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9
三峡工程长期运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方案引言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中国长江中游。
它的建设是为了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水问题,并提供清洁能源。
然而,长期运行的三峡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需要评估其长期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评估对象1. 水域生态系统:评估三峡水库的长期运行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水质、水生物多样性、原生态区域等方面。
2. 沿岸生态系统:评估三峡工程长期运行对沿岸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湿地消失、岸线退化等方面。
3. 四川盆地生态系统:评估三峡工程长期运行对四川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地质构造、生物多样性、土壤侵蚀等方面。
二、评估方法1. 现场调查:对三峡工程周边及相关区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生态环境数据,包括水质、土壤质量、植被状况等。
2. 水质监测:建立水质监测网,监测三峡水库及相关河流的水质变化,包括水中重金属、营养物质等指标。
3. 生物调查:进行周边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包括鸟类、鱼类、昆虫等,评估其对三峡工程的适应能力和生境状况。
4. 模型模拟:利用适当的数学模型,模拟三峡工程长期运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水位变化、水质变化等方面。
5. 经济评估:对三峡工程长期运行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农业、渔业、旅游等方面,推断生态环境在经济中的作用。
三、评估指标1. 水质指标:包括水中溶解氧、水温、pH值、化学需氧量等指标,以评估水体的生态健康度。
2. 水生物指标:评估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种群结构等,以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的变化。
3. 影响区域指标:包括湿地退化程度、土地退化程度等,以了解沿岸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情况。
4. 经济指标:评估农业和渔业产值变化、旅游收入等,以评估生态系统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四、保护措施1. 水质管理:加强水体污染控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
2. 湿地保护: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受损的湿地区域,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前言(一)研究历史三峡工程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国内外所关注。
早在50年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编制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与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时,就对工程引起的一些环境因素如回水影响、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库岸稳固、地震、泥沙、生物、水库淹没与移民、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地方病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初步成果并编入了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
同时,中国科学院的很多研究所也对长江的地质、地理、气候、水文、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等作了大量基础研究,为以后的环境影响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1980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出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200m方案环境影响报告。
随后,进行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50m方案可行性研究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983年3月提出了《三峡建坝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
1984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了长江三峡工程科研工作会议,正式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计策研究”作为三峡工程前期重大科研项目之一,委托中国科学院主持该项目研究,组建有7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攻关队伍,于1987年7月提出了科研成果,通过国家科委聘任的专家组评审,并出版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计策研究论文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与计策研究》、《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地图集》等专著。
同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及时地将此项研究列入“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又投入300人的科技力量进行连续研究,并于1991年1月完成攻关任务,以《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共8本,约250万字)形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为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水位方案,成立了生态与环境论证专家组,对正常蓄水位150~180m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
