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阅读实用类文本命题趋势
- 格式:docx
- 大小:40.07 KB
- 文档页数:4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启示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是备受关注的一篇文章,不仅因为它作为高考题目备受关注,更因为它所涉及到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对于考生们的启示作用。
实用类文本阅读是考生在高考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而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更是为考生们提供了一次深刻的启示和指导。
现在我们就来对这篇实用类文本阅读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具体的题目内容和解题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一些适合考生们在学习和备考中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来看一下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内容。
这篇文章是一份关于艺术家工作的合同条款,其中包含了艺术家与经纪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合同期限、酬劳待遇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这份文本,考生们需要理解和掌握艺术家与经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同条款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这些要求,进行问题的解答和分析。
这种实用类文本阅读对于考生们来说并不是一种陌生的题型,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合同条款、使用说明、公告通知等各种实用类文本,因此通过这种题型的训练,可以帮助考生们提高对实用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和处理。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实用类文本阅读对于考生们的启示作用。
这篇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们对文本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们掌握合同条款中的具体要求和规定,这对于考生们在解题时需要进行精准的定位和理解,不能有丝毫的模糊和错误。
这种要求对于考生们在日常学习和备考中也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细致和耐心,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
2019年全国二卷语文高考试卷研究报告2019年高考已落下大幕,作为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师,我也在第一时间对今年的全国二卷语文试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自己的实际解题与分析,收获颇大,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今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做一些个人的简单分析研读。
考察内容方面。
从今年的全国二卷语文试卷题目考察内容和方向来看,基本保持了高考语文全国二卷一贯的平稳、常规,考察内容整体与2018年试题保持一致,考察内容均在考纲范围之内,考点文中略有变化,例如变化一、语言文字运用第(18)题,延续多年考查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被多年未考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取代。
变化二、实用类文本阅读调整到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前。
变化三、语言文字运用第(20)题由2018年的修改词语改为补写句子,(21)题由2018年的利用材料续写改为多年未考的新闻语段压缩。
变化四、阅读文本的选材变化。
其中论述类阅读文本内容由科技类转向历史文化类;文学类阅读文本由中国名家小说转向外国名家小说;文言文阅读文本选择了多年未用的《史记》中的节选内容。
变化五、阅读题中,选择题的问题设置及选项内容的变化。
例如,论述类文本题干中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由原来的第(1)题调整到现在的第(3)题,现在的第(1)题改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中减少了图表,而在选择题中设置了图表类选项;文言文阅读第(11)题选项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范围扩大。
除此之外,其余题目木形式与近几年高考全国二卷基本保持一致。
二、今年全国二卷考察内容设置的原因。
从本人从教经历以及多次听取乌市专家关于高考研究报告的情况来看,高考语文试题一般都会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机制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系性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充分体现高考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和不懈追求。
试题以德育为魂,以智育为基,助力体美劳教育,科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有哪些趋势?语文要怎么备考?我们知道,每次高考结束之后,专家们会对命题做出解析,判定其难易程度,当然还有对下一年命题趋势的预测。
2019年高考即将到来,小编和大家再次分享2019年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看看高考冲刺阶段语文学科如何备考,赶紧看过来!2019年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有哪些趋势一:阅读量将会继续适量增加。
以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考查目标的语文高考,必将越来越注重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考查核心是快与准,也就是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的双重考查。
近三年语文试卷的阅读量基本以每年500字左右的速度递增,相信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下去。
高考语文注重阅读的考查,也是以考改促课改的一种方式,必将推动中学语文教学重视同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趋势二:题型将会继续走创新之路。
2018年高考语文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变脸,或许意味着以后高考测试的“变脸”将成为新常态。
这种变化,体现了高考语文的综合性和创新性,让考查语文素养和关键能力真正成为高考的旨归。
趋势三:有可能考查作文多种类型。
从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题目的朴素回归以及全国卷Ⅰ和卷Ⅲ的变化可以推测,2019年高考作文不一定囿于2018年全国三套试卷的作文题目的类型。
趋势四:现代文阅读的形式变化可能性很大。
从2018年三套试卷的现代文阅读文本的变化可以推测,三篇现代文阅读文本题材和体裁都有变化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还很大,《考试大纲》上提到的每类文本的多种类型都有可能出现在高考试卷上。
趋势五:文言文阅读存在变数。
这一年来,在各种变化层出不穷的考改背景下,全国卷Ⅱ,甚至可以说全国三套卷,最稳定的一道大题就是文言文阅读,几乎一点儿变化都没有。
但在变化、创新成为主旋律的考改背景下,文言文阅读无论是文本类型还是三道主观、一道客观的题型,都不能否定存在变化的可能。
趋势六:语言文字运用题将成为试验田。
前几年全国新课标卷每年都是“稳中有变”,“稳”的是绝大部分,“变”的就是语言文字运用题最后两道主观题中的一道,因此被称为“试验田”。
高考语文命题趋势预测及分析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预测及分析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预测及分析?
