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7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成为全球重要的议题。
为了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执行。
二、制度目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明确环境监测的标准、流程和责任分工,提高对环境的监测和评估水平,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制度要素1. 监测标准:制定监测项目和方法,并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标准执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流程管理:明确监测的各个环节,包括监测计划的制定、样品采集与保存、实验室检测和数据处理等,确保监测过程的规范性和连续性。
3. 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4. 资源保障: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5. 监测结果的利用: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供其进行环境管理决策和政策制定,最大程度地实现环境监测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制度执行1. 人员培训:对环境监测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确保监测工作的高效和准确。
2. 监测计划的制定:根据实际环境状况和监测目的,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并经过相关部门审核和批准。
3. 监测设备的维护:确保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定期进行检测和维修,在需要时及时更新设备。
4. 数据采集与处理: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和数据处理,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5. 结果报告和利用:及时编制监测结果报告,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利用,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制度的意义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它还可以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监测资源的浪费。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概述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是指为了有效保护、管理和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的一系列监测措施和管理方法。
这些措施和方法旨在收集、分析和评估环境相关数据,为环境决策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内容大气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
空气质量监测旨在评估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组成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程度。
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用于监测大气污染源头的排放情况,以制定相应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和控制措施。
水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的水质监测和水体污染物的排放监测。
水质监测用于评估水体的化学成分、生物学指标和物理特性,确定水环境的质量状况。
水体污染物排放监测用于监测各类排污口的排放情况,以保证水体污染物的排放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农药残留等污染物的监测。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分析和评估,可以确定土壤环境的质量状况,并为修复污染土壤提供依据。
噪声和振动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用于评估环境中的噪声和振动水平,以保护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听力和身体健康。
通过对噪声和振动源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降低噪声和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监测方法室内外监测室内外监测是指在室内和室外环境中设置监测点,通过安装相应的监测设备和仪器来监测环境要素。
例如,在空气质量监测中,可以在城市街道、工业园区等地方设置监测站点,通过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测量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
取样分析取样分析是指采集环境样品(如水样、土壤样、大气样等),并通过实验室分析仪器对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
取样分析通常用于对水质、土壤质量和空气中微量污染物的监测。
远程遥感远程遥感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技术对广大区域的环境进行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的环境数据,如大气污染物的分布情况、水体蓝藻的演变趋势等。
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采集、分析和存储的监测数据是环境保护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一、背景介绍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和污染因子进行系统、定量的监测、评价和报告的过程。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环境监测成为保障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了规范环境监测工作,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环境监测主体与职责环境监测主体一般由政府部门、环境监测机构、环保企业等组成。
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监督和协调各相关单位的环境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机构是环境监测的执行者,负责采样、监测、分析和评价工作。
环保企业是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应当主动参与环境监测工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
三、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执行制定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国情、区域特点以及环保科技的进展。
此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分别制定相应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执行需要依靠相关技术手段,如自动监测系统、远程传输技术等,以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内容和要求1. 监测项目与方法:环境监测应覆盖大气、水、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并采用科学、规范的监测方法进行采样、处理和分析。
2. 监测设备与仪器:环境监测设备和仪器应具备稳定性、精确性和可靠性,能够满足监测需求,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3. 监测结果的评价和报告:监测结果应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价,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报告,以促进公众参与和政府决策。
4. 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共享:监测数据应进行规范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同时,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5. 监测质量控制:环境监测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监测方法的验证、质量控制样品的应用等,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6. 监测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环境监测机构应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五、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意义和作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实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发现环境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
环境监测的管理办法环境监测是指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及其影响进行检测、评价和监控的过程。
它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管理环境监测,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办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就环境监测的管理办法进行讨论,旨在为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一、背景介绍环境监测的管理办法旨在规范环境监测工作的操作流程,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有效管理环境监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监测目标明确、设备和仪器维护、样品采集与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
二、监测目标明确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明确监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应明确监测的范围和内容,确定污染物种类和监测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其次,应合理确定监测频次和样品的采集位置,在确保数据可比性的前提下,减少监测成本。
此外,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确保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全面性。
三、设备和仪器维护设备和仪器的维护对于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计划。
对关键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保养,及时处理设备故障。