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原水利电力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下,由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55名专家构成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家组,于1988年1月,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及计策的论证报告》。
三峡大坝中的地质问题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
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
这是一个创举,不过一件事物不能单纯的说它是好的,或是坏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也一样,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获悉福之所倚”三峡大坝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南水北调等好处,但也引发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生态、人文安全以及水坝能引发一些问题 1.生态安全以及水质问题大坝阻挡了淤泥流向下游,使包括上海地区在内的长江入海口收缩,海洋的咸水正在倒灌入内陆。
据了解,三峡库区水质的好坏和变化,不仅取决于库区内的污染物排放和污染治理状况,同时也与上游来水的质量密切相关。
三峡库区上游流域面积大,接纳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农村面源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多,世界野生动物协会今春公布的一份报告称,通过大坝的水流速度正在加快,对下游的防洪大堤造成破坏。
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化肥残留物被不断排入大坝水库,导致巨型水藻生长泛滥,并威胁到下游的水供应。
2.人文安全古今中外,水库大坝一直都是军事对抗中的主要打击目标,也是恐怖分子破坏和要挟的主要目标。
因为三峡大坝是静止不动在明处的固定目标,虽然这个坝的确很大,可能要五千万吨核弹正面摧毁,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他和世界上的许多混凝土重力大坝的结构不同,水轮发电机的26条进水管,以及众多的泄洪管,泄沙管都是安装在大坝中。
此外,三峡大坝中还有三道深55米宽34米的横截大坝的槽(一道为升船机用,二道为船闸用),而这三道深槽都只用一层薄薄钢板控制,一旦这层钢板被炸毁,就可造成与溃坝一样的效应。
三峡大坝若全溃时,百余亿立方米库水短时间内下泄,坝址至沙市间沿岸,受洪水波直接冲击,灾害损失严重,造成极大地损失。
3.水坝能一起的一些问题①泥石流其中在2010年7月15日晚12点,一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将长江三峡左畔的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掀翻了天”:集镇的农贸市场被泥石流整体掩埋;一幢5层楼房的1-3层被淤泥填满;大街上到处“飘”着冰箱、洗衣机……据统计,此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63万余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引言概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其可行性报告对于评估该工程的可行性和效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包括地理条件、工程设计、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
一、地理条件1.1 水文地质条件: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所处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较大的水文梯度,这为水利枢纽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2 地质地貌条件:该地区地质构造稳定,岩性坚硬,适合进行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
1.3 气候条件: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所处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有利于水资源的调度和利用。
二、工程设计2.1 水位调节功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备调节长江水位的能力,可以有效防止洪水灾害和干旱灾害,并满足航运需求。
2.2 发电功能:水利枢纽配备大型水轮发机电组,能够有效利用水能发电,提供清洁能源,满足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电力需求。
2.3 船闸功能:水利枢纽配备船闸,方便航运,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三、经济效益3.1 水资源利用效益: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以实现对长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充足的水源供应,支持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3.2 能源产出效益:水利枢纽的发电功能可以提供大量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成本,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3 交通运输效益:水利枢纽的船闸功能可以提高航运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四、环境影响4.1 水库蓄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会导致水库蓄水,对下游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通过科学的水库调度和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2 水轮发电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利枢纽的水轮发电对水生生物的迁徙和繁殖产生一定影响,但通过建设鱼道和采取保护措施,可以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4.3 工程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水利枢纽的建设会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当地经济繁荣。