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Ⅳ》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涉及地形、水体、气候、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等方面。
教学大纲通常会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术要求来设计,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的示例:
1. 引言
- 学科定义和范围
-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地球的结构与动力
-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 地震和火山活动
- 地壳变形和地形演化
3. 气候与气象
- 全球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
- 大气循环和天气系统
- 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
4. 水体系统
- 海洋和海洋动力
- 淡水系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5. 生物地理学
- 植被类型和分布
- 动物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 人类与生物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6. 土壤和地貌
- 土壤形成和特征
- 地貌类型和地貌过程
- 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7.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
-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原因
- 风险评估和减灾策略
- 灾害管理和社区应对
8. 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 地球系统响应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实践
9. 综合案例分析
- 融合各个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 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
此外,教学大纲还可能包括实验室活动、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和评估要求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教授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128学 分:8.0适用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二、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地质构造与地壳的演化,气候与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地理基础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主要阐明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及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规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3.熟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理环境。
3.问题地理环境包括的三种环境及其含义。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地圈,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课程代码:23408003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50/3.0需预修课程:无适用专业:适用环境、生态、地理信息等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学课程起着先行课、基础课的作用,既担负着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任务,也担负着阐述自然地理学的特征,并且适当介绍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任务。
同时还必须帮助学生从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砌中跳出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可能使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理解地球和地壳基本知识,掌握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的特征,及其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确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理念,以综合视角观察和认识自然,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明确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章重点、难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球(讲课6学时)教学内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所处的宇宙的概况,太阳系的概貌;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及行星际物质的基本特征。
2.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3.地球的圈层构造及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地球的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主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及基本特征);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编码:12033007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学分数: 6 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6年执笔者:千怀遂主审人: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自然地理学是和人文地理学并列的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学一级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现代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它主要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是其它地理学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地理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此外,自然地理学实验和实习部分的教学由专门设定的自然地理学实验实习课程实施。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无必要的先修课程,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王建主编,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教学参考书:马建华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三版。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hygsical Geography课程编码:070720011总学时:48 实验学时:4 学分:3适用对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不限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为水文及水资源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各部分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解地质、地貌、土壤及植被等学科的有关基本概念与知识。
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 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其与水文研究的关系。
重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2章:地球的构造及表面的基本轮廓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2-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与演化,内圈的构造与外圈的构成。
2-2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大陆与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基本概念,世界洋及其区分;陆地的基本轮廓及其表面地形重点:地球表面的形成与演化,内圈的构造与外圈的构成。
第3章:地壳的物质组成授课学时:8基本要求:3-1 了解地壳的主要元素与主要氧化物的含量。
3-2 掌握矿物的概念、分类、形态及物理性质,肉眼鉴定方法;主要造岩矿物;岩石的一般概念。
3-3 掌握岩浆岩的形成与产状、结构与构造、成分与分类。
3-4 掌握沉积岩的形成与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颜色、分类;主要沉积岩特征。
3-5 掌握变质作用,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主要变质岩特征。
3-6 掌握岩石的风化作用及其类型与意义,不同岩石抵抗风化的能力,风化程度分类。
重点: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其与岩石的工程性质的关系。
难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含义及其工程意义。
第4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授课学时:10基本要求:4-1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知识,方式、形式与原因;地质构造与岩层产状。
4-2 掌握褶皱构造,包括岩层产状,褶曲类型,褶曲构造野外识别及其工程意义。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代码:学时:40(讲课学时:40实验学时:0课内实践学时: 0)学分:2.5适用专业:湿地科学、地理科学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固体地球表层的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以及包括岩石圈和大气圈在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大圈层和六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规律,空间分异规律和不同等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划分与特征,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等课程,以及研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防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等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大纲说明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自然科学。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各专业的基础性主干课程。
