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42
立体构成立体构成的概念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
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
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
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了解和研究立体构成,并通过训练,掌握其原理及构成形式、过程和方法,对每一位艺术家或设计家所从事的创作而言,便如同医生熟知了各种药的药性,只待在医疗实践中对症下药了。
一、立体-—三次元(一)、立体的概念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
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
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形”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形态.如果根据以前的定义推测,立体应该是面所移动的轨迹。
面在移动时,不只是顺着自身长或宽的方向滑动,而是必须朝着和面成角度的方向移动。
另外,通过面的旋转也能产生立体。
这种动的定义是理念的、概念的,有助于我们对立体形态的理解。
立体的类别及性格1、立体的类别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
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立体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训练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具有审美价值的立体形态。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
3. 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包括堆叠、穿插、层叠、包裹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包括雕塑、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2. 示范法: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分析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提高其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合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立体构成作品,让学生了解其创作方法和特点。
4.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立体构成作品的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总结立体构成的创作技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立体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继续练习立体构成,提高其创作水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立体构成作品,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七、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2. 立体构成的作品展示图片或视频。
3. 制作立体构成的材料和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讲解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和应用领域。
3. 第三课时:分析立体构成作品,进行实践操作。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0课《立体构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立体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立体构成作品示例、剪刀、胶水、彩色卡纸等。
学具: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画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物体,如盒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构成原理。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运用。
3. 示范演示:教师展示如何运用基本元素创作立体作品,边演示边讲解步骤和技巧。
4.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示范,动手创作自己的立体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立体构成基本原理:点、线、面创作方法:观察、想象、动手七、作业设计1. 请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创作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立体作品。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理解不够深入,创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立体构成教案【篇一:立体构成教案】立体构成教师:杜晓坤第一课概述【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立体造型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的立体意识,为后几课学习打下一定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解、作品观摩和分析【教学内容】:立体构成的认知一、基本概念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
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
此前学习的平面构成是二维空间的构成,而立体构成是三维空间的构成,三维造型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外形。
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也大幅度的扩展了三维造型的表现领域。
三维造型具备一定的力学结构。
例如建筑立体造型的形态概括来说可以分为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两种类型二、自然形态的立体造型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各种形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现象,我们把这些靠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形成的形态称为自然形态,自然形态可以说是一切形态的根源。
刚刚我们有提到立体造型由于视点与角度的增加,造型的表现领域也有了很大的扩展,所以,同一对象由于观察角度和距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形态。
比方说,当我们面对群山和大海时,会感觉心旷神怡、心胸开阔;近看则可以看到某种单个形态的面貌,甚至它的肌理,都会给你一定的美感;而剖视某些自然形态,更会发现很多奇妙有趣的造型。
自然形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偶然形,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的石头。
一类是规律形,其形态虽然变化丰富,但是可以预测。
剖视鹦鹉螺,贝壳的螺旋轮廓线,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形成的对数螺旋线。