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要说这长江三峡工程啊,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工程!但咱今天不聊它的雄伟壮观,而是来唠唠它背后的环境地质那些事儿。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去三峡地区实地考察。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一丝丝凉爽。
我沿着江边的小路走着,江水奔腾不息,发出阵阵轰鸣声。
站在那里,望着那滔滔江水,我心里就在想,这三峡工程的建设可真是不容易。
它不仅要考虑发电、航运这些实际用途,还得把环境地质的问题处理妥当。
先来说说三峡地区的地质结构吧。
那里的地层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记录着亿万年的变迁。
有的地方岩石坚硬,有的地方则相对疏松。
在工程建设之前,地质学家们就得像侦探一样,仔细地去勘查每一处地质情况。
要是没搞清楚,那后果可不堪设想。
比如说,有些地方容易发生滑坡。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滑坡发生,不仅会威胁到工程的安全,还可能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
所以啊,在建设过程中,就得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固山体,防止滑坡的发生。
还有啊,三峡地区的地下水系统也很复杂。
就像一个隐藏在地下的迷宫,让人捉摸不透。
要是工程建设不小心破坏了地下水的通道,那可能会导致地下水位的变化,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程师们可是绞尽了脑汁。
他们在施工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而且还采用了先进的监测技术,时刻盯着地质的变化。
就拿一个小例子来说吧,有一处山坡,本来就有滑坡的隐患。
工程师们在那里安装了好多监测仪器,每天都有人盯着数据。
有一天,数据突然出现了异常,大家马上行动起来,采取了紧急措施,这才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
再说说三峡工程建成后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压力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一些岩石裂隙的扩展。
但好在,提前做的各种防护措施发挥了作用,把这些影响控制在了很小的范围内。
而且,为了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工作。
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草,让原本光秃秃的山坡重新变得郁郁葱葱。
总的来说,长江三峡工程在环境地质方面面临了很多挑战,但通过大家的努力,都一一克服了。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万里长江。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文明,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改善河道的航运状况和防洪能力,我国在1994年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
然而,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除了对河道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担忧。
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原有的河道形态,使得久经沧桑的长江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峡大坝的高度为185米,坝面宽度为185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建筑之一。
它可以调节长江的水位,提供可靠的水管理和抗洪能力。
此外,三峡枢纽的建设还有助于改善长江的航运状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些改变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支持,也进一步强化了长江作为交通大动脉的地位。
然而,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也给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水下捕鱼行业。
由于长江水位的改变,许多渔民失去了捕鱼的机会,使得他们的生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此外,由于水下捕鱼是长江流域地区的重要经济活动,这也导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河道水位的变化会影响鱼类繁殖和迁徙,可能导致某些鱼种濒临灭绝。
这对于维持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除了水下捕鱼行业,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还对河段地质环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巨大的水库压力和水位变化可能导致土壤和岩石的溶解和滑坡,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此外,水库蓄水会改变水质和温度,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需要长期的监测和管理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然而,尽管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首先,为了减轻长江三峡工程对水下捕鱼行业的影响,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培训和转业。
