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理)知识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8
第1章地球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
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链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基者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
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
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
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
地理科普知识大全地理是一门探究地球表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等信息的综合学科。
它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地理科普知识,旨在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在的这个星球。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表层,约厚30公里。
地幔广泛分布在地壳下面一个厚约2900公里的区域内。
外核是密度较低的流体金属,内核是地球最中心的部分,是一个固态金属球体。
除此之外,地球还有一层大气,大气层是地球上最外层的气体层,其高度约80公里,主要由氮气、氧气和水汽等组成。
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现象。
地球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即一个日夜交替的周期。
而地球公转指地球绕太阳的轨道飞行的周期,公转一周需要365天,6小时9分钟和9.5秒。
因此,我们需要每四年多加一天,即闰年。
三、地球的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貌单元的总和。
地球的地貌多种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谷、峡谷、湖泊、沙漠等等。
其中,海洋是世界上最广阔的地貌,占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由于国土和地貌因素的不同,地球上的气候也各异。
例如热带气候区,每年平均气温在24摄氏度以上,有大量降雨,常见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
冬季温带为温带地区,由北美、欧洲、东亚和澳大利亚等大陆组成,四季分明,降雪较多,沙漠比较多。
寒冷的有冰川、苔原、冻土等地貌,位于北极和南极的极地气候区。
四、地球的自然资源地球的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土地资源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资源。
水资源则是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所必需的重要资源。
五、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变得日益突出。
气候变化、全球地球化、森林退化、海洋污染、荒漠化、土地沙化等问题都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亟待我们去发掘解决之策。
地理学知识点超全版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学知识点的概述:
1.地球结构
- 地球的组成部分: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 地球的层次结构:大洲、大洋、国家、州/省、城市
-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形状,两极稍微拍扁
2.地球的运动
- 自转: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导致昼夜更替
-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形成四季的变化
- 偏转和倾斜:地球轴线相对于轨道轻微倾斜,导致地区的季节差异
3.地形和气候
- 山脉:高大的陆地隆起,常见于板块碰撞区域
- 平原:广阔而平坦的地区,多出现在河流沉积区或海岸地带- 河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自然水道
- 湖泊:淡水或咸水的内陆水域
- 气候带:根据不同纬度和气候条件划分的地区
4.地理要素
- 水体:海洋和海湾、湖泊、河流和湿地
- 土地:大陆和岛屿、山脉和平原
- 气候:温带、亚热带、热带和极地气候
- 生物:动植物的生态系统和分布
- 人类活动:城市化、农业和工业
5.地理现象
- 地震和火山喷发: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 气候变化: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气候变化
- 侵蚀和沉积:水和风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 生态系统:不同地区的生物群落和生态多样性
以上只是地理学知识点的简要概述,地理学还包括许多更具体的领域和概念。
希望这份文档能对你的研究和理解有所帮助。
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学科,涉及到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以及地球科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立体物体,它具有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一天约为24小时,公转一年约为365.25天。
2.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层次,地壳是最外层,地幔和地核则位于地壳之下。
3.大洋和陆地:地球表面的70%是海洋,30%是陆地。
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周围的洋。
4.地理坐标系统:地球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确定。
经度是指东西方向的线,纬度是指南北方向的线。
5.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的研究。
6.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演变和影响。
人文地理可以涉及到人口、城市、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7.自然资源:地球上存在着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壤资源等。
地理学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
8.环境问题:地理学帮助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包括气候变化、污染、生态破坏等。
地理学通过研究地球的自然系统和人类活动,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9.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迁移、增长等问题。
人口地理学可以揭示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形态、功能和发展等问题。
城市地理学关注城市的构成要素、交通、工业、居民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11.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工具,用于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
GIS可以用于制图、空间分析等方面。
12.地球科学:地理学与地球科学有重叠之处,地球科学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表层的运动、变化等方面的问题。
13.地理教育:地理学作为一门教学科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
小学科学天文地理知识点大全一、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岩石层,地核则是地幔之下的炽热金属层。
2. 大地形和水文系统地球上的大地形主要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河流等。
水文系统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分布和特点。
3. 气候和气象现象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雨、风向等。
气象现象包括雨、雪、雷电、云朵等天气变化和表现。
4. 生物和生态系统生物是指地球上的各类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关联的生态单位,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5. 国家和地理位置学习地理知识还包括了解各个国家的位置,国界等重要地理信息,例如中国的位置和重要的省份、城市。
二、天文知识点1. 星星和星座天空中的星星有很多不同的亮度和颜色,它们组成了各式各样的星座。
著名的星座有大熊座、小熊座和猎户座等。
2. 行星和太阳系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其他行星和小行星组成。
3. 月球和行星运动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地球运转。
行星也有它们自己的运动方式,例如地球绕太阳运动,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4. 日食和月食日食是指太阳被月球遮挡的现象,而月食是指地球阻挡住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的现象。
5. 太阳能和星际空间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地球上生命的能量来源,例如太阳能。
星际空间还有许多神秘的星系、星云和黑洞等待我们去探索。
以上是小学科学天文地理知识点的大致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奥秘,培养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同时,地理知识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各个国家的人文地理特点,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科学的奇妙之旅吧!。