线叶茅膏菜卷曲的叶子、美洲变色蜥蜴的尾巴都是按照黄金分割比例的螺旋。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形态,从中学习造型的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自然的巧妙带给人们很多启示。
例如:飞利浦公司借鉴鸟的躯体造型设计的摄像头、根据海星造型设计的壁灯、根据被切开的蜗牛壳的造型设计的旋转楼梯。
大自然利用各种现象,在有意识无意识当中提供给人类无限的经验,自然的形态令人向往。
《立体构成》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立体空间的认识,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和变化,创造出各种形态的立体作品的过程。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称、平衡、对比、层次感等。
3.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包括切割、堆积、弯曲、缠绕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包括建筑设计、雕塑创作、产品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和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说。
3. 实践法: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立体构成的样品或实例。
3. 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3. 演示:展示立体构成的样品或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说。
4. 练习: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立体构成练习中的作品,包括创意性、技巧运用、设计完整性等。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建筑设计、雕塑展览等,增强对立体构成的直观理解。
2.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 开展立体构成竞赛或展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八、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立体构成的参考书籍和杂志。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立体构成网站、视频教程等,丰富教学内容。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
3.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则: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层次与序列。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立体物体,感知立体构成的存在。
2.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则。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构立体物体。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立体物体进行分析和解构,写成小论文。
2. 评估学生的论文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教学目标:1.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立体创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切割、拼接、弯曲、缠绕等。
2. 介绍常用的工具和材料:刀具、胶水、电线、纸张等。
3. 示范立体创作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2. 示范立体创作的步骤和技巧,并进行演示。
3.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立体创作的技巧。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根据所学技巧和材料,进行一个小型的立体创作作品。
2. 评估学生的作品质量,包括技巧运用准确性、创意性和完成度等方面。
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学会将立体构成原理应用于实际设计和创作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雕塑艺术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 学会将立体构成原理应用于实际设计和创作中的方法和步骤。
3. 介绍一些成功的立体构成应用案例。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课程代码:B07036课程名称:立体构成学时/学分:48/2先修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适用专业:各艺术设计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本课程属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学生学完各基础课程后向各个专业设计方向过渡的一门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具体方法及应用有所了解,全面熟悉立体构成的设计内容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及意识和培养其三维立体造型的基本能力,并为训练其今后的应用设计的能力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1章立体构成概论(一)基本要求:了解立体构成的学术发展及相关观点(二)重点与难点:构成学的综合理解及应用(三)教学内容:立体构成学术的发展(四)学时分配: 1学时第2章立体构成的要素(一)基本要求: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二)重点与难点:对立体构成的要素的理解(三)教学内容:立体构成的要素(四)学时分配: 3学时第3章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一)基本要求:了解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二)重点与难点:对形、材、色的综合处理手法(三)教学内容: 3.1 对比与变形的手法3.2 对称与均衡的手法3.3 形体的处理3.4 材料的处理3.5 色彩的处理(四)学时分配: 4学时第4章立体构成中形式要素的造型形式(一)基本要求:了解立体构成的点、线、面的造型方法(二)重点与难点:在某一造型形式的限定下如何运用形式法则进行处理(三)教学内容: 4.1 点4.2 线4.3 面4.4体(四)学时分配:24学时第5章立体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一)基本要求:了解立体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二)重点与难点:通过对设计作品的分析,培养立体构成的意识(三)教学内容:立体构成在各艺术设计门类中的应用(四)学时分配:4学时第6章立体构成的综合构成设计(一)基本要求:了解立体构成综合构成设计的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掌握利用“仿生”手法进行综合构成设计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6.1 “仿生”方式的综合构成设计6.2 “情景”方式的综合构成设计(四)学时分配:12学时三、主要教学参考书:1、《立体构成》设计学院统编教材2、各设计类杂志。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第一篇:《立体构成》课程教案《立体构成》课程教案第一单元(理论4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1.教学目的:了解立体构成的定义、内容以及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了解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2.教学重点: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3.教学难点:将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合理运用到具体的构成制作之中。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空间中的各种形态1、自然形态2、人为形态3、偶发形态4、抽象形态第二节什么是立体构成第三节立体构成的内容1、形态要素2、材料要素3、形式美法则4、“重力”和“移动”问题第四节立体构成的意义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第一节立体构成的点、线、面、体1、立体构成中的点2、立体构成中的线3、立体构成中的面4、立体构成中的体第二节立体构成的空间、色彩、肌理1、空间2、色彩3、肌理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第一节对称与均衡第二节对比与调和第三节节奏与韵律第四节比例与尺度第五节联想与意境第六节多样与统一第七节动感与量感第二单元(理论2学时):第四章二点五维的构成1.教学目的:在平面材料(尤其是纸张)上进行立体造型的加工,使之具有立体感、秩序感、美感。