根据2019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可以预测基础知识,约5题,约15分;古诗文阅读,约8题,约36分;现代文阅读,约6题,约27分;小阅读,3题,12分;大阅读,3题,15分;阅读延伸,1题,12分;写作,1题,60分。
那么将2019年的变化与之前的语文试卷题目的分布对比来看,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将更为侧重,这不仅仅包括是现代汉语的考查,而且还有对古诗文考察的强调。
而阅读延伸题目的出现,我们也会发现北京高考语文也重点强调同学们的语文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这些题型的转变也要求我们在高考备战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语文课
程的复习。
总而言之,2019高考语文将有以下两点变化
一、古诗文比重加大
这不仅仅表现在题目数量的增加上,而且也表现在具体知识点考察的增加,例如对于课本上的重点古汉语字词的考察。
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复习过程中对于出现的知识点进
行分类整理,一一消化,从而对古诗文部分进行清晰的掌握。
二、作文加强人生反思
在语文试卷的考查中,有两个主要的部分,一是作文,另一个是阅读。
那么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能够将之前看过。
高考实用类文本命题研究一、文本特征主要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主,材料涉及知识性读物、调查数据(报告)、新闻报道、访谈等,文本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文体的基本特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原文内容。
文本材料基于一定的逻辑进行谋篇布局。
阅读时,要认识到文本背后的逻辑架构,对其行文内容进行分析。
如:2017年全国1卷中,本试题的四个材料内容均围绕“纪录片频道”这一主题展开。
材料一与材料二:对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及其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比值进行介绍。
材料三与材料四:主要阐明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禹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二、选择题(一)图表解读12017年全国1卷第7题 D项选项中“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长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而图表信息呈现:年龄从4-64岁目标观众集中度比值在不断攀升,然而64岁及以上的集中度的比值却是在下降的。
2017年全国3卷第7题 B项选项中“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图表显示:2015年企业遭遇侵权的比例为19.5%,而2011年和2012年企业遭遇侵权的比例分别为29.7%与22.7%。
这与选项中“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的表述不符,同理,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与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也是如此。
关注:选项中的“不断”、“一直”“均”等表示图表中呈现总体趋势的词语。
2017年全国2卷第7题A项与B项是对材料一中“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情况”图表的信息归纳。
2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2018年全国2卷第7题 D项(该项为正确项)考查学生对图表隐含信息的分析和推断能力。
图表中有一条一直下降的曲线,这说明我国专利侵权总体比例处于一种下降态势。
下降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方面政府加大了打击的力度,侵权事件大幅度降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另一方面,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考向1新闻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将原来的“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调整为了“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并且增加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表述,这一明显调整,在理论上增加了2017年高考考查“新闻”的可能性,在实践上,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三套试卷都考查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新闻类文本除了非连续性文本,还有人物访谈、报告文学、人物通讯等。
从题型上来看,主要是一道单选题+一道双选题+一道主观题。
从考查内容上来看,除了注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个性化解读外,还要关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