初中地球科学地理知识点梳理地球科学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涵盖了地球的结构、地球上的水资源、岩石和矿物、地球的气候与气象等多方面的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初中地球科学的地理知识点进行梳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可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层次。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和压力非常高。
地幔位于地核外围,由硅、镁等元素组成,密度较高。
地壳包裹在地幔外部,是我们所生活的地表。
地幔和地壳构成了地球的外壳。
其次,我们来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宝贵,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指江河湖泊、湖海洋等,它们是地球上水的总量的很小一部分。
地下水则存在于地下岩石中,是我们用于饮水和灌溉的重要来源。
此外,地球上的水资源还包括冰川和雪峰等。
接下来是岩石和矿物的知识点。
岩石是地球表层的一种物质,由不同的矿物组成。
常见的岩石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火成岩是由地球深处熔化的岩石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如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由岩石在高压和高温环境下经历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如片麻岩、大理岩等。
而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如石英、长石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地球的气候与气象。
气候是地球上长期的气象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纬度、海洋、大气等。
全球气候主要可分为寒冷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三种类型。
而气象则是研究大气现象的科学,包括天气变化、气象灾害等。
气象学家通过观测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风力等来预测天气。
最后,我们还可以梳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比如了解地球上的山脉、平原、高原等地貌特征;探索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学习有关地球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等。
通过对初中地球科学地理知识点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成与结构,以及地球的水资源、岩石和矿物、气候与气象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点是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特征、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
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作为一名地理学科的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本文将介绍一些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
一、大地与地壳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组成对于地理学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地壳的内部,地球被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层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包括大洲和海洋地壳。
地球的表面被陆地和海洋所覆盖,陆地是指岩石和土壤构成的地面,海洋则是指覆盖在陆地之上的水域。
二、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主要研究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地理、生态系统等。
地形地貌研究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形状,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等。
气候气象研究气候变化、天气系统、气候带等。
水文地理研究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河流系统等。
生态系统研究地球上各个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三、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等。
人口地理研究人口数量、密度、分布和迁移等。
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结构。
经济地理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影响。
文化地理研究不同文化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形成和变化。
四、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GIS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地理信息与数字信息进行整合,用于存储、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
通过GIS,我们可以制作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关联关系,以及预测未来的地理变化。
五、地球的问题与挑战地理学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地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地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世界城市化、生态破坏等都是当前地球面临的重大问题。
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来保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结论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和组成、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地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地理常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基本知识1. 地球的概况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是一颗直径约12756公里的球形行星。
地球有大陆、海洋两种地形,大陆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29%,而海洋则占地球表面的71%。
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四部分组成,构成地球的构造。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为一天,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为一年。
地球的自转导致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季节的变化。
3. 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地球被划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以赤道为界。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东西方向的角度,以本初子午线为0度,向东为正值,向西为负值;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南北方向的角度,以赤道为0度,向南为负值,向北为正值。
时区是根据地球的自转而设定的,每个时区相差15度经度,总共有24个时区。
所以地理上的经纬度和时区不仅能确定地理位置,还能确定时区。
二、自然地理现象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由地球上的岩石、土壤、气候、水文、动植物等自然要素所组成的。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划分是根据地球不同纬度处的气候特点进行划分的。
根据经纬度的不同,地球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等气候带。
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地区,气温低,冰雪覆盖,降水少;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地区,气温适中,降水适中;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地区,气温高,降水丰富。
3. 地球的自然灾害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台风、洪水、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范工作。
4. 地球的地貌特征地球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
这些地貌特征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山地主要分布在地壳构造活跃的地区,如地震带和火山带;高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地区,适宜农业生产;盆地主要分布在内陆的低洼地区。
地理知识点要点梳理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形成和变化。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地理学中的一些要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24小时。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365.25天。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我们有了白天和黑夜、四季交替的现象。
三、地理环境与地理要素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组合。
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