2.教学重点:纸的二点五维形态制作。
3.教学难点:二点五维各种形态的制作。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二点五维的构成第一节材料运用和加工方法1、二点五维构成的材料运用2、纸张常用的工具和加工方法(1)折屈(2)压屈(3)弯曲(4)切割(5)随意加工第二节纸的二点五维形态制作1、切折构成(1)一切多折(2)多切多折2、板式折叠构成3、概括夸张造型4、创造肌理效果第三单元(理论2学时):第五章线材的立体构成1.教学目的:了解立体构成中线材的分类,了解硬质线材和软质线材的加工方法,掌握线材不同的构成形式。
立体构成教案打印-(含多场合)教案名称:立体构成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
教学重点:1.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立体构成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1.立体构成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立体构成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立体构成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二、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5分钟)1.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体等。
2.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特点,如空间性、立体感、稳定性等。
3.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
三、立体构成的设计和创新能力(10分钟)1.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设计原则,如对称、平衡、节奏等。
2.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创新能力,如创意、创新、创新思维等。
3.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立体构成设计和创新能力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20分钟)1.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二、作品展示和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三、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立体构成的设计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对立体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评价环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但在实际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操作困难,需要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理;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3. 立体构成的原理:空间、形态、材质。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立体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生能够运用立体构成的原理,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2. 掌握点、线、面的特点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2. 点、线、面的运用和组合;3. 点、线、面在立体构成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点、线、面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点、线、面的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2. 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
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原理;2. 掌握空间、形态、材质的特点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空间的定义和特点;2. 形态的定义和特点;3. 材质的定义和特点;4. 空间、形态、材质在立体构成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空间、形态、材质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空间、形态、材质的定义和特点;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空间、形态、材质的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立体构成》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概念与分类。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与组合方式。
3. 立体构成的方法与步骤。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
5. 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分类。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案例和实践操作。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 立体构成的模型或图片。
3. 学生练习用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立体物体,激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分类。
3. 演示:展示立体构成的案例和实践操作。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与组合方式。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意方法。
第三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两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方法与步骤。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互相评价。