通过培训渔民新的技能,帮助他们从事其他职业,保障了他们的生计。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渔业资源保护政策,限制了捕捞量和鱼种的保护期。
这些措施有助于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三峡工程对地质的影响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但同时三峡工程对地质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三峡工程与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由于水库地应力和构造地,应力叠加以及水库地震能量和构造地震能量叠加而诱发产生。
水库诱发地震因素复杂, 其形成机理及发生发展过程尚难准确控制, 发生时间、空间及强度更难预测预报。
主震发震时间一般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
蓄水早期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升降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较强地震活动高潮大多出现在第一、二个蓄水期的高水位季节、水位回落或低水位时。
但发震时间也无一定规律性,。
从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统计资料看, 诱发地震的发生概率随着坝高、蓄水深度和库容的增大而明显增高。
由于水库诱发地震震源较浅, 与天然地震相比, 具有较高的地振动频率, 较高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和震中烈度; 但极震区范围很小, 烈度衰减较快。
三峡库区可划分为结晶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三种主要岩类。
结晶岩类分布于库首黄陵结晶地块内,为前震旦系变质岩和侵入其间的花岗2闪长岩体, 岩体完整性好, 断层多已胶结, 岩体透水性微弱, 产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碳酸盐岩分布于干流庙河至白帝城库段及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支流中。
强岩溶化碳酸盐岩有利于诱发岩溶型地震。
碎屑岩主要分布于秭归、巴东、巫山等向斜及白帝城以西广大地区, 为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的砂、泥岩, 不利于诱发水库地震。
三峡库区属弱震区。
水库附近曾经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79年秭归龙会观5. 1级地震, 距库边约6 km。
其岩性为碎屑岩类岩层, 蓄水后不易诱发地震。
综上所述, 三峡工程除了坝高和库容属有利于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因子外, 其他条件均不利于诱发较强的构造型水库地震。
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 随着蓄水位逐步升高, 库容加大, 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
必须加强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监测及预报, 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 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 确保长治久安。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yuanzi16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巨型工程。
它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通航、供水、灌溉、水产和旅游以及发展库区经济等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如何,对于工程的安全稳定、正常运行和经济合理,对于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发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根据公开发表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概略论述关于长江三峡工程的主要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供读者了解和研究参考。
一、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长江三峡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内部的一个由出露的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构成的稳定地块。
其区域地壳稳定性良好。
尤其是在我国华南地区,这种地块对于筑坝建库,确实是一种得天独厚、不可多得的优越的环境地质条件。
在我国华北地台的古老基底上筑坝甚多,如大伙房、潘家口、岗南、下静游等坝址,筑坝建库以来一直都很安全稳定。
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库坝,建在古老基底上,也很安全稳定。
在长江三峡地区古老地块周围,虽有一些弱活动性断裂,但是其近期的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都比较微弱。
巴东至宜昌剖面的地震和重磁探测成果表明,这一带未反应出有陡梯度的深大断裂存在。
在茅坪和秭归两处,分别进行的800米和500米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定以及深孔电视和孔隙水压力测定成果,也进一步证明长江三峡地区属于稳定地块区。
二、长江三峡工程坝区环境地质三斗坪坝址是一个符合长江三峡工程整体要求的大坝坝址。
坝区面积为18.7平方公里。
坝基岩体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岩体。
专家论证报告指出,三斗坪坝址“基岩完整,力学强度高,透水性弱,工程地质条件优越,适宜修建混凝土高坝”。
岩体结构研究是研究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基础。
