防止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经济危机。
三、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方向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启示,我们可以提出几点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向。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八个问题摘要: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涵盖全球贸易安全、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等。
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世界经济所面临的八大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缓解措施。
关键词:世界经济;八大问题;全球贸易安全;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缓解措施。
正文: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诸多挑战,出现了全球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特别是现代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具体来说,世界经济目前正面临八大问题,包括全球贸易安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社会动荡、基础设施缺乏、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不确定性、国际金融机构的重组以及复苏的市场化。
首先,全球贸易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特别是随着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日益升级,有必要采取一系列行动,以确保全球贸易的和平而稳定发展。
其次,显著的全球气候变化意味着各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大气污染,改善环境和生态系统,减少气温升高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此外,能源安全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因为世界各国都在竞相追求新的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其增长的能源需求。
此外,社会动荡又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因为随着城市化趋势的加速,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等因素,容易引起社会问题。
在此基础上,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善人民的经济福利,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缓解社会动荡。
此外,缺乏基础设施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各国应采取行动,加强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另外,由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发生变化,令世界更加不确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了应对当前世界经济所面临的八大问题,必须有效地采取行动。
可以采取贸易政策协商、制定国际气候变化协定、创造新能源、投资教育和基础设施等。
首先,各国应就贸易政策进行协商并制定安全的贸易环境,以确保多国之间的贸易正常进行。
其次,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各国应就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国际协议,以确保世界各国均能控制全球气候变化。
此外,为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各国还应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速度,推进能源转型进程,确保可持续发展。
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危机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济危机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严重衰退和不稳定的情况,导致产能下降、就业增加以及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本文将探讨经济危机的原因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经济危机的原因1. 金融风险的积聚:经济危机往往源于金融系统内部的累积风险。
当金融机构存在信贷泡沫、大规模违约及过度杠杆化时,金融风险就会积聚,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例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是由于美国金融机构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扩大信贷规模,引发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2. 贸易不平衡:全球贸易不平衡也是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当一些国家出口激增,而另一些国家则出口困难或减少时,就会形成贸易不平衡。
这种贸易不平衡不仅会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还会引发国际竞争和经济衰退。
3. 资本市场过热:资本市场的过热也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当股市或房地产市场价格过高,并且投资者对未来回报的预期过于乐观时,就可能造成资产泡沫。
当泡沫破灭时,经济往往会受到严重冲击。
4. 政府政策失误:政府的政策失误也是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例如,政府实施的过度紧缩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可能导致市场信心下降、投资减少和消费减缓,从而加剧经济衰退。
二、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1. 强化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可以帮助遏制金融系统中的风险积聚。
例如,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监督,规范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增加透明度等都是减小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
2. 推动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一项关键策略。
通过改革市场,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促进技术创新等,可以增加经济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3. 强化财政政策的作用:在经济危机中,财政政策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降低税收等方式刺激经济活动,并提供资金支持以促进就业和增加消费。
4. 国际合作与协调: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际合作与协调至关重要。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共同应对经济的挑战。
谈谈你对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的认识和理解1000字谈谈你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不可低估。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到现在的经济衰退,来势之猛、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大概很少有人会预料到。
二战以来最大的事件就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导致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次金融危机应该说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到现在,我们还看不出来它是否会导致世界格局再次发生大的变化,但是我相它的影响不可低估。
首先,从宏观来讲,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不可避免;第二,国际金融体系会进而演变;第三,这个事件会对大国政治关系产生影响;第四,多极化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快发展。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研究。
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需求疲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回落,宏观调控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升级,美国长期主权用评级被下调,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2013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仍将受到供求基本面、全球流动性状况、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性、美元汇率走势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其中供求基本面是根本性因素。
2013年全球经济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势头较为强劲,将为大宗商品需求增长提供稳定支撑,预计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仍将处于高位。
但2013年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进一步上升,金融市场的短期波动较2012年将更为剧烈,2013年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幅度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若美国和欧元区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再次恶化,导致全球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重现200年金融危机后的高速回落状态.然而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形势的骤然紧张,欧元区又一次被推上了债务危机的风口浪尖。
如果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蔓延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欧元区核心国家有可能被拖下水。
债务危机成为欧元区挥之不去的阴影,也为世界经济形势增添了另一层面的不确定性,而通胀成为世界经济形势基本面中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深刻的分析和广泛的影响。
这一理论阐述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发展规律和解决之道,为我们理解
和应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动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经济结构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外在