预计201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新闻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其中非连续性文本和新闻访谈是重点考查对象;考查内容上除了传统的筛选整合信息类试题、个性化解读类试题,还要注重对“理解”这一能力的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日前,中国姓名大数据报告《2016大数据“看”中国父母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出炉。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启示近年来,高考阅读理解部分的命题越来越注重实用类文本的使用,而且这类文本的体裁和主题非常丰富,既有新闻报道、广告宣传,也有信息说明、产品介绍等。
因此,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更加重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提高对各种实用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把握文本细节,突出实用性实用类文本的特点是突出实用性,以便快速实现目标。
因此,阅读理解题的命题者一般会从文本中提取一些细节性的信息,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这些信息回答问题或做出判断。
因此,学生们在阅读实用类文本时,应该注重把握文本的细节,注意收集一些具体的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善于推理解读,强化实际应用实用类文本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方便人们的生活。
因此,阅读这类文本时,学生们需要根据文本提示进行推理解读,从而更好地融入文本中,理解文本中所传达的信息。
此外,学生们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将文本中所讲的实用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三、提高词汇积累和应用能力实用类文本一般包含大量的实用词汇,学生们需要通过积累和应用,逐步提高词汇的掌握程度。
例如,学生们可以多读一些实用性强的文本,注意收集其中的新词和实用短语,并做好适当的归纳总结,提高自己的词汇积累和应用能力。
四、注重实用文本场景模拟,强化应用能力除了学校的课堂教学之外,学生们还可以通过模拟实用文本场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实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模拟购物、旅游、求职等实际场景,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提高文本阅读速度和准确性实用文本的特点是重要信息集中,句子简洁明了。
因此,学生们在阅读实用文本时,需要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准确性,以便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信息,然后进行正确的应用。
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高考阅读理解中的分值占比越来越高,因此,学生们需要积极备战,提高对实用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用类文本阅读在2019年高考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它的出现为
高考拓宽了内容,提高了考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受学生们的欢迎。
在这里,我们
要从它的出现中汲取出它所蕴含的教育启示。
首先,实用文本让学生们期待着学习新知识。
当国家对实用文本阅读进行了细化的研
究和调整之后,考试内容更多的开展了以“实用”为特点的课程,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
中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感受,而不至於只是墨守成规,学而无用等。
实证丰富了学生们的认知,增强了他们学习知识的厚度,为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实用文本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们需要在文本中理解出作者的意图,分析前文和后文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加强思考的能力。
而且实用文本阅读考查学生在
面对真实问题时该采取怎样的行动,以及在解决问题时应该注重的细节,这些都活跃了学
生的思维,有助于他们提升智商,并有助于他们能够灵活的处理实际问题。
最后,实用文本阅读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实用文本中,作者常常以自然、历史等风景为载体,能够深刻地发出人们价值观是有限的思想,并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出
真正正确的价值观,这难能可贵。
综上所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出现丰富了2019年高考的内容,考查了学生“实用”
素养,特别是强调学生将实际操作性知识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为今后的学习拓展了更多的
可能,可以说具有着重要的教育启示意义。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的趋势国家玮,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高考语文名师,北大《纵横》杂志主编。
授课激情澎湃,将语文知识、解题技巧与文化背景融于一炉,深受学生好评。
一、古诗文阅读不做各省卷子的汇评,但所讲对全国各地均适用。
一直以来并将持续下去的基本命题理路依然是遵循“反命题”,有意规避押题的可能性。
我们把话题稍稍岔开一笔,其实,花点时间稍微理解诗歌本体的特质和源流乃是切入古诗解题的正途。