有关专家在三斗坪坝基和船闸岩体结构研究中,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出露岩体结构面参数的实测,采用计算计网络模拟技术,分别建立了岩体结构面产状、间距、迹长概率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坝基和船闸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评价。
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万州区天城农业局随着三峡水库水电枢纽导流明渠的截流成功,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即将逐步投入运行,发挥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受消落缓流、表面沉积和污染以及库区水位涨落淘蚀等影响,三峡水库消落泥沙沉积,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水质污染等问题也将日益显露出来,直接影响着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中央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天城党工委、管委会根据重庆市计委、万州区计委《关于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研究工作的函的通知》精神,责成相关部门全力做好该项工作。
为此,天城农办根据党工委、管委会的部署,针对天城的具体情况,主要对《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这个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预测分析,拟定《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一、三峡库区天城淹没区的基本情况天城移民开发区辖五个办事处、14个镇和10个乡,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现有耕地35万亩,其中田19万亩。
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淹没耕地近万亩,淹没土地涉及三镇五办33个村,138个村民小组,耕园地7894.4亩,其中水田1402.6亩,旱平地693.96亩,旱坡地1428.92亩,商品菜地720.29亩,园地2453.5亩,河滩地1099.42亩,鱼塘95.85亩。
全区淹没涉及村1996年后总人口35416人,淹没线下总人口10842人,占总人口30.64%;淹没涉及村1996年总耕园地24489.5亩,淹没线下耕园地7798.5亩,占总耕园地的31.84%。
二、天城淹没区消落区的情况三峡工程竣工后,因对水库蓄水位的季节性人工调节,每年6月至9月长江汛期时,三峡库区水位会控制在145米左右;在10月至次年5月,库区水位就蓄至175米左右。
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的地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河流作用方式的变化一般来说,河流上游多以侵蚀为主,下流则以堆积作用为主,但由于长江三峡堤坝的阻拦,上游处变为泥土泥沙的堆积,而在下游,由于水势的骤然加剧,加上江面变宽,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强。
另外,由于长江三峡工程的蓄水,加剧了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然而,入海泥沙减少是长江三角洲从淤积转为侵蚀的又一主要原因。
入海泥沙减少和河口口门区出现的冲刷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三峡工程的运行。
并且我们可以说,河口滩地的逆势淤积是包括长江三峡水库等一系列河口重大工程影响的结果。
第二:对入海口的河流地貌的巨大影响河口是陆地与海洋、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在上文我们提到,三峡工程令入海水沙量显著变化,长江又是世界级大河,其径流量和输沙量巨大,居世界第四位。
现代长江口口门宽约90 km,自徐六泾以下出现三级分叉、四口入海的格局。
所以,这些因素将对河口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的剧变及河口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流域来沙的减少,入海口区域的河流地貌整体呈冲刷的状态,冲积扇地貌将会更显著,江心沙洲缩小,河道主槽容积扩大;随着流域来沙的减少,拦门沙区域涨潮含沙量虽然变化不大,但长历时的流域来沙量的持续减少仍然会使拦门沙区域整体淤积速率下降,反而有侵蚀作用加强的势头。
另外水环境河流型变为湖泊型,有可能改变原来的化学物质的迁移、累积方向和强度,而按新的环境条件重新分布、聚集和迁移。
第三:增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长江在三峡地区冲破高山的阻挡,形成著名的大河峡谷地貌。
长江冲出三峡之后,进入平原,最后东流入海。
为什么长江在三峡地区能够冲破高山的阻挡?这是因为长江三峡库区,山多坡陡,地少人密,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本身生态与环境背景脆弱(这里的岩层最为破碎和脆弱),所以将导致山崩灾害有增无减。
因为三峡地区地质环境是十分破碎和复杂的,经过专家的研究、考察和统计,确认的库岸崩塌、滑坡残体和危岩体多达404处,其中长江干流滑坡残体283处,支流滑坡残体121处。
三峡工程的影响引言:三峡工程规模浩大.影响因子众多.其可能产生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一直是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关注的重点.而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评价是三峡工程决策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一 . .三峡工程概况三峡工程概况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中段,坝址在三峡之珠——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部分组成。