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传奇杂剧的嬗变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2021梁启超的戏曲改良推动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范文 梁启超引领了20 世纪初年中国启蒙新民的思潮,也把近代戏曲变革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中国戏曲加速度进入了以自我批判和自我改造为主导语境的新变时代。
梁启超所倡导的戏曲改良是以旧的戏剧样式,熔铸新的时代内容,使戏剧达到宣传新思想和重塑国民性的作用。
传统戏曲由此加速了从偏向道德化向现实政治化的转变,由歌舞写意向说白写实的方向发展,生、旦、净、丑诸行当被逐步打破,脸谱逐步弱化和取消,案头化倾向急剧加速; 另一层面,传统戏曲话剧化和话剧中国化等趋势愈发明显,传统戏曲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逐步增多写实布景成分,随着话剧的分场、分幕形式在戏曲中被广泛采用,就使得戏曲情节的集中性大大增强,原来以时空不固定为原则的文学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更深层次上,随着话剧、歌剧经验被引进,现代人的感受、情绪和个性充斥舞台,新唱腔、新板式、新音乐亦是破土而出并不断翻新。
“文变染乎世情”,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典型,集中地反映着清末民初中国文化的嬗变更替,其戏剧理论与创作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及推进策略等方面更是影响深远。
“借雕虫之小技,寓遒铎之微言”,既是梁启超对时代思潮的敏锐把握,也是其对戏剧艺术变革趋向的坚定引领,传统戏曲发展到近代,其内部的演进继续着以花部通俗化为主导的整合趋势,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发展渐趋高潮,而传奇杂剧则接受了更为严峻的一次冲击,爆发出回光返照的辉煌。
戏曲改良期望从旧的传统里蜕变出新东西,开始把改革的视线引向西方戏剧,最后逐渐结束以西方戏剧改造传统戏曲的做法,确立了 “移植”西方话剧以作为现代戏剧主要形式的观念。
“梁启超的戏曲改良直接引发了 20 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两个重要话题: 一是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定位和评价,以后陈独秀、胡适、傅斯年等对于传统戏曲的论争,都是以此为发端的。
二是中国新戏对西洋戏剧的引入和借鉴,1906 年,留日学生成立 ”春柳社“,以西洋戏剧为模板,开启了中国现代新戏的先声”。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近代前期,在诗文领域比较敏锐地反映出要求变革的时代强音,而在贴近市井社会的小说戏曲领域,相对显得沉闷,与清中叶出现的杰出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相比,虽然题材内容与反映的生活面有所拓展和变化,但总体说来,作家的思想境界明显地呈现滑坡趋势,向正统的封建的社会意识回归的倾向比较突出。
嘉庆、道光以来,直到同治、光绪年间,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与说话艺术有渊源关系的侠义公案小说;一派是文人创作的人情世态小说。
前者承《水浒》一路,后者承《红楼》一路,但在新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氛围的影响下,都有了明显的转向。
这一时期的戏曲则是雅部急遽衰落,花部兴起,特别是今日有“国剧”之称的京戏蓬勃发展起来。
○第一节侠义公案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荡寇志》《施公案》及其他清王朝后期步入封建衰世,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惩人心,窒乱阶,整肃纪纲,因而大力宣扬封建的纲常名教,加强文化专制,嘉、道年间成为清代禁毁小说戏曲书刊的高潮时期之一。
另一方面都市文化繁荣,南北方评话评书、弹词鼓词流行,地方戏勃起,曲艺、戏剧、小说三者互相融合,风靡于市井坊间。
这既促使小说接近民众,同时也滋长着徇世媚俗的倾向。
因此,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
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
究其原委,大抵由于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因此,对于惩暴护民、伸张正义的清官与铲霸诛恶、扶危济困的侠客的憧憬和向往,成为民众的重要心态。
侠义公案小说则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颇适应鼓吹休明、弘扬圣德的需要。
此类小说虽承《水浒传》之勇侠,精神则已蜕变,其人文蕴涵大体在于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
主要体现在:第一,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
古代“侠”的特质,韩非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是在法外维持正义,具有对封建法权挑战的品格,《水浒传》所谓“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第三十六回);而侠义公案小说则将侠客与清官统而为一,将其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之中。
中国近代文学辅导材料一、知识点1.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 主张“变易”的历史进化观,不仅成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变革现实的重要思想武器,而且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理上的变化,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成为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3. 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想模式和性格特征。