陆机《文赋》中讲“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又言“诗缘情而绮靡”,都涉及到一个“情”的问题。
做题如探究,必须先走正路,很多人费心背诵了很多意象,比如月、日、江、海等各自在古诗文中表征着的内涵,虽对理解古文化有些助益,但发现做题时往往无法真正用好。
解古诗文题目的“第一义”在于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判断,俗化一些,即诗人情感究竟是喜、怒、哀,积极亦或是消极,循此路径再结合注解或所谓“诗眼”--实际上往往是表情感的形容词大概可以判断其方向。
人们的一般判断是诗歌要优美、情感要积极,但“反命题”的思路往往要于此设下陷阱。
事实上,与故人时空的相隔最容易让人用今天的价值判断去曲解古人。
考生备考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在课堂所学那些基本古诗常识之外--这些常识可能包括李白的雄浑壮阔、苏轼的豪放旷达等等,必须深切体会那些不被人重视的看似消极的思想或情感,这些反而最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
在新东方高考语文的培训课上,所谓消极情感--古人对于人生的悲天悯人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情--往往成为讲授的重点:“被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伤春悲秋之情;孤寂愁闷之情;仕途失意之情--此种典型的“反命题”思维是考试必须具备的。
不妨精讲一道2019年的全国2卷。
关河令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经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永夜!“秋”、“凄”、“寂”、“孤”等具有词背后投射出的情感基调很容易让我们判断其传递出的伤感,但大部分考生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理解了的情感最终通过合理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而切中采分点,在新东方优能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主张一定要在大量筛选的情况下记诵一些基本的答题语言,从考试学的高度把握之,比如上面讲到的“伤春悲秋之情;孤寂愁闷之情;仕途失意之情”就是经过仔细考量之后需要考生记诵的,这样在考场中一旦正确判断了词人的情感取向后,考生可以将这种正确的语感顺利调整变成得分要点,比如该题,词人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一问,抓住“孤寂愁闷”展开自己的答题,就获得了解题的要点,哪怕后面的分析略有瑕疵,路子走对了,大部分的分值还是可以拿到。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启示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是考生们备受关注的一部分,该部分内容涉及实用类文本阅读技能的考察,对于考生来说意义非凡。
在这次考试中,不仅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对考生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关于这部分的考试内容和启示,我们有必要展开深入的探讨。
第一,对实用类文本的理解与运用本次考试所涉及的实用类文本主要包括了广告、公告、邀请函等。
这些文本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日益迅速,各种实用文本的使用频繁。
学生需要具备对这些文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对于考生而言,需要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所见实用类文本的信息,包括文本中所含的信息、意图和目的等,以及根据实用类文本的特点灵活运用其中的信息。
针对这一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实用类文本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不仅要熟悉不同实用文本的语言特点和使用场景,还需要掌握分析实用类文本信息的方法,并能在实际应用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第二,培养信息筛选与应用的能力实用类文本的特点之一是信息量大,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速,信息量更是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
考生需要在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具备对信息的筛选和应用能力。
考生需要能够从实用类文本中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比如根据广告内容做购物决策、根据公告安排自己的学习或生活计划等。
这也提醒着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的信息筛选与应用能力。
对于海量的信息,需要学会从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能够加以应用。
加强对实用类文本的语言分析能力实用类文本的语言风格多样,且常常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考生需要具备对实用类文本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分析能力。
在高考阅读理解部分,这一项技能的考核也是很重要的。
需要能够分辨不同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点,从中找出文本的主旨和细节信息,并作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针对这一项能力,考生在备考中应该注意梳理和总结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点,加强对实用类文本的语言分析能力的训练。