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气候是指某地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水文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陆地表层,植被是指地球表面的植物分布,动物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动物种类。
四、地理分区地理分区是根据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差异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常见的地理分区包括大洲、国家、地域等。
大洲是指地球上的七个主要陆地,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国家是指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拥有自己的领土、政府和人民。
地域是指地球上某一特定区域的范围,如亚洲东南部、非洲撒哈拉沙漠等。
五、地理现象与问题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包括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地理现象是指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如火山喷发、地震、城市化等。
地理问题是指由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引发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
六、地理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技术是指应用科学和技术手段来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七年级上科普版地理知识点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
在七年级上,学习地理是必修课,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以下是科普版地理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构成
地球由三个部分组成: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
部分,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地幔和地核是地球内部的部分。
二、地球的运动
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在自己轴线
上旋转。
地球自转给我们带来昼夜交替的现象。
公转是指地球绕
太阳旋转。
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气候
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表面的气温、湿度等天气状况。
地球的气
候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气候变化可导致干旱、洪灾等天气灾害。
四、中国的地理
中国是一个大国,面积很广。
中国的地理特征丰富多彩,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等。
中国还有许多自然美景,如黄河、长江、珠穆朗玛峰等。
五、世界的地理
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有许多不同的国家和地理特征。
世界上有许多大洋和海洋,也有许多山脉和高原。
还有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如埃及金字塔、美国自由女神像等。
综上所述,地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掌握地理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和我们生活的环境。
在学习地理时,我们需要勤奋学习,认真思考,努力理解地球的奥秘。
初中地理学科的重要知识点梳理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地理,学生能够开拓视野,培养地理思维和空间观念,并养成珍惜和保护环境的习惯。
下面将重点介绍初中地理学科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与地球的运动1. 地球概念:地球是人类居住的星球,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动可以得知地球的形状。
2.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呈现出昼夜的变化,公转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3.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气温和气候有所差异。
二、地理坐标与地图1. 地理坐标: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坐标系统的基本要素。
经度指东西方向上的位置,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纬度指南北方向上的位置,以赤道为基准。
2. 地图的制作与使用:地图是地理空间的简化和变形表达,通过地图,人们可以获取许多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等。
3. 地图上的符号:地图上使用各种符号来表示地理信息,比如颜色、线型和图例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地图。
三、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1. 地球的内部构造: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壳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外部环境。
2. 地球板块运动:地球表面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热对流作用下,不断漂移和碰撞。
3. 地球表面的地貌:包括平原、山脉、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地形。
四、气候与天气1. 气候类型:根据气候因素的不同,气候可以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主要类型,每个类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亚型。
2. 气候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降水等要素,它们共同决定了气候的特征。
3. 天气变化与天气预报:天气是指短时间和小范围内的气候状况,而天气预报可以通过气象观测和分析来提前预测天气变化。
五、环境问题与保护1. 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对人类生活和健康造成威胁。
2. 资源与能源:地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和能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我们要合理利用并保护这些资源。
一、地理科学基本概念地理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型科学。
地理学分为两大基础部分: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
二、地球与地球周围空间1.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大小、转动和公转。
2.地球的天然构成: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3.地球的表层特征:大洲、大洋、岛屿、海洋和大陆。
三、地球上的水资源1.淡水资源:淡水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2.水循环:水的源头、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四、地球上的陆地与气候1.地球上的陆地:大陆的分布,包括陆地的形成与变化。
2.气候:气候的要素,温带与热带气候带的分布。
五、人类和地球1.人口与人类活动:人口的增长与分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种类和分类。
3.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六、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1.可再生资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植物、动物等。
2.非可再生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等。
七、地图阅读与制作1.地图的种类及图例的解读。
2.经纬度和方位角的理解与使用。
3.制图基本知识和地图比例尺等概念。
八、中国及世界地理1.中国的地理:地理位置、边界、自然环境、气候特征等。
2.世界大洲与国家:各大洲的地理特点和主要国家的位置和特征。
九、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自然灾害的减灾措施和应对方法。
十、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解释1.云的形状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2.潮汐的形成和潮汐对海岸线的影响。
3.暖湿气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以上是七年级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概括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的地球科学知识点归纳地球科学知识点归纳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学科,包括地理、地质、气象、海洋和行星科学等多个分支。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并学习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运动和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初中地球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地理学1.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形式。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2. 地球的结构: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较为薄弱,地幔是一个具有高温高压的区域,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3. 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山脉、平原、高原和河流等地貌特征。
