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01 KB
- 文档页数:5
六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教学目标】
1.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理清思路,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了解在说明文中大量引用史料和诗文的作用。
3.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中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写作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方法】
问答法、小组竞赛学习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布置】
1.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2.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荔枝的外形和味道。然后介绍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请学生比较自己和白居易的描绘,谁说得更形象、更优美?最后引出贾祖璋对白居易的质疑,明确白居易的描写美则美矣,
却不够准确。
二、解题
1.课题出自明朝陈辉的《荔枝》诗(补充诗歌全文),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荔枝
(明)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讨论明确:
南州——荔枝的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六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指的是荔枝成熟的季节,生活中观察很仔细的人就会发现实际上六月根本就没有荔枝,而是到七、八月份才会上市。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的六月实际上是指阴历的六月;
荔枝丹——说的是荔枝成熟后的颜色。
2.提问:文章用诗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明确:好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既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又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3.明确文体,复习说明文知识。
⑴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⑵说明文相关知识复习。
①常见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
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如:整体——局部上——下外——内远——近
事理顺序——即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
如:一般——个别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
总述——分说简单——复杂特征——功用
②常用说明方法:
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画图表、举例子、打比方、引用……
三、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字词
褐(hâ)色红缯(zēng)醴(lǐ)酪(lào)绛(jiàng)
贮(zhù)藏宠(chǒng)幸妃(fēi)瓤(ráng)
囊(náng)襄(xiāng)粤(yuâ)阙(quâ)
啖(dàn)蘖(niâ)龟(jūn)裂
四、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1.学生自主阅读,通过抓中心句概括并列出要点。
2.教师明确结构图:(课件演示)
3.根据所列的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作者在充分掌握荔枝的外形特征及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将多种写作顺序汇于一体。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照设疑问——讲知识——提建议的顺序进行说明的。由于作者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所以,从文章主体部分看,又是按果实——花——产地及栽培史——古代讲荔枝的书——习性及生长北限这样一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进行说明的(主要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次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即壳——膜——肉(假种皮)——核(种子)。细而言之,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
这样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五、说明方法分析
——从说明方法的分析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色:内容的科学性和笔调的文艺性。
1.明确常用说明方法的基本作用。
2.学生判断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体会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说明方法,明确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的具体作用。 全文结构 的生态特征
二、荔枝果实
的相关知识 三、荔枝
生
产
二、荔枝果实的生态一、设疑,引出下文⑴
1、荔枝果实的外
部
2、荔枝的内部构造 1、荔枝的产地分布⑾
2、古代的荔枝书谱⑿
3、荔枝习性及生长北限。(13) 外壳构造⑵ 外壳颜色⑶ 荔枝形状⑷ 大小重量⑸ 荔枝薄膜⑹
荔枝果肉⑺ 荔枝贮藏⑻
荔枝果核⑼
荔枝的花(10)
4、提出荔枝生产的建议和期望。(14)
打比方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等等。列数字使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20多克”等等。
举实例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说明荔枝的颜色时,就举广东产的“三月红”
和“挂绿”为例,为了说明荔枝肉质易变、不耐贮运,用了唐明皇为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都体现了作者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重点分析引用的作用。
⑴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下列古诗和文献资料具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完成练习:(小组合作)
①飞焰欲横天(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②“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
③红云几万重(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
④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不耐贮藏)
○5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
○6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时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
○8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说明荔枝的大小重量)
⑵从作用来看,这些引用大致可分几类?
明确:分为两类。
①引用诗文,增强文学性。如“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②引用古籍、史料,增强科学性,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的数字。
小结:引用众多的资料,不仅为了充实内容、增添文采,也是为了纠正历来有关荔枝
的记载中不实的或误传的成分,是出于科学性的考虑,是说明的需要,而不是无端炫耀知
识的广博。同时,作者这么写正是体现了本文科学小品的体裁特点。
六、品味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的第一要求是准确。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本文
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文章的科学性。
1.语言的准确一是表现在限定性词语的运用上。说说下面句子加横线的词语的作用。
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
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明确:“通常”限定了范围,表示一般情况如此,但不排除特殊情况;“稍”、“微微”
表明了小的程度和突起的程度;“浑圆”和“尖圆”则区别了两种不同程度的圆。
⑵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
明确:用“现在知道的”加以限定,使说明更加客观、准确,因为“13种”仅是从目
前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⑶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