表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
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这导致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矛盾不断
加剧,最终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阶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经济危机包括繁荣、危机和衰退三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后出现的危机
阶段则是生产能力过剩、市场萎缩和投资不足的表现;最终,衰退阶
段引起了生产能力的萎缩和失业率上升。
三、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自由竞争的资
本主义。
在垄断资本主义下,金融资本的垄断与掠夺性扩张使得经济
危机表现出周期性更为显著、规模更为庞大、传播更为广泛的特征,
其危害和影响更加深远。
四、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要解决经济危机,必须消除资本主义制度
所固有的矛盾。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于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
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刻理解和贯彻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前全球经
济发展中的诸多挑战与问题。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文章来源:/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表面上与上世纪30年代危机很相似,但是事实上两者有很大不同,上世纪世界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解决方法是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面临的是生产不足,消费过剩的危机,中国面临的是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危机,危机的根源不同,所以解决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
紧缩还是增长?这是目前深陷经济困境中各国面临的选择,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呢?关键在于理解危机的根源。
现代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但是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消费过剩,生产不足,因为生产不足,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中产阶级贫困化,政府陷入主权债务危机,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
那么为何美国和西方国家会出现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呢?其原因在于本国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那么为何会出现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呢?原因在于成本与税率过高,抑制了投资。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美国和西方因为高工资,以及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本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通过廉价的现代化运输工具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制造业的转移首先导致美国和西方国家大批工厂的倒闭和萎缩,许多公司在本土只保存总部和研发中心,其次,导致失业率的剧增,中产阶级每况愈下,其三,进口大于出口,成为纯粹的消费大国,只消费,不生产,只进口,不出口,因为美国和西方国家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
显然在这里生产与消费的自然关系发生了脱离,消费不再拉动本国的生产,而是推动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所以从这一角度讲,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推动了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发展。
其四,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中国事实上成了美国的工厂,为美国打工。
最后,美国和西方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并且无力自拔。
那么针对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应该选择怎样的对策呢?显然只能选择紧缩政策,即减税,降低工资成本,消减高福利,以求拉动国内投资,制造业的回流,增加就业,推动出口,赚钱还债,同时寻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再造工业化,重振雄风,事实上美国和西方国家并不缺乏创新与消费,它们依然是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度过危机。
但是问题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民众过惯了高工资高福利的生活,他们不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换取经济的复苏,他们更愿意政府选择增长政策,即扩大开支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增长而不是紧缩来推动增长。
那么如何扩大开支呢?无非继续借钱或者拿富人开刀,增加富人的税收,显然选择增长不能解决成本竞争力的问题,而且会导致进一步的产业转移和富人出逃,以及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选择紧缩还是增长?向右还是向左?依然处于两难的选择中。
与此相对,中国目前经济也面临发展的困境和选择,与美国和西方国家面临的问题不同,中国经济主要是生产过剩,消费不足,中国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订单,满足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需求,现在他们陷入债务危机,订单与需求急剧下降,中国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出现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问题呢?这也是由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分工体系决定的,根据U型曲线,研发,营销在欧美,主要由跨国公司掌控,生产加工在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具有廉价的劳动力等成本优势,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加工基地,1978年以来中国已获得了5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世界投资中心。
大量外资的涌入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是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
资本和技术的引入,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
作为最大出口国,中国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目前已达到3万亿美元。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自然又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近10年能源消耗增幅年平均8.9%。
大量跨国公司的迁入,中国政府财税收入达到世界第二。
目前,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根据预测中国GDP总额将于2019年超越美国。
如果美国和西方国家不陷入债务危机,中国将能继续维持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是现在中国面临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问题,那么中国应该如何选择呢?有两种方法,一是继续借钱给美国和西方国家,以便他们能够继续购买中国生产的廉价商品,以此保增长,促就业,这也就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就是通过马歇尔计划,一方面拯救了自己的工业,另一方面又拯救了欧洲。
二是扩大内需,转变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内需拉动经济的继续增长。
但是问题是如何拉动内需?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拉动内需有两种方法,一是政府扩大投资,这方面中国不存在问题,因为现在中国政府财政情况良好,不会出现美国和西方国家政府举债扩大投资的状况,以至于陷入财政危机。
二是扩大民间消费,但是扩大民间消费,就要提高工资,提高工资,就会增加企业成本压力,最后可能出现工资涨了,但工作没有了。
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扩大民间消费的最有效方法是信用借贷模式,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这一模式无疑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内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时加速了中产阶级的发展,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发现正是这一模式将美国和西方国家推入消费型社会的陷阱,处于债务危机而无力自拔。
经济全球化主导了冷战后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没有导致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是两极化的形成,美国和西方国家依然是创新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产业的转移和空洞化,它们成为全球消费终端,只创造,不制造;只消费,不生产;只进口,不出口。
正是它们的创新和消费推动了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和崛起。
与此相对,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成为生产加工终端,为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打工,它们只生产,不消费;只出口,不进口。
由此导致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失衡,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衰退和中国以及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崛起。
目前双方关系变化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美国和西方国家由于债务危机已经无法继续购买和进口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生产的商品,除非中国和其它国家继续借钱给美国和西方国家,与此同时,没有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制造和生产将面临困境,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由此全球化时代经济增长模式陷入困境。
无论是美国和西方国
家,还是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目前他们都面临经济增长的极限和困境,何去何从以及如何转型?这无疑是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和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