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7
祭十二郎文韩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感情【学习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
3、探究质疑法【学习过程】【课前预学】一、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2、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 ______ 第—周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祭十二郎文》口占功支彦高二全体语文教师2072-20752016.3.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难点】1、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旬,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冃的。
2、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第一、二学时【知识链接】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2、文体介绍及木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亨年等),表示哀悼Z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徳贡献;最后向死者亲丿瓜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乂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牛:者听的。
而木文不为发表,是作者而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3、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人。
长兄韩会无了,次兄韩介冇了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I•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 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口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耒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于•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乂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3、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习难点】祭文的写法。
真挚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学习时数】两课时预习导读单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1、作者(课前板书要点)2、背景(课前板书要点)3、文体介绍4、熟读(准备课上范读)5、生字(课前写在黑板上)6、文言知识(文本上做好标记,准备课上交流)二、文本诵读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读音(课前由专人板书到黑板上):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夭其嗣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2、多媒体配乐朗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文言知识方法:小组简单交流后,学术助理(或负责本课的值日小组)主持交流。
(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2、皆不幸早世.3、敛.不凭其棺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2、明年..,丞相薨3、吾去.汴州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5、吾与汝俱少年..6、而齿牙动摇..7、又可冀其成立..邪(三)一词多义1、省①不省所怙。
②汝来省吾。
③省徭役,减征赋。
2、致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④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⑤乃能衔哀致诚。
⑥致食客三千人(《孟尝君传》)。
3、诚①诚知其如此。
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4、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③金就砺则利(《劝学》)。
④三窟已就(《冯谖客孟尝君》)。
5、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④产将知政。
⑤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⑦手等有痛痒之知。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提高诵读与翻译能力。
2、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
3、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预习检测: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BE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注:B项中“独”与“孤”应互换,E项中的“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汴州biàn 殒其生yǔn 不省所怙ɡū 遽去吾jùB.万乘chénɡ 夭其嗣sì 曷其有极hé 窆不临其穴biǎnC.辍汝chuò 取其孥nú 尚飨sūn 兄殁南方mòD.奴婢bì 丞相薨hōnɡ 汝来省吾xǐnɡ 少而强者qiánɡ注:怙:音hù;乘:音shènɡ;飨:音xiǎnɡ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C.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注:A,羞-馐;B,世-逝;D,敛-殓3.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逮.奉圣朝(捕捉)辞.不赴命(拒绝)B.遽.去吾而殁(立刻)不省所怙.(依靠)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D.止.一岁(只)远具.时羞(准备)3.A(A.逮,等到。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导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韩愈( 768-824 ),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二、写作背景: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
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
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
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自幼相守,“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病亡的噩耗。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 ——赵与时“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代茅坤。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三、关于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及板书【温馨心语】幸福源于对生活的满足,感恩源于对幸福的感知。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2、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基础知识(见新学案p85)【自主学习与检测】一、词类活用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2、东: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
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3、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4、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5、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6、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7、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8、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二、句式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一)编写人:任玉芳审核人:高二语文组时间:2009-2-2【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学习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十二郎真挚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学习作品夹叙夹议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目标1【学习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品读鉴赏、讨论法。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往年做过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名。
其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了南北朝以来的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作品收为《昌黎先生集》。