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坝顶总长大坝坝顶总长大坝坝顶总长303530353035米,米,坝高坝高185185185米,米,设计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为水位枯水期为l75l75l75米米(丰水期为丰水期为145145145米米),总库容,总库容393393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221.5221.5亿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也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是清洁能源提供的水电是清洁能源, , , 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847 847 847 亿亿kW# h, kW# h, 每年可替代原煤每年可替代原煤每年可替代原煤5 000 5 000 万t, t, 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三峡工程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班级:064111姓名:张伟文学号:20111002758一、三峡工程基本概况1.1总体建设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大坝坝体可抵御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钟10万立方米。
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2800万立方米,耗用钢材59.3万吨。
水库全长600余千米,水面平均宽度1.1千米,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2.2三峡工程岩基峡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基底主要由早元古一晚元古代变质火山一碎屑岩及侵入其间的岩浆岩组成。
变质岩系有岭岭群(23亿年)、神农架群(13.3亿年)和马槽园群(9.6亿年)。
岩浆岩由中酸性花岗一闪长岩体及各类岩脉(8.3亿一7.5亿年)组成,分布于黄陵地块的中南部。
此外,南部相邻地区武陵、雪峰山地出露有冷家溪群(14亿年)和板溪群(10亿一8亿年)。
2.3运输通航、电力供需三峡船闸学名是双线五级连续船闸,位于大坝左侧的坛子岭外侧,世人称之为“长江第四峡”,为三峡航运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给国家的电力输送贡献了很多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保障了人民财产的安全。
二、三峡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构造2.1地质岩性三峡地区地层自老至新出露比较全,除缺失志留系上统,泥盆系下统、石炭系上统和第三系外(白垩系或老第三系是否存在尚有争议),自前震旦系岭岭群至第四系皆有出露。
总结三峡特点一、地理位置与背景三峡是中国长江上游的一个峡谷,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和重庆市之间。
它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库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三峡工程整体由三座大坝和五座船闸组成,主要目的是防洪、发电和制航运。
二、重要性和功能1. 防洪三峡大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防洪。
由于位于长江中游地区,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防洪工程对于保护这片繁华地区的人民和财产至关重要。
三峡大坝可以通过调节和控制长江的水位,有效地减轻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冲击。
2. 发电三峡大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其发电能力巨大。
目前,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22500兆瓦,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
这为中国的电力供应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也对减少燃煤发电的环境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航运除了防洪和发电,三峡大坝还可以促进航运。
在三峡工程建成前,由于三峡险峻的地理条件,船只在长江上的通行一直存在困难。
通过建造三峡大坝和船闸,船只可以安全地通过重要的航道,这对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货物运输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环境影响1. 生态破坏建造三峡大坝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大坝的建设改变了长江的自然水流状况,这对一些在原始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和动物造成了冲击。
另外,三峡大坝蓄积的水位较高,形成了大面积的水库,这使得原本干燥的土地被淹没,给当地农田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积淀物和水质问题由于三峡大坝蓄水后,长江的水流速度减慢,尤其是在坝下,水流几乎停滞。
这导致了污染物和沉积物的沉积,使得水体质量下降。
此外,水库中的大量积水容易滋生水藻等大量的有害生物,对水生态系统构成一定的威胁。
3. 地质灾害风险长江三峡地区地形复杂,建造三峡大坝时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复杂的分析和设计。
然而,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障工程的稳定性,但仍然有地质灾害的风险存在。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对大坝和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的影响。
四、社会经济影响1. 搬迁和生活变迁三峡大坝工程建设涉及到大量的人口迁移。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胡经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巨型工程。