新课程高考实用文试题分析及2019命题趋向新课程高考试卷终于如期而至,大伙都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全新的题型:有用类文体阅读。
在此之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权威的“样子”是考纲上的“题型例如”。
关于有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考纲上的例如选取了2003年上海高考卷的相应部分,这是一个重要的暗示。
【一】2007年特点:缤纷花开各自妍关注一下2007有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我们发明,广东卷、山东卷以及宁夏海南卷(以下称宁海卷)有着共同的特色:静悄悄地走进新课程。
即大题类别是全新的,选材、命题中格外注意了“过渡”,注意对传统考点的承接和新大纲新考点的表达。
原那么虽是一致的,然而三份试卷三朵花,各自缤纷各自妍。
1、命题选材:新闻类更受青昧,传记类紧随其后。
广东卷选了访谈,山东卷选了通讯,宁海卷选了人物传记。
由此可见,新闻类更受命题人的青睐。
2、分值分配:在总分值基础上按照各自的特色有所倾向。
尽管基本上有用类文本阅读,然而,由于各家都有着自己命题赋分的自主权,因此三份有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赋分是大不同的。
广东卷15分,三题分别是4、5、6分;山东卷18分,四题分别是4、4、5、5分;宁海卷25分,四题分别是5、6、6、8分。
3、考点设置:选文的多样化决定了考点设置的多样化。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特色,直截了当妨碍着题目的设计。
(1)整合信息、归纳评价是三份试卷共同的追求。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猎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
三家试卷都在落实着整合信息这一有用文阅读的差不多考点。
且以广东卷为例,这篇对闻名钢琴家傅聪的访谈采访者一共提了七个问题:①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②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③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如何看这件事?④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⑤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依旧思想?⑥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那么?⑦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这七个问题核心是四个字:“追求”“评价”。
2019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全国Ⅱ卷)发布高考作为考生迈入大学的重要考试,备受家长和考生的关注,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推荐了2019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全国Ⅱ卷,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难度变化】持平论述类文本阅读相对去年的选材在难度上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容易被考生接受。
从文章结构看,结构划分更明确,整体阅读难度不大。
而就文章细节来看,文章的逻辑性仍是考察的重点、难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难度变化】阅读难度变化不大,题型没有变化。
从选文的出处看,2019年的选段出自《明史》,2019的选段选自《北史》,2019年的文言文选自《明史》,就其成书年份看,与学生的熟悉程度上看,今年的文言文略比去年简单,但在内容上难度基本持平。
【题型变化】1、文言文阅读相对去年在题型上没有变化。
2、文言知识考察学生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积累。
虽然是去年刚出现的题型,但是训练较多,而且以选择的形式出现会降低学生的压力,进行对照比较会得出正确答案。
3、文言文翻译题,出现一个较难得通假字“矢”,很难想到,大多数考生可能被迷惑,直接翻译常见的含义“箭”。
(二)、古代诗歌阅读【难度变化】提高本次选取的虽然是唐诗,诗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杜甫。
学生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比较熟悉,从篇幅上也不是很长,但是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题画诗,属于杜甫七言古体节选的四句,考生对诗中所表达的内容可能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概括。
【题型变化】今年又和去年一样都是对一首诗进行赏析,在提问形式上较之去年难度有所提升,第一问的问法在训练过程中很少遇到,虽然内容比较单一只是对画技的赞美,但考生的语言表达可能不准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战争》着重考察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赏析。
考点延续去年的小说类文章的考察方式,人物题仍旧是重头戏。
对于选考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吉林省考生选考率比较低。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吴文俊的语文世界》终于在高考之前的老师学生们中间各种猜测中出现了,让人长出了一口气。