二、地质学1. 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由岩石构成,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地球的内部由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地球的变动: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形式。
地震带来了巨大的地壳破坏和地面运动,火山释放了岩浆和气体。
3. 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风化、侵蚀、沉积和变质等,是地球表面和内部发生变化的过程。
三、气象学1. 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等,用于描述大气的物理性质和变化。
2. 天气现象:包括晴天、阴天、多云、霾、雨、雪和龙卷风等不同气象现象,是大气中各种要素的综合体现。
3. 大气层: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等多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大气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
四、海洋学1. 海洋的构成:海洋包括大洋和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水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含有多种溶解物质。
2. 海洋动力学:包括海洋的流动、波浪和潮汐等运动现象,与地球自转、传导和辐射等因素有关。
3. 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中生存着丰富的生物种类,包括浮游生物、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等。
海洋生物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初中地球科学知识点的归纳包括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海洋学等多个分支。
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和变化,并理解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形态、构造、地貌、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科学。
在地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各种现象和过程。
下面将对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整理。
一、地理概念:1.地球: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生活的星球。
地球具有其自身特定的形态、构造、地貌和气候等特征。
2.地球的组成:地球由固态地壳、流动的地幔和核心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外围,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可塑层,核心是地球的中心部分。
3.地球的形态: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自转引起了日、夜的变化,公转引起了四季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区域:地球可以划分为陆地和海洋两个主要区域。
陆地包括七大洲和众多岛屿,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
5.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指的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气候、地形和地貌等元素,人文环境指的是人类的活动、文化和经济等方面。
二、地理原理:1.地理位置原理: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对一个地区的气候、植被和生态系统等产生重要影响。
2.地理互动原理:地球上的各个地理要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例如,地形会影响水流的路径,气候条件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3.地理多样性原理:地球上存在着大量的地理多样性,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文化等方面。
这种地理多样性使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4.地理演变原理: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是不断变化和演变的。
例如,地壳构造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爆发,气候变化会影响植被和动物的生存等。
5.地理可持续发展原理:地理研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即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三、地理规律:1.布氏分布规律:布氏分布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指的是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例如,人口分布不均匀、降雨的分布不均匀等。
2.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和演替的。
地理常用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纬线和经线。
- 纬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 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为点;纬线相互平行。
- 重要纬线:赤道(0°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回归线(23.5°)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66.5°)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 经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 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其经度之和为180°,且东西经相反。
- 重要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3. 地球的运动。
- 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 周期:约24小时(1天)。
- 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东边时间早于西边)、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 地球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365天(1年)。
- 产生的现象:四季更替(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划分。
- 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4. 地图的三要素。
- 比例尺:- 定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 公式:比例尺 =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表示形式:数字式(如1:100000)、线段式(如——)、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 方向:- 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数字。
地理科普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关注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地貌特征、气候变化、人口迁移等。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本文将从几个关键领域总结地理科普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固态地壳、软流圈、外核和内核组成。
其中,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2.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球的陆地和海洋表面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中不断漂移、碰撞和分裂。
3. 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球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它常常发生在板块的交汇带;火山则是地球上一些区域地壳运动活跃,岩浆喷发到地表的地质活动。
4. 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大气中蒸发、凝结、降水、地表流动、地下渗透等一系列过程的循环。
5. 气候因素:气候主要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和海洋流的影响。
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大陆气候和海洋气候有明显的差异;地形高低会造成降水分布的不均匀。
6. 生物地理:生物地理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植物地理、动物地理等。
二、人文地理1. 人口增长与迁移:人口增长和迁移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较大,通常受到地理条件和资源分布的制约。
2. 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通常伴随着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聚集等。
3. 交通与通信: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