代表作《马说》《师说》等。
背景介绍:韩愈自幼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和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之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文体知识: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但韩愈的这篇文章却不拘一格,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世传诵。
【学习过程】:一、逐段诵读(1—5),读准字音和句读,翻译重要词语和句子。
(A级)(一)字音1、闻汝丧()2、及长()3、不行所怙()4、兄殁()南方5、吾往河阳省坟墓()6、归取其孥()7、丞相薨()8、佐戎()徐州9、汝遽()去吾10、万乘之公相()(二)翻译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第一段:1、丧:2、乃:3、诚:4、羞:第二段:1、不省所怙:2、既:3、就食:4、早世:5、翻译句子:惟兄嫂是依第三段:1、省:2、止:3、果:4、成家:5、少年:6、旅食:7、翻译句子: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我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祭十二郎文【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逐层深入的方法,感知本文书法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4.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2.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导入: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
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
(清。
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2.了解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
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
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1导学案题目:《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一、引言《祭十二郎文》是一篇鲜明的革命文艺作品,它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导学案旨在通过对《祭十二郎文》的深入学习,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文本分析1.文本概述《祭十二郎文》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村民为了祭奠因报仇而被官方处死的十二郎,而产生的一系列反抗斗争的故事。
本文通过笔墨蕴含的劳动阶级智慧,抨击了黑暗的农村生活和封建官僚的残暴行为,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生活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2.文本特点(1)独特的笔墨:《祭十二郎文》的笔墨独特,采用了鲁迅一贯的骨感笔法,描写了乡村生活的丑陋和封建官僚的残暴,生动地表现了重重困难和艰辛的生活现实。
(2)深刻的思想内涵:《祭十二郎文》的思想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和邪恶,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精神。
(3)强烈的审美价值:《祭十二郎文》的审美价值高,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文本解读1.深入解读(1)祭十二郎:祭十二郎是村民对受到冤屈而被官方处死的十二郎进行纪念的仪式。
十二郎被冤杀的原因是他为保护自己的土地而与官府发生争执。
为了表彰十二郎的公正和勇气,村民们开始了祭拜仪式,而这个仪式后来演变成了一场反抗斗争。
(2)反抗:小说通过村民的反抗斗争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生活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村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让自己受到欺凌和侮辱。
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与封建官僚进行斗争,揭露了官僚集团的丑恶面目。
(3)人性的深度揭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鲁迅通过塑造小说中的人物,体现出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陷,以期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2.文本背景《祭十二郎文》描绘的是中国农村社会黑暗而凄凉的生活场景,与中国革命斗争时代相呼应。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1《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描写民间信仰的文章,作者在文中通过祭拜十二郎神的故事,展现了民间信仰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本篇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结构、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欣赏和解析。
一、了解主题和结构1. 主题:祭祀文化和民间信仰2. 结构:故事叙述与主题呈现相结合二、了解背景与作者1. 背景:《祭十二郎文》是明朝著名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人间偶遇神明十二郎,并为他赶走恶魔而得到了神恩,之后又代表众人给十二郎神祭拜感恩的故事。
2. 作者:故事的作者不详,但显然是在民间流传的。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三、了解文本内容1. 故事叙述唐僧师徒四人路过一个庄园,发现那里的小孩受到巨狼威胁。
四人施展法力,将狼赶走,发现原来是守护庄园的神明十二郎使用罩门法来试探他们。
十二郎对唐僧表示感谢,并为他们指引了唐朝御医的府第。
但还是有恶魔在后续的旅途中找麻烦,四人打败恶魔后,十二郎神收了他们为义侠弟子。
之后,唐僧与侍女白晶晶一道代表众人前来祭拜十二郎神。
2. 主题呈现通过叙述故事细节,文章主要表达了以下主题:1) 民间信仰和祭祀文化的传统2) 中华民族的忠诚和感恩精神3) 人与神明的和谐关系四、了解文化内涵1. 祭祀文化的传承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的是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在这个文化中,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祭祀来向神灵表达感情和寻求庇护。
在《祭十二郎文》中,唐僧与白晶晶代表了人群,前来祭拜十二郎神,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又一次强调和延续。
2. 忠诚和感恩的精神《祭十二郎文》中唐僧师徒四人为了赶走恶魔,展示了他们的忠诚和勇气。
之后他们又代表百姓来祭拜十二郎神,表达了他们的感恩之心。
这种忠诚和感恩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_______ 第—周课题丄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祭十二郎文》白占功支彦高二全体语文教师2072-20752016.3.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难点】1、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Z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悄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2、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第一、二学时【知识链接】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人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亨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牛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牛•者学习死者的站质楮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木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3、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I•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口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2.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课文情感。
【教学重、难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预习案】【文学常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
后世祭吊名作如袁枚的《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丧之七日( ) 不省所怙( )归取其孥() 丞相薨( ) 去吾而殁( )终丧而取( ) 窆不临穴(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2)如吾之衰者(3) 江南之人,常常有之(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5)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6)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7) 汝殁以六月二日(8)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9) 相养以生,相守以死(10) 其信然邪?其梦邪?(11) 其能久存乎?(12)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文本研读】(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南方 省()坟墓 万乘() 之公相《祭十二郎文》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一伟大的目标 ,构成伟大的心1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从而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在生活中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一一只要跟着河流走,就可以发现大海1、 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