2019高考全国卷分类汇编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纲解读考点分布考纲解读命题趋势新闻类文本除了非连续性文本,还有人物访谈、报告文学、人物通讯等。
从考查内容上来看,除了注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个性化解读外,还要关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
人物传记从命题方向来看,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设题:①对文本中重要信息的筛选;②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③对文本表现手法的分析;④对传记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⑤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根据《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总的趋势: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应该会延续2019的命题思路和试题难度,将进一步向“时代精神”方向发展。
其具体特点表现为:1.指导思想: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命题原则:新闻类注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个性化解读;人物传记类注重对信息的筛选,文本表现手法的分析和人物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3.选材特点: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新闻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其中非连续性文本和新闻访谈是重点考查对象。
4.高频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个性化解读,分析文本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主要观点。
5.文本字数:一般在800-1200字之间。
6.分值分布:2019年、2018年两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一道问答题,分值4分;2017年一道单选题,分值3分,一道双选题,分值5分,一道问答题,分值4分;2016年为选考,一道双选题,分值5分,三道问答题,分值分别为6分、6分、8分。
2019年全国高考III卷语文试卷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启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性质认知极具高度: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作为重要的人才选拔考试,高考语文卷命制必然要紧扣这一性质。
有“指挥棒”效用的高考评价,必将对高中学习产生深度影响。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以课程标准为基准,积极探索试题的正向价值,发挥试题的评价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需敏锐捕捉到这一信息,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现结合“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高考语文试卷的特征,从当代语文学科评价的意图折射当前语文学习的要义,希望能够为语文评价和教学贡献些许智慧。
一、试题特点:对“思考现在”的语文“示好”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由三段材料组成。
材料一首先介绍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及其技术核心,继而比较专业地论述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
材料二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纸张的寿命与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
材料三阐述了非洲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的主要内容,从毛里求斯文件纸张的基本状态,结合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提出档案文件修复的必要性,进而较为详细介绍了其修复档案文件的去酸方案和修复方案。
三段材料各有侧重:第一段材料注重文字描述,侧重于概念界定和知识阐述;第二段材料注重数字表格,以实验方法结合统计方法呈现事物变化;第三段材料运用具体实例,将地理、历史、化学、劳动技术等学科知识融合在具体实例中,知识丰富,生动活泼。
尔后三个题目设计与三段材料紧密结合,答题正确率与对材料的理解程度高度相关,二者相得益彰。
这一巧妙材料安排,凸显出两大主要特点:1.注重试题情境。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试题“实用类文本閱读”之所以具有此类特征,体现为该试题引入文化遗产保护热门话题,是对现实问题的关照。
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放映和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文化遗产遭破坏的主题等掀起了新一轮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此主题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重要话题,具有现实意义,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联系,学生对此类话题并不陌生,引入此类话题绝不突兀,学生对此类话题具有好奇心和熟悉度,与学生生活“接近”而非“隔离”。