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4. 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旨在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设施、绿地公园等,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合理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地理技术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是一种用于获取、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海洋调查、气候预测等领域。
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类,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的影响,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规律。
下面对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第一章:地球的概况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其赤道直径为12756.32公里,极半径为12713.56公里。
地球的赤道直径比极半径要大,所以地球呈赤道略饱满的椭球体形状。
1.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周期为23小时56分04秒。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决定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1.3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球的地理坐标是指以赤道为基准,将地球表面划分为360°的经度线和180°的纬度线所确定的坐标系统。
经度和纬度的交叉点即为地球上的具体位置。
经度的零度线称为本初子午线,即英国伦敦的子午线;纬度的零度线称为赤道。
第二章:地球的自然环境2.1 大气圈地球的大气由多层组成,从地面向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间层和对流层。
大气圈中的气体对地球表面的热量和水分进行循环,维持了地球表层的温度和湿度。
2.2 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冰雪等。
水圈中的水体在地球表层上进行蒸发、降雨和流动等自然循环过程,调节着地球表层的水资源和气候。
2.3 岩石圈地球的岩石圈是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主要由岩石和矿物构成。
岩石圈中的岩石经历了构造、变质和沉积等过程,形成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貌和矿产资源。
2.4 生物圈地球的生物圈包括陆地和海洋上的各种生物,它们在地球表层上进行着繁衍和演化。
生物圈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维持了地球表层的生态平衡。
第三章:地球的气候3.1 气候的要素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风向、气压和降水等要素。
地理必会知识点115条全梳理地理是一门涉及到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着地球各个方面的现象与规律。
地理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梳理115条地理必会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的各个方面。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组成:地核、地幔、地壳。
2.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
3.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更替的现象。
4. 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四季变化的规律。
5. 地球的倾斜度:23.5度。
6. 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经度和纬度。
7. 地球的气候带: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8. 地球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
9. 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等。
10. 陆地上的水资源分布: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11. 地球上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12. 地理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13.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与面积的比值。
14. 人口分布:城市、农村、沿海地区等。
15. 人口迁移:农民工、城市化等。
16. 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7. 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
18. 经济地理学: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19. 区域发展规划: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等。
20. 城市规划:城市增长与城市功能分区。
21. 农业地理:农业区域划分与农作物类型。
22. 工业地理:工业区域布局与产业集群。
23. 交通地理:陆路、水路、航空交通网络。
24. 旅游地理:景区分布与旅游资源开发。
25. 文化地理:文化区域差异与文化遗产保护。
26. 城市气候岛效应:城市与乡村气温差异。
27. 都市圈: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
28. 国土安全:国家疆域的安全保障。
29. 地球的内层结构:固态地核、软土地核、固态地幔、软土地幔、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
30. 地球的外层结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31. 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小学科学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地理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地理位置与方位地理位置是指一个地方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而方位则是指相对于其他地方的位置。
了解地理位置和方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地方之间的关系。
1. 大洲:地球上的陆地分为七大洲,它们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2. 国家与首都:学生应了解一些主要的国家及其首都,如中国(首都:北京)、美国(首都:华盛顿)、英国(首都:伦敦)等。
3. 地理方位:学生需要了解地理方位的基本概念,如东、西、南、北等,并能够辨认地图上各个方位。
二、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要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然地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 地形:学生应该了解地球的地形,如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
2. 气候与气象: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状况,并了解与气候相关的一些词语,如温度、降水、风向等。
3. 植被与动物:学生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如树木、花草、飞鸟、陆生动物等。
三、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指地理上的人类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学生应该了解人类活动的一些基本要素。
1. 居住地:学生需要了解人类的居住地,如城市、乡村等,并了解一些关于居住地的特点和功能。
2. 交通与通讯:学生应该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如汽车、火车、飞机、电话、互联网等。
3. 文化与语言:学生可以了解一些不同地区的文化和语言特点,如中国的汉字、英国的英语等。
四、环境保护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1. 资源保护:学生应该了解一些资源的重要性,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并了解如何节约利用这些资源。
科学(地理)知识梳理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一、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5种方法)(1)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一周,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4)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时,月面缺损的部分边缘是圆弧线的。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结果:出现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2、地球仪和地图1)经线和纬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
也称子午线。
(地球仪)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赤道。
与赤道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在这部分的学习中首先知道地球东西半球是以东经(E)1600和西经(W)200来划分的,从200 W向东到1600 E为东半球;从200 W向西到1600 E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赤道(00)来划分的,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看天体的平面图应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看地图和经纬网应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平面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也叫地图的基本语言)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描述事物越粗略;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描述事物越详细)地图上的方向有三种表示方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箭头的方向为北),一般定向法(面朝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主题二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一、太阳系与星际航行(一)太阳和月球:1)太阳的基本概况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