——诵读法。
2、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
【预习案】1走进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 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 “古文运动” ,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 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 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 了解背景: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 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圭寸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 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自幼 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 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 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 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 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3、 介绍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1.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从而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在生活中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只要跟着河流走,就可以发现大海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
――诵读法。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
【预习案】1、走进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了解背景: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3、介绍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
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
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4、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闻汝丧( ) 不省( )所怙( ) 兄殁( )南方省( )坟墓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汝遽( )去万乘( )之公相殒( )其生窆( )不临其穴尚飨( )5、解释下列加点词:(1)乃.能衔.哀致.诚(2)、远具时羞.之奠.(3)、不省.所怙.(4)、吾往河阳省.坟墓(5)、止.一岁,请归取其孥.(6)、将成家..而致.汝(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8)、而汝抱无涯之戚.也(9)、强者夭.而病者全.乎(10)、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11)、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1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13)、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14)、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15)、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16)、吾实.为之,其又何尤.!(17)、曷.其有极.(18)、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19)、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我的收获与思考】《祭十二郎文》·第二课时【探究案】1. 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概括各段内容,探究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将正文划分为三部分。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3.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4.十至十二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5.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细述叔侄二人三会三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本文以“情”作为线索,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说说文章抒发了哪些情感?【当堂检测】一、翻译下列句子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6、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总结】【我的收获】《祭十二郎文》·第三课时一、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 又可冀其成立邪2.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3.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4. 将成家而致汝二、通假字1.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2.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3.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4.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三、词类活用1. 东亦客也2.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3.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4.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5.成家以致汝6. 莫如西归四、一词多义1.戚而汝抱无涯之戚也2.幸皆不幸早世邢天舞干戚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3.省不省所怙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汝来省吾而视茫茫,而发苍苍吾往河阳省坟墓5.视4.诚乃能衔哀致诚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所谓天者诚难测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诚知其如此五、特殊句式1.惟兄嫂是依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3.何为而在吾侧也4.吾佐董丞相于汴州5.吾念汝从于东六、阅读清代袁枚的《祭妹文》片段,回答文后题目。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余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锱衣》一章。
适先生奓(zhà)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愈三年,予披官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yíní,婴儿,这里指幼年时期)情状,罗缕纪存。
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汝以一念之贞(由于、因为) B.虽命之所存(既然)C.使汝不识诗书(如果、假使) D.或未必艰贞若是(或许)2.文中第一段文字,作者对其妹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分析了原因,作者认为造成悲剧的真正原因是()A.袁枚妹妹自己坚持不肯解除婚约,“一念之贞”造成了终生不幸。
B.作者害了他妹妹,所以文中说“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C.“古人节义事”害了他妹妹,传统的封建礼教毒害了她,给她带来了不幸。
D.不良的教育害了他妹妹,中国古代的诗书都是害人的,所以作者说“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3.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一段主要写幼时兄妹关系。
记叙了同捉蟋蟀、并肩读书、自己弱冠粤行时幼妹“掎裳悲恸”、中进士回家时妹妹“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等情景。
B.这一段文字写的都是琐事,但正因为对儿时“嫛婗情状”未能“罗缕纪存”,所以回忆得不够,这就更鲜明地表现了兄妹间的亲密关系和悼念亡妹的真挚感情。
C.这一段中把儿时“岁寒虫僵,同临其穴”的情景与“今予殓汝葬汝”对比着写,更加哀婉动人。
D.作者在记叙了往事之后,既后悔,又叹息,这一悔一叹,更直接抒写了无限眷恋、又觉无可挽回的哀痛。
4.有人说此文与《祭十二郎文》一脉相承,你认为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