采取课堂多媒体教学、实例分析讨论和野外实习等直观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科学或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整合性问题的研究工作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各章教学结构及具体要求(一)绪论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地理学的概念、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教学内容和要点内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难点: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壳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地壳物质组成特征,认识矿物的光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及其应用,了解常见矿物的性质和常见矿物的一般鉴别方法;掌握地壳的岩石组成类型及其特征,了解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了解沉积岩、变质岩的性质特征,掌握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及区分方法;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方式,掌握常见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了解火山与地震的类型、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掌握火山与地震的关系及其地理意义;掌握地质年代、地壳演化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自然地理学是探究地球上自然界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程设计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 自然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方法和发展历程。
2. 大气圈大气圈的结构、组成、性质和运动规律,气压、气流、气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水圈水圈的特点、分布、循环和利用,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海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的特征、构成和变化规律,包括地形、地貌、地震、火山、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5. 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分布和影响,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概念、意义和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实践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方法和发展历程,掌握各方面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圈、水圈、地球表层和生物圈等方面的基本现象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 论文阅读法通过阅读论文,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领域,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4. 讨论与小组合作法通过团队协作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问题、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共同成长。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设计主要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参加课堂讨论、完成实验报告、课外阅读论文和参加团队活动等方面的表现。
2. 期中考试对学生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测试。
3. 期末考试对学生自然地理学各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测试。
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有关自然地理学的课程论文,探索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3、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等。
任务是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
阐述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
3、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回顾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理观察到近代的科学研究。
探讨当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如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点。
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能量传递、气候形成等。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特征,如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讲解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
3、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方时差异等。
4、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阐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三)地壳1、地壳的物质组成讲解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和矿物种类。
介绍常见的岩石类型,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地质构造阐述褶皱和断层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类各专业的必修课和学习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入门课。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对自然环境产生了猛烈的冲击。
解决这些人类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人类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重新认识自然环境的动力学性质和人-地相互作用过程及响应机制,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订,构筑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这方面,自然地理学思想和知识的传授,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目的
1.传授地球表层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驱动力量和基本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掌握整体论的思想方法与认知过程,使学生建立起从事地理科学探索的兴趣,并诱导学生对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训练学生中、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读书报告和综述的写作能力,专题讨论会上的口头表达与答辩能力,以及初步的野外观察与观测能力。
4.造就具有横断学科优势的未来地球科学家和具有综合素质的资源与环境决策、管理人才,促进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各学科的整合、重组和交叉。
二、课程安排
本门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讲授(秋季),周学时4,总学时62,学分4。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地球概论等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4年执笔人:周平德审核者: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教学参考书:《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1章绪论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1.2.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4.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2.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2.2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2.3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2.4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2.5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重点、难点)3.1地域分异及其因素3.2地域分异的尺度3.3地域分异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3.4地域分异实例第4章综合自然区划(难点)4.1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4.2综合自然区划的单位等级系统4.3综合自然区划基本单位的特征4.3山地的综合自然区划问题4.4综合自然区划的调查及报告编写方法第5章土地、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重点、难点) 5.1土地问题与土地科学5.2土地分级5.3土地分类5.4土地分等5.5土地评价5.6土地结构研究第6章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6.1人地关系的基础与发展6.2人地关系的深化6.3人地关系的协调第7章综合自然地理理论的应用7.1农业综合自然区划7.2综合自然地理与工程建设7.3综合自然地理与城市规划7.4地理环境与旅游7.5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7.6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发。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注:“课程类别”和“课程性质”中用“√”标记选项。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目的:该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其机理。
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学会基本的地学科学工作技能。
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强地貌学与测绘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学科教育,建立基础的地学研究的思想和观念;为学生今后从事地学科学研究及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基本内容(一)绪论2学时(二)地球2学时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构造及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三)地壳4学时1、地壳的组成物质2、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3、大地构造学说简介4、火山与地震5、地壳的演化史(四)大气和气候2学时1、大气的组成和热能2、大气的水分和降水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4、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五)海洋和陆地水4学时1、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2、海洋3、河流地下水(六)地貌10学时1、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3、流水地貌4、岩溶地貌5、冰川与冰缘地貌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七)土壤圈2学时1、土壤基本性质2、土壤的发育土壤类型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4学时1、地球上的生物界2、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2学时1、自然地理环境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2、自然区划及土地类型研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和掌握各自然地理成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