此外,要建立设备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和维护情况,确保可追溯性和管理的全过程性。
四、样品采集与分析样品采集与分析是环境监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样品采集计划,包括样品的采集位置、采集方法、采样器具等。
其次,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样品的采集和保管,避免污染和误差的引入。
最后,在样品分析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分析方法和操作规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环境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合理的结论。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剔除、计算和统计分析等。
此外,要编制规范的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客观、准确、全面的描述,包括污染源、污染物浓度、超标情况等。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是针对现代工业社会中环境污染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它的初衷是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使得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设计、实施及执行,都需要科学、严谨、透明、公正、合法的原则,以确保其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
本文将对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进行详细地论述,旨在进一步加强人们对于该办法的认识,并推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普及。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最基本的目的,是通过监测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有害废弃物管理及治理处理,来维护环境生态平衡和保障公民健康水平的基本权益。
它包含了技术规程、标准制定和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主要由行政机关、环保组织和企业自律实施。
同时,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不仅制定了责任分工,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还设计了较为完备的监管体系,从而将环境污染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应当遵循科学性、严谨性原则,通过实施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和依据专门制定的技术规程,全面掌握企业中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排放量,及时发现和预警环境污染的隐患和问题。
同时,它还需遵循透明公开、实事求是原则,全面推进环保信息公开,让社会众多各方都可以了解企业及环保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和环境污染状况,增强监督意识和公民参与感,共同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
在实践中,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应当建立起严格的法律法规机制,确保相关监管主体的合法地位和权利,以及对企业的有效约束力。
同时,它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财政资助、税收调节和信用评级等,切实推动企业净利润、质量生产和管理创新,使其在环保方面长期性、稳定性地发挥作用。
同时,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也应当加强行业协调,完善并统一行业标准,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措施,并及时跟进环保工作的变化和调整,保持其始终有效。
在具体实施中,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以确保其有效性和有效性的符合性,如监测物质的选择、监测路径的罗列、监测时间的把握、监控设备的选择等。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管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应运而生。
二、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要素进行系统观测和实验测量,以获取环境状况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手段。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可以为环境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科学的环境质量信息和数据,为环境政策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 发现环境问题: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和预警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以便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
3. 评估环境状况:环境监测可以评估环境状况,并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综合评价,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准确数据和参考依据。
4. 监督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可以监督环境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检查企事业单位是否符合环境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三、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1. 监测项目:规定了需要监测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噪音等。
针对不同环境介质,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和技术规范。
2. 监测方法:明确了环境监测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要求,如样品采集、分析检测等。
对于复杂的监测项目,还应提供相应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
3. 监测频次:规定环境监测的频次和周期,包括常规监测、定期监测、不定期监测等,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4. 数据分析与报告:说明如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及如何编制监测报告和评价报告。
要求报告内容准确全面,以便于决策者和公众了解环境状况。
5. 质量保证措施:明确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要求,包括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和质量管理等,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执法与处罚:确定监测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和监督执法机构,对于不符合监测要求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处罚和处理。
四、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实施与推广为了确保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和推广,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向公众普及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障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本文将针对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进行论述。
二、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是一套科学、规范和有效的管理体系,对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估和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几个重要方面:1.环境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可以定期采集环境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环境质量,并及时发现和警示潜在的环境问题。
2.环境合规性管理:制定和实施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可以确保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行为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要求,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环境风险管理:通过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可以对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管理,减少环境事故的发生,降低环境风险对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还要求将环境监测数据和管理情况向社会公开,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加强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以确保其科学严谨和可行性:1.监测目标和指标:明确监测的目标和指标,针对不同的环境要素和环境问题,制定适当的监测指标和方法。
2.监测方案和程序:建立科学的监测方案和程序,包括监测频次、监测方法、样本采集和处理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保证标准,监督和评估监测机构的运行情况。
4.数据管理和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安全,推动监测信息的共享和开放。
5.监测报告和评估分析:定期编制监测报告和评估分析,向政府和公众提供环境监测情况,及时反馈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决策的科学化。
四、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以下方法和步骤:1.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形成环境监测管理的统一行动,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源和环境事故等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测、检测、分析、评价和报告的活动。
第四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遵循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公开性和服务性原则。
第二章环境监测机构与人员第五条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监测活动。
