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内涵

  • 格式:docx
  • 大小:19.84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内涵

【篇一:端午节文化意义】

端午节意义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荆楚地区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传统节日,

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岁时节日。今天端午节的形式与文化内涵,是

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的多种文化因子相

复合的产物。它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较之其它任何一个节日都要复杂,因此,我们并不打算对其作全面论述,只将端午节在历史发展

变化中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作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蒲节、重五节等。《太平御览》卷三十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京师市廛人,以五

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午。”《月令广义》云:“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幼学琼林》又云:“端午却为蒲节。”

仅以所引诸多命名,就可见端午节起源之复杂,但就其命意而言,

则显得极为单一。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端阳,因当日炎阳当空,

故名之;蒲节,也是因荆楚人喜欢于此日挂菖蒲之类的植物以避毒

驱邪而得名。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传说。端午节的日期是每年的五月五日,其活动内容有裹粽子、划龙船、

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等,而作为代表其节日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

则有多种说法。

以上说法虽然众说纷纭,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人们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我们感兴趣的并非是对端午节的

源流作出考辨,而是考察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演变、归一的,也

就是说,在相关的人物与传说中,这种文化意义的选择、走向和定

型是如何完成的。

闻一多先生详细考证后得出结论,端午节远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存在,而端午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龙舟竞渡早于屈原时代一千多年,

吃粽子的风俗恐怕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形成。继而闻一多先生指出,

端午是源于吴越民族的祭图腾龙。在远古时代,龙是人们由产生恐

惧感而产生崇拜信仰的对象,龙舟是想象中的龙的具体形象化,这

反映出尊神的时代,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程度还很落后,他们无法理

解大自然,只有凭借想象并把想象转化为一种变形的现实。随着时

代的发展,人

们逐渐认识并揭示大自然的面目,于是,龙舟竞渡从对龙的祭祀仪

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然而,一种年节习俗如果逐渐

失去原有的文化意义,如果不被另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所代替,那么,这种年节习俗就会在时间中消亡,许多古代习俗之所以不再流行于

现代民间生活,也正是因其原有文化意义逐渐在民众中淡忘所致,

至于像寒食节风俗相传是为纪念被烧死的介之推,而现在清明节取

代寒食节,人们在这一天为烈士或去世的亲友扫墓,以表示纪念之情,很自然地完成了其节日的文化意义转换。实际上端午节并没有

因意义转换而流于娱乐性习俗,而是逐渐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英

雄式人物的纪念。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述几种对人物纪念的说法。(二)在关于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中,牵涉到五个被纪念对象:

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之推。当我们考察有关这五个人物

的传说故事时,可以发现两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

其一,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都带有或强或弱的悲剧色彩,最典型

而悲剧性最强烈的是屈原。屈原寄楚国的振兴于楚王,以图统一中国,他担负着一个体现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大势,而又不得不归于

失败的历史使命。历史的必然要求(统一天下)和承担这个要求的

英雄实际上又不可能将它实现,这使愿望和效果、使命和前途、个

人与历史之间产生激烈冲突。冲突中,屈原对自己的愿望抱着“虽九

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要将其付诸现实,为自己的“美政”理想上下求索,哪怕是经受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而始终不渝,这更加重了悲剧的

浓烈色彩。忠臣伍子胥遭受诬陷,自杀身亡,被吴王夫差将尸体抛

入钱塘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悲剧,“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剧命运

无可避免地落到了伍子胥的身上,以龙舟竞渡的形式来纪念他,表

达了人民对遭受悲剧命运的忠臣的同情。越王勾践体现了悲剧中的

崇高精神,他在国家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体现了人物身处苦难,矢志复仇的韧性美。介之推被活活烧死,本

非晋文公之所愿看到的结果,但有功之臣不被赏,其生命却遭到被

摧残而毁灭的悲剧。曹娥的悲剧色彩相比之下也许会淡些,但不可

否认在她身上也体现出悲剧性,她异乎寻常的执著孝顺曾震撼过许

多人的心灵。选择悲剧性人物作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暗示着民众

的集体无意识选择和这一节日文化主题的变奏:即由对神性的崇敬

向人性的尊重的转变,由祭图腾龙到纪念世俗性人物的转变。其二,由于

人物的悲剧性品格中加注了新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在历

史嬗变中演化为相对稳固的价值观念形态,而他们正是这些价值观

念形态的现实载体,他承载了历史的文化积淀以具体代替抽象的存在。屈原爱国、忧民,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楷模,可以说,在中国

历史上没有第二个诗人像屈原那样被人们热爱过,这种热爱的前提

来自屈原对人民、对国家的强烈热爱之情。在爱国忧民前提下寄希

望于君王的忠臣形象也适合了统治者的心态,在封建权力话语系统

和民众话语系统中都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伍子胥的忠诚、勾践的奋

斗精神、介之推的至死不渝、曹娥的孝顺,历来都是为人们所称颂的。在民众心中,人物成为某种价值观念的同位语,人物所固有的

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接受,这就使端午节文化

意义的转换与选择显得非常顺利。

然而,当端午节的文化意义转换过程完成之后,它不可能容纳形形

色色的传说故事,文化意义的归一化趋势必然出现。既然上述人物

都象征着某种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和历史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紧

密相联系,体现出极强的价值张力,那么,它必然最大限度地融汇

各个时代对此种价值观念新的理解和看法,为适应归一化的趋势,

每个与端午节相联系的人物之间,也必然产生其所象征的文化意义

的竞争、淘汰与选择。

上面已经论述到,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这种精神品

格是建立在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基础之上的。上自以帝王将相为代

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屈原并加

以褒扬,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话语,对于加强和巩固屈原在端午节文

化意义中的地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至庶民百姓同情屈原的

不幸遭遇,充分接受并赞扬屈原,是因为他代表了民众内心深处对

自己所属民族的依恋与热爱,以及彼此之间的信赖和帮助,屈原爱

国忧民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唤醒民众对这类情感体验的催化剂。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者,他也自然受到了历代儒生的大事宣传

阐扬,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屈原的崇敬与赞扬成为了深入人心的

千古定论,屈原精神已化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真、善、美,代表着崇高与伟大。

我们再来看其他几位人物。伍子胥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忠,但是,

我们看到这种忠是建立在对封建君主的愚忠之上的,他的忠指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