第四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三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互相评价。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本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立体构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立体构成》
教案
2017 年-2018 年第一学年度)
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和手
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
求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 了解构成的含义
4. 熟悉构成的源流
5. 形态构成的基础
6.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矛盾空间。
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
教学基本内
容
纲要1) 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
变迁
2) 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的空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 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1)艺术与技术结合(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 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目的的形态。
)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章节名
称
形态研究 和手段
目的和要求: 1. 流派的介绍 2. 了解构成教育的内容 3. 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流派的介绍 1) 后期印象画派
授课方
法 课堂讲授与制作作品 教学基本
内
容纲要
2) 抽象和简化的荷兰风格派 教学目
的
与要求
3)立体派
4) 结构主义
了解构成教育的内容
1)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2)对自然形态和经典图式的抽象提取
3)数理构成的原理与运用
4)情态构成的原理与运用
5)形态构成的材料与技法
6)形态构成的功能要素
7)形态构成的结构与力象深入研究平面
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1)绘制一个简单的二维造型
2)思考空间投影关系
3)丰富空间造型变化
4)从简单二维造型转化为三维复杂空间
课题制作教学
1) 绘制石膏体结构图
2)绘制手机多视图与结构图
重点:构成教育的内容;
难点: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
转换
1.绘制石膏体结构图
绘制手机多视图与结构图
通过练习结构绘画,明确三维空间关系
教学重
点
与难点
作业布
置
目的和要求: 1. 形态构成要素 1. 现实形态与虚拟形态 2. 积极形态与消极形态 3. 立体形态的造型要素 形态构成要素 1) 人的知觉和心理
章节名称
授课方法 和手段
形态研究 课堂讲授与上机案例教学 教学基本内 容纲要
2) 形态本身固有感受 教学目
的 与要求
积极形态与消极形态
1) 积极形态是实际可以看到的物体
2) 消极形态是被实体包围或实体的延伸
立体形态的造型要素
1)形态要素
a)形状
b)色彩
c)肌理
2)关系要素
1 数量,
2 方位,
3 光线,
4 动静
3)纬度要素点,线,面,体
课堂作品
1) 用橡皮泥制作有趣正负立体型
2) 用橡皮泥制作一位同学头像重点:复合对象建模;难点:形态构成要素。
用橡皮泥制作有趣正负立体型用橡皮泥制作一位同学头像
课后小结学习立体形态的组成要素
教学重
点
与难点作业布置
目的和要求: 1. 构成的法则介绍 2. 审美法则的变迁 3. 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构成的法则介绍 1) 自然秩序存在于形态构成的组织原则中 2) 立构造型过程,把素材或材料,用形式的法则给以合理的组 织、安排,形成新的样式 3) 形式法则是解释或创作美感的形式的依据 审美法则的变迁
章节名
称
构成的法则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与课堂制作教学 和手段
教学基本
内
容纲要
教学目
的
与要求
3) “非理”之美
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1) “构成”的法则
a)对称与均衡
b)对比与调和
c)节奏与韵律
d)比例与尺寸
目的和要求: 1. 从平面到立体 2. 制作半立体构成 3. 构成的逻辑 4. 制作立体构成的科学步骤 从平面到立体 1) 由平面投影想象立体 2) 半立体的浮雕构成 3) 设计可以切割掀起的平面图形 4) 走向立体 制作半立体构成 1) 浮雕构成
章节名
称
授课方法
构成的逻辑 课堂欣赏与上机案例教学 和手段
教学基本
内
容纲要
教学目
的
与要求
2) 切割掀起的构成
3) 综合半立体构成
目的和要求:
1. 元素性立体形态构成
2. 点的立体形态构成 点的立体形态构成 1) 点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2) 点的特征 a) 与环境相比体积较小 b) 长度、宽度、高度近似 c) 可感知的外轮廓
3) 点的作用 a) 起某种稳定作用 b) 创造视觉焦点 c) 创造运动感章节名称 元素性立体形态构成——点 授课方
法
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 和手段 教学基本
内
容纲要
教学目
的
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后小结用好点的特性
4) 点的立体形态构
成
作业布置点构成作品——《春》
课堂制作点构
成作品——
重点:点的特
征难点:点的
作用
春》
目的和要求: 1. 线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2. 了解线的视觉心理特性 3. 了解线的节点方式 4. 了解线的立体形态构成方法 线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1) 线的视觉心理特性 a) 线的形态 b) 线的断面 c) 线的质感 d) 线的性格
章节名
称
授课方法
VR 渲染器基础 2 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 和手段
教学基本
内
容纲要
2) 线的节点方式 a) 滑节点 b) 铰节点 c) 刚节点 教学目
的
与要求
3) 线的立体形态构
成a) 线框构造
b) 线层构造c)
拉伸构造d) 线
群构造e) 量感
化
目的和要求: 1. 面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2. 了解面的视觉心理特性 3. 了解面的立体形态构成方法 面材印象 1) 轻薄感 2) 延伸感 3) 轻快感
章节名称 面的立体形态构成 授课方
法
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 和手段 教学基本
内
容纲要
面的立体形态构成 1) 层面排出 a) 面型变化 b) 排列方式 c) 构造技巧 教学目
的
与要求
2) “切割折叠与翻转”构造
a)折叠造型
b)切割造型
c)“切割折叠与翻转”构造
3) 薄壳构造
a)球形壳体制作
b)筒形壳体制作
4)插接构造
5)可展开的立体形态
课堂制作制作纸面插接结构重点:面的立体形态构成难点:面材印象制作纸面插接结构
课后小结面的特色介于线与体之间
教学重
点
与难点作业布置
章节名称块的立体形态构成
授课方法和
手段
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
教学目的与
要求目的和要求:
1. 块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2. 单体研究
3. 块的集聚构形
块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1) 立体感
2) 空间感
3) 量实感
4) 稳重感
5) 力度感
单体研究
1) 基本几何形体
2) 形态的派生与发展
a) 变形
b) 减法创造
c)加法创造
教学基本
内
容纲要
块的集聚构形
1) 集合:成对、三个单元、若干、多数、无限
2) 组合:单体组合与群体组合
教学重
点与难点作业布置
课后小结课堂制作
完成正20 面体,并用纸面浮雕装饰
重点:面的立体形态构
成
难点:面材印象
完成正20 面体,并用纸面浮雕装饰
块的特色完整性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