第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具有与监测业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三)具有健全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环境监测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环境保护及相关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二)熟悉环境监测业务,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三)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品行;(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监测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按照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开展监测活动。
第十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分析、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监测结果。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进行归档管理,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五年。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活动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及时报告环境保护部门,并协助调查处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三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监测活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以下措施:(一)查阅、复制与监测活动有关的资料;(二)要求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报告和原始监测数据;(三)对监测人员进行询问;(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重要性以及其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背景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水体、土壤和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准确无误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科学决策和环境管理的基础,其结果直接影响到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执行。
因此,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对于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改善至关重要。
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重要性1. 提供可靠的环境数据环境数据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只有准确无误的环境数据才能支持科学的环境决策。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实施可以确保环境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 保障环境监测的全面性和持续更新性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制定可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持续性。
对于不同环境要素的监测以及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监测,都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办法来指导和规范。
3. 促进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助于推动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通过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可以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可比性,从而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1. 监测目标和指标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应明确监测的目标和指标。
目标可以包括大气质量、水质和土壤质量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指标可以包括污染物的浓度、排放量和生态指标等。
2. 监测频率和时间根据监测目标和指标的不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应规定相应的监测频率和时间。
例如,大气污染物排放可以采用实时监测,而土壤和水体监测可以采用定期监测。
3. 监测方法和标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应明确监测方法和标准。
不同的环境要素和指标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而标准可以参考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4. 数据收集和处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应规定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流程。
包括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分析等环节,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是指对环境进行监控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其中包括环境监测的技术标准、监测方法、监测数据采集、分析与评价,以及监察与管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茁壮之土,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逐渐加剧,以致于严重危害到人们生命健康和生态平衡的稳定。
因此,制定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是避免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必要举措。
1.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监测体系由中央、省、市和县四级建立,其中中央和省级统一组织和制定环境监测计划、方案和技术标准,而市和县级则按照中央和省级的要求进行环境监测。
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1)完善的监测网络。
监测网络的建立必须充分考虑环境质量变化的可扩展性和可替代性,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以便对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2)合理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监测方法和技术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以保证环境质量评估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3)专业的监测人员和设备。
监测人员必须具有专业技术,能够为监测数据的获取、分析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监测设备必须具备高性能和高可靠性,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2. 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判的过程,可以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1)合理选择环境质量指标。
环境质量指标应该基于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的影响进行选择,同时应该综合考虑国际上通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本身的环境背景。
(2)建立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需要定期更新,根据环境质量变化进行修订,既要考虑现实因素,又要考虑长远发展。
(3)完善的环境质量管理机制。
环境质量管理机制应包括对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发布、预警和处置等方面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3. 建立有效的环境污染控制体系环境污染控制是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和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的底线要求,必须建立有效的环境污染控制体系,以遏制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
2024年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也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4年,我们预计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将迎来重大的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从监测的目标与内容、技术手段与方法、监测主体和责任等方面,对2024年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环境监测的目标与内容:在2024年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中,监测的目标将更加科学和全面。
不仅仅关注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还将加强对噪声、辐射、振动等其他环境问题的监测。
此外,将加强对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监测,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与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2024年的环境监测将更多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例如,将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实现对大范围、多种环境要素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此外,还将加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监测主体和责任:2024年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中,将更加重视多方参与和合作。
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公益组织、社会大众等各方将共同参与环境监测工作,并共同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政府将加强监管和组织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经济保障。