3、掌握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更合理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以及整治的方法。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
本课程将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原理;2.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3.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问题的研究兴趣。
三、课程内容1. 地球系统与自然地理学- 地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地球环境演化的基本原理- 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 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河流、湖泊和洪水的形成原因- 河流水系的类型与特征3. 地表岩石环境-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 土壤与岩石的成因与特点-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4. 地表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保的矛盾5. 大气环境与气候学- 大气成分及其变化- 气候要素与气候类型- 气候变化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3. 论文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撰写相关论文或研究报告。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拓展知识视野。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自然地理学导论》王明华著,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七、参考文献1. 《地理学概论》钱大玮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 《环境地理学》李明晓著,科学出版社3. 《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化》张小明编,地球科学出版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地理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6)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a.环境b.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环境c.地理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a.自然环境的构成次生的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经济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自然地理系统c.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术语3.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的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定义:A.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一般指狭义的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系统研究,着重探讨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
(地理学)B.课本P4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来看(白光润)2.从地理学的三维立体分类系统中来看3.综合自然地理与部门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的关系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P4)四、本课程的学习要求1.做好笔记,以备复习考试。
2.建议阅读《重新发现地理学》,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学期论文“我所认识的地理学”2000字以上,按正式论文格式编写,为日后写毕业论文作点准备。
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来写,不必面面俱到。
3.按时完成作业,平时成绩与点评30%,其中主要看论文成绩。
4.开展1-2次课堂讨论(包括论文报告)5.未安排野外实习,但将结合科研成果作适当的讲解。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的根基——古代地理学一、从远古至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a.奴隶社会的地志学(方志学)成为古代地理学的主流b.封建社会的地理学有所倒退,但并不完全是固步不前c.地理大发现(15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二、古代地理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三、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博杂派→地方志四、~的两大基本学派宇宙派→地理学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近代地理学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地理学转折,自然地理学诞生A.洪堡《宇宙》——自然地理学B.李特?《地学通论》——人文地理学二、19世纪后半期:地理学分化,综合自然地理学萌芽A.李希:用综合的观点研究自然界B.道库恰耶夫:土壤作为历史综合体的发现以及由此转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自然地理学的萌芽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一、两大学派的出现1.景观学派:侧重研究地表局部(地域)的地方性特征(购格)2.普通自然地理学派:侧重研究地表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地理规律(希3.罗?诺夫)二、理论体系(本世纪40年代以后)的形成a.并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b.伊萨钦科《自然地理学原理》第四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一、悠久的历史1.奴隶社会后期:众多有价值的地理著作a.商贡b.管子、地员篇2.封建社会时期:成果累累、成就辉煌a.地理志b.地图c.地理专著二、新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1.1959年以前:伊萨钦科.罗开富.黄秉维2.1959-8. 1966:任美锷、.杨纫章、侯学煜3.1977的以后:深入开展土地类型研究第五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一、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二、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三、开展宣际应用的研究1.区域的研究2.环境问题的研究3.地理预测的研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范围和边界一、范围:上至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生物圈的全部下至岩石圈的上部二、边界:a.伊萨钦科:上至对流层顶(10-12KM),下至沉积圈底层(-5~6 KM)b.牛文元:上限在50~100 M;下限在-20~-30、-100Mc.陈传康:视研究问题大小而定第二节组成和特征一、组成1.物质组成: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活动的有机体2.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3.要求组成: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植物和动物)二、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明显2.气、固、液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第三节结构一、结构的一般特性1.分层性——地球圈层构造决定2.交织性——四种物质相互重迭、渗透3.集中性——海陆表面的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4.综合性——自然综合体的表现5.差异性——地域分异显著6.多级性——从最高级的地理圈到最低级的相二、空间结构1.组成结构(垂直结构)——整体性的反映2.地域结构(水平结构)——差异性的反映三、时间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一、系统的基本概念二、系统的基本分类1.功能类型:孤立类型、封闭类型、开放类型2.结构类型:形态类型、解联类型、过程响应类型、控制类型3.其他分类三、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1. 整体性: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2. 综合性:基于系统的观点3. 层次性:基于系统等级性4. 功能结构性:系统一定的结构相应于一定的功能5. 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第四章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宇宙因素一、太阳辐射1. 几乎所有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2. 辐射平衡是比太阳总辐射更为直接的动力基础3. 辐射平衡的地理分布具有随纬度增加面减小的变化趋势→差异性4. 辐射平衡随时间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节律周期→节律性5.太阳辐射进入自然地理环境以后,发生了复杂的能量交换和转化,从而把四大圈层联结成一个整体→整体性二、球和太阳引力→潮汐(略)三、陨石的影响1.增加地球质量2.造成硕石境和环形山3.陨震4.形成新矿床5.沧海桑田巨变的外因之一四、其他宇宙因素1.臭氧层——保护地表生物2.电离层——干扰无线电波、两极极光3.太阳风——危及地球生物第二节行星因素一、地球形状和大小1.“球状”造成地球上的热量带状分布和所有有关现象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2.巨大质量使地球保持着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使生命和人类的诞生成为可能3.昼夜现象(地球的不透明性)二、地球自转P64三、地球的公转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2.构成划分自然带的特殊纬线3.影响太阳辐射量沿纬度的分布4.天文四季不等长5.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使得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随之改变第三节地球因素一、地球内部物质状态1.岩石圈的下层构成大小不同的板块支承着整个自然地理环境2.软流圈的对流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二、地球内能1.地热活动的地表显示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是改变地壳状态的重要因素(构造运动)3.重力使地球物质是同心圆状排列4.重力(位能)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能量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1.支配~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进来(太阳辐射、地球内能),由此推动整个自然地理过程的发展,决定了演化的强度和方向。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意义《自然地理学》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Ⅰ》(地球概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学Ⅱ》(地质学基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自然地理学Ⅲ》(气象与气候):气象与气候基本知识内容、气候及气候资源;《自然地理学Ⅳ》(水文与地貌):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自然地理学Ⅴ》(土壤与生物):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自然地理学Ⅵ》(综合自然地理):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一)教学目的1、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地理教师。
