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 格式:doc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火线及转折点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希姆莱作战计划”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直接导致约5500万人伤亡。
二战的起因当然是法西斯图谋称霸世界的野心,那幺有一场冲突被称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这就是“希姆莱作战计划”。
1939年8月31日晚,在德国和波兰的边境响起了枪声,数股为数不多的波兰士兵越过边境,袭击了德国的格莱维茨电台和其他一些地方……。
1939年9月1日在纳粹德国的上空想起了希特勒那声嘶力竭但有极富鼓动性的声音:“昨天晚间,波兰的军队已经对我们的领土发起了进攻。
为了制止这种疯狂的行为我别无他策,此后只有用武力对付武力。
我又穿上了这身对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再去的最后胜利之前,我绝不脱下这身衣服,要不然就以身殉国。
”当天,数十万德军对波兰展开了蓄谋已久的闪电攻势,一场导致了5500万人伤亡的世界大战就此打响了。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幺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为了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粮食、石油产区,进而包抄莫斯科,德军集中一百五十多万兵力向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进攻,苏联守军顽强抵抗,并发动反攻,第二年2月,去的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辉煌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而且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义1、为了和平成立联合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介绍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历时6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此次战争是一次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反法西斯同盟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力量被瓦解消灭。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介绍,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
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
(称“白色闪电”。
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了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侵略。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签定完毕。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战火烧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6月,德发起总攻,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
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还有其他20多个国家同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年1月1日,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的有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德国全面溃败。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
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课题: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六课二战的转折【学习目标】1、了解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2、体会反法西斯力量坚韧不拔的意志、浴血奋战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智慧。
【重点难点】重点:斯大林格勒战役难点:中途岛战役美军获胜的原因【预习指导】一、已学回顾二、预习指导基础知识过关:【自我测试】1、二战中,下列战场战局开始出现转折的先后顺序是()A.太平洋、北非、苏德,B.苏德、太平洋、北非C.太平洋、苏德、北非D.北非、太平洋、苏德2.下列战役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是:A.斯大林格勒战役B.莫斯科战役 B.中途岛海战 D.阿拉曼战役3.二战的转折点出现在苏德战场上,是因为:A.苏德战场面积大,坚持时间长B.苏联的参战改变了战争的性质C.德军在该战场遭遇第一次重大失败D.德国绝大多数兵力在苏德战场4、当阿拉曼战役进行激战时A斯大林格勒战役战事正激B中途岛战役战事正激 C美英盟军完成西西岛登陆 D欧洲第二战场已开辟5、阅读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没有遭到任何大的阻碍。
1942年底,随着……英国人在埃及的突破性进展、盟军在北非的登陆等,战争开始出现了转折。
--斯坦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回答:(1)二战前三年,轴心国为什么没有遭到任何大的阻碍?(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材料中的省略处的相关史实(举三例),分析1942年战争出现转折的最重要原因。
【课内合作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转折阶段——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1、苏德战场: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㈠莫斯科战役:①时间:②影响:【思考探究】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胜利,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㈡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思考探究】(1)德军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原因?②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二、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①时间:②背景③概况:④影响:【思考探究】中途岛战役中美军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三、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1942.7---1942.10)思考:1943年, 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有哪些根本变化? 【典例分析】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以上三幅图片描绘的战役各开始于什么时间?作战双方是谁?2)三次战役在战略上有何历史意义?【典例分析】2、材料1:材料2:【思考探究】(1)材料1中的红场阅兵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此后苏联红军取得了哪些胜利?(2)材料2、3中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的目的是什么?【探究思路】本题围绕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选择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二战期间重大战役的背景的理解和对二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世界各地参与其中的国家和
民众做出了不可撤消的牺牲,几乎改变了整个世界。
它的结束宣告着
新的时代的到来。