企事业单位将主动履行环境监测的职责,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术培训,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科研机构将承担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责任,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公益组织和社会大众将积极参与环境监测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与利用:在2024年,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与利用将成为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政府将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的数据中心和数据库,提供开放透明的数据共享平台。
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将积极参与环境数据的共享和利用,促进数据的互通互用,为环境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引言1.1 目的本旨在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的权益。
1.2 适合范围本管理办法适合于所有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部门、实验室、监测站等。
第二章:术语和定义2.1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连续、定量的观测和记录,以获得环境信息的过程。
2.2 环境监测管理环境监测管理是指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估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第三章:环境监测组织和职责3.1 环境监测组织结构环境监测组织应设立监测部门,包括管理、技术、质控等职能部门,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3.2 监测部门职责监测部门负责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实施、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四章: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4.1 环境监测方案的编制和审批环境监测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编制,并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2 监测点位的选择和设置监测点位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并考虑环境特征、环境负荷和监测目的等因素进行设置。
4.3 监测参数和频次的确定监测参数和频次应根据监测对象、监测目的和监测要求进行确定,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和准确。
第五章: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5.1 监测设备和仪器仪表的校准和验证监测设备和仪器仪表应定期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保其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样品采集和保存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应按照像关标准和规程进行,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5.3 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应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包括质量评价、趋势分析和数据统计等,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第六章:环境监测报告和评估6.1 监测数据的报告监测数据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格式进行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监测结果、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等。
6.2 监测结果的评估监测结果应进行合理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近年来,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议题。
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在致力于保护我们的环境,以保障我们的健康和未来。
而环境监测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及时地检测环境状况,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有效预警和解决环境问题。
在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和管理规定,它规定了我国环境质量的监测和管理体系,旨在提高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阐述“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
一、环境监测的范围和内容环境监测的范围包括空气、水、土壤和噪声等方面。
其中,空气和水的监测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它们和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而土壤和噪声的监测则更多是出于环境整体保护的考虑。
空气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气象数据、空气质量指数等。
水质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水质状况、水源地保护区和水污染控制区的监测、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质监测等。
土壤监测的内容包括:土壤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含量、土壤退化情况等。
噪声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业、交通、建筑等噪声源的监测和评价。
二、环境监测的对象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企事业单位的大气排放、工业废水、生产废物、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敏感区、保护区、核污染区等特殊环境;经济、社会和环境敏感点和重要旅游景点。
三、环境监测的责任环境监测的责任由地方环保部门承担,负责规划、实施、管理和发布监测数据。
同时,企业也有责任进行自我监测和报告,确保自身排放符合环境保护政策标准。
而公众也可以参与环境监测,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向当地环保部门进行监测数据的反馈。
四、环境监测的标准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环境监测的标准也非常重要。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标准已经包括了主要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和排放标准,相关环境保护部门也会根据不同的污染源和地区,进行相关环境保护标准的调整和修订。
五、环境监测和管理的挑战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严格的环境监测和管理办法,但是实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1. 简介2. 监测内容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噪声环境、辐射环境等方面的监测。
具体的监测指标和方法需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和监测需求进行确定。
2.1 大气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主要针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PM2.5、PM10、SO2、NO2、CO、O3等污染物。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传感器、航空遥感、站点监测等多种手段。
2.2 水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主要针对水体中的水质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COD、BOD、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水样采集、实验室分析等方式进行。
2.3 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主要针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土壤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等方式。
2.4 噪声环境监测噪声环境监测主要针对噪声的强度和频率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噪声级、频率谱等指标。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噪声计等专业设备进行。
2.5 辐射环境监测辐射环境监测主要针对电离辐射等辐射源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γ射线、X射线等指标。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辐射计等专业设备进行。
3. 监测管理环境监测的过程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管理包括监测计划的制定、监测点的选择、监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方面。
3.1 监测计划制定监测计划是环境监测管理的基础,需要根据监测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要求制定。
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监测范围、监测方法等内容的确定。
3.2 监测点选择监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到环境特点、人口分布、污染源分布等因素。
监测点的设置应能够充分反映监测区域的环境状况。
3.3 监测设备校准和维护监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监测设备的校准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维护应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保养。
3.4 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的收集应符合相关监测方法和标准的要求,数据的采集可以通过自动数据传输系统或人工方式进行。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一、引言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以确定环境的质量状况和演变趋势,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制定旨在规范和细化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监测范围和对象环境监测范围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环境要素: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噪声环境、辐射环境等。