4. 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王国维。
5. 王国维文学批评著作: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等。
6. 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7. 裘廷梁1897年发表于《苏报》的著名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提出了“倡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8. 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文章。
9. 鲁迅撰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斯巴达之魂》《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破恶性论》等。
鲁迅翻译的《域外小说》标志着中国“直译”小说的开始,在中国小说的翻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0. 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就开始表现出来,其标志是对渐趋崩溃的封建社会进行历史的批判和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文学潮流的形成。
11. 西方文化对我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是赫胥黎的《天演论》、卢梭的《民约论》。
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揉的哲学氛围。
12. 在社会思潮方面,出现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如社会进化论、民族民主革命、男女平权、妇女解放等思想。
13. 秋瑾写了一些文字极其通俗,在形式上有重大突破的政治鼓动诗,如《同胞苦》、《勉女权歌》等。
论《无双传》故事的嬗变摘要:薛调的《无双传》是晚唐爱情传奇中的佳作,后世许多戏曲都有此嬗变而来。
本文试从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探究《无双传》故事嬗变的内容和规律,论述唐传奇到清杂剧演变过程中的精妙之处。
关键词:无双传;明珠记;嬗变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20-01一、文与情的不同阐述《无双传》嬗变作品现存不多,在《二刻拍案惊奇》卷九中有《莽儿郎惊散新莺燕,梅香认合玉蟾蜍》,对原故事改动很少;陆采的《明珠记》在人物、主题等方面与原故事相比较都有继承和发扬;梁辰鱼的《无双传补》实为补《明珠记》传奇第二十折之后之作,增加了五百余言,没有单刻本流行。
刘无双和王仙客是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他们的爱情故事是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嬗变的作品在保持着这一对主干人物的基础上,对其他人物的身份、性质都作了改动。
在薛调的《无双传》中,帮助刘王实现爱情理想的是侠士古押衙,他尽力报答王仙客的恩惠,用奇药将无双从皇宫救出。
事后他杀死了十余人,再自杀,让王刘爱情走向了美好结局。
而在《明珠记》中,古押衙并没有自杀,而是在第四十三出《荣封》中接受了朝廷所封的道号。
无双之父刘震也一改在唐传奇中因受伪职而被处以极刑的结局,成为了一名忠臣,与奸臣卢杞之间展开了正义邪恶的较量。
《无双传》嬗变过程中的各文本都大致保留了原故事情节,只有一小部分情节发生了变化。
最主要的变化是古押衙的结局,《明珠记》写到:“且喜朝廷降下诏书,着下官亲赍,往四川开读,加官进职。
”古押衙由原来为忠义而死变成了加官晋职,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忠义的局限性。
《无双传》中对于古押衙的描写又有所夸张,带有神秘色彩。
《明珠记》就淡化了这种描写,古生更多的是带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侠士风范。
主题思想方面,李渔曾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在故事演变的进程中,《无双传》由原本的爱情“传”与豪侠“奇”向其他形式的文本发展,主题思想也从爱情与豪侠到逐渐变化到才子佳人之情,尤其是《明珠记》的爱情主题是明确的,但它发生在唐代中期著名的朱泚之战,负载着一定的政治因素。
明清戏曲的发展概貌郭英德从戏曲形态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的戏曲主要包括三种主要形态,即杂剧、传奇和地方戏。
本讲即分别就这三种戏曲形态的演进趋势,概述明清戏曲文学发展的概貌①。
从总体上看,明清杂剧、传奇的创作仍然十分繁荣。
邓长风根据全部清人戏曲书录及近人戏曲书录,制作了《清代戏曲家分期、作品存佚、体制一览表》(未刊稿),统计出清代杂剧作者211人(作品存者161人,作品佚者50人),传奇作者586人(作品存者265人,佚者321人),杂剧、传奇兼作者84人(作品存者79人,其中两存者58人,存一者21人,佚者5人),总计881人(作品存者505人,佚者376人)②。
综合各种资料统计,现知的明清杂剧、传奇作品总数当在4000种左右。
一、明清杂剧的兴衰变迁明清杂剧延续了金元北曲杂剧的艺术传统,但是却涂染了更为浓重的文人色彩。
由于受到南曲戏文和传奇戏曲的影响,明清杂剧在戏剧体制方面发生了显著的新变。
明清杂剧作家的人数和作品的种数远远超过金元时期。
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统计,明代杂剧作家不少于200人,杂剧作品有姓名可考者349种,无名氏作品174种,共计523种。