2017-2019年近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题型分析、出题倾向近三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择了大家的名家文章作为考察题目,更加厚重正式。
全国1卷的出题风格涵盖了生态、历史、文学创作、科技、社会学、民俗等方面,而全国3卷则多以社会学、民俗学为主。
实用类文本的出处则包括纪录片频道运营、文化遗产保护、新科技等领域。
这些题目需要考生对原文内容进行正确理解和分析,进行论证分析。
本文主要介绍了实用类文本和简答题的出题特点和题目内容,以及一些例子。
其中实用类文本主要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涵盖传播、科技、文化、社会、工程、经济等方面,出处也比较广泛,包括报纸、期刊、社论、杂志等。
而简答题则主要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需要考生进行分析和概括。
在实用类文本方面,本文列举了一些例子,包括垃圾分类、文化遗产、博物馆、图书出版、体育志愿服务等。
这些实用类文本的出处形式也比较多样,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出处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在简答题方面,本文列举了一些例子,包括XXX纪录频道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不同、毛里求斯修复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桥梁的国人自信心等。
这些题目都需要考生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需要考生进行分析和概括。
总的来说,实用类文本和简答题都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注重练和积累,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重点考察对材料的综合理解与运用能力,全国1-3卷的出题思路大致相同。
在全国1卷中,材料加分析程度更大一些,2018年难度最大,需要从“不同点”和“为什么不同”两方面回答,并且要参考报刊的性质、受众群体、服务特点等方面进行回答。
相对而言,2019年的题目较为简单,直接根据材料三的部分归纳总结即可,不需要从三则材料中寻找答案并转化语言。
但由于实用类文本较为简单,仍然建议多练不同种类的题型,重点放在寻找材料信息、归纳、转化语言上能力的培养上,注意把“问题--对策”、“特点--归类”等题型上。
高考语文全国统一命题卷语用题发展趋势探析摘要:今天,高考作为全国最重要、最公平、规模最大的选拔性考试,其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一直在更新完善着,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多元化的命题形式生机勃勃。
2019年,教育部宣布取消考试大纲,进一步促进了教学与考试彼此间相互积极影响,推动教育教学和考试评价体系的科学衔接。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常考常新,题目越来越灵活开放、命题素材越来越丰富多彩,对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发展趋势一、命题形式在命题形式上,近十年全国统一命题卷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呈现出稳定发展和大胆创新相结合的趋势。
语言文字运用题在形式上的稳定发展主要表现在题量和总分值的稳定,近十年全国统一命题卷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题虽经历了几次变化,但是始终保持着下设五道小题、总分20分的“原则”,各小题的分值根据其实际考查内容进行调整,但也保持着最低3分、最高6分的特点。
大胆创新主要表现“一拖三”设题形式的确立和五道小题对应“3+2”考查模式的出现。
未来,只要语文试卷整体结构和卷面总分值不作新的调整,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题量和分值基本会保持为五道小题总分20分。
设题形式上,五道小题彼此独立的形式已经被淘汰,很难再出现单独设题的情况,从近四年的设题特点来看,将多个考点融入一个语篇中进行考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3+2”的考查模式也很可能会沿用下去。
就具体考查内容及其考查方式而言,可谓是既有稳定发展,又有大胆创新。
通过对近十年全国统一命题卷中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出,成语(或词语)题、病句题、语句衔接题、语句补写题、图文转换题、压缩语段题已经成为语言文字运用题的经典内容,同时,表达得体题、标点符号题、推断题、修辞题等新的考查内容的接连出现,为语言文字运用题带来了勃勃生机,综合性更强的题目往往能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高考自主命题的省份虽然越来越少,但正因如此,其创新力度往往更大,例如写文学短评、写推荐信等等,这些考查内容是近十年全国统一命题卷中从未出现过的,这类题目形式新颖、综合性强,统一命题卷未来可能会有所借鉴和融合。
2019年高考语文阅读实用类文本命题趋势
现有考查的坚守与微调
坚守是主旋律
从2008年开始的全国课标卷基本上趋于稳定。
其特征主要是:文本文
体局限于传记,且多数节选自传记作家的著作;传主主要出自近代以来
影响中国发展的各方面的人物,有实业家卢作孚、盛宣怀,有教育家
陶行知,有将军陈纳德、戴安澜,有科学家袁隆平、谢希德、邓叔群,画家黄宾虹,学者朱东润,而外国科学家只有波尔;命题形式固定为一
个多项选择题,三个主观表述题,且选择题的赋分借鉴了国际上的
PISA法(分层级给分),即完全准确、不完全准确和完全不准确三种,不完全准确又包括绝大部分准确和小部分准确;考点覆盖较全,第1题