监测对象应涵盖各类生态系统、工业区域、城市、农村、建筑工地等。
三、监测任务和目标1. 监测任务:开展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监测等任务,确保监测工作全面、及时。
2. 监测目标:获取真实、准确的环境数据,科学评估环境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四、监测方案和方法1. 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明确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等内容。
2. 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建立监测站点网络,确保监测工作的全覆盖和连续性。
五、数据质量控制1. 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和可信。
2. 采用标准化的采样、分析和处理方法,避免人为误差。
3. 定期进行设备校准和质量验证,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数据的准确性。
六、数据处理和报告1.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可视化的结果。
2. 编制监测报告,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评估意见等内容。
3. 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监测结果,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七、监测与管理1. 加强监测工作与环境管理的协调与合作。
2. 定期评估监测工作的效果和成效,提出改进建议。
3. 加强对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提高监测能力和素质。
八、法律法规和责任1. 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监测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 加强对监测人员的责任追究,确保监测工作的诚信和公正。
九、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是指导和规范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各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办法的要求,加强环境监测工作,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各国都在不断探索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措施。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二、定义和目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监测和管理规范,用于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评估和管理,以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包括:1. 及时掌握环境质量,了解环境污染的程度和来源;2. 评估环境状况和污染影响,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3. 提供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4. 指导和监督环境治理行动,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5. 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和监督。
三、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1. 监测计划监测计划是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责任主体,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监测计划应包括监测任务、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和监测指标等内容。
2. 监测方法和技术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应规定监测方法和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不同的环境因素和污染物需要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在制定制度时,应考虑监测方法和技术的先进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并明确监测工作的操作规范。
3. 监测设备和仪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应明确监测设备和仪器的要求。
监测设备和仪器的选择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并保证其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制度还应规定设备和仪器的维护、校准和更新等管理措施。
4. 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是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中的核心环节。
制度应规定监测数据的采集、保存、传输、处理和分析等环节的要求,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可靠。
同时,还应建立数据管理系统,方便数据管理与共享。
5. 监测报告和信息发布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应规定监测报告和信息发布的要求。
根据环境保护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解读一、引言本文将对《环境保护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法规。
二、背景《环境保护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是为了加强对环境保护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合法性而制定的。
该法规的实施对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主要内容该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检测机构的分类和管理:根据检测机构的性质和业务范围将其分为政府监督检测机构、公共服务检测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并规定了各类机构的管理要求和责任。
2. 监督和评估:明确了监督机构对检测机构的监管职责,包括定期评估、监督检查等内容,以确保检测机构的工作符合法规要求。
3.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检测机构建立并执行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检测方法与标准、设备与设施、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要求,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纠正和处罚措施:对检测机构不符合法规要求的行为提出了相应的纠正和处罚措施,以保护环境监测数据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四、解读和应用建议1. 加强对检测机构的分类管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根据法规要求,将检测机构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各类机构的责任和要求,提高管理效能。
2.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应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定期评估检测机构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检测机构应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并执行各项规定,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4. 加强纠正和处罚措施的力度:对于不符合法规要求的检测机构,应采取相应的纠正和处罚措施,以保护环境监测数据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五、结论《环境保护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是一项重要的法规,对于加强对环境保护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理解和应用该法规,将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以上是对《环境保护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的解读,希望能对该法规的理解和应用起到一定的帮助。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解读《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007-09-272007年7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总局令第39号,以下简称《办法》),已于9月1日实施。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就《办法》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问:请介绍一下《办法》出台的背景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要求抓紧拟订包括环境监测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完善环境监测网络。
经过多年发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各相关领域、各相关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基本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一些重点工作领域的法律、法规还根据形势要求不断进行修订。
然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制化建设进程中明显滞后,目前尚未出台统一的、专门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1983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已难以适应目前环境监测管理的需要而废止。
现行法律对环境监测的规定比较分散,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要求分散在《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放射性等相关污染防治法律中。
有必要出台环境监测专门法律法规,推进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