它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通航、供水、灌溉、水产和旅游以及发展库区经济等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如何,对于工程的安全稳定、正常运行和经济合理,对于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发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根据公开发表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概略论述关于长江三峡工程的主要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供读者了解和研究参考。
一、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长江三峡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内部的一个由出露的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构成的稳定地块。
其区域地壳稳定性良好。
尤其是在我国华南地区,这种地块对于筑坝建库,确实是一种得天独厚、不可多得的优越的环境地质条件。
在我国华北地台的古老基底上筑坝甚多,如大伙房、潘家口、岗南、下静游等坝址,筑坝建库以来一直都很安全稳定。
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库坝,建在古老基底上,也很安全稳定。
在长江三峡地区古老地块周围,虽有一些弱活动性断裂,但是其近期的构造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都比较微弱。
巴东至宜昌剖面的地震和重磁探测成果表明,这一带未反应出有陡梯度的深大断裂存在。
在茅坪和秭归两处,分别进行的800米和500米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定以及深孔电视和孔隙水压力测定成果,也进一步证明长江三峡地区属于稳定地块区。
二、长江三峡工程坝区环境地质三斗坪坝址是一个符合长江三峡工程整体要求的大坝坝址。
坝区面积为18.7平方公里。
坝基岩体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岩体。
专家论证报告指出,三斗坪坝址“基岩完整,力学强度高,透水性弱,工程地质条件优越,适宜修建混凝土高坝”。
岩体结构研究是研究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基础。
有关专家在三斗坪坝基和船闸岩体结构研究中,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出露岩体结构面参数的实测,采用计算机网络模拟技术,分别建立了岩体结构面产状、间距、迹长概率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坝基和船闸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评价。
该模拟计算成果表明,三斗坪坝基和船闸岩体完整性较好,质量好的和极好的岩体占到80%~90%以上,控制岩体强度和变形的、结构面的连续性系数大都小于15%。
三斗坪坝基和船闸岩体的透水性,在不同结构区有较大差异;在结构密区透水性较好,在结构疏区有北北东、北西西和北东东三个强透水方位。
同时,通过该模拟计算还得出了岩体的结构形式,为估算岩体强度提供了力学介质模型。
总之,应用该模型进行的模拟计算与野外实测数据基本吻合。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岩体质量基本符合大坝建筑要求。
三、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环境地质㈠、库区范围三峡水库是一个狭长的河道型水库。
三峡库区西起重庆巴县鱼洞镇,东至湖北宜昌三斗坪坝址;纵深长600余公里,宽度多小于1000米;岸线长2000多公里;水库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
三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以及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忠县、丰都、石柱、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主城区、江津市,共计20个县(区、市),总面积达5.67万平方公里。
其中,淹没陆地面积达600平方公里。
㈡、地层岩性与工程地质岩类1、地层岩性三峡库区地层,除了缺失泥盆系下统、石炭系上统、白垩系一部分和第三系以外,从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其分布特点是:从东到西,地质年代由老到新。
体积较大的第四纪堆积体,大都是崩塌体、滑坡体。
2、工程地质岩类三峡库区地层,按其岩相建造和岩体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工程地质岩类:⑴、块状结晶岩类包括前震旦系块状岩浆岩和混合化的中、深变质岩;仅分布在庙河~三斗坪地段。
⑵、层状碎屑岩类主要为三叠系中、上统和侏罗系红层,为区内主要易滑岩类;主要分布于香溪至秭归,奉节至库尾。
⑶、层状碳酸岩类比较集中分布于庙河至奉节的干支流和乌江……。
⑷、松软岩(土)类为第四系松散松软堆积,多为斜坡地带的残坡积、崩滑堆积和城镇区人工堆积;为区内易滑岩(土)类。
㈢、地质构造三峡库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区。
北与秦岭地槽相邻,以巫山与奉节之间的齐岳山基底断裂为界(大体上从奉节至石柱,呈南西向展布);西为四川台坳(川滇块陷);东为上扬子台褶皱带。
㈣、新构造运动与地震三峡库区新构造运动,表现为輓近期以来大面积的间歇性整体隆起和局部地段的差异性断裂活动。
㈤、环境地质问题三峡库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地质问题较多。
其中,水库泥沙淤积、水库诱发地震、库岸稳定性与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等,都是举世关注的三峡库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
1、水库泥沙淤积水库泥沙淤积,尤其是对多沙河流上的水库而言,往往是关系到工程成败的关键之一,也是世界上未能圆满解决的库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之一。
长江是年输沙总量居世界第四位的多沙河流。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对于库容、港口航道、库区防洪和枢纽运行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必需予以高度重视。
三峡水库积水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55%。
根据宜昌水文站多年观测资料统计,年平均流量为每秒14300立方米(约占长江的43.6%),含沙量为每立方米1.21公斤,年输沙量为5.33亿吨。