世界大战的发展历史中蕴藏有三大重要的转折点,
它们分别是改变欧洲和战争走向的苏联和美国参战,空前绝后的击沉
德军战列舰“号外”,以及发动核武器大规模杀伤力。
苏联和美国参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941年6月,苏联向德国发动全面战争,使得纳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以此为开端,苏联与美国结盟,共同对付纳粹德国。
这次战争的重心
显见地转移到了苏联这边,而苏联的参战改变了欧洲的本质,纳粹德
国也在后面的战争中一步步被打击溃散。
“号外”是海战史上击沉德军最大舰队的激烈对峙之后史无前例的一消声,它也彻底打破了德军试图改变欧洲状况的梦想,并引起了巨大的
政治变动,改变了整个战争局面。
实际上,英法美盟国向德国军队施
压愈久愈大,此次"号外"击沉又给其施加了沉重的打击,而德军也无功而返,实现了对抗的慷慨。
最后一个转折点是日本受到的两枚原子弹的爆发,引发了日本投降,
终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6月6日,美军以核武器的大规模威力,轰炸日本广岛市和长崎市,给日本的关东军施加了巨大的冲击。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承认失败,拒绝仿照,从而结束了二战。
这三步法在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贡
献了不可磨灭的成就。
他们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格局,推动敌我双方的
阵痛,最终实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改变了历史流程,改变人
类的本质和文明。
高二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人教版第三册第六、七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及结束(第6、7课共1课时)【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2.中途岛战役3.阿拉曼战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盟军的反攻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3.德国法西斯的覆亡4.日本投降和大战的结束重点:大战的转折点及德日的投降难点: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走向胜利的【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实叙述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
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导入新课】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扩大的标志是什么?“世界反法西斯国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到1942年和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转折阶段。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1941年9月底,德军被迫缩短战线,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企图通过占领莫斯科,消灭苏军主力,结束对苏战争。
10月初,德军开始了夺取莫斯科的战役。
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使德军损失惨重,到第二年初,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希特勒的3个月内消灭苏联的“闪电战”计划破产了。
这一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鼓舞,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开始重点进攻。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是苏联欧洲部分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和石油中转站。
莫斯科战役后,受到重大损失的德军无力再发动全面攻势。
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4年6月6日,被誉为“D-Day”的诺曼底登陆在法国海岸展开。
这一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转折点,对盟军最终将纳粹德国击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诺曼底登陆是一次规模空前、策略巧妙的军事行动,其成功不仅打破了纳粹德国在欧洲的统治势力,更为盟军取得了关键的战略胜利。
一、战略背景1944年前期,盟军的总统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达成共识,打破德国的东线和西线战略平衡,强力攻击德军在法国的防线,以削弱其战斗力和资源。
诺曼底登陆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
二、筹备准备诺曼底登陆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联合军事行动,涉及到了陆军、海军和空军多个方面的协同配合。
苏联和英美等国秘密合作,利用各自的情报优势确定登陆地点和日期,精心演练各个环节,确保行动的成功。
三、行动展开1944年6月6日黎明,盟军向法国诺曼底地区发起突袭,同时展开了空降行动。
这次行动规模庞大,参战的盟军总兵力超过150万人,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的陆军和海军部队。
四、战斗进展诺曼底登陆后,德国军队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但由于盟军取得了登陆的突破口,他们能够快速增援并巩固他们的阵地。
经过数个月的激烈战斗,盟军逐渐推进,德军不得不撤退。
五、转折点的意义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将纳粹德国迫于绝境。
它削弱和分散了德军在欧洲的战斗力量,使得苏联能够在东线取得更大进展。
此外,诺曼底登陆也为盟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撑基地,供给线得以保障,为后续的反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六、战后影响纳粹德国最终于1945年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获得了胜利。
而诺曼底登陆作为战争转折点,将在历史上永远地铭记。
它不仅是盟军的壮举,更代表了国际间合作与坚毅不拔的精神。
结语:诺曼底登陆的成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这一行动展示了盟军的创新、策略和勇气,并为后续反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证明,正义与正义的联合定将战胜邪恶。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转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场全球性战争,其影响深远,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转折。
本文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塑。
一、政治影响1. 国际秩序的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旧有的国际秩序的崩溃。
在战争后期,盟军与轴心国之间的斗争决定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
战争结束后,联合国成立,国际社会开始追求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国际秩序。
2. 超级大国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
冷战的开始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势力的对抗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动力,东西方势力的对立一度将世界推向边缘。
二、经济影响1. 经济重建:战争摧毁了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工业和基础设施,但与此同时,战争也为经济重建提供了机会。