考虑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制订的周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先行出台《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问:如何看待《办法》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作用?《办法》的发布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环境监测体系是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三大支撑体系之一。
通过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才能实现对减排工作成效的客观评价,对各项减排措施的科学验证。
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手段来量度,科学的减排考核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数据来支撑。
《办法》的出台,对环境监测属性、定位、管理、规X、处罚等长期依靠行政指令规X的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框架,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环境监测制度:全面解读概述本文档旨在全面解读环境监测制度,介绍其重要性、目标、实施方法和监测结果的应用。
环境监测制度是指通过监测环境因素,评估环境状况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环境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重要性环境监测制度对于保护环境、预防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环境因素,我们能够及时获取环境状况的数据和信息,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环境监测制度还能够监控环境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及早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保护人民健康和生态平衡。
目标环境监测制度的主要目标包括:1. 监测环境因素,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噪声等,评估环境状况;2. 监测环境污染源的排放情况,确保符合环境保护要求;3. 预警环境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环境污染扩大;4. 提供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5. 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增强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实施方法环境监测制度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监测网络:在不同地区设置环境监测站点,覆盖城市、农村和工业区,全面监测环境因素;2. 采集样品:根据监测要求,采集空气、水、土壤和噪声等样品,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分析和检测;3.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环境状况报告,并提出环境问题和改善建议;4. 宣传公告:将监测结果向公众公布,增加透明度和参与度;5. 监督管理:建立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监督和管理。
监测结果的应用环境监测结果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 环境管理: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2. 预警预测:通过监测结果,预警环境问题,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理;3. 资源配置:根据监测结果,合理配置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 决策支持:监测结果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决策;5. 公众参与:公布监测结果,增加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参与。
结论环境监测制度是保护环境、预防污染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测环境因素、污染源排放情况和环境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确保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建立起来的一套规范和管理环境监测工作的制度。
下面将从制度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首先,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监测和评估环境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也是环保政策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监测目标、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责任等方面。
首先,监测目标是环境监测的核心,通过明确监测目标可以确定监测的重点和方向。
其次,监测方法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比性的基础,包括采样方法、分析方法等。
再次,监测频率是指监测的时间间隔,根据不同的环境因素和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频率,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最后,监测责任是指明监测工作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分工,确保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
最后,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是衡量其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通过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同时,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也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此外,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还可以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明确监测目标、采用科学的监测方法、合理确定监测频率和明确监测责任,保证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
同时,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减少了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管理制度)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解读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解读《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007-09-272007年7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总局令第39号,以下简称《办法》),已于9月1日实施。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就《办法》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问:请介绍壹下《办法》出台的背景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要求抓紧拟订包括环境监测于内的关联法律法规草案,完善环境监测网络。
经过多年发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各关联领域、各关联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基本均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壹些重点工作领域的法律、法规仍根据形势要求不断进行修订。
然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法制化建设进程中明显滞后,目前尚未出台统壹的、专门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1983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已难以适应目前环境监测管理的需要而废止。
现行法律对环境监测的规定比较分散,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要求分散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放射性等关联污染防治法律中。
有必要出台环境监测专门法律法规,推进环境监测统壹监督管理。
考虑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制订的周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先行出台《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问:如何见待《办法》于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作用?《办法》的发布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举措,将进壹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环境监测体系是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三大支撑体系之壹。
通过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才能实现对减排工作成效的客观评价,对各项减排措施的科学验证。
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手段来量度,科学的减排考核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数据来支撑。
《办法》的出台,对环境监测属性、定位、管理、规范、处罚等长期依靠行政指令规范的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框架,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问:请介绍壹下《办法》的主要内容《办法》共23条,分别明确了《办法》制定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规定了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分工、标准规范的制定、环境信息发布、环境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环境监测网的建设原则和管理主体、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要求、企业的环境监测责任和义务、环境监测机构资格认定等。
问:如何见待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哨兵”、“耳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工作。
任何环境决策均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支持,每壹项环境管理措施的优劣成败均要依靠环境监测来验证。
