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 30年,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 30 年。总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79年到1983年,是清除错误认识,明确中国一定要走城市化道路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84年到1993年,是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产生、展开与深入的阶段,其间提出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问题,在城市化理论研究上做了许多拓展。第三个阶段是从19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对于城市化重要性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城市化理论研究上开始了全方位的探索,有了新的特点。

在这辉煌的 30 年里,我国城镇人口由 1978 年的 1.73 亿人迅速增加到 2007 年的5.94亿人,历年平均增长速度 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 44.99%,年平均增长 0.93 个百分点;城市个数由 190 个增加到 661 个,平均每年增加 16 个,建制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由 2 000 多个增加到 1.89 万个,平均每年增加 640 多个[2]。城镇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 1981 年的 711.1 亿元增加到 2007 年的 137 239 亿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0.9%。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由 1981 年的 7 438km2扩展到 2005 年的32 520.7km2,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 1978 年的6.7m2增加到 2007 年的27.1m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78 年的 343.4 元增加到 2007 年的13 786 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7.2%,恩格尔系数由 57.5 下降到 36.3,城市用水普及率由 53.7%提高到 91.5%,城市气普及率由 11.6%提高到 82.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 1.5m2增加到7.9m2。从以上数字来看,城市化发展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拉动了国家经济增长,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为国民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推动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30 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城市化的康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战略任务,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要继续坚持把城市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不动摇。在未来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将有超过发达国家劳动力总数的乡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要从低生产力水平转向高生产力水平,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

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

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3.2 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计划性

我国城市化及其基础──工业化都是由政策的高强度计划所控制,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形成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二位一体的城镇网络;其次,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盲目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

3.3 城市化进程较慢,城市化水平较低

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来看起步晚,速度慢,水平低。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5%,平均年增长率为0.13%,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世界水平,且发展速度缓慢,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增长,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政策虽然防止了城市的过度膨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自1980年以后,中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9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29.62%。但与世界平均52%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3.4 具有二元城市化结构

我国的城市化是城市与乡村城市化并举的。一方面,行政职能为主的综合性大中城市发展较快,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形成明显以大中城市优先发展的城市化;另一方面,乡镇工业发展迅速,非建制镇也不断增加,农业人口职业的非农化,与定居地的城市化不同步发生。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中已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就近转移到了非农领域,形成乡村城市化,或者称为“隐性城市化”,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城市化”特1.5 城市构成不协调,城市分布地域差异显著我国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协调,大城市比重过高,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出现了头重脚轻的现象,1996年我国共有666个城市,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4个,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44个,二者城市人口合计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49.6%,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共有195个,占全国城市人口的28.6%,小城市有393个,却仅占城市人口的21.8%。同时,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也极不平衡,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人口,都偏集于东部沿海,呈现东密西疏格局。占全国14.2%的国土面积的东部分布了44.7%的城市数和51.2%的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达37.2%;而占56.5%国土面积的西部地区仅分布了18.5%城市数和14.7%的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仅为23.2%。

四、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纵观建国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健康的因素,具体体现为城市化速度相对过快虚高,出现冒进式城市化发展现象;城市空间拓展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失控;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能力不能适应快速城市化发展需要;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服务能力相对比较滞后;造成日益紧迫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等等。这些问题和不健康因素在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总体看来,改革开放前受政府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