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活动与人类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太阳表面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黑子数最多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少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风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
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产生过强的紫外线损伤皮肤。
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实际看到的主要是光球层。
光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黑子,在色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
3)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
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上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月球没有大气,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度差达300℃。
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是由于陨石撞击或火山喷发形成的。
4)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万户是中国明代的一名能工巧匠,他是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
14世纪末,他设计制造了一种“飞龙”火箭。
1959年,科学家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纪念这位人类飞行的先驱者。
1959年9月,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月面硬着陆成功。
1961年5月,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1968年12月14日,美国“阿波罗”8号载人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绕月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成功。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宇航月翟志刚实现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二)四季的星空月相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平均为29.53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亮——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月亮——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2)三者成垂直时:(如右上图)(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地球——太阳月亮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的天空,月亮西侧半边明亮),下下下东东(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的天空,月亮东侧半边明亮)。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6、月相变化规律和农历的关系:月相名称从左向右依次为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出现日期依次为农历初一、初七(或初八)、十五(或十六)、二十二(或二十三)。
完整月相图:农历节日与月相:春节(正月初一:新月)元宵节(正月十五:满月)端午(五月初五:近上弦月)中秋(八月十五:满月)重阳(九月初九上弦月)腊八节(腊月初八:上弦月)7、日食和月食:(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日食现象。
日食类型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日食发生在新月。
(2)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月面变暗现象叫月食,月食发生在满月农历中的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的周期来决定的。
5)太阳系太阳系的总体构成: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而构成的天体系统。
在木星和土星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星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著名的哈雷慧星公转周期是76年。
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木星、土星,有固体的核心和几万千米厚的氢、氦等构成的大气,体积大,卫星多,并且有光环。
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布满了环形山,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金星和火星有点像地球,是固体星,表面有大气,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都笼罩着氢和甲烷气体。
6)公转地球公转图: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阳历就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作为根据。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2天,既通常所说的一年。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划分的,是阳历成分,其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地球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对于北半球来讲)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N23026/——S23026/),春分时节,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随着季节的变化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秋分时节,直射点在赤道,冬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从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的高度变大;春分昼夜等长;从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的高度变小;秋分昼夜等长;从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的高度变小。
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
温带地区的四季变化现象明显。
寒带:北极圈以内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内为南寒带。
寒带地区终年寒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银河系和宇宙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称为河外星系。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目前,人类通过哈勃望远镜和空间探测,最远可以观察到距离我们地球约150亿光年的天体。
银河系的构成:有众多的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的大小和形状: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其中直径约为10万光年,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
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为3万光年。
宇宙的层次系统:哈勃太空望远镜还看到了什么?发现1、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发现2、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发现3、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大爆炸理论主要观点----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极大的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宇宙的将来:永远膨胀下去,不断地扩大,我们将看到所有星系的星球老化、死亡,剩下我们孤零零的,在一片黑暗当中。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整个宇宙由环绕着地球的七个同心球壳组成,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分别处在不同的球壳上,它们都围绕地球做完美的圆周运动。
”这样,空间的位置是绝对的,地球的地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每个物体都有它的天然位置。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空间分为“月上”和“月下”两部分、天上的物体就在天然位置上,它们随天球做圆周运动,月下和地面附近物体的天然位置是地心,它们之所以做落体运动,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自己的天然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