战后重建经济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这对于战后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经济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大量的商品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通。
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成为拉近各国关系的纽带。
三、社会影响1. 人口迁移: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寻找更安全的地方。
这造成了许多国家的人口结构混乱,人口迁移带来了社会和文化交流的机会和挑战。
2. 科技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推动者。
战争期间,许多科技创新和发现应用于战争,并在战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例如,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引领了核能时代的到来。
四、文化影响1. 反战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人开始反思战争的意义与价值。
反战思潮在战后迅速兴起,和平主义和反暴力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信仰。
2. 比较文化:战后,人们对于各种文化的比较和研究也成为一种热门的潮流。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和尊重他国的文化。
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格局的演变:两次世界大战知识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1、根源: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其中意大利后来加入协约国作战)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4、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5、结束的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
6、影响:①空前的灾难。
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1919年1—6月巴黎和会(操纵国:英、法、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和约):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军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有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过瓜分(其中殖民地方面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本质。
)2、凡尔赛体系: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3、华盛顿会议(操纵国有英、美、日)(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争夺激烈,尤其是美日的矛盾尖锐(2)主要条约:《九国公约》(对中国和约):①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②对中国影响: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华盛顿体系:作用: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暂时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分别签定有损于中国主权的条约是:《凡尔赛和约》和《九国条约》)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1、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直接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美军空袭东京;中途岛战役和阿拉曼战役。
2、理解: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获胜的原因以及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获胜的原因。
3、运用:通过对二战的转折,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二战中各大战场如欧洲战场、亚太战场和非洲战场的转折性战役,剖析这些战役对二战胜利的影响。
2、问题探究:结合本课和前课内容,探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打开胜利之门的原因。
3、论从史出:引用相关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献身精神。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是由世界各国人民在不同战场上完成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难点:中途岛战役美军获胜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阶段(1942年6月~1943年6月),主要战场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
本阶段在各大战场上均发生了根本性的战略转折,随着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本节教材叙述的即为战争转折阶段的重大战役。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导入:伏尔加格勒市中心一座多层商夏的墙上挂着一块纪念牌,上面写道:1943年1月31日德军第6野战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及其司令部人员在这座楼的地下室被俘,这块牌挂得实在太高,几乎很难看清上面的字。
这件事要推溯到1943年1月10日,苏军以50门大炮向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军第六集团军猛轰。
德军开始全线崩溃。
1943年元月8曰,苏军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第6集团军劝降。
保卢斯请示希特勒,被希特勒严词拒绝。
1月22日,苏军再次发动全线进攻。
元月26曰,德军第六集团司令保卢斯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请求希特勒投降,未获同意。
希特勒为给保卢斯打气,于30日下令授予保卢斯元帅军衔,给第六集团军的117名军官以各晋升一级等奖励。
希特勒还把元帅肩章通过空投送到保卢斯被围的斯大林格勒近郊。
然而,也就在这一天,保卢斯及其部下9万人作了苏军的俘虏。
由于当时根本不可能把肩章送到元帅手中,所以他被俘时戴的是上将的肩章,当苏军按肩章叫他的军衔时,他连忙作了纠正。
那么,33万被围德军如何最后只剩下9万残兵败将?希特勒又是如何从一个战争狂走向坟墓的?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1、莫斯科战役:(1)德军的战略意图:德军在“闪电战”计划破产后,被迫缩短战线,妄图集中力量,迅速攻占莫斯科。
莫斯科是苏联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铁路交通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希特勒认为,一旦攻占莫斯科,就能击败苏军主力,达到结束对苏战争的目的。
(2)概况:1941.9~12对阵双方:苏军:朱可夫←→德军:包克战役结果:德军被歼50万,仓皇后退。
1941年9月30日,德军对莫斯科发动了代号“台风”的大规模攻势,妄图在十天之内攻占它。
德军投入的兵力有74个半师,180万人,1700辆坦克,1390架飞机,1.4万多门大炮和迫击炮。
德军集中了最精锐的部队。
苏军方面总共有95个师,125万人,990辆坦克,677架飞机,7600门大炮和迫击炮。
希特勒扬言要在莫斯科红场上检阅他的法西斯军队。
10月2日,德军从中部突破了苏军防线,到10中旬的两周之内,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三个大包围圈,两个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个在维亚兹马以西。
在这三个包围圈作战中,德军共俘虏66.3万俄国人。
面对这危急关头,苏军迅速在莫斯科以西约八十公里的莫日艾斯克组织了防线,阻止德军推进。
10月10日,斯大林任命朱可夫大将为西方和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