据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统计,清代杂剧作家不少于136人,作品1300种,其中有姓名可考者550种,无名氏作品750种③。
①综合研究明清戏曲发展史的主要著作,有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收入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卢前:《明清戏曲史》(扬州: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词曲研究室据南京中山书局1933年初版本翻印,1982;北京:中华书局,2006);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陈万鼐:《元明清剧曲史》(增订本,台北:鼎文书局,1974);孟瑶:《中国戏曲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周妙中:《清代戏曲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等。
戏曲近代的发展历程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在近现代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简要介绍戏曲近代的发展历程。
近代的戏曲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当时,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下,许多传统文化形式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
戏曲也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戏曲却展现出自身的独特魅力。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战争、外国势力的入侵和社会经济的动荡给戏曲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这一时期,正是戏曲近代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现代京剧开始形成。
近代京剧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一些杂剧的发展与改进。
杂剧以革命内容、生活场景、骨腔和唱词方式迥异于传统京剧,引起了北京和上海戏园的关注。
两地戏曲界的交流合作,为京剧风格的转型创造了条件。
梅兰芳、荀慧生等京剧演员的加入,推动了现代京剧的发展。
现代京剧舞台美术的改进与创新、唱腔及表演技巧的改良,都使得京剧焕发出新生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对于戏曲的扶助和保护让戏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传统戏曲得到了保护,同时新生代的艺术家也开始探索创新。
著名的京剧演员梅兰芳和李少春以及评弹界的常洛冰等人,他们的贡献被广泛认可,为戏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戏曲面临着新的挑战。
当代青年在面临各种娱乐方式的选择时,对传统戏曲的接受度逐渐下降。
因此,戏曲界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以吸引年轻观众,并提高戏曲的艺术水平。
例如,改编现代小说和电影的京剧、二胡、话剧和京剧合作演出等等,都为戏曲传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总的来说,戏曲在近代经历了一系列转型和发展。
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戏曲在动荡变革的背景下,经历了重大的调整和创新。
国家对戏曲的扶持和推动,以及戏曲界的努力和创新,使得戏曲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虽然面临种种挑战,但戏曲的价值和魅力是不可替代的,它在当代经典和传统文化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重要简答题及答案1、中国近代文学史,按照社会矛盾与文学发展的状况,应划分为几个时期?我们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在参考历史发展时,既考虑政治斗争、经济变化,也考察思想文化的演变。
(1)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初为第一个时期。
即中国近代文学的发韧期。
(2)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甲午战争为第二个时期。
即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
它是伴随着整个洋务运动的发展而发展。
(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第三个时期。
即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学观念更新最迅速,文学理论成就最突出,文学创作最繁荣的时期。
(4)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为第四个时期,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
它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
低潮期的特征:①出现了黑慕小说;②翻译外国的侦探小说也大量流行;③新武侠小说;④‚同光体‛统治了诗坛;⑤桐城古文与骈文又沉渣泛起。
2、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包括文学题材的多样性和文学体裁的多样性。
(1)在近代文学领域中,出现了古代文学当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的题材等;(2)文学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诗歌方面,不仅有民歌、古诗、近体诗诸体裁,还有新派诗、白话诗和译诗。