于我国,长时期以来壹直存于的环境监测工作性质是政府行为仍是市场行为之争,环境监测工作及关联机构、人员于定位上始终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办法》从三个方面强调了环境监测的法律属性:壹是重申且拓展了环境监测的内涵。
即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为环境情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这几类环境监测活动均是政府行为,是代表公众利益,为更好地行使公权力开展的公共事务。
从我国环境监测的实践见,将以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情况和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为主体的环境监测工作定性为政府环境管理行为是符合国情的。
二是规定了环境监测成果的法律效力。
依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的依据。
三是强调了环境监测活动及环境监测设施受法律保护。
当下存于壹种不良风气,就是企业对环境监测工作不够重视,个别企业甚至恶意阻挠、干扰监督性环境监测。
排污企业仍没有充分认识到监督性监测数据是反映企业环境行为的客观标尺,同样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办法》以专门条款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了规定,且明确了针对不同程度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
这将有利于加强监管,规范企业环境行为。
对于环境监测设施破坏,《办法》也明确了罚责。
这是基于近年来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而提出的。
由于法制观念和环境意识淡薄,远程于线监测装置、点位标志等环境监测设施经常遭到破坏和盗窃,不仅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问:《办法》有哪些突破?主要包括俩个方面:壹是明确了环境监测统壹监督管理的基本思路、原则和要求;二是开创性提出了企业的环境监测责任和义务。
问:如何理解环境监测的统壹监督管理?根据《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壹监督管理。
县级之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壹监督管理。
《办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壹是统壹标准。
《办法》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壹的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未作规定的项目,能够制定地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且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目前,由于开展监测的关联部门制定的行业规范不统壹,导致监测数据缺乏可比性。
同时,各部门于实际工作中,选择的标准规范也不同。
这些差异,直接导致数据出现偏差和矛盾。
统壹技术标准和规范,有利于提高各类机构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二是统壹信息发布。
《办法》明确了由县级之上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壹发布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情况等环境监测信息。
原有的环境法律法规中关于环境信息发布的规定过于笼统,有关部门发布信息的依据和目的各有不同,有时关联部门公布的环境关联信息出现差异,甚至产生矛盾。
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统壹发布,有利维护政府环境信息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信力,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益。
三是统壹标志。
统壹标志,就是建立壹整套色彩鲜明、含义准确、便于认知的识别系统。
建立统壹的识别系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监测人员顺利进入指定场地、点位。
同时,也有利于公众监督。
特别是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具有统壹标志的监测车辆和监测人员方便交通、安全等关联部门识别,以便快速通行和进入应急现场。
问:企业的责任和以往规定有何不同?企业对自身排污情况进行监测责无旁贷。
排污企业既是环保主管部门的责任,同时也是环境管理相对人——排污企业的责任。
企业以追求利润为最大目的,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环境资源的经济外部性突出。
随着环境管理和执法力度的加强,绝大多数企业建立了污染治理设施,但治理设施运转不正常、超标排放、偷排、漏排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关联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企业自身更没有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提供污染源数据、建立污染源档案的法律责任和意识,发展监测能力、建立企业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自觉性严重不足,全国企业自我污染源监测能力发展缓慢,监测水平普遍较低。
环境监测往往被理解为政府针对企业的单向工作,而容易忽视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责任。
企业排污情况的监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仅仅依靠环保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育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办法》依据《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开创性地对此进行了补充说明,要求排污者必须按照县级之上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和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排污情况自我监测。
实施这项规定,就是要求有能力的企业必须建立自测机构,其监测能力和数据的有效性由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站进行审核和定期验证;不具备能力的,必须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环保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对于企业排污情况,由承担具体监测任务转向更多地对企业自我监测行为的监督管理上。
这样规定,丰富了环境管理的内涵,完善了环境管理的责权体系,界定了监管和被监管双方的责任,有利于加强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壹项有益创新。
明确环境监测定位强化环境监测管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解读2007-09-03编者按国家环保总局7月25日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总局令第39号),将于9月1日实施。
《办法》的出台将进壹步明确环境监测定位、理顺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厘清环境监测责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发挥环境监测于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本报特约请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对《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进行全面解读,以飨读者。
2007年7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总局令第39号,以下简称《办法》),且将于9月1日实施。
壹、深刻认识《办法》的重要意义《办法》的发布,进壹步完善了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填补了环境监测立法空白,为环境监测基础工作的推进和各项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规依据。
1.《办法》的发布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举措。
要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环境监测必须审时度势,主动变革。
要实现“且重”,就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认识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工作必须跳出环保系统融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去。
要实现“同步”,就必须突出主动、事前、预防的特点。
要实现“综合”,就必须突出环境保护过程中技术因素的作用。
2.《办法》的发布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
环境监测体系是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三大支撑体系之壹。
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手段来度量,科学的减排考核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数据来支撑。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做到全面反映环境质量情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解决长期困扰和掣肘环境监测工作的体制、机制问题。
《办法》的出台,对环境监测属性、定位、管理、规范、处罚等长期依靠行政指令规范的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框架。
3.《办法》的发布是完善环境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
环境监测于法制化建设进程中明显滞后,目前尚未出台统壹的、专门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现行法律对环境监测的规定比较分散,壹些法律法规中环境监测工作界定出现交叉,法律、法规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管理的权威性和规范性,成为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主要障碍之壹。
4.《办法》的发布是革新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的现实需要。
目前,尽管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保护部门的统壹监督管理职责及各部门关联监测工作的职责和分工,但从总体上见,尚未统壹环境监测管理。
《办法》中对环保系统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定位,对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的具体规定,有助于下壹步理顺各方面关系,深入解决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5.《办法》的发布是制定《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重要基础。
从2002年起,国家环保总局就着手研究环境监测立法工作,考虑到立法程序和周期,本着务实的原则,先行对环保系统所涉及的环境监测工作做出规定,发布部门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