朱可夫迅速重建了四个集团军,以防守莫日艾斯克。
10月中旬,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10月15日,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迁往古比雪夫。
斯大林留在莫斯科,亲自指挥保卫成,10月19日,国防委员会宣布莫斯科戒严,号召首都人民誓死保卫莫斯科。
三天之内,全市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
有45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
在首都和全国军民支援下,前线军民英勇抗敌,浴血奋战。
到10月底,德军被阻止在加里宁--土耳基诺沃--沃洛克拉姆斯克--多罗霍沃--纳罗--佛敏斯克--谢尔普霍夫--阿列克辛以西一线。
希特勒妄图在10月占领莫斯科的计划破产了。
1941年11月7日,苏军在英勇保卫莫斯科的同时,红场依然进行着阅兵式。
斯大林向全国军民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说:“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11月15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第二次疯狂进攻。
11月23日,德军占领克林,27日,又占领了离莫斯科仅有二十四公里的伊斯特腊。
莫斯科处于德军大炮射程之内,德军用望远镜几乎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的顶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莫斯科军民誓死保卫首都,苏军第316步兵师(后改名为潘菲洛夫第8近卫师),表现了苏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在阻击德军坦克通向莫斯科的杜波塞科沃要道上,持续战斗四个小时,击毁敌人十八辆坦克,为保卫莫斯科,英雄们全部壮烈牺牲。
从11月16日到12月5日,德军损失官兵15.5万,坦克777辆,而莫斯科岿然不动。
12月初,莫斯科的气温已下降到零下二十至三十度,德军没有棉衣,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坦克上的光学窥镜失去作用。
而苏军,他们习惯寒带生活,而且穿上了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仅英、美根据莫斯科议定书就给苏联运送了一百五十万双军靴,一万零五百吨制靴皮革。
随后又运去七百万双军靴。
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展开大反攻。
1 942年初,苏军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毙伤十六万八千人,把德军赶离莫斯科100到350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在1941年德苏战场的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被击溃五十个师,陆军伤亡83万多人。
在冬季战局中,德军军事法庭以临阵脱逃,擅自退却、违抗军令等罪名给6.2万名官兵判刑。
35名高级将领,其中包括布劳希奇元帅、博克元帅、古德里安上将、施特劳斯上将等被撤职。
(3)影响:①是德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②大大改善了苏联的军事政治地位和国际地位,赢得了美英盟军的支持和援助,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合作探究】苏联红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从苏军看: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②苏军情报准确,及时东兵西调,加强莫斯科防御;③有利的自然环境(俄国的严寒);④美英盟军的援助。
从德军看:①缺乏冬季作战准备;德军冻死8万人,冻伤15万人,主要原因是不适应严寒的恶劣天气;其次是德军统帅部轻敌,认为冬天之前能拿下莫斯科,没有准备冬装。
这和拿破仑兵败莫斯科是一样的,西欧的军队不能适应那种天气,即使再强大的军队和再厉害的指挥官,都不可避免的遇到挫折。
②德军骄傲、狂妄,对形势估计不足;③进攻南欧延误了向莫斯科进攻的时间。
2、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1)德军的战略意图:占领高加索,夺取顿巴斯的煤炭、库班的粮食和高加索的石油;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
1925年前称“察里津”,1925~1961年改名“斯大林格勒”,1961年因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这里被更名为“伏尔加格勒”。
位于东欧平原的东南部,伏尔加河下游。
其南部与卡尔梅克共和国相连,西南和西部与罗斯托夫州连接,西北与沃罗涅日州接壤,北连萨拉托夫州,东连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连接阿斯特拉罕州。
到19世纪,这里已经是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和商业中心:全俄罗斯第三大铁路枢纽,木材、盐、石油的集散地,伏尔加河下游最大的商业和工业城市。
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这里成了苏联重要的重工业中心,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和铁道、伏尔加河运集散中心。
北高加索的粮食,巴库的石油,中亚的棉花,都要通过这一工业铁路枢纽和伏尔加河的港口,才能提供给苏联的中心地区。
2、战略概况: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
【备课资料】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
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
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1942年7月17日,德军在顿河河曲发起连续性的猛攻,力图突破顿河防线,而苏军进行了顽强的反击。
8月23日,德军付出惨重代价后才突破顿河防线,渡过顿河河曲,开始直接攻击斯大林格勒。
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于7月28日发布了第227号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并严厉要求苏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在苏联军民的英勇狙击下,德军的锐气受到严重挫伤。
到9月13日,德军才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双方开始了更为激烈的城区争夺战。
德军为了侵占这座名城,又从高加索调来大量军队、飞机进行强攻和轮番轰炸。
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
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
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
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
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
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
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
德第6集团军的一位叫汉斯·德尔的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
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在近两个月的斯大林格勒争夺战中,苏军击退德军700多次冲锋,使德军始终无法攻占全城。
战争进行到11月中旬,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苏军的积极防御战术,再次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计划,并为苏军全面反攻赢得了时间。
由于德军伤亡过重,苏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开始超过德军。
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组织力量进行反攻。
1942年11月19日拂晓,苏军开始大反攻(代号“天王星行动”),向德军阵地发起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