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光的反射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
上课前请同学看书预习5分钟,完成讲学稿上的预习作业
:师:上节物理课我们知道了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请举出应用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生甲:影子的形成
生乙:小孔成像
生丙:日食、月食的形成
师:回答得很好,那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呢?生甲:排队站直
生乙:射击瞄准
生丙:挖隧道时利用激光准直
师:回答得很好
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师:光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会被反射,仍在原来的物质中传播。
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
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
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
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一、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1:图1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见课件)
步骤:1、先在反射面上标出入射点O
2、过入射点画出反射面的垂直线ON,即法线。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标上箭头,写上等角)
例2、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如图所示,请画出镜面的位置。
(见课件)
步骤:1、画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ON 2、根据法线与反射面垂直,画出镜面。
学生练习:
练习1、画出下图的反射光线(见课件)
练习2、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见课件)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
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板书:“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
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
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用课件展出玻璃幕墙的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
提高同学们的环抱意识。
师:漫反射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甲: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平行射来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能在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生乙: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师::同学们某个位子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
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师:你学到了什么?
1:光遇到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我们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
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反
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体的光滑表面时,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光,这种现象叫镜面反射。
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平行射来的光向四面八方
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这两种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堂上练习:
1、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
的缘故。
有时,黑板反光,教室里的某些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某些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发生的缘故。
放电影的银幕发生
的是。
2、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如果入射角为20°,则反射角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
3、当入射光与镜面的夹角为20°时,则反射角为____, 入射光与反射光夹角为;入射光与反射光夹角为120°时,入射角为。
4.当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变小时,反射角将()
A.变小;
B.不变;
C.增大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B.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C.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仍是平行光束;
D. 入射的平行光束,经漫反射后不再平行光束。
6.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由90°减小到60°时,则反射角()
A、由90°减小到30°
B、由30°增大到90°
C、由30°减小到0°
D、由0°增大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