在三峡水库积水面积内,积水面积和径流量分别仅占15.5%和15.9%的嘉陵江,输沙量却占到30.4%,且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2.3公斤,居长江上游干、支流之首;金沙江积水面积占48.2%,径流量占31.9%,输沙量占42%,含沙量达每立方米1.85公斤。
可见,嘉陵江和金沙江是三峡水库泥沙的主要来源。
长江上游来沙量变化趋势,不仅关系到长江上游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而且直接影响三峡水库的运行和效益。
对于这个问题,根据多年来的研究和计算结果,得出了以下三种不同的结论:第一种认为,来沙量有所减少。
第二种认为,长江有可能成为第二条黄河。
第三种认为,目前长江上游来沙量还没有明显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
虽然在局部地区和特定时段来沙量可能出现明显的增加或减少,但是总的来说,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正、负影响相互消长后的综合作用,尚未能干扰长江上游水沙系列年变化的统计特征,即来沙量仍然保持着水大沙多、水小沙少的随机属性。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将会产生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⑴、水库库容长期保持的问题据计算,三峡水库年均入库流量(寸滩站)为3490亿立方米,悬沙量达4.62亿吨。
由于三峡水库是河道型水库,加之采用“蓄清排浑”运行方式,即在汛期6~9月来沙量集中时,降低水位(坝前水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运行,因而防洪限制水位以上的防洪库容和枯季限制水位以上的调节库容的大部分可长期保持。
据计算,按175~145~155米分期蓄水方案运行100年后,防洪库容可保持85%,调节库容可保持91.5%。
⑵、库尾区港口航道泥沙淤积的问题泥沙模型试验表明,按175~145~155米方案运行前10年(包括按156~135~140米方案运行的10年,共20年),重庆港区泥沙淤积不严重。
当然,其后泥沙淤积将会逐年有所增加,不同程度地影响港口作业和碍航。
对此,可通过优化水库调度、港口改造以及航道整治和疏浚等措施加以缓解和控制。
⑶、库尾重庆市防洪水位抬高的问题据计算,按175~145~155米方案运行100年后,重庆市朝天门百年一遇的洪水位将为199.09米,比天然情况抬高 4.79米(计算值可能还有1~3米的变幅)。
入库泥沙的控制是妥善处理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关键。
它包括减少入库泥沙总量,优化水库调度,增大排沙量,保持有效库容,减少泥沙淤积对水库效益的影响。
然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对重点产沙区进行综合治理,是妥善处理三峡库区泥沙淤积问题的根本出路。
据计算,三峡水库运行30年后,在上游建库拦沙,可使三峡库区泥沙总淤积量减少31.9%~61.5%,库尾淤积量减少92.2%~95.7%,重庆百年一遇洪水位降低0.76~1.64米;而在三峡水库运行100年后,在上游建库拦沙可使三峡库区泥沙总淤积量减少14.3%~35.8%,库尾淤积量减少94.8%~98.4% ,重庆百年一遇洪水位降低1.71~3.66米。
可见,采取上游拦沙这一工程措施,对于减少三峡库区特别是库尾的泥沙淤积,降低库尾重庆市因泥沙淤积而抬高的洪水位,都有明显的作用。
另外,由于以植被覆盖为基础的流域生态平衡与以水沙运动为主体的河流水情,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而针对重点产沙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和防护林建设,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将是妥善处理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根本途径。
总之,三峡水库是一个河道型水库,采用“蓄清排浑”运行方式(即汛期水多沙多,开闸放水排沙;枯水期水小沙少,关闸蓄水),可以长期保持绝大部分有效库容,保证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
至于泥沙对重庆市的影响,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满足港口作业和航运要求;水库长期运行以后,在假定的不利条件下,泥沙淤积将会使洪水位略有抬高,但其抬高的洪水位不致影响重庆市的主要市区。
2、水库诱发地震一般来说,水库蓄水量越大,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及其震级也就越大。
论证结果表明,三峡大坝坝址处于地壳稳定性良好的弱震地区。
建库后虽然不能排除库区局部地段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但其最大震级将不会超过5.5~6级,影响到三斗坪坝址的地震烈度将不会超过6度,而三峡大坝的设计抗震烈度为7度。
所以,水库诱发地震不致影响三峡工程的安全。
有人担心,如果天然地震与水库诱发地震叠加或者水库诱发地震与滑坡、崩塌叠加,是否会影响三峡工程的安全。
专家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因为,有的水库地震很难区分是天然的还是水库诱发的,而且它们总是以弱震水平出现,对三峡工程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另外,地震诱发滑坡或者滑坡引起地震都是可能的,但是其量级都比较小,而且这是一种连锁反应,与叠加作用还不一样。
3、水库库岸稳定性三峡工程库岸类型与稳定性研究的成果表明,三峡工程干流库岸发生崩塌、滑坡和浅变形破坏残留的稳定库岸体积占总体积的80%以上;稳定性好和较好的库岸长度占库岸总长度的90%,稳定性较差的库岸长度占7.46%,稳定性差的库岸长度仅占 1.4%。
可见,三峡水库库岸总体上具有变形破坏不很强烈的特点。
同时,由于岸坡的变形破坏分布不均,部分库岸崩塌、滑坡发育,使局部库岸具有变形破坏强烈的特点,并不时发生告急事件。
而且,勘查发现,三峡水库库岸现存大型典型崩塌、滑坡的稳定程度是不同的。
有些属于潜在不稳定型,其余属于基本稳定型和稳定型。
模型试验表明,大多数滑坡在连续大暴雨、排水系统失效、江水位(或库水位)突然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其稳定性将会明显降低,甚至会由稳定型转化为不稳定型。
链子崖和黄腊石是长江三峡的两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
链子崖危岩和黄腊石滑坡分别位于秭归、巴东县临江地段。
60年代以来,这两处大型地质灾害崩滑体不断发生险情。
专家认为,若不抓紧治理,将会分别有250万立方米和2000万立方米的岩石崩塌入长江,不仅会造成堵江碍航的严重后果,而且对兴建三峡大坝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