2、坚持地理科学教育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目的。
(二)教学任务1、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
2、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
3、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奠定基础。
4、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科学或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整合性问题的研究工作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如地球所属的太阳系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地球的运动即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等。
2、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
3、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
4、研究大气的特征和状态;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研究地球上的气候。
5、掌握土壤、生物和水文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及其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及其网络结构,了解相应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Ⅳ)》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师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二)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等方面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
使他们能够独立对一个地区进行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系统观、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
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和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地理学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课对象:地理系地理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
所有部门自然地理学科。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考核方法:考试
四、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51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
【主要内容】:
0.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0.2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
0.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0.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0.5自然地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0.6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难点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学生掌握要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学时)
【主要内容】:
1.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1.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
1.3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1.4 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1.5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重点难点】: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学生掌握要点】: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8学时)
【主要内容】:
2.1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2.2 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
2.3 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2.4 垂直带性分异
2.5 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
2.6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2.7 地域分异实例研究
【重点难点】:地域分异因素,20世纪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陆地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谱特征,高原地带性分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学生掌握要点】:地域分异因素,陆地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谱特征,高原地带性分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8学时)
【主要内容】:
3.1 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
3.2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3.3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3.4 景观
3.5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3.6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3.7 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
【重点难点】:区划原则,各区划原则的相互关系,自然区划的方法,综合性区划单位,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景观的特征,自然区划单位分类研究的生产实际意义
【学生掌握要点】:区划原则,各区划原则的相互关系,自然区划的方法,综合性区划单位,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景观的特征,自然区划单位分类研究的生产实际意义
第四章土地与土地单位(6学时)
【主要内容】:
4.1 土地的科学概念与土地科学
4.2 土地单位的界定
4.3 地块
4.4 地段
4.5 地方
【重点难点】:土地的科学概念,土地单位系列,土地单位界定的方法论问题,地块、地段、地方的特征及鉴别
【学生掌握要点】:土地的科学概念,土地单位系列,土地单位界定的方法论问题,地块、地段、地方的特征及鉴别
第五章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6学时)
【主要内容】:
5.1土地分类
5.2土地类型调查制图
5.3 土地结构
【重点难点】:土地分类系统,综合剖面法,地形图专门内容的判读,土地结构研究的应用
【学生掌握要点】:土地分类系统,综合剖面法,地形图专门内容的判读,土地结构研究的应用
第六章土地评价(7学时)
【主要内容】:
6.1 土地评价方法论
6.2 土地潜力评价
6.3 土地适宜性评价
6.4 土地质量指标
6.5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6.6 城市土地评价
【重点难点】:土地评价的原则,土地评价因子,土地评价方法,土地质量等,FAO《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内涵和目标
【学生掌握要点】:土地评价的原则,土地评价因子,土地评价方法,土地质量等,FAO《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内涵和目标
第七章土地变化(4学时)
【主要内容】:
7.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7.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7.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7.4 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到土地变化科学
【重点难点】:LUCC的主要研究内容,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
【学生掌握要点】:LUCC的主要研究内容,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
第八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学时)
【主要内容】:
8.1 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
8.2 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与协调论
8.3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重点难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协调论
【学生掌握要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协调论
第九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4学时)
【主要内容】:
9.1 为农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9.2 城市和工程建设中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9.3 为旅游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9.4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9.5 自然保护区综合研究
9.6 区域开发研究
【重点难点】:为农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保护区类型与功能分区,国土整治与区域规划
【学生掌握要点】:为农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保护区类型与功能分区,国土整治与区域规划
六、教材与教参
(一)教材:
1.《综合自然地理学》,伍光和蔡运龙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二版
(二)教参目录:
1. 《综合自然地理学》,刘南威郭有立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