主要考查感知、理解水平,第2、3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水平,第4
题主要考查探究能力。
这些试题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命意,引导我们追
寻人物的成长经历,感知人物的心灵世界,体悟人物的博大情怀,有
利于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承社会正能量。
这种对命题导向的坚守,贯
穿于这些年来的试卷中,不但符合高校人才选拔的核心要求,也是语
文时代性、工具性的重要体现。
微调是协奏曲
新课标卷强调选择性的理念,主要体现在选考题上。
从其他省市以往
的考情来看,绝绝大部分考生选择做实用类文本题,而不愿做文学类
文本题,且做传记比做小说的平均得分要高很多。
为了应对这种违背
新课标理念的考场规则,全国课标卷的命题持续实行改革,期望通过
微调来引导考生真正发挥他们的阅读个性,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
这种微调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相关链接”,扩大阅读量。
从2013
年开始,在节选的传记正文后添加二到三则“相关链接”,构成非连
续文本,人为造成阅读的断续,阻滞阅读的连贯性,以此强化阅读的
难度。
二是选择文学倾向明显的传记,设置阅读障碍。
在增加“相关
链接”后,选传记的考生比选小说的虽然得分由以前的10分以上缩小为10分以内,但依然没有达到考查的预期目的,于是只有在选文上向文学类文本靠拢。
2015年高考全国卷文本《朱东润自传》中相关传主学术观点的叙述、《将军赋采薇》中相关传主的赋诗和题词,都有很强的文学色彩,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结果造成选择小说阅读的考生大量增加,从河南省的选考分数来看,选考部分的分差缩小为1分。
三是强化概括水平以及对文学笔法的考查力度。
试题要求信息整合的内容分散在传记各处,甚至有的在“相关链接”中,是对考生概括水平的一次挑战。
同时,2015年也对学术性内容和赋诗内涵实行了直接命题考查,使考查的水平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考查传记虽然是主旋律,但微调始终存有。
微调的目的是为了促动公平的原则,增强高考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未来考查的蜕变与创新
蜕变是新常态
对命题模式的坚守,有利于通过持续耕耘开拓命题空间,挖掘命题潜力,但却助长了一批对答题套路的盲目崇拜者和熟练操作者,也培养了一批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所谓“学霸”。
命题一般要遵循创新和反命题的规律,意在引领答题者临时建构答题规范,以检测他们的学习潜能,选拔出能适合未来学习的人才。
所以,命题的微调和渐变应该是在主旋律演奏中的协奏曲,且在微调的累积作用下,走上蜕变之途。
蜕变的可能路径主要有:
一是文体的蜕变。
实用类文本按照考试大纲的说法主要分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
传记通过持续微调,已经找到与文学作品在难度上旗鼓相当的文本形式,再要渐变难度极大。
新闻应该是最靠近文学作品的文本,未来的选文最有可能成为现实。
而报告过于质朴和程式化,进入高考试卷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科普文章因为与课改前的小阅读似曾相识,且在课标卷中刚被论述类文本阅读所取代,当前要作为大阅读仍有困难。
二是考题的蜕变。
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共设4题,赋分25分,而
“筛选”这根红线一以贯之,与前面的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重点重合,
对考生的水平检测较为片面,有强烈的蜕变动因。
可见,未来实用类
文本阅读的蜕变会是一种新常态。
创新是新起点
随着高考新课标卷的扩容,大批省市进入全国卷时代,实用类文本阅
读的难度迫切需要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平衡,以充分实现新课标的选考
功能。
未来考题的创新也应该基于此。
创新是高考试卷应对时代要求
的生命线,也是迈向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新起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创新集中在以下两点:
一是材料选择的创新。
以前考查的传记有可能向新闻转轨。
单则新闻
仍然显得单薄,难度不大,有可能由四则新闻材料构成非连续文本,
彻底*以往选文的惯例,真正进入多视点聚焦、多角度表现的信息爆炸
式的阅读活动,形成与现时阅读和谐共振的样态,实现阅读材料的创新。
二是命题指向的创新。
以前对“筛选”的过度要求,不利于培养考生
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所以未来的命题指向会力求创新。
如2016
年考纲说明题型示例实用类文本阅读第3题: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公布“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一事都作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社记者与《中华读书报》记
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与危害。
(4)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
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
这道题,总共选择了四则材料,前两则材料较长,后两则较短,总体
阅读量大大增加,对于考生的整体阅读和把握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命题方式上看,(1)(2)(4)三题都是比较阅读,这种题型在筛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