在散文方面,既有古代文学中文言散文的诸文体,又出现了新文体散文和白话散文。
在小说方面,既有文言短篇小说,长、短篇白话小说,又增加了翻译小说。
在戏剧方面,既有杂剧、传奇等传统体裁,又增加了京剧和地方剧,还引进了话剧。
3、中国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怎样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在近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有新旧两派文学的互动发展现象,请你谈谈新与旧的辨证关系?)答:主要表现新旧共处,新的因素逐步增长,为‚五四‛新文学的产生作了先导和准备。
(1)从中国近代文学的创作方面来看,它的过渡性特点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第七编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总:明戏曲=杂剧+传奇前比不上后明初禁令题材狭宫廷明嘉靖革新丛丛灌木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 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3 刘东生《娇红记》二、明中后期杂剧转型:1转型期杂剧的特点(1有连贯发展的历史(2 创作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篇褊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不在少数(3演唱体制:嘉靖后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纯北杂剧体式总体终结(4艺术成就:明中后期部分作品可称为传世之作影响深远2 王九思:《杜甫游春》《中山狼》——开辟明单折短剧体制康海:《中山狼》——引发中山狼题材创作热3徐复祚《一文钱》——讽刺杂剧吝啬鬼卢员外(《看钱奴》贾仁)王衡《郁轮袍》文痞王推《真傀儡》吕天成《齐东绝倒》4爱国主题陈与郊《昭君出塞》《文姬入塞》爱情题材冯惟敏《僧尼共犯》《桃花满面》汪道昆《大雅堂乐府》------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1 “狂人”徐渭诗文书画戏2《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对黑暗政权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恣意戏弄《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女性的赞歌人才易没的哀叹惋惜《歌代啸》市井讽刺剧一本四出四出独立3影响【一、传奇正名“传奇”:最早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宋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将元杂剧成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明嘉靖以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书)自从宋元南戏再明代规范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二、明代传奇的发展:三个阶段(一)明代前期(1368——1520)——第七编第六章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p-91)1.明初传奇的道学化和八股化: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大力推行息息相关。
概述近代前期的戏曲一、传奇杂剧继续衰落与嬗变中的作家与作品。
(一)近代前期雅部昆腔已然衰微,花部则蓬勃发展,并形成了全国性的大型剧种京戏,最终取代了昆腔的剧坛盟主地位。
(二)嘉、道以降,作为昆曲剧本的传奇杂剧呈现重曲轻戏倾向,向案头文学发展。
鸦P战争前后,戏剧出现忧世的沉烈悲凉之音。
如黄燮清《倚晴楼七种曲》杨恩寿《坦园六种曲》陈良《玉狮堂十种曲》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等。
1.表彰奇女子节烈的,如黄燮清《桃溪雪》吴绛雪;徐鄂《梨花雪》黄婉梨。
2.写对时局的忧虞的,如黄燮清《居官鉴》王文锡;李文瀚《银汉槎》张骞。
3.摹写世态人情的,如杨恩寿《再来人》刘清韵《炎凉券》《千秋泪》。
4.关注妇女命运的,如许善长《瘗云岩》刘伯友《花里钟》。
5.传奇杂剧形式上突破曲律的,如《空山梦》不署宫调曲牌,采用自由的长短句。
二、清中叶至鸦P战争前后,是花部乱弹诸腔与雅部昆腔争胜的时期,形成五大声腔系统以及一些大型地方戏。
(一)昆腔:已呈强驽之末。
(二)高腔:由弋阳腔演变而来,流传各地,湘剧、川剧、赣剧、潮剧中都有高腔,在北京称“京腔”。
(三)梆子腔:即秦腔,产生于陕西和山西交界的同州(今大荔)和蒲州(今永济),流传北方各省,出现各路梆子(如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
(四)弦索腔:出自明清俗曲,产生于河南、山东地区,发展为河南曲子戏、山东柳子戏、河北丝弦戏等。
(五)皮簧腔:由西皮和二簧两种腔调合流形成的声腔系统,以安徽徽调和湖北汉调(当时叫楚调)为代表。
(六)其他地方戏如南方各省的花鼓戏、采茶戏,北方各省的秧歌戏、蹦蹦戏等。
三、道光年间京剧形成,京剧确立规范化的板式音乐体系。
(一)戏曲音乐的两种结构体系:曲牌联套结构和板式变化结构。
1.杂剧、南戏到昆腔、弋阳腔,都采用曲牌联套结构,按照宫调将多首曲牌联缀成为一套一套的组曲。
2.梆子、皮簧兴起,创造以板式变化为主的板腔体:就是以一种曲调为基础,运用各种板式(节拍形式)的变化,将这一基本曲调作种种不同的变奏以构成唱腔。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属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选修课(其它专业也可选修)。
戏曲专题研究集中阐释戏曲文体的发展演变与作家作品的思想及艺术特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基本特征、产生与流变及各发展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结合听讲与看原著,撰写论文,初步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1.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戏曲史上纷繁复杂的现象,努力掌握其发展规律、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阐释能力。
3.为解决少而内容多的矛盾,部分容易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分,采用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
4.对重点章节,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课后学习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论精读等。
四、课程教学重点、难点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元杂剧重点作家作品、明代戏曲重点作家作品、清代戏曲重点作家作品。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老师讲授为主,与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2学时)1.教学内容(1)先秦时的戏曲胚胎期;(2)汉唐时的戏曲雏形期;(3)宋金时的戏曲成熟期。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宋金时的戏曲成熟;(2)难点:先秦时的戏曲胚胎。
第二章元杂剧的概述(3学时)1.教学内容(1)元杂剧的繁荣;(2)元杂剧的形式;(3)元杂剧的分期和分类。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元杂剧的形式;(2)难点:元杂剧的繁荣。
第三章杂剧班头关汉卿(3学时)1.教学内容(1)关汉卿的生平与著作;(2)悲剧典范《窦娥冤》;(3)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Zaju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Legend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教材说明:本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主要用途为提升学生日常听、说、读、写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口语交际及表达技巧,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促进全面发展和提高。
内容已根据教材主题进行配套式编写,可直接修改调整或者打印成为纸质版本进行教学使用。
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两种不同戏曲体裁的名称,它们既有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戏曲文学的个性。
明代吕天成《曲品》卷上论其区别云: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演作传奇。
杂剧北音,传奇南调。
杂剧折惟四,唱唯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
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
无杂剧则孰开传奇之门?非传奇则未畅杂剧之趣也。
吕天成从戏曲音乐的不同、外在体制的长短、内在结构的繁简三个方面昭示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的区别,可谓慧眼独具。
元代杂剧全用北曲曲调,故又称北曲杂剧。
因其形成于北方,受北方语言的影响,故曲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无入声韵。
唱词的安排,一折只用一种音调,四折四种,不相重复。
曲文平仄通押,讲究音乐的动听和声调的优美。
如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曲调用“正宫”,由“端正好”“滚绣球”到“煞尾”等十支曲子组成,押先天韵,一韵到底。
元杂剧的剧本形式,通常为一本四折。
有时可加一至二个楔子,或放在第一折之前,用以交待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或放在折与折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楔子一般只有一两支曲子。
元杂剧一本四折的结构,好处是比较严谨和完整,但要在固定的四折戏中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免限制了剧情的充分展开。
楔子和折构成本,但一本并不专指一部作品。
近代传奇杂剧的嬗变人类艺术发展的全部历史表明:文学艺术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的起讫,以及这一阶段独有艺术特征的形成,都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学艺术发展的进程所决定的。
一种艺术形式的解体,过渡到另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世界近代史上,各种艺术形式都经历了一番变革。
近代文学思潮乃是随着近代科学的昌明、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所造成的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它不仅促成了近代文学在思想内容上的重大转变,也引起了艺术形式上相应的革命。
戏剧当然也不能例外。
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西方的近代戏剧从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下解放出来,并在世界范围内突破了种族与国家的界限,形成了一种适宜于表现近代生活的戏剧形式——以日常口语为舞台对白,以日常行动为舞台动作的近代话剧。
中国近代戏剧的发展,也不能不受到这种世界潮流的影响。
自从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紧紧闭锁的大门以后,中国的近代社会,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崛起,使中国的封建经济结构遭到很大的打击,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随之动摇了。
近代资产阶级思潮的广泛传播,结束了长期以来统治着中国的封建文化专制的局面。
在旧传统的崩溃中,中国正统的古典戏曲——传奇杂剧——由衰落而终至解体;新的现代戏剧的形式在这种古老的传统形式的内部孕育并开始萌生。
中国戏剧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折阶段。
这种转变是必然的,是由时代所决定的。
近代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时代赋予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近代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
由于我国近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资产阶级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封建专制、发展资本主义的重任。
它必然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起来,一起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重大斗争。
而戏剧,就成为资产阶级发动群众、进行启蒙教育的良好工具,这就规定了近代戏剧运动的鲜明的功利主义性质和崭新的思想内容。
面向现实、面向社会、面向民众,这是近代戏剧的突出特点。
思想内容的更新必然要求艺术形式与之相适应,而传奇杂剧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却已成为一种日趋没落的贵族化、宫廷化的艺术,脱离现实,形式僵化;古雅艰深,脱离群众。
同时,明清以来抒情短剧的兴起,使杂剧向抒情化、案头化发展,逐渐远离了舞台。
传奇则片面强调讲音律、重文采,重曲轻戏,而日益走上没落衰颓的道路。
不变革,就无法前进。
曲律的解放和传奇杂剧的融合传奇和杂剧都是具有严格的曲律限制的戏剧形式,要求剧作者必须依照一定的结构体制、宫调配置、套数组织来作剧。
此外,还有种种规则禁约,使作者受到极大的限制和束缚。
在我国文学史上,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传统的积极理想往往是和艺术上的反格律主张相伴随的。
才华横溢的汤显祖,蔑视旧的规矩法则,对于格律派对他的指责,则以“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1来回报。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所谱写的十二支曲子(即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曲子),都不是按照旧有的牌调填写的,而是曹氏自创的新曲。
2近代传奇杂剧的形式变革,也是从要求曲律解放开始的。
早在19世纪中叶,要求曲律解放的口号便响亮地喊出来了!近代第一个公开向戏曲格律提出挑战的人,当推范元亨。
范元亨(1819—1855),字直侯,著有《空山梦》传奇。
《空山梦》全剧仅八出,完全不用宫调,不遵曲牌,但也不同于地方戏的整齐的七字句或十字句,而是一种自由体的长短句。
卷首有署名问园主人的一篇序,云:“其制谱不用古宫调,知为曲子相公所诃。
然有其继之,必有其创之。
元人乐府,孰非创自己意者?”有人认为这篇序文为作者自己所写3 ,从序文口气和思想观点来看,有这种可能。
但不管问园主人是否就是范元亨,这篇序言反映范元亨本人的观点,那是毫无疑义的。
又有署名种秫天农的题词:“全无结构之规模,不仿金元之院本,词穷意竭,泪尽肠枯,倾墨凝殷,停杯变紫,殆所谓自凭悲愤,别作文章者欤!”序文和题词反映了范元亨和他周围的一些人,对于戏剧创作,有不同时流的独特看法:反对因袭,提倡创新;主张文章以情为主,以真为主。
任凭感情突破格律,而绝不让格律来约束感情:“当情文之相生,遂洋溢而莫遏”4;“曲成不惜梨园谱,吐属都频率性真。
若使文章须格律,伤心可也要随人。
”5直接提出反对“文章须格律”的口号。
明知要为“曲子相公所诃”,却坚持要“创自己意”,表现了范元亨敢于抗争的勇敢精神。
范元亨并非不懂音律,他虽不用宫调曲牌,但所谱之曲,音律十分和谐。
可惜的是《空山梦》是在作者逝世后36年(1891)才出版。
范元亨又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很低,因此,范元亨反对戏曲格律的主张及其《空山梦》传奇,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
光绪年间,又有魏熙元的《儒酸福》传奇问世。
《儒酸福》作于光绪六年(1880)。
其例言云:“传奇各种,多至四十余出,少只四出,均指一人一事而言。
是曲逐出逐人,随时随事,能分而不能合,乃于因果两出中,暗为联络,而以十六个酸字贯穿之。
”全剧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也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完整故事,“逐出逐人,随时随事”,仅以同一主旨贯穿始终。
描写几个知识分子的遭遇、愤懑和不平,颇有点类似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结构,与过去的杂剧式传奇,如《泰和记》等,虽然有些类似,但也不尽相同。
杂剧式传奇是将数出独立的短剧集合在一起,这些短剧相互之间没有关系。
而《儒酸福》则是用几个人物,前后穿插出场,每出以一人为主,其余为宾,轮流更换。
这在传奇中是一种打破常规的独特的结构体例。
如果说,要求曲律解放,在范元亨、魏熙元的时代,还只是个别感觉敏锐的先驱者们的大胆叛逆的话,那么,到了20世纪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梁启超,自1902年开始,在《新民丛报》和《新小说》上,陆续发表了三个传奇剧本,并呼吁传奇杂剧改良。
其中,《新罗马)传奇写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在我国戏曲史上,是第一部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史为题材的传奇,可谓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这部传奇在形式上也有不少独创之处,即所谓“既创新格,自不得依常例”6。
它打破了传奇以一生一旦为主人公的才子佳人式故事的格局,反映意大利半个多世纪的民族斗争的宏伟场面,并将“19世纪欧洲之大事皆网罗其中”7,因此人物众多,头绪纷繁。
男主人公就有三个(即意大利三杰),却没有女主人公。
按传奇惯例,男女主人公必须在第一、二出中登场:“开场用末,冲场用生……此一定不可移者。
”8“冲场者,人未上而我先上也。
必用一悠长引子。
引子唱完,继以诗词及四六排语,谓之定场白。
,”9但《新罗马》的第一出写维也纳会议,以净扮梅特涅冲场,而以净、丑专用的粗曲为引子,定场白也不用四六文,而是用非常通俗的白话。
“以极轻薄之笔”把维也纳会议整场戏写成闹剧。
而三个主人公则分别在第四、五、七出才上场。
这些都是不符合传奇规则的。
如果说,《空山梦》对传奇格律的突破,主要是在废弃宫调曲牌,以求得在曲文的抒写上能有较多的自由;那么,《新罗马》对传奇的突破,则主要是在体制上,以求得在表现现代生活时能有较大的容量,在情节和人物安排上,能有较大的活动余地。
尽管《新罗马》和梁启超的其他两个剧本都没有写完,而且在艺术上存在显而易见的缺点,但是,它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却是极大的,这与范元亨、魏熙元的默默无闻恰成鲜明对比。
之所以如此,首先,当然应当归结为时代条件的不同。
20世纪初,已进入大变革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传统观念已不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了。
其次,在思想内容上,梁启超的传奇,为中国戏曲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使人耳目一新:全新的题材、全新的思想、奔放的热情,都成为挣脱格律枷锁的巨大力量,使传奇体制遭到致命的一击,这就不能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第三,梁启超在思想界、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而他所主办的《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又为他的一些追随者提供了最初的阵地。
这些刊物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人所共知的,当然为一般木刻传奇本子所望尘莫及。
尽管最初一批作品极其幼稚、粗糙,但借刊物的力量,流布国内外。
不管人们对《新罗马》等传奇给予怎样的具体评价,它在本世纪初的传奇杂剧创作中起了扭转风气的关键作用,打破了已步入绝境的“雅”乐的沉闷局面。
在短短的几年里,使传奇杂剧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大为改观,这确是事实。
也许梁启超在形式上的探索并不成功,但他的主要功绩却在于使旧的格律再也不为人们所重视,中国戏剧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当然,坚持遵循旧规,按律填词的也还是有的,如吴梅。
但是,无论吴梅个人具有怎样的学识和才华,也无论他一生怎样竭尽全力,欲挽狂澜于既倒,都是无济于事的。
历史的规律和时代的潮流是难以违抗的,传奇、杂剧体制从此被彻底摧垮,并永远也无法恢复了。
近代传奇杂剧从衰落到解体,这是时代的淘汰,历史的裁决!过去一般论者都以惋惜的心情慨叹:知音的稀少,作者的无知和天才的缺乏,遂导致了雅乐的沦亡。
这当然是不公平的。
近代人为什么不懂曲律,不遵曲律呢?究竟是哪一方面的条件不如他们的前辈?我们知道,恰恰在乾隆六年,由朝廷颁命,大规模地编制宫谱:“和硕庄亲王奉旨开‘律吕正义馆’,广集乐工,审定音律。
以旧谱杂出,制曲者莫知所宗,仍汇取各书精粹,编为《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句读之外,并附工尺。
经时五年,全书始行告竣,可谓自有曲谱以来的第一巨制。
”10这可以说是为制曲者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
为什么巨型宫谱制成,知音解律的人反倒一天天地减少,而不合律的作品却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呢?物极必反。
这一时期的音乖律违,文字粗疏,是前一阶段讲音律、重文采的形式主义倾向的反动。
文体解放,这是启蒙时期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
曲律解放,乃是大势所趋。
然而具体分析起来,并不是每个作者都有很清醒的认识,自觉地这样做的。
精通音律,但不愿为其所缚,反对按照既定的、刻板的模式进行创作的人是有的,如范元亨。
但这种人并不算多。
更多的人是对曲律不甚精通,甚至不很了解。
他们之中有的是政治家或社会活动家,有一定文学根底,粗识音律,同时本身又是文学改良运动的先锋,他们不能、也不愿做曲律的奴隶,主张改良和革新,如梁启超。
还有不少是庚子事变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所受的基本上是新学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容易接受新事物,富于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对于旧的、腐朽的陈规本能地予以抗拒和抵制。
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旧学教育,对曲律,一般知之不多。
即便有一定的曲学修养,在动荡的革命岁月,他们也没有闲情逸致去字斟句酌,审音定谱,炫耀才华。
同时,作品所反映的新题材,新事物,新的风俗习惯,新的语言风格,也必然突破旧的藩篱。
他们一般不是为舞台演出而作,因而更加不受约束。
往往一时感奋,随意挥洒,纵笔所至,十分自由,有时甚至有头无尾,不少作品,都是没有完成的。
是时代造就了这样一批新人,把他们推上了剧坛,并构成了近代传奇杂